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观念的演变与马克思主义经验观的转变_黑格尔哲学论文

经验观念的演变与马克思主义经验观的转变_黑格尔哲学论文

经验概念的演变及马克思主义对经验概念的改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概念论文,经验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马克思主义诞生前,经验概念曾被哲学家们广泛地使用,许多哲学家,特别是十七、十八世纪的哲学家们都曾把经验概念作为自己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甚至中心概念来使用。这个概念最早出自于中世纪的唯名论者的笔下,进而被十七世纪西欧古典唯物论者所袭承、拓展;又被十八世纪的哲学家所吸取、发挥;后来又为德国古典哲学家所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诞生后,经典作家吸收了以往哲学家在经验概念上的合理思想,站在既唯物又辩证的立场上,对以往哲学家所使用的经验概念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并第一次对经验概念作出了科学的规定,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于经验的学说。

一、经验概念的最早最明确的提出和说明

在反对经院哲学的斗争中,十三世纪的英国实验自然科学的旗手罗吉尔·培根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经验概念,并对这一概念的实质、作用、来源和类型作了说明。在他看来,经验的实质就是“与那种感官知觉相联系的知识”,经验的作用在于“没有经验,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充分被认识”(注:《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287页。)。经验的作用还表现在感觉经验是知识的源泉,理性得到的结论必须通过经验的验证才能成为可靠的实证知识。可见,罗吉尔·培根把经验与感官知觉紧密联系起来,这使得他对经验的理解呈现出强烈的唯物论色彩。遗憾的是,在解释经验的来源和类型时,他滑到了唯心论路线上。他认为经验是从物体放射出的某种神秘的“意象”进入我们的感官而来的;在对经验的类型的说明上,他提出经验可表现为两重经验:一种是经由我们的外部感官而获得的;另一种是通过内在的启发而不单只依靠感觉而得来的。对于前一种经验,我们看到了它的明显的唯物论的倾向;对于后一种经验,我们则看到了其中的唯心主义先验论思想。他的思想的两重性以后直接地影响着许多哲学家。不言而喻,罗吉尔·培根第一次明确地提出和说明经验概念,这在认识发展史上无疑占有重要地位。

二、十七世纪唯物主义经验论者对经验概念的理解和说明

如果说罗吉尔·培根是经验论的开拓者,那么弗兰西斯·培根便是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创造人。弗兰西斯·培根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学说。他继承了罗吉尔·培根关于感觉经验是知识的泉源的思想,提出:人的一切知识都来源于感觉经验,人们若非发狂,一切自然的知识都应求助于感觉。那么人的感觉经验又是怎样来的呢?在他看来,感觉经验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的反映。这样,他克服了罗吉尔·培根在经验来源上的唯心主义因素,把他的经验论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

弗兰西斯·培根关于感觉经验就是知识的来源这一思想,在霍布斯那里得到继承。霍布斯指出,知识的开端乃是感觉和想象中的印象。感觉经验是知识的源泉,而感觉则是“一种影象,由感觉器官向外的反应及努力所造成的,为继续存在或多或少一段时间的对象的一种向内的努力所引起”(注:《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396页。)。霍布斯显然继承了培根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可惜的是,他只强调感觉的作用,完全忽视了理性的作用。

约翰·洛克袭承了前人的思想并较完整地对之进行论证和发挥。他声称,若是要问知识、观念从何而来,可以用一句话来回答:“是从经验得来的。我们的全部知识都是从经验上来的,而且归根到底是导源于经验的。”(注:《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450页。)同罗吉尔·培根一样,他也把经验分为两种类型,在他这里,一种是从对客观事物的感觉中得到,叫做“外部经验”;另一种是从对心灵内部的反省活动中得到的,叫做“内省经验”。在洛克的“外部经验”那里,我们感觉到了他唯物主义思想的火焰;从他的“内省经验”中,却令我们不能不指出,这是唯心主义不彻底性的表现。洛克经验论中这种两重性在稍后就明显为我们所看到。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狄德罗等继承和发展了其唯物主义方面,而其唯心主义因素则为贝克莱、休谟所利用、发挥,成为唯心主义经验论。

