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几点思考_国有资产管理论文

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几点思考_国有资产管理论文

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改革论文,思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是我国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性阶段,国有大中型企业肩负着十分重要的任务。我们认为,在这个阶段,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在外部环境逐步改善的过程中,实行深化改革、技术进步、科学管理三位一体,协调配套,同步推进。

一、下大力深化企业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

1.规范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条件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需要具备的条件至少要有:(1)有一个好的厂长和领导班子;(2)明确一个“业主”代表国家管理国有资产;(3)企业劳动、人事、工资制度真正改革了,14项自主权真正到位;(4)企业办社会的机构、单位、人员剥离了,富余人员分流了;(5)企业背的历史债务清理了,包袱卸下了;(6)企业有一个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完全面向市场组织生产经营。

2.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首要的是选好厂长,配好领导班子

大量事实证明,在大体相同的宏观条件下,企业兴衰成败,取决于厂长的素质和领导班子的状况。据天津、山西、沈阳的资料,由于厂长素质不高、班子内耗而导致亏损的企业约占亏损企业的40%左右。山西省大众机械厂是我国“一五”期间重点兴建的大型军工电子骨干企业,曾为我国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作出过重要贡献。但是,从1986年起陷入困境,连续6年亏损,亏损额达6490万元,流动资产损失5600万元。1992年8月,调整了这个厂的领导班子,任命了一位思想开拓,敢干务实的厂长,仅用了4个月就扭转了亏损,盈利52万元。1993年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开始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实现利润353万元。1994年以来狠抓主导产品上规模上效益,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事实说明,厂长是企业的中坚,治厂兴企之本。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首要的是选用事业心强、思想开拓、有能力的厂长,配置一个团结协作、作风过硬的领导班子。

要正确处理厂长与书记的关系。据调查统计,由于厂长、书记不和,内耗致亏的企业约占亏损企业的三分之一。原因是,有的人把企业党组织的作用等同于国家政权中党组织的作用,把企业党委的“政治核心”误认为是企业“领导核心”,把“参与”决策延伸为“代理”决策,在企业设置两个“一把手”,导致书记与厂长争权,酿成“同室操戈”。应该明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是经济组织,不同于政权组织。在企业只有一个“一把手”,就是厂长;没有两个“一把手”。厂长处于中心地位,对企业的两个文明建设负有全面责任。企业党委按照党章第32条规定,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开展工作。根据企业情况,厂长、书记两个职务可以分设,可以交叉任职,也可一人兼。实践证明,只要厂长或书记素质高,民主作风好,“一肩挑”的体制优越性大,效果好。

要确定选用厂长的标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说到底,市场竞争是人才竞争,企业竞争是厂长竞争。厂长的状况如何,对企业兴衰成败十分重要。必须转变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形成的“听话”、“服管”、“顺手”、搞人情、拉关系的做法,敢于任命富有事业心、不谋私利、市场意识强、勇于开拓、不唯命、有创见的人,谁能兴厂致富、扭亏为盈,谁就当厂长,不行就下来。

要明确任免厂长的程序。当前,在对厂长的管理上存在着一大矛盾:企业对生产经营拥有自主权,但企业对自己的法人代表却没有自主权。厂长由主管部门任免,被上面管住了。有的厂长干得很好,可是“不听话”、“不服管”、“不让管”,得罪了上司,结果被以各种借口免掉;或者“走马灯”似的更换。有些主管部门任免厂长,既不介绍情况,也不征求和考虑职代会的意见,甚至连个招呼都不打,只靠一纸通知或一张公告了事。因此,改革厂长的任免机制刻不容缓。根据《企业法》的规定和近几年的实践,企业在改制以前,对厂长任免的程序应作如下增补:(1)政府主管部门委任或招聘的厂长,任职半年后,须经职工代表大会投信任票。获半数以上者留任,未超过半数者免职。(2)政府主管部门解除厂长职务,须经职工代表大会半数以上通过,否则无效。(3)副厂长由厂长任免,向主管部门备案;主管部门的意见与厂长意见不一致时,按厂长意见办。(4)厂长的退休不受行政机关干部退休年龄的限制,可以延长、连任。(5)凡由政府主管部门委任、招聘的厂长,任职半年后不经职工代表大会通过,或不经职工代表大会通过解除厂长职务,而造成企业综合经济效益下降、亏损、破产者,分别情节,追究主管部门负责人的责任。

