静电自组装纳米复合薄膜研究

静电自组装纳米复合薄膜研究

李鸿辉[1]2004年在《CdS、Au纳米粒子自组装薄膜研究》文中认为纳米复合材料是材料科学的一个重要前沿领域,其中半导体、金属纳米颗粒复合膜体系由于良好的光电性能而受到广泛的重视,成为材料研究的热点。本文采用静电自组装技术制备了CdS纳米颗粒/有机物复合膜、Au纳米颗粒复合膜,研究了薄膜结构及其性能。制备了光电器件,探讨了其光电转换、电致发光等方面的机理。 利用六偏磷酸钠作为稳定剂,通过控制反应物的浓度及比例,制备了粒径为3~6nm、呈近似球形的CdS纳米颗粒,光谱测试结果表明,颗粒具有明显的量子尺寸效应,适当过量的Cd~(2+)离子以及六偏磷酸根聚阴离子有助于颗粒的分散并提高其发光性能;采用柠檬酸钠还原氯金酸,制备了接近球形、平均粒径约为12.3nm的单分散体系Au纳米颗粒;采用Wessling的前驱聚合物法获得导电聚合物PPV前驱体。 采用静电自组装方法,将制各的CdS纳米颗粒分别与PDDA、CuPc、PPV前驱体组装成膜,发现几种体系均有良好的自组装性能。制备了CdS/CuPc、CdS/PPV光电池,均发现有阴极电流产生,其中CuPc对CdS的敏化作用较好。制备了CdS/PPV发光器件。研究表明复合膜的光致发光源于CdS颗粒,电致发光则归属于PPV聚合物的发光。 组装了Au/PDDA、SiO_2/PDDA、{[Au/PDDA]/[SiO_2/pDDA]_m}_n复合膜,并将{[Au/PDDA]/[SiO_2/PDDA]_m}_n膜热处理获得Au/SiO_2膜。研究表明Au纳米粒子的自组装单层薄膜呈亚单层分布,Au纳米粒子组装到多层复合薄膜中后,由于周围介质的极化作用以及相邻Au纳米粒子间的表面等离子体波的耦合作用,表面等离子共振吸收峰出现红移和展宽。随着间隔层的增加,Au纳米粒子之间的间距增大,红移和展宽的现象变弱。

余海湖[2]2001年在《静电自组装纳米复合薄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组装技术在纳米科技、纳米材料的发展与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静电吸附自组装技术对纳米复合功能薄膜及其器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对纳米复合薄膜研究的重要性及自组装薄膜技术的发展动态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了利用静电吸附自组装技术制备纳米复合薄膜及广义的分子器件的研究,采用紫外-可见光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激光拉曼光谱仪、原子力显微镜、光纤光学系统等研究了复合薄膜的结构与性能,研制了一种光纤湿度传感器和其他薄膜器件。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离子交换和带电基团的静电吸附作用,聚合物/聚合物、聚合物/有机分子、聚合物/金纳米粒子、聚合物/无机纳米粒子的复合薄膜可以组装到单晶硅、玻璃、石英玻璃光纤等各种类型的衬底上。聚电解质PDDA-聚染料PS-119体系具有很好的自组装性,多层复合膜无明确的层状结构特征,在宏观上表现出单层光学涂层的特性,单层膜的厚度在纳米量级且与聚电解质水溶液的浓度有关;薄膜具有湿敏特性,在光纤端面上组装厚度为40~100nm的薄膜,采用0.85μm或1.3μm的LED光源,可以制成光纤湿度传感器,传感器的工作区间为0~100%RH,响应时间<1s,可以用于对人的呼吸监测。刚果红、铜酞菁的衍生物、富勒醇等有机低分子可以与聚合物组装成多层复合薄膜,带有4个以上带电基团的分子具有较好自组装性。以氯金酸为前驱体,以Na_3-citrate、NaBH_4为还原剂制备了不同粒径的金纳米粒子,组装了金纳米粒子的单层或亚单层膜及其与聚合物PDDA的多层复合膜。金纳米粒子组装成膜之后,其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吸收峰发生红移,薄膜具有明显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效应。吸收峰红移及SERS效应与薄膜中的金纳米粒子间的电磁耦合作用有关。聚合物/金纳米粒子复合薄膜的电阻率可调,电阻率最低可达10~(-4)Ω·cm量级,导电机制可能与隧道效应及杂质离子导电有关。二氧化硅胶体与聚合物PDDA的自组装多层复合薄膜为均匀、致密的非晶态膜,复合薄膜内存在层间穿插的现象,薄膜表现出均质单层光学涂层的特性并具有增透作用。以钛酸四丁脂为前驱物制备了粒径为3~4nm的TiO_2胶体,组装了PSS/TiO_2纳米粒子复合薄膜。PSS/TiO_2薄膜为由板钛矿TiO_2纳米晶所构成的多晶膜,硬度较高,具有增反作用。组装了聚合物/无机纳米粒子的λ/4多层高反射膜,大大提高了样品表面的光反射性能。