三、唯心主义经验论者对经验概念的理解和说明

贝克莱如同任何一个经验论者一样,也是讲认识或观念从感觉经验出发,但在说到经验的来源时,他把经验看成是主观自生的东西,认为感觉经验的内容不可能是客观的。他利用洛克哲学的两重性,提出感觉经验也可以分为“反省观念”(即人心所随意唤起的那些观念)和“感觉观念”(即“和我们由感官感知的那些观念”)两类。在他看来,后一类观念比前一类观念更稳定、更明确、更有秩序,因为这种观念是上帝在我们感官上印下的;而前一类观念是暗淡的、微弱的,是由心灵内部随意所唤起的。显然,贝克莱完全歪曲了洛克的思想,对经验概念的理解和说明是主观唯心主义的。

同贝克莱一样,休谟也是从洛克的经验论出发的。在休谟那里,一切知识仍是来源于感觉经验。“我们如果没有经验和观察的帮助,要想决定任何个别的事物或推出任何原因或结果,那是办不到的。”(注:《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522页。)同贝克莱一样,休谟也不承认感觉经验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不过,在对经验概念的理解和说明上他有自己的特色。这表现在他的经验论是不彻底的,他认为数学知识是不依赖于事实和经验的,是永远自明的。并且在谈到经验之外还存在着什么时,他指出:这个问题只能由经验来解决,可是经验在这里沉默了,而且也不能不沉默。换句话来说,在休谟看来,人们的知识是不能超过感觉经验的。从而,休谟倒向了不可知论。

四、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对经验概念的理解和说明

与贝克莱、休谟一样,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们也是从洛克经验论出发。他们继承和发展了十七世纪唯物主义经验论中的唯物主义成分,克服洛克的“内省经验”的不彻底性,明确提出,认识是从感觉经验开始;感觉是可靠的,人们可以运用它来认识世界;感觉经验也就是人们的感官对外部世界的感受和反映。拉莫特利说得好:没有感官,就没有观念;没有接受来的感觉,也就没有观念。既然他们把与客观事物相联系的感觉经验作为一切知识的唯一来源,从而也就克服了洛克所谓“内省经验”的不彻底性。既然他们把感觉经验看作为可靠的真实的,从而也就狠狠地打击了像休谟这样的不可知论者。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在强调经验的重要性的同时,也曾试图把经验与理性结合起来。狄德罗写道:“一切都归结到从感觉回到思考,又从思考回到感觉;不停地重新进入自身,又走出自身。”(注:《十八世纪法国哲学》,第326页。)当然,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们不可能正确地解决经验和理性的辩证关系,但是,他们毕竟是曾力图克服并且也确实克服了一些十七世纪经验论者的片面性的倾向。

五、德国古典哲学家对经验概念的理解和说明

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起始者,他敏锐地看到了以往的哲学家都未能正确解决经验和理性的关系,均是各执一端,莫衷一是。康德力图来解决这一矛盾。他写道:“一切知识虽然以经验始,但并不因之即以为一切知识皆自经验发生。”(注: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商务印书馆1950年版,第27页。)这也就是说,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开始于经验,但又不仅仅局限于经验。这个思想是合理的。那么感觉经验是怎样产生的呢?他指出,在认识之外存在某种独立于认识的东西,它刺激我们的感官便产生了感觉,产生了感觉经验。这些思想表明康德正从感觉论出发走上唯物论大道。可是,他仅仅到此就止步不前了。诚然知识不能仅仅局限于感觉经验上,但康德却指出还有一部分知识是先天自生的。这样一来,他又陷入了唯心主义先验论。康德也看到了感觉经验如果不经过整理和综合就只能是零散的、不全面的、杂乱无章的,感觉经验必须上升到具有普遍性、必然性的知识才有意义。这肯定是个闪光的思想,具有合理的因素。可是,怎样从感觉经验上升到普遍性、必然性的知识呢?他认为,人们大脑中天生就有一些范畴、概念,借助于这些先天的范畴、概念就能整理、综合那些零乱的感觉经验,并使之成为普遍性必然性的知识。这样一来,康德又陷入了唯心主义先验论。本来康德是试图解决经验和理性的关系的,但最终还是以调和经验论与唯理论的结局而告终。