要确定厂长的待遇。现在,厂长的待遇与他们承担的企业责任和社会责任极不相称,不仅工资收入微薄,就是社会地位也得不到承认、尊重,有的厂长甚至人身安全也受到威胁。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转换经营机制,促使厂长尽心尽职,确保国有资产完好增殖,应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标准,以企业整体经济效益为尺度,规范厂长的待遇,建立重奖重罚机制。(1)厂长工资为全厂职工平均工资的4~6倍;(2)从年超额利润中提成2~5%奖励给厂长,10~20%由厂长奖励给有突出贡献的技术、管理干部和职工;股份制企业也可以采取配股的办法予以奖励;(3)退休时终身享受工资和全部物质生活待遇;(4)对有特殊贡献者授予国家级、省部级优秀企业家称号,在报刊上公布,为终身荣誉。凡被授予国家级优秀企业家者,退休时按所得工资终身年增10%;获省部级优秀企业家者,退休时按所得工资终身年增5%。(5)企业年综合经济效益下降,按下降幅度的3~4倍,下降厂长的工资。(6)企业亏损,厂长工资下降为全厂职工平均工资的2倍;一年之内不能扭亏者,撤销厂长职务,取消所得待遇。(7)企业破产,取消厂长任职资格和一切荣誉称号,取消所得工资,不得在其他企事业单位担任领导职务。玩忽职守者,追究法律责任。

要建立监督机制。现在,也确有这样一些厂长,不珍惜党、国家和人民给予他们的权力和责任,而是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多拿多占,安置亲信。所不得不同意见,不按程序办事,个人说了算,独断专行,错误决策,打击报复。企业亏损,产品积压,资金枯竭,工资发放不了,但他们无动于衷。以“考察”为名,公款外出旅游,频繁出国。企业亏了,而他们个人发了。作风不正,分配不公,引起职工不满,人心涣散,企业丧失凝聚力。建立监督机制,既是对厂长的爱护,有利于厂长的成长,也是企业发展的有力保障。(1)决策制约,建立决策机构,实行民主决策;(2)党委监督;(3)职工代表大会监督;(4)职工群众监督;(5)财务监督;(6)税务监督;(7)审计监督;(8)政府监督;(9)社会舆论监督。

对厂长的监督,应该规范化,确保厂长依法行使职权,形成强有力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要建立一支职业化的厂长队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企业成为独立自主的经济实体,由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迫切需要一支素质高,以重组生产要素-推出新产品、开辟新市场、提高效率效益为职业的厂长队伍。厂长是职业化的企业家,有他独特的素质构成。应该为建设一支职业化的厂长队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1)建立厂长重奖重罚机制。(2)国家委托企业家协会等中介组织按实绩定期评选国家级、省部级优秀企业家。在评选过程中,如发现弄虚作假、营私舞弊,取消中介组织的评选资格,并承担责任。(3)建立经营者市场和竞争机制。企业通过招标、投标、竞争,选聘厂长。(4)建立厂长介绍所。介绍所以其社会信誉为特征,向企业推荐厂长,并确立无限连带责任制度。

3.转换机制,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准备、打基础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改革的目标,转换经营机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基础不牢,目标不可能实现。转换机制的工作,尽管企业和政府部门做了很大努力,有很大进展,但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至今企业内部关系还不顺,机制还不活,“大锅饭”只是由吃“大灶”变成吃“小灶”,平均主义依然制约着职工积极性的发挥;14项自主权还没有完全到位,有的甚至没有到位;沉重的债务,庞大的富余职工队伍,人浮于事的机构,使企业改革步履艰难。在这种情况下谈企业改建为现代制度,只能是一种良好愿望。因此,当前企业改革的重点是扎扎实实地转换经营机制,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保障下,建立起强有力的领导体制,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能高能低的激励机制,14项自主权到位,企业真正成为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完全面向市场组织生产经营,实现市场活动效益的最大化。在这样的基础上建制,水到渠成,是顺理成章的事。转换经营机制仍然是当前企业改革的重点,应该成为指导企业改革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