张熊[3]2008年在《二氧化锰及其纳米复合材料的可控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以二氧化锰材料为研究对象,采用水热方法合成一系列不同晶型和形貌的二氧化锰材料;针对其中的层状二氧化锰可插层和可剥离的性质,采用长链烷基铵插层二氧化锰材料为前体,制备聚合物与二氧化锰纳米复合材料,并对其电化学及光学性能进行了研究;采用层板剥离技术,制备二氧化锰纳米片,并以其为构建模块,分别采用静电组装技术和电泳沉积法制备了二氧化锰无机—无机和有机—无机复合薄膜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紫外可见光谱(UV-vis)、X光电子能谱(XPS)、热重-质谱联用(TG-MS)、透射电镜(TEM)、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原子力显微镜(AFM)和电化学测试等表征手段对合成产物、反应机理以及材料的组成结构与电化学及光学性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采用水热法合成了一系列不同晶型的二氧化锰纳米材料,包括α、β、Na[2×4]一维隧道型二氧化锰,δ型层状二氧化锰,无定型二氧化锰。对于KMnO_4-MnSO_4反应体系,通过调变水热处理时间或起始反应物的浓度,实现了具有不同晶型和形貌的二氧化锰的可控合成。在160℃水热反应处理8h,可以得到α-MnO_2纳米线;继续延长反应时间至72 h,可以得到具有棱柱状形貌的β-MnO_2微晶。在水热反应过程中,α-MnO_2纳米线由于取向堆积自发形成大的团束,随后发生晶型转变,形成β-MnO_2微晶。KMnO_4-MnSO_4反应体系在160℃水热处理30min后,可以得到一种无定型介孔二氧化锰纳米材料。比表面积高达196 m~2·g~(-1),最可几孔径分布为3.7 nm。在1 mol·L~(-1)的Na_2SO_4水溶液中测试其电化学性能,比电容可达323 F·g~(-1),且倍率特性好,恒流充放电循环测试3000次后,比电容的保持率为96%。对于H_2O_2-Mn(NO_3)_2-NaOH反应体系,通过调变水热处理温度,分别可以得到不同晶型二氧化锰产物。在120℃水热反应处理16h,可以得到Na-birnessite型层状二氧化锰;在200℃水热反应处理16h,可以得到Na[2×4]一维隧道型二氧化锰,且产物具有特殊的纳米带状形貌。提高水热处理温度,有利于形成隧道型二氧化锰。采用剥离重组法,即将十八烷基叁甲基铵插层二氧化锰在N-甲基吡咯烷酮溶剂中超声剥离,再与导电聚合物(聚吡咯和聚苯胺)复合,制备了导电聚合物插层二氧化锰纳米复合材料,并对其作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纳米复合材料表现出比单个组分更加优越的电化学性能,这是由于将导电聚合物与二氧化锰材料复合,可以提高复合材料的导电率;同时,导电聚合物可以将二氧化锰层板撑开,提高了复合材料的空隙率,有利于离子在电极材料中的扩散。聚苯胺插层二氧化锰复合材料的比电容为330 F·g~(-1),而单纯的层状二氧化锰和聚苯胺的比电容分别为208 F·g~(-1)和187 F·g~(-1)。此外,复合材料的电化学循环性能比单个组分也明显得到改善。采用熔融共混法,通过将双十八烷基二甲基铵插层二氧化锰与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混合制备了LLDPE/MnO_2纳米复合材料。熔融处理10 min可以得到LLDPE插层二氧化锰复合材料,延长熔融处理时间至30 min,可以得到完全剥离型的LLDPE/MnO_2纳米复合材料。LLDPE/MnO_2剥离型纳米复合材料表现出良好的紫外屏蔽性能和热稳定性,这可能与剥离MnO_2纳米片在LLDPE本体中分子级别的分散以及纳米片材料的二维尺寸效应有关。采用静电组装技术,分别制备了水滑石纳米片/二氧化锰纳米片无机多层复合薄膜和聚乙烯亚胺/二氧化锰纳米片有机—无机多层复合薄膜(PEI/MnO_2)_n。UV-vis光谱显示薄膜的增长十分均匀。我们考察了(PEI/MnO_2)_n复合薄膜作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随着(PEI/MnO_2)_n层数的增加,薄膜的比电容线性增加。(PEI/MnO_2)_(10)薄膜电极的比电容为288 F·g~(-1),循环1000次后,比电容保持率为90%。采用超声处理的方法,成功实现了四甲基铵插层二氧化锰在乙腈有机溶剂中剥离;采用电泳沉积法,以含有剥离二氧化锰纳米片的乙腈溶剂为电解液,在氧化铟锡导电玻璃上制备了(00l)取向的层状二氧化锰薄膜。

