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林语堂的诗学翻译观浅析《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译著论文_邓婷婷

以林语堂的诗学翻译观浅析《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译著论文_邓婷婷

邓婷婷

(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 400031)

摘 要:唐七公子所作地言情兼仙侠小说《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讲述了青丘帝姬白浅和九重天太子夜华的三生爱恨,三世纠葛的故事。其文风抒情唯美, 其中一些表达甚至大有来头。比如“桃花灼灼,枝叶蓁蓁”,出自《诗经》,而对夜华的描述“眉如泼墨,鬃若刀裁”则是出自《红楼梦》。笔者欲以林语堂的诗学观浅析《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译著中的美言佳句。本文先简介译者及其译著在海外的影响,再谈林语堂的诗学翻译观,最后举例从林语堂的诗学翻译观观浅析《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译作中的美言佳句。

关键词:林语堂的诗学翻译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译著;

1.前言

近期,由杨幂、赵又廷、张智尧 、迪丽热巴、高伟光、张彬彬、于朦胧、安悦溪、祝绪丹、黄梦莹等主演的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赢得了超高的收视率。它是根据唐七公子所作地言情兼仙侠小说《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所改编地,小说中讲述了青丘帝姬白浅和九重天太子夜华的三生爱恨,三世纠葛的故事。其文风抒情唯美, 其中一些表达甚至大有来头。比如“桃花灼灼,枝叶蓁蓁”,出自《诗经》,而对夜华的描述“眉如泼墨,鬃若刀裁”则是出自《红楼梦》。笔者欲以林语堂的诗学观浅析《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译著中的美言佳句。本文先简介译者及其译著在海外的影响,再谈林语堂的诗学翻译观,最后举例从林语堂的诗学翻译观观浅析《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译作中的美言佳句。

2.《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译者简介、译著影响

2.1译者简介

陈星,南京大学英语系讲师。爱丁堡大学英语文学博士(2014),研究方向为莎士比亚及英国文艺复兴文学。大一时(2006)即获21世纪杯英语演讲比赛冠军,全球总决赛非英语国家最佳演讲者。在校时曾获传说中的“高盛全球领导者”项目奖学金。译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的《好邻居日记》和《这原是老酋长的国度》,以及毛姆的《作家笔记》和卡波蒂的《别的声音,别的房间》等。

2.2译著影响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英文版的,去年 8 月 23 号在美国亚马逊上市。小范围来看,卖得还不错,现在已经是 Asian Literature 门类的畅销榜的TOP 3,仅次于刘慈欣的《三体》。然而放在全部书籍门类里来看,它与《三体》的影响力还远不能同同日而语,在英语世界是且只能是个小众读物。译者是学过中文的英国人,虽然译著并没有把原作中作者有意营造出来的古典诗境表达出来,也没有表达出东方文字里的那种回环旖旎,但有的外国人对《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这类仙侠小说感兴趣,甚至有人盛赞其是“gorgeous, lyrical, and ambitious novel based in Chinese mythology”(一部华丽,抒情,且富含野心的神话小说)。现在谈中国文化走出去,现代言情小说也属于中国文化之一,要让外国人了解到一个多姿多彩的中国,此种小说的对外翻译也十分重要,只是有的言情小说比较低俗,所以为了维护中国形象,在海外树立一个传统,良好的形象,在传播此类文化的同时,可以加强监督和管制。

3.林语堂的诗学翻译观

林语堂的诗学翻译观又可以分为诗学观和翻译美学观。

3.1林语堂的诗学观

林语堂一生热爱中国古典诗词。从宏观出发,他认为中国诗词具有宗教的功能和人生观教育与意义。“中国的诗在中国代替了宗教的任务,涵盖教育的意义为人类性灵的发抒,为宇宙的微妙与美的感受,为对于人类和生物的仁爱与悲悯。”“替中国文化保留了圣洁的思想。”(Lin,2000)林语堂的诗学观的最典型的理论出自他的《吾国与吾民》第七章对诗学的论述。林语堂认为诗在中国如此重要的的原因是:首先归功于中国人的艺术和文学天才。中国人擅长于“具象的描写”和“环境景物的渲染”。同时擅长于“约言、暗示、联想、凝练和专注。”这种文学才华自然使得中国在诗歌创作方面表现卓越。(Lin,1969)《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的语言唯美华丽,富有诗意,字字珠玑,如:“累世情缘,谁捡起,谁抛下,谁忘前尘,谁总牵挂。忆当时年华,谁点相思,谁种桃花。”能有如此才华写出这些诗意的语言,当属中国人之特性。这正符合林语堂的诗学观。