4.确定国家管理国有资产的代表

目前很多部门都想当“业主”,伸手争国有资产的代表。企业很担心,这么多“婆婆”、“业主”变成国有资产代表进入董事会或监事会,由外部进入内部,由后台登上前台,插手企业生产经营,政企更难分,法人自主权更难落实。为此,需要设计、构造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1)实行国有资产两级所有,企业自主经营的体制。凡关系国计民生的企业归中央所有,其他划归省、自治区、直辖市所有。有利于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既发挥中央的积极性,又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历史经验证明,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正是坚持了“两个积极性”的方针。(2)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别成立由有关部门参加的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委托或授权国有资产代表负责管理国有资产,并向其同级的人大常务委员会报告国有资产的完好增殖情况。政府及其部门不经营企业,不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3)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分别建立企业监事会。其主要职能是监督、审议、评价企业国有资产的运营状况,对企业经营者实行监督、评价及向有关部门提出任免和奖励的建议。它不是企业的决策机关,不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监事会可在现有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基础上,吸收企业内部代表和外部(包括有关部门、社会人士)代表组成。

5.股份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的一种形式,但不是唯一形式

由于国有大中型企业拥有庞大的国有资产和当前企业亏损面大,社会参股的热情必然受到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把股份制作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的唯一形式是不现实的。当前的思路应该是,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适合改组为股份制、又具备条件的就改组为股份制企业;不适合的,努力探索其它形式。只要它有利于理顺产权,优化机制,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就是一种好形式。

6.消化企业富余职工

据统计,国有企业现有富余职工1000万人,约占国有企业职工总数的10%。有些国有大中型企业富余职工所占职工总数的比例更大,达20%以上。如以1000万富余职工计算,仅一年所需支付的工资、保险福利费、养老保险费就达378亿元。如何正确处理国有企业上千万的富余职工,已成为制约企业转机建制能否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中顺利进行的大难题。

造成上千万职工富余的原因主要有:(1)技术更新、管理改进,导致对劳动力需求减少的精干性富余;(2)企业生产经营不景气、停产和开工不足,无法安置现有劳动力而造成的失业性富余;(3)企业二、三线人浮于事,一线特别是苦脏累险工种人员短缺而造成的结构性富余;(4)由于自然规律,生理上不适应生产的要求又不到退休年龄而造成的生理性富余;(5)由于福利保障等方面的原因,职工不能流动而造成的阻滞性富余。

解决国有大中型企业富余职工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创造再就业机会。其途径主要有:(1)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我国,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1993年底统计仅27%,安置富余职工有很大潜力。据测算,重工业部门每提供一个就业机会需1万元左右的固定资产,轻工业部门需6000元,而第三产业每万元投资可创造七八个就业机会。

(2)充分利用福利性国有资产。目前各种福利设施,其资产存量约为2684亿元。这些福利设施利用率不高,甚至闲置。如果向外开放,就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或者将这部分国有资产转化为价值形态,将其收回的资金投入生产、技术改造,就会创造更好的就业条件。(3)企业内部消化富余职工。这是从我国国情出发,正确处理企业富余职工、保持社会稳定的有效途径。武汉钢铁公司按照“总体设计、分步实施、平稳过渡、逐步到位”的原则,改革“12万人都吃钢铁饭”的大锅饭旧体制,建立“同是武钢人,不吃一样饭”的竞争新机制,将7万多名辅助、富余职工剥离、分流出去,占职工总数的58.3%。在7万多名职工岗位大转移中,没有一个人被推向社会,为解决我国企业富余职工重新就业的问题,开辟了一条改革之路。

(4)运用经济手段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据统计,我国城乡居民财产超过4.6万亿元,其中储蓄存款余额1.5万亿元。运用经济手段,实行低税和免税的政策,以此来引导富余职工从国有企业走出来自谋出路、财路,比国家和企业花钱养着富余职工合算得多。

7.积极稳妥地推进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企业破产

当前在对待企业破产问题上,要克服两种错误倾向:一是由于对破产企业失业职工的生活安排与重新就业有难度,缺乏社会保障,不敢让该破产的企业“死掉”:二是官僚主义,下指标,搞“运动”,让扭亏有望、不该破产的企业“死掉”。这两种做法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不按市场经济运行规则办事的政府行为,长官意志,既不积极,又不稳妥,有碍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加强技术改造,加速产品创新,向科技进步要效益