王永[4]2007年在《PVDF/BaTiO_3复合薄膜的制备及特性研究》文中提出聚偏氟乙烯(polyvinylidene fluoride,简称PVDF)是一种性能优良的压电有机材料,密度小、声阻抗低、机械强度高、化学性能稳定、易制成大面积和不规则形状的压电铁电薄膜,而压电陶瓷有着较高的介电、压电性能和较大的机电耦合系数。二者复合制备的复合薄膜克服了各自的不足,具有高压电性、高柔韧性、低密度和易加工等特点。本文开展了PVDF与压电陶瓷复合薄膜的制备工艺及性能研究,特别对PVDF/BaTiO3压电复合薄膜与静电交替自组装沉积技术制备的PVDF-BaTiO3/PDDA多层复合超薄膜进行了详细的讨论。本文采用溶液流延法,制备不同厚度与不同BaTiO3/PVDF复合质量比的复合薄膜,得到的相对最优工艺参数为:PVDF溶液浓度2% g/cm3;超声分散5h;成膜固化温度80℃;成膜时间3h。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发现溶液流延法制备的厚度在20~50μm、BaTiO3/PVDF复合质量比为0.1~0.2的复合薄膜具有较好的柔韧性与颗粒分散性,表面结构致密,粗糙度较小,易于制成大面积柔性压电复合薄膜。电学性能测试发现,厚度在20~100μm的复合薄膜,BaTiO3/PVDF复合质量比在0.6~0.7时,压电性能最佳。本文利用负电荷化后PVDF静电沉积了PVDF/PDDA多层复合超薄膜。通过原子力显微镜发现,用PVDF溶液浓度为1% g/cm3制备出的复合薄膜比用浓度为0.1% g/cm3制备出的复合薄膜更平整、均匀、致密。通过QCM对成膜的监测发现,在层数不超过20的情况下,各层组装的膜厚相近,通过Sauerbery方程估算与光学椭偏仪测量,单层平均厚度小于10nm;通过XRD分析发现,复合超薄膜中PVDF主要以非晶态存在;电学性能测试发现,复合超薄膜具有铁电与热释电的性能,具有较大的进一步研究的价值。进一步采用静电自组装成功制备了PVDF-BaTiO3/PDDA多层复合超薄膜。QCM成膜监测过程发现,BaTiO3/PVDF的质量比为1相对于质量比为0.5的自组装体系的成膜均匀性较优,通过Sauerbery方程估算,超薄膜的单层复合膜平均厚度在19~25nm范围;通过偶联剂的表面改性发现,VSM偶联剂对BaTiO3纳米颗粒有较明显的分散作用;通过铁电性测试发现,BaTiO3陶瓷颗粒的加入,使得PVDF/PDDA复合超薄膜的铁电性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许丕池[5]2003年在《静电自组装SiO_2光学薄膜的研究》文中认为光学薄膜是光学元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改善光学元件及仪器的性能。本文用静电自组装(ESAM)法制备了聚电解质PDDA与SiO_2胶体粒子的有机/无机复合光学薄膜以及SiO_2光学增透膜,研究在可见光范围内透光性能及抗机械损坏能力等。 本文讨论了ESAM法制备薄膜所用的溶胶与Sol-gel法所用的溶胶在性能上的区别,在HC1或NH_·H_2O分别单独催化和HC1/NH_3·H_2O分步催化叁种催化条件下制备了SiO_2溶胶(以下规定HC1/NH_3·H_2O分步催化的SiO_2溶胶为1~#溶胶,相应的薄膜为1~#薄膜,NH_3·H_2O催化的SiO_2溶胶为2~#溶胶、相应的薄膜为2~#薄膜),在通过组装薄膜并用透射电镜(TEM)观察薄膜微观结构以及用721分光光度计测试样品的光透射率,得出了后两种催化方法所制备的溶胶适合于ESAM法镀膜,而第一种溶胶不适于用此法镀膜的结论,用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研究了溶胶组成;用差热失重分析仪(DTA-TG)对胶体进行了热分析。 用ESAM法制备了聚电解质PDDA与SiO_2纳米复合薄膜,研究了薄膜在可见光谱范围内的光学性能以及薄膜的耐机械擦伤强度,发现1~#复合薄膜的透光性能较2~#的小,但耐机械擦伤强度大,2~#反之;研究了溶胶的颗粒度对薄膜光学性能以及耐机械擦伤强度的影响;研究了薄膜的光学性能随薄膜的层数和所用光的波长的变化规律;研究了薄膜的透光率随湿度的变化规律;用FT-IR研究了薄膜的组成;用XPS对光学薄膜进行了表面分析,探讨了SiO_2吸附层在聚合物PDDA层的覆盖状况。 用ESAM法制备了SiO_2多孔光学增透薄膜,研究了PDDA/SiO_2纳米复合薄膜在热处理过程中光学性能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发现520℃热处理后一定波长下的光透过率大大增强;用FT-IR研究了热处理后的薄膜的组成,用XPS进行了表面分析,研究了薄膜的耐机械擦伤强度,发现1~#薄膜的耐机械擦伤强度较小,甚至小于相应的PDDA/SiO_2纳米复合薄膜的耐机械擦伤强度,而2~#薄膜的耐机械擦伤强度则大大增强,即使用刀片平刮也只略有损伤。