唯心主义者黑格尔欣赏康德对经验的推崇,时而本能地流露出对感性经验的轻视。在他看来,感性确定性的具体内容似乎显得是最平实最真实的知识,但是“事实上,这种确定性所提供的也可以说明是最抽象的、最贫乏的真理”(注: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第63页。)。尽管如此,黑格尔还是承认:“最初的知识或直接的精神,是没有精神的东西,是感性的意识。”(注: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第17页。)“思维所以成为思维,全靠有感官材料。”(注:黑格尔:《小逻辑》,第53页。)从这里我们看到,黑格尔对感性、经验的理解明显表现出了他那唯心主义的倾向,他轻视经验,却也未否认经验的作用。黑格尔究竟还是个辩证法大师,他试图解决经验与理性的关系,从唯心主义角度来看,他成功了。在他看来,认识停留在经验阶段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通过反思上升到理性。“感性的东西是个别的,是变灭的;而对于其中的永久性东西,我们必须通过反思才能认识。”(注:黑格尔:《小逻辑》,第75页。)经验知识,在它自己范围内,初看起来似乎相当满意。但还有两方面不能满足理性的要求:第一,在另一范围内,有许多对象为经验的知识所无法把握;第二,主观的理性,按照它的形式,总要求(比经验知识提供的)更进一步的满足。黑格尔还指出:“要想发现事物中的真理,单凭注意力或观察力并不济事,而必须发挥主观的(思维)活动。”(注:黑格尔:《小逻辑》,第77页。)从黑格尔上述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到:感性、经验是个别的、不全面的东西,因此必须上升到“永远性”的、“稳定”的东西;从感性、经验到理性需要反思,需要思维来起作用。这些思想无疑是深刻的,具有其合理性。遗憾的是,他是个唯心主义者,认识发展的过程在他那里实质上就是绝对观念自我认识的过程。唯心主义的前提使得他不能不是脱离社会实践来考虑经验的内涵,来说明经验向理性的飞跃。因而他也并没有对经验概念以及经验与理性的关系做出科学的说明。

六、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家在对经验概念理解和说明上的主要缺陷

以上我们考察了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家对经验概念的理解和说明,考察了经验概念在这些哲学家那里的演变过程。从此考察中我们看到,以往的哲学家们均没有能够对经验概念作出正确的说明、解释。纵观他们的缺陷,至少表现在:第一,以往的哲学家均未能站在既唯物又辩证的立场上来理解和说明、科学地规定经验概念。他们中,有的把经验解释为是由内心中的不断反省而得来的;有的把经验解释为是由物体放射出的某种神秘的“意象”进入感官的结果;有的把经验解释为是外部世界机械作用于我们大脑的结果;还有的把经验解释为是先天自生的。第二,以往的哲学家不懂得社会实践的作用,不懂得经验正是人们在社会实践的活动中通过我们的感官而得来的,不懂得经验是与社会实践密不可分的,因而他们只是把经验理解为个人的观察和实验所取得的知识。第三,以往的哲学家都不能正确地、辩证地说明经验与理性的关系,要么抬高经验、贬低理性;要么夸大理性、忽视经验。

七、马克思主义对经验概念的改造和规定

尽管以往的哲学家均未能正确地理解、科学地说明经验概念,但是却给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材料,留下了许多闪光的思想。马克思主义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的优秀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吸取了以往哲学家在经验概念上的合理思想,对经验概念作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改造,作出了科学的规定,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于经验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经验概念的改造和规定具体表现在: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吸取了前人在经验问题上的合理思想,把经验与感觉、感性、知觉联系起来,把经验看作是一切知识的来源。马克思曾写道:感性必须是一切科学的基础。列宁写道:“感觉是我们知识的唯一源泉。”(注:《列宁选集》第2卷,第125页。)恩格斯也强调:“一切观念都来自于经验,都是对现实的反映。”(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661页。)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离开了我们的感官,离开了我们的感觉、知觉,我们是不能够得到任何经验的,从而任何知识也是不可能的。“从认识的过程的秩序说来,感觉经验是第一的东西。”(注:《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267页。)“一切知识来自经验、感觉、知觉。”(注:《列宁选集》第2卷,第126页。)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认识开始于经验——这就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注:《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267页。)