3.2林语堂的翻译美学观

林语堂是世界闻名的双语作家,文学翻译家。他的翻译水平高超的原因之一便是他翻译理论的精妙。林语堂的翻译理论比较全面,包括翻译标准、翻译美学和译者地位等诸多问题。他的翻译观得到当今翻译界的肯定和认可。(黄宁夏,2007:86)在林语堂的翻译有学术研究中,林语堂最突出的贡献便是创造了“传神达意”的翻译美学思想。翻译学家王秉钦教授在《中国20世纪翻译意思想史》一书中,将林语堂的翻译美学论列为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十大重要学说之一。(王秉钦,2004:174)

林语堂的“传神达意”翻译思想内涵丰富,可以说是林语堂三条翻译标准—忠实,通顺,和美的高度概括。“忠实”要求非字字对译,或者说非绝对忠实,要求传神,达意。此“传神达意”非彼“传神达意”。“忠实”要求的“传神达意”是指,传达出原作的情感及言外之意,忠实与原文的内涵和形式。而林语堂的“传神达意”的翻译美学思想则是除了在忠实于原文的意义和形式,使译作也流露出与原作相同的情感与内涵之意之外,还暗指了译作要营造与原作相同的意境美,而这也是诗歌翻译最重要的一点。《论译诗》译文特别强调“意境第一”(黄宁夏,2012:120)诗歌之美,妙在意境,而意境也正是诗歌翻译最难的地方。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不乏一些妙笔生花,韵味盎然的句子,如:“三月春盛,烟烟霞霞,灼灼桃花”,这句话借“春”、“烟”和“桃花”营造了一幅阳春三月,桃花盛开,烟雾萦绕的美丽仙境,仿如世外桃源,让人心驰神往。

同时,我们也必须明白,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性,源语与目标语之间不可能完全对等,所以存在不可译的问题实属正常。诗歌是文学的最高艺术形式。林语堂和许多学者认为诗为文学作品中最纯粹的艺术,为文字精英所寄托,是最不可译的东西(黄宁夏,2012:120)。而且林语堂的声音之美、意义之美、传神之美、文字和文体之美的“五美论”的翻译美学的分类也是较早的对诗歌翻译的探索,在诗歌翻译中,要达到五美的原则,也是不可能的。

4.结合例子赏析

上文,我们已经提到了从林语堂的诗学观来看《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这部小说,它的语言确实富有诗意和文采,古香古色。所以结合林语堂的诗学翻译观来浅析它,也是合理的。下文将会挑选《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一些优美表达,再结合林语堂的诗学翻译观进行赏析。

林语堂的诗学翻译观中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便是意境翻译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诗歌之美,妙在意境,而意境也正是诗歌翻译最难的地方。那要如何进行意境翻译呢?其根本技巧在“用字传神”和“用字精炼”,这也是林语堂的翻译美学观之所在,因为意境翻译最能考验译者审美才华和语言艺术功底。他认为用“传神”的语言来表达意境是译诗者的“苦处和乐处”,必须“煞费苦心”。那么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翻译中,译者是如何体现“用字传神”和“用字精炼”来表达意境翻译观的呢?

原文1:这正是桃花盛开的季节,十里桃林,十里桃花,漫山遍野的灼灼芳华。

译文:It is the season when peach trees come into full bloom. Over hills, over vales, acres of peach trees parade acres of peach blossoms, radiant and sweet.

赏析:“Over hills, over vales”直译应该是满山满谷,译者为了丰富画面感,采用意译,丰富了“十里”的意象。最妙的是“parade”这一词的使用。它本是“展览、招摇过市”的意思,此处用作动词,可以想见桃花在枝头烂漫招摇的画面,把“漫山遍野”的桃花拟人化,仿佛它们都充满了活力,可谓“用字传神”。而且,最后用两字形容词“radiant and sweet”作状语,修饰“peach blossoms”,翻译“灼灼芳华”。“灼灼”是“明亮”的意思,而“radiant”则是“灿烂的,明亮的”,意义相同,色彩明亮。“sweet”则是“芳香的”意思,这两个词在视觉上和嗅觉上满足读者,达到了“意义之美、文字之美和传神之美”,但是“华”却没有译出来,“华”就是“美丽”的意思,最简单的词就是“beautiful”,是形容桃花的,笔者觉得可以把“beautiful”放在“peach blossoms”。

原文2:桃花灼灼,枝叶蓁蓁,妖娆伤眼。

译文:The peach blossoms are radiant, the leaves luxuriant, their allure stunning.