李家宽[6]2016年在《Al-CuO/氧化石墨烯含能点火桥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通过静电自组装法和原位负载法制备了Al-CuO/GO复合含能材料,分别采用电泳沉积法和层层自组装法制备了Al-CuO/GO含能点火桥膜,并对桥膜的点火性能进行了研究。具体工作和结论如下:(1)采用改性的Hummers法制备氧化石墨烯,GO片层上含有大量的含氧基团,从184℃开始将发生含氧基团的分解放热过程。(2)利用静电自组装法制备Al/GO复合材料,以PEG-600作为分散剂时Al纳米粒子的负载效果最好。通过原位负载法制备CuO/GO复合材料,当保温1h时,CuO粒子呈纺锤状,粒子尺寸较大,约为250nm。(3)将Al/GO复合材料和CuO/GO复合材料按一定比例物理混合制备Al-CuO/GO复合材料,研究其热反应性能发现,物理混合法不能完全解决A1和CuO粒子充分混合和分散问题。采用静电自组装法将Al粒子和CuO/GO复合材料按一定比例制备Al-CuO/GO复合材料,对其微观形貌和热化学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GO中含氧基团的分解放热引发了铝热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当Al和CuO/GO的质量比为1:15时,此过程的总放热量为6380μV·s/mg,并且不存在其他的放热过程。(4)采用电泳沉积法在Cu基底上制备Al-CuO/GO含能点火桥膜,并研究其点火性能。结果表明,适当的增加电泳液浓度、沉积电压和时间都可以显着地改善薄膜的沉积效果,Al-CuO/GO含能点火桥膜在30V恒压电流激发条件下能够成功发火,点火过程持续时间约为0.8ms。(5)当GO水分散液浓度为0.5mg/mL,电压为5V,时间为5min时,利用电泳沉积法在Cu基底上制备GO薄膜。将Al和CuO粒子通过层层自组装法负载在GO薄膜基底上制备Al-CuO/GO复合薄膜,对其热化学性能及点火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GO薄膜中含氧基团的分解放热没有引发Al和CuO反应,并且聚电解质的分解放热量要比负载的铝热剂的氧化还原反应放热量大得多。负载30层的Al-CuO/GO含能点火桥膜在30V的恒压电流激发条件下能够成功发火,点火过程持续时间约为4.5ms。