(二)诚然,马克思主义也讲一切知识来源于经验,可是在谈到经验的来源时,马克思主义是站在既唯物又辩证的角度来谈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经验不是从个人的观察和实验中取得的,经验是人们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在社会的实践的全部总和中获得的。经验就是人们的感官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从实践中直接取得的感性知识。恩格斯曾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愈少从外面把这种理论硬灌输给美国人,而愈多由他们通过自己亲身的经验(在德国人的帮助下)去检验它,它就愈会深入他们的心坎。”(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60页。)这表明恩格斯是把经验与社会实践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人们亲身经验的过程也就是人们去不断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毛泽东同志更是明确地把经验与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他说:“我们强调社会在认识过程中的意义,就在于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开始从客观外界得到感觉经验。一个闭目塞听,同客观外界根本绝缘的人,是无所谓认识的。”(注:《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267页。)

(三)先前的哲学家们有的看不到经验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贬低了经验的作用;有的看到了经验的作用,却一味抬高经验的作用,把感性经验看成是衡量一切的标准,看成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唯一手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经验的作用进行了规定,第一次对此作出科学的说明。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来源,离开了经验便无所谓知识、无所谓科学。马克思说得好:“科学就在于用理性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63页。)“理论的方案需要通过实际经验的大量积累才臻于完善。”(注: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417页。)这表明,任何一门科学理论均是建立在感性经验之上的,离开了这个基础,任何科学、理论都是不可能的。

马克思主义还认为,经验的作用也表现在它能够去证明、去验证一些事实,一些知识、理论。恩格斯写道:“不论在自然科学或历史科学的领域中,都必须从既有的事实出发……在理论自然科学中也不能虚构一些联系放到事实中去,而是要从事实中发现这些联系,并且在发现了之后,要尽可能地用经验去证明。”(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69-470页。)

(四)马克思主义在肯定经验的作用的同时,也指出了经验的局限。经验固然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亦固然是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但是,这种知识是片面的、个别的,并不具有普遍性、必然性。经验的知识只是对客观事物的各个片面以及这些事物的外部表现的反映,因此,“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注:《自然辩证法》,第207页。)经验论者不懂得这个道理,不懂得经验的东西只是偏于感性的、局部的知识,常把局部经验“误认为即是普遍真理。”(注:《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777页。)因此,“经验论者深深地陷入了体会经验的习惯之中,甚至在研究抽象的东西的时候,还以为自己是在感性认识的领域内。”(注:《自然辩证法》,第213页。)

(五)归根结底,以往的哲学家之所以不能正解地解释说明经验就是因为他们不懂得经验与理性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其出发点,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科学地说明了这一关系。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感性经验与理性的关系,实质上也就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感性经验是认识的基础,离开了感性经验便无所谓认识,无所谓知识。“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否则理性的东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只是主观的靠不住的东西了。”(注:《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267页。)而感性经验毕竟是片面和表面的东西,它“没有反映事物的本质。要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注:《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268页。)列宁也讲过:“为了要理解,必须从经验上开始理解、研究,从经验上升到一般。”(注:《列宁全集》第38卷,第221页。)由此可见,理性的东西依赖于感性的东西,感性的东西必须上升到理性的东西——这就是感性经验与理性的辩证关系。