赏析:原句句式简约有力,都成四字短语,富有节奏感,译文也要尽量与原文保持一致。译文都是系表结构,前两个四字短语都采取的直译的翻译策略。在第三个四字短语中,“allure”的意思是“魅力,诱惑力”。这也符合“妖娆”的内涵。原文中“伤眼”并不是贬义词,应该理解为“美得过度总是震慑人心”,用 “stunning” 比较合理。很明显,这四字短语采用的意译的翻译方法,作者的处理也是别出心裁。“allure”和“stunning”能比较传神的译出原文的所要表达的内涵意思。

原文3:累世情缘,谁捡起,谁抛下,谁忘前尘,谁总牵挂。

忆当时年华,谁点相思,谁种桃花。

译文:This fated love of forever and a day—

Who has picked it up? Who has thrown it away?

Who has forgotten it all? Who yearns for it to stay?

Those days bygone and labyrinthine—

Who was the one that made the other sigh and pine?

Who was in the peach orchard, raising flowers divine?

赏析:这段译文,是众多读者的最爱,没有复杂的用词,但在音律的铺设上明显很用心思,颇显功力。Labyrinthine(迷宫似的,曲折的)尤其用得妙,一来起韵脚为后面的 pine 和 divine 开道,同时也意喻情缘之纠缠迷醉,一箭双雕,更是为读者营造了一幅桃花迷醉,幽深忧怨的凄美画境。原文压头韵,而译文的第一句和第四句都以“th”开头,其他都以“who”开头,与原文的格律高度统一,且韵脚为“aaabbb”,对仗工整。此译文中还用了几个表示感情色彩的动词比如:forget, sigh and pine等,不仅忠实于原文,还在内容和形式上达到了统一,完美的诠释了林语堂的“传神达意”的诗学翻译观。

原文4:三月春盛,烟烟霞霞,灼灼桃花虽有十里,但一朵放在心上,足矣。

译文:In the lush spring of March, the radiant peach blossoms bloom, like rosy mists and blushing clouds. However many blossoms there are, it is enough to have just one, to be cherished in one’s heart.

赏析:把“烟烟霞霞”翻译成“rosy mists and blushing clouds”,译文的意思是瑰色的氤氲和绯红的云霞,此译文丰富了原文的内涵,形象生动的描绘了春日里,妙曼烟雾缭绕的景色,见字如见景。且第二句中得“are”与“heart”押韵,中间断了一句,成了一个玲珑的三行诗,也呼应了原句的结构。整句译文直译与意译交叉,内容与形式相统一,正好诠释了林语堂“传神达意”的诗学翻译观。

原文5:我自是百般推脱,他自是千般盛情。

译文:I, of course, did my best to excuse myself, while he, naturally, pressed on with all graciousness and courtesy.

赏析:这句也很妙,原文是两句,译者断成了八个部分,营造了节奏感,“naturally”也跟“courtesy”押韵。

参考文献:

[1] Lin Yutang. My County and My People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 Lin Yutang. The Chinese Theory of Art [M]. London: Panther Books, 1969.

[3] Giles. H. A. Gems of Chinese Literature: Verse [M]. Shanghai: Kelly and Walsh, 1923.

[4] Toland. P. To the Sky Kingdom [M]

[5] 黄宁夏. 浅论林语堂对中国译学的贡献 [J]. 闽台文化交流,2007(4):85-89.

[6] 黄宁夏. 林语堂诗学观与诗词翻译策略 [D]. 西安: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2(2),118-125.

[7] 王秉钦. 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 [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8] 赵冰洁. 翻译美学视角下林语堂散文著作中的审美再现 [D]. 天津:天津工业大学,2016.

[9] 徐彬侨. 林语堂翻译美学思想漫议 [D]. 黑龙江: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

[10]张秦. 林语堂对中国传统艺术文化阐释中的美学意蕴 [D]. 安徽:安徽大学,2014.

作者简介:邓婷婷(1992.12—),女,四川省德阳人,重庆市沙坪坝区四川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研究生

论文作者:邓婷婷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7年10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5

标签:;  ;  ;  ;  ;  ;  ;  ;  

以林语堂的诗学翻译观浅析《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译著论文_邓婷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