李国瑞[7]2012年在《硅/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文中提出硅材料具有最高的理论比容量(4200mAh·g~(-1)),有望替代传统石墨负极,从而成为锂离子电池的新型负极材料。但是硅在充放电过程中会发生巨大的体积膨胀(>300%),导致活性物质粉化脱落,硅颗粒间的电接触下降,容量迅速衰减,从而阻止了其商业化应用。本课题通过利用石墨烯的高比表面积、优异导电性和强机械韧性,有效提高了硅负极的循环性能。分别研究了由静电自组装法得到的Si/G复合材料和利用抗坏血酸(VC)还原、冷冻干燥制备得到的叁维多孔结构Si/G复合材料的结构组成和电化学性能。静电自组装法制备的Si/G复合材料,通过XRD、SEM、TEM等测试证明了纳米Si粒子和石墨烯之间发生有效复合,且TG测试表明石墨烯在Si/G复合材料中的含量为25%。相比纯Si负极,该Si/G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明显提高,在200mA·g~(-1)的电流密度下首次脱锂容量1061mAh·g~(-1),50次循环后可逆容量保持在707mAh·g~(-1),而纯Si负极仅有62mAh·g~(-1)。其原因在于石墨烯作为导电网络将纳米Si颗粒相互连接,阻止了Si颗粒的团聚,增强了Si颗粒间的电接触,提高了电子导电性。利用VC还原和冷冻干燥制备出了叁维多孔结构的Si/G复合材料。SEM、TEM测试表明该材料中纳米Si颗粒均匀分散于石墨烯片层,且负载着纳米Si粒子的石墨烯片层相互堆迭形成叁维多孔结构,TG曲线表明石墨烯的含量为40.72%。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该材料具有良好的循环性能,50次循环后可逆容量保持在756mAh·g~(-1)。这是因为载有纳米Si粒子的石墨烯片层自组装时形成的孔隙能够有效缓解硅在脱嵌锂过程中的体积膨胀,并利于电解液的浸润、锂离子的扩散及电子的快速传导。

杨娟, 周亚洲, 赵南, 孙磊, 程晓农[8]2012年在《纳米银/石墨烯薄膜的制备及表征》文中提出采用静电自组装技术,通过交替硝酸银或银溶胶和氧化石墨烯,控制沉积次数得到不同厚度的硝酸银/氧化石墨烯和银/氧化石墨烯复合薄膜。然后在600℃下通入氩气和氢气进行气氛还原得到纳米银/石墨烯复合薄膜。采用AFM、SEM、XPS、UV-Vis、XRD以及四探针电阻仪等对薄膜结构及性质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通过静电自组装可以获得生长均匀的薄膜,纳米银以孤岛状嵌入石墨烯中,阻止了石墨烯片层不可逆