1.从宏观战略上规划好企业技术进步和产品开发

我国是一个资金短缺的国家,可又是一个资金浪费严重的国家,每年公款吃喝上千亿元;超万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盲目投资,重复建设,致使棉毛纱、彩电、家用电冰箱、洗衣机、西服的生产能力大大过剩;全国120多家汽车厂绝大多数达不到规模经济;几百亿元的生产设备在闲置、封存、沉淀;高消费的楼堂馆所、别墅、度假村、游乐场在超高速建设。这种“一窝蜂”的投资热,投入的厂点多,小型多,长线产品多,一般性项目多,而批量小,短线少,规模经济少,基础性、支柱性产业少,结果是投入大,产出少,有效益,有活力的企业大不了,没活力的企业照样过。原因是复杂的,但是长期以来在国民经济发展上缺乏明确的战略目标,导致了本来就短缺的资金象撒胡椒面似的分布得过宽过广,使一些应当重点发展的基础产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由于投资不足而严重滞后,生产能力小,装备差,水平低,成本高,没有自己的优势产品,制约了企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是重要原因。

目前,尽管我们的资金短缺,但如果把那些公款吃喝、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的资金减下来投入到关键性的项目上去,完全可以办几件甚至十几件大事。韩国大宇公司28个月建成一个24万辆规模轿车厂,一次集中投资无非10亿美元。而我们浪费、沉淀的资金比10亿美元何止几倍。所以说,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潜力很大,大有作为,应该从观念上运作上来一个战略大转移。(1)实现全党,特别是高级干部从地方或部门的局部利益到全国一盘棋的战略大转移,不去再干那些低水平、小批量、一般性的项目;(2)瞄准国际市场,预测未来趋势,按照高起点、专业化、规模经济的要求,在科学的可行性论证的基础上,规划我国产品开发的主攻方向。(3)以主攻的产品为龙头,运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重组生产要素,建立跨地区、专业化的企业集团,决不能再用行政手段去搞“拉郎配”。

2.将技改贷款转为投资

根据我们对2120户亏损企业的调查,由于设备老化,技术落后,产品滞销,而造成亏损的企业1307户,占62.17%。这些企业大都是老企业,不少原是全国同行业中的排头兵和骨干企业,具有雄厚的实力。当这些企业处于黄金年代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利润全部上缴,折旧费很低,补偿严重不足,企业设备更新平均年限在20年以上,到现在有的企业还在使用“东洋机床”、“苏式设备”。改革开放以来国有大中型企业力图改变这种落后状态,加强技术改造,推进技术进步。但是,由于实行“拨改贷”,贷款利率高,贷款利息超过企业实现利润,企业不要说还贷,连利息也难以支付,导致企业债台高筑。据黑龙江省300家大中型企业的统计,每年交付银行利息超12亿元,而企业利润仅3.4亿元。不少厂长说:现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不搞技改是等死,搞了技改是找死”。

针对以上情况,有必要从政策上进行调整,通过清产核资,将技术改造的贷款所形成的固定资产作为国家资本金投入既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又减轻企业债务负担。

3.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大力开发适销对路、高附加值产品

企业的兴旺发达,要靠科技进步,要靠产品创新。要制定规划,建立利益分配机制,把新产品开发、老产品改进、重大科研课题攻关同产品售后边际利润挂钩,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加快产品更新换代的步伐,开发出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国内外市场有广泛需求的新产品,向科技要效益。鼓励企业加强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联系,加快科技成果商品化的速度。大量事实证明,用企业改革调动科技人员和职工群众的积极性,推动科技进步,促进产品创新,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许多企业由亏变盈,走上高效发展的快车道,靠的是科技进步。

三、强化企业管理,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1.医治“管理疲软症”,强化管理,向管理要效益

当前,有不少国有大中型企业包括原来管理好的国家级企业,管理滑坡,组织涣散,纪律松弛,劳动无定额,物耗无核算,质量无检验,导致成本上升,质量下降,资金周期长,效率低,效益差,事故多。

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思想上忽视管理,“以包代管”、“以奖代管”、“以转代管”的现象十分严重。根据对2120户亏损企业的调查,由于管理混乱、制度松弛、浪费严重,而造成亏损的企业达697户,占调查数33.17%。有的引进全新设备、产品蜚声中外的好端端企业被兼并、破产,其中管理失误是一个严重教训。二是基础工作薄弱,管理整体效能差。规章制度不健全,内容陈旧、繁琐,脱离企业的实际和现实的需要;信息闭塞,盲目决策,指挥失误;帐物卡不符,资产管理混乱;管理系统不健全,内部关系不顺,各项管理失调,综合功能差。