(六)我们也讲一切知识来源于经验,那么是不是说我们每认识一个事物、每学习一样东西都非得亲自去经验呢?马克思主义不是这样认为的。恩格斯指出:“现代自然科学已经把全部思想内容起源于经验这一命题加以扩展,以致把它的旧的形而上学的限制和公式完全推翻了。由于它承认了获得性的遗传,它便把经验的主体从个体扩大到类;每一个体都必须亲自去经验,这不再是必要的了;它的个体的经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由它的历代祖先的经验的结果来代替。”(注:《自然辩证法》,第244页。)恩格斯这一思想说明了一切知识固然来源于经验,但并不是说人们获得的任何一项知识都必须亲自去经验,相反,人们可以间接地从它的历代祖先的经验的结果那里获得知识。恩格斯这一思想还包含了经验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的思想,在《〈反杜林论〉的准备材料》中,恩格斯就明确地把经验分为两种类型。他说,经验可分成两类:“外在的、物质的经验,以及内在的经验——规律和思维形式。思维形式一部分也是通过发展继承下来的(例如,数学合理对欧洲人来说,是不证自明的,而对布须曼人和澳大利亚黑人来说,肯定不是这样)。”(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662页。)我们知道,在哲学史上罗吉尔·培根、洛克和贝克莱等都曾把经验分为两种类型。从恩格斯上述论述中我们显然看到,恩格斯已对哲学史上的两类经验学说作了唯物主义的改造和科学的新规定。外在的物质的经验是指人们通过自己的感官在社会实践中直接与客观物质对象打交道而得到的。由于人们不能事事都直接与外界打交道获得知识,所以人们可以通过间接的途径学到前人留给我们的经验知识。例如,数学公理就是人们在生产实践中“从现实世界中得来的。”即使计算的能力也是“长期的以经验为依据的历史发展的结果。”(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77页。)因此,数学公理对于文化发达的欧洲人来说便是不证自明的,可以直接从其历代祖先的经验的结果中继承下来;而对于落后的未开化的布须曼人和澳大利亚黑人来说则不能直接从其历代祖先的经验结果中继承到什么。因为他们还没有在生产实践中依据其感性经验把公理固定下来,他们还需要不断地直接从事于生产实践活动才能得到数学公理,然后再将之固定下来。

恩格斯的上述思想在毛泽东那里得到具体的展开和发挥,毛泽东明确地提出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概念。在他看来,经验是一切知识的唯一泉源,“就知识的总体来说,无论何种知识都是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的。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否认了这个感觉,否认了直接经验,否认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他就不是唯物论者”(注:《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265页。)。但是,“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是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注:《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264页。)。毛泽东这些思想清楚表明了,人们不可能事事去亲自与客观外界打交道,人们可以通过书本的知识,通过间接的认识途径去获得知识。这样一来,就既与过去的“两重经验论”划清了界限,又更进一步、更深刻地说明、规定了实践和认识、感性和理性的辩证关系,在认识发展史上具有巨大的意义。

(七)经验论者在经验问题上的失足,对经验概念的各色各样的错误理解和说明,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必要对经验概念的实质和其歧义性做出规定。列宁在反对主观唯心主义经验论者马赫主义的斗争中明确指出:“在‘经验’这个字眼下,无疑地可以隐藏哲学上的唯物主义路线和唯心主义路线,同样也可以隐藏休谟主义路线和康德主义路线。”(注:《列宁选集》第2卷,第153页。)“经验掩盖了哲学上的唯物主义路线和唯心主义路线,使二者混同神圣化了。”(注:《列宁选集》第2卷,第148页。)因此,“无论唯我论者(即主观唯心主义者)或唯物主义者,都可以承认感觉是我们知识的泉源。(注:《列宁选集》第2卷,第125页。)。都可以承认一切知识来源于经验。是故,那些把经验作为其哲学的出发点的人既可能是唯物论者,也可能是唯心论者,而判断的标准只能是:是否承认经验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如果你回答说是,那你就是唯物主义者。如果你回答说不是,那你就是不彻底的,你不可避免地会陷入主观主义,陷入不可知论。”(注:《列宁选集》第2卷,第126页。)列宁这些话揭开了蒙在经验概念上的灵光,揭示了经验概念的实质和歧义性。这对于我们今天反对那些形形色色的、侈谈经验概念而且似乎是也从经验出发、企图以经验概念来掩盖其哲学实质的、诸如逻辑原子主义、逻辑经验主义此类的派别,仍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以上,我们考察了经验概念的演变过程,考察了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家是怎么样来理解和说明经验概念的。从此考察中,我们看到以往的哲学家们虽然未能科学地说明和理解经验概念,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正是在批判地吸收前人的一切优秀遗产的基础上,站在既唯物又辩证的立场上,对经验概念进行了改造,并第一次作出科学的规定,形成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于经验的学说。

标签:;  ;  ;  ;  ;  ;  ;  ;  ;  ;  

经验观念的演变与马克思主义经验观的转变_黑格尔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