郝好月[9]2015年在《Au/Ln~(3+)掺杂Gd_2(MoO_4)_3复合薄膜的制备及荧光特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稀土掺杂上转换发光材料由于在生物医学、显示器、固体激光器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而受到研究工作者的广泛关注。随着纳米材料和激光器的发展,稀土掺杂上转换发光材料的研究已拓展到生物成像、生物测温和生物治疗等领域。由于传统的单一稀土掺杂Gd2(Mo O4)3上转换发光薄膜材料的发光强度满足不了探测要求,因此开发制备工艺简单、发光效率高和测温灵敏高的稀土掺杂上转换发光材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采用旋涂法和静电自组装相结合的方法制备了Gd2(Mo O4)3上转换发光复合薄膜材料,探讨了荧光增强的机制。主要工作如下:利用旋涂法制备了Gd2(Mo O4)3:Ln3+上转换复合薄膜材料,探讨了Gd2(Mo O4)3:1Tm3+/12Yb3+薄膜的层数与Gd2(Mo O4)3:Ln3+复合薄膜的绿色荧光峰值强度间的联系。利用能级结构推导了稳态速率方程,分析了绿光峰荧光强度增强的机理。基于等离子体共振增强荧光的原理,研究了基片表面组装金纳米粒子对叁层Gd2(Mo O4)3:1Er3+/9Yb3+荧光薄膜的522nm和550nm波长荧光光强的影响,并对荧光增强的两种机理(辐射速率增强和激发效率提高)进行了实验验证。根据AFM和SEM的表征结果,发现荧光增强效应与薄膜表面形成的金纳米岛屿有关。利用辐射速率增强和激发效率提高两种理论分析了Gd2(Mo O4)3:Er3+/Yb3+/Au复合薄膜荧光增强效应,并通过荧光寿命测试和不同激发功率下荧光光强的变化对理论进行实验验证。利用荧光峰值比和荧光寿命两种测温方式对Gd2(Mo O4)3上转换复合薄膜进行了非接触式测温性质的研究。根据荧光峰值比测温的结果分析了Gd2(Mo O4)3复合薄膜的荧光测温灵敏度和样品温度之间的变化规律。根据荧光寿命测温的结果,发现自组装金纳米粒子后的Gd2(Mo O4)3复合薄膜的荧光寿命和温度的关系为指数关系。最后通过对比两种测温方法的实验结果,发现在300-500K之间荧光峰值比的测温灵敏度更高,但是根据两种不同测温方式的灵敏度变化趋势可以预测在低于300K时,荧光寿命测温将会具有较高的灵敏度。

余海湖, 余丁山, 周灵德, 王海霞, 姜德生[10]2005年在《水溶性多壁碳纳米管/铜酞菁染料自组装薄膜的制备与表征》文中认为采用化学氧化法制备了可溶性多壁碳纳米管,借助超声作用把可溶性多壁碳纳米管分散在水中形成水溶胶,采用自组装技术制备了可溶性多壁碳纳米管/铜酞菁染料的复合薄膜,采用原子力显微镜、红外光谱、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对可溶性多壁碳纳米管及其水溶胶、自组装复合薄膜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显示多壁纳米碳管水溶胶具有较好的组装成膜性能,吸收光谱结果表明染料分子在膜内形成了J聚集体,荧光光谱结果表明复合薄膜的荧光来自于铜酞菁染料,引入多壁碳纳米管对染料分子的荧光发射特性有一定影响.

参考文献:

[1]. CdS、Au纳米粒子自组装薄膜研究[D]. 李鸿辉. 武汉理工大学. 2004

[2]. 静电自组装纳米复合薄膜研究[D]. 余海湖. 武汉理工大学. 2001

[3]. 二氧化锰及其纳米复合材料的可控制备与性能研究[D]. 张熊. 北京化工大学. 2008

[4]. PVDF/BaTiO_3复合薄膜的制备及特性研究[D]. 王永. 电子科技大学. 2007

[5]. 静电自组装SiO_2光学薄膜的研究[D]. 许丕池. 武汉理工大学. 2003

[6]. Al-CuO/氧化石墨烯含能点火桥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李家宽. 南京理工大学. 2016

[7]. 硅/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D]. 李国瑞.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2

[8]. 纳米银/石墨烯薄膜的制备及表征[C]. 杨娟, 周亚洲, 赵南, 孙磊, 程晓农. 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5分会场摘要集. 2012

[9]. Au/Ln~(3+)掺杂Gd_2(MoO_4)_3复合薄膜的制备及荧光特性分析[D]. 郝好月.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5

[10]. 水溶性多壁碳纳米管/铜酞菁染料自组装薄膜的制备与表征[J]. 余海湖, 余丁山, 周灵德, 王海霞, 姜德生. 化学物理学报. 2005

标签:;  ;  ;  ;  ;  ;  ;  ;  ;  ;  ;  ;  ;  ;  ;  ;  

静电自组装纳米复合薄膜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