强化企业管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企业的内在要求,必须从思想观念、管理体制到运作方式进行改革。(1)强化管理意识。许多企业的实践证明,在同样的设备、产量情况下,只要严格管理,将物耗、质量、效益全部量化,分解到车间、班组、个人,并且与职工的切身利益挂钩,可以成倍地提高劳动生产率。要引导企业树立向管理要效益的观念,改变粗放经营,走集约化、内涵发展的道路。强调投入产出,在提高产品的档次和质量、降低成本上下功夫。(2)强化基础管理。首先,要完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劳动纪律,加强现场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产供销有机衔接,对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控制、组织、协调,实现管理科学化、系统化。要加强职工培训,加强班组建设,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建设一支过硬的职工队伍,提高企业素质。(3)强化管理机制。划小核算单位,建立经济责任制,从原材料进厂到产成品出厂、销售,在车间之间、工序之间,模拟市场核算,联管联利计酬,实行质量、成本否决,把产量、质量、成本指标与职工的劳动所得紧紧相联,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管理机制,使市场竞争的压力变为加强和改善管理的动力。(4)强化综合经济管理部门的服务职能。随着企业成为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政府职能要相应地由过去抓检查、评比、升级转到为企业服务、指导、协调、监督上来。

3.医治“市场不适应症”,引导企业走向市场

根据我们对2586户国有工业亏损企业的调查,由于经营管理原因造成企业亏损的2120户,占81.7%。其症结是,思想观念、经营机制、运行方式还没有摆脱旧体制的束缚,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患了“市场不适应症”。他们虽然也讲市场经济,但脑子没有装上市场,眼睛没有盯住市场,办法没有针对市场,遇到困难“不找市场找市长”,等待政府提供优惠,打开销路;有的看不到自己的优势和潜力,有了机遇抓不住,不会抓,抓不好,白白丧失;有的不问销路,埋头生产,追求产值,造成了产品积压,资金占用。因此,医治企业“市场不适应症”已成为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一个紧迫课题,必须从政府到企业,从宏观到微观进行综合治理。

四、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改善宏观调控

改革开放15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也曾也现过四次大的经济调整,四次大的起落,每次都导致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生产下降,效益滑坡,停产半停产,亏损面、亏损额逐步增加。国有大中型企业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一个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宏观调控的角度总结15年来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经验,是十分有益的,也是十分必要的。(1)要保持金融秩序的相对稳定。准都知道,企业一天没有钱,一天就不能开门。可是在1993年的整顿中,银行一度只收不贷,把整顿金融秩序混乱转嫁给了企业,导致资金紧张,生产下降。只是因为中央及时发现了这个问题,调整了调控力度,注入了资金,情况才有了好转。(2)控制货币超经济发行。这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企业保持正常生产的重要条件。多年来,人民币一直超经济发行,结果是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物价上涨。(3)改革金融体制。我国金融体制通过改革,已形成了中央银行、政策性银行和商业性银行并存的格局。但它们都是国有垄断型银行。应该发展非国有银行,包括私营银行、合资银行,形成多元金融体制的竞争机制,从投资效果、服务质量、信用程度等方面,促进我国金融业的发展。

2.调整企业政策

1994年实行的五大体制改革,在改革的设计上为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开展竞争创造了条件。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在行业之间、企业之间还存在政策上的不平衡,有的价格放开,有的还没有放开;有的利率低,有的利率高;有的行业利润率低,干一年的活付不起银行的利息。因此要运用经济杠杆进行宏观调控,使行业、企业在财税政策面前一律平等,以保证全国经济环境的大致平衡。

3.为企业卸下“办社会”包袱

这些年来,国有大中型企业办社会,随着各种社会负担的加重,补贴的增加,物价的上涨,包袱越背越大越重。据统计,企业办社会的耗资约为企业销售收入的5%以上。

企业办社会,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国有大中型企业现在是背着“磨盘”闯市场,不可能与非国有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制约着企业转机建制。要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卸下办社会的包袱,使之轻装走上市场。(1)政府部门要积极建立和完善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根据现阶段国家财力不足的状况,增加对社会保障投入的途径可考虑:①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承担一点;②从破产企业资产中和拍卖国有资产回收资金中提取一点;③企业按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筹交一点;④从职工的工资中切出一点。采取这“四个一点”的做法,各方面比较容易接受。(2)设立社会保障税,规范社会保障负担。当前社会保障存在的一个问题是负担不均,合资、独资及民营企业没有承担社会保障负担的义务。为了实现全社会的统筹,使之法制化、规范化,从根本上解决社会保障问题,应由国家正式制定法规,开征“社会保障税”,作为全社会应履行的义务。(3)管好用好社会保险基金。据调查,社会保障基金有较大结余,有的省滚存余额达到八千万元以上。因此,管好用好这笔社会保障基金十分重要,在保证基金正常支付和安全流动的前提下,通过多渠道确保其保值增值。

4.为企业解除历史债务负担

现在企业的债务包袱沉重,其主要原因,一是拨改贷后,企业技改贷款余额过大。二是企业自有流动资金太少,一些新建扩建项目一开始就没有安排铺底流动资金;生产规模扩大了,流动资金没有相应增加;原材料价格上涨,生产成本增加,但流动资金没有补充;政策性亏损占用流动资金;各种补贴增加、福利费超支,吃掉流动资金;产成品积压挤占流动资金。三是贷款利率高,超过企业实现利润,交不起利息还不了本。现在,债务压得企业喘不过气来。因此,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办法,解决企业债务问题,是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顺利转机建制的一个重要课题。

由国家贷款给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新建扩建项目而形成的历史债务,可考虑以下方式解决:一是将这部分贷款所形成的固定资产,转为国家资本金投入;二是挂帐停息、计息减轻企业负担;三是采取一次性解决办法,以1993年终财务报表为准,所欠债务国家负担六成,企业自行消化四成。

5.处理由于执行指令性计划或政策性原因造成的亏损

国有大中型企业执行国家指令性计划,由于计划改变或决策失误或政策原因而造成的亏损,过去都是企业承担。背上了债。富拉尔基重型机械厂承担国家下达生产的10台23立方米电铲的指令性计划,投入大量资金组织生产,但后来国家只收购了两台,其余8台都不要了,造成9000万元的损失。山西省大众机械厂1988年接受军工定货,后来由于部分装备改变,造成1500万元军品、备件积压,资金占用。对于诸如此类问题,可考虑由开户银行审查,并报有关部门批准,用银行坏帐准备金冲销企业欠债。

6.清理拖欠

目前企业货款相互拖欠十分严重。据山西省统计,人欠132亿元,欠人75亿元,相抵之后,57亿元的巨额货款收不回来,相当于省财政的年收入,使企业资金枯竭,生产难以为继,工资不能发放,面临停产的威胁。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严格结算纪律,规范结算制度。目前买卖双方货款结算办法,既不合理又不严格。可按国家规定,企业从银行贷款如逾期不还,银行要在正常利率基础上加收罚金。可是企业在产品购销托收承付结算中,如付款单位逾期不付货款,按规定在延付期3个月内只支付每日万分之三的滞纳金,按此计算,只相当月息9‰,低于银行现行贷款利率10.98~12.4‰的1.98~3.42‰。如果3个月后仍拒不付款,不仅不承担任何赔偿金,而且托收凭证也被退回,给收回货款带来更大困难。这种结算制度给付款单位不付款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且利用欠款进行资金周转,垫资上项目,推动拖欠的恶性循环。为了改变欠款户欠款有利可图的局面,应该严格结算纪律,规范结算制度。凡拖欠货款者,按银行贷款利率交付延付滞纳金,延付期不受3个月的限制。银行要加强对企业结算的监督,对无理拒付或有意拖欠者,银行应从其帐户中强行结算。(2)执法部门对拖欠货款而形成的案件,要维护收款企业的利益,采取强制措施收回拖欠的货款以及罚金。(3)逐步向国际结算方式靠拢。采用国际结算方式,推进信用证(L/C)支付方式和银行保证函(L/G)支付方式,为复关参与国际竞争做好准备。(4)增强企业的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在经济活动中,要充分掌握用户的资信情况和经营作风,从合同条款上加以制约,保障货款的安全和及时回收,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本报告是国家计委下达的研究项目,通过广泛调查形成。感谢山西大众机械厂、煤炭部大屯煤电公司、济南铁路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标签:;  ;  ;  ;  

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几点思考_国有资产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