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北海市城市化与城镇体系的发展与建设_城镇体系规划论文

论北海市城市化与城镇体系的发展与建设_城镇体系规划论文

关于北海市城市化和城镇体系的发展和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北海市论文,城镇论文,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北海已成为我国北部湾沿岸地区城市人口最多、建成区规模最大、基础设施相对齐全、产业基础最好的首位城市。

当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相继成为带动东南部、东部和北部经济发展的“引擎”之后,北海以其“大西南出海通道龙头城市”这一不可替代的区位优势,成为大西南各省区和中南各省区在竞争中合作,在联合中发展的最佳结合部,日益被人们所认识放眼21世纪,北海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将进入一个迅速发展时期。北海城郊各类城镇建设作为城郊社会、经济发展的载体,也将在新的时期与城市中心区发挥“大西南出海通道龙头城市”的作用。

一、近年城乡建设的主要成绩

(一)确立北海发展战略地位,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进入90年代,由于对北海具有多方面区位价值与资源优势的认识,国家给予了一系列政策投入,北海的战略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作为区域经济中心的地位被确立了下来。北海在短短几年的大开发中,城市用地规模已由1992年的13.2平方公里扩展到1994年底的25.6平方公里,扩大了12.4平方公里,市区人口规模由1992年11万人增到1991年近50万人(常驻人口24万、暂住人口25万多)全市总人口达130多万人。

(二)城、镇同步发展,小城镇迅速崛起

90年代以来,以原旧市区为核心不断向周围城郊拓展的同时,广大郊区、县的城镇也得到了发展,原有城镇规模在不断扩大,新城镇不断涌现。全市出现了中、小型城镇竞相发展的新局面。

(三)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人口的机械增长显著

1991年,北海全市总人口124.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7.5 万多人,城市化水平为22%,1994年城市化水平提高到22.9%。北海市区和廉州镇人口的机械增长尤为突出,这是北海市城市化提高的重要特点。

(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高投入、高速度,提高了城市载体功能

1984年至1994年全市基础设施总投入高达50亿元,在270 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以高投入、高起步、高速度建设基础设施。以实现城市现代化为目标,紧紧抓住具有高效、便捷的城市交通系统、高效的通讯网络和供水供电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今天北海已经具备了其他城市难以匹敌的基础设施,成为国家投资硬环境的40优之一,通讯水平达全国百强城市第12名。

(五)城镇空间结构趋向合理,城镇体系初具雏形

北海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已接近或达到大城市的水平;廉州镇也已接近小城市水平,并拥有众多新兴的建制镇和集镇。大、中、小城市和城镇在市域范围内初露端倪,一个规模不等、职能各异、沟通城乡经济的城镇体系初步形成。

二、城乡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北海城乡建设的成就令人瞩目,但在建设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一个城乡一体,整体推进的建设发展战略和总体规划

在北海的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注意了城市与区域发展相结合,把合浦县纳入总体规划,明确提出“北海市的城市总体由北海市、铁山港区和合浦县城廉州镇三部分组成”,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北海市作为一个多功能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和现代化港口城市,它在辖区范围内也必须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多功能的城郊为依托,把市域作为城市政府考虑自身发展的基本地域单元。从这个意义上看,北海缺乏一个3337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市域规划。在缺乏一个市域规划的情况下,要想使政府实现具有宏观调控和总体平衡的权威性,以及维护城市规划的严肃性都存在一定困难。

(二)城市化综合水平尚处在低级阶段

城市化综合水平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北海的人口城市化率只有22.9%,虽比前年提高了0.9%,但仍落后于同期全国26.23%的水平。其他经济、社会、环境等许多指标,都远未达到或接近现代城市的要求,尤其在基础设施(水源、供排水;电源、供电输电;道路;通讯;防灾系统等)的配套方面还较落后。这种状况与北海作为区域经济中心,现代化港口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很不相称。城市化综合水平低,是硬环境和软环境建设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城镇规模偏小,影响产业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

根据16个建制镇统计资料分析,全市16个建制镇总人口为13.27 万,平均每个建制镇不足1万,只有830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10.19万,平均每个建制镇只有6600多人。万人以上建制镇5个, 如果按非农业人口计算,万人以上建制镇只有3个。 北海城镇规模偏小在沿海开放城市中比较明显,这与乡镇企业特别是乡镇工业规模偏小、布局高度分散有直接关系,从而影响城镇作为一定区域经济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的形成以及中心作用的发挥。

(四)资金短缺,基础设施配套任务繁重

近年由于以房地产为先导,土地批租量较大(80平方公里),尽管基础设施建设已有巨额资金投入,但仍与批租土地需要配套的任务有很大差距。此外,北海原有的工业实力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以及乡镇企业的发达程度等,所形成的经济总量低,难以支撑已经铺开的建设战线。因此,在国家继续实施宏观调控,房地产业转入低潮后,自有资金不足也是当前城乡建设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城镇布局构想

(一)城镇规模等级结构

原有城市和城镇规模偏小,按建设大北海构想,在重点发展市中心区的同时,应在广大城郊、县积极发展不同规模的城镇。其规模等级到2010年设想如下:

北海市中心区:100万人左右,达大城市水平;

铁山港外贸工业区:20万人—50万人,达中等城市水平;

廉州镇:30万人—50万人将达到大、中城市水平。

现有的建制镇到2010年,由于人口以机械增长为主,人口规模等级也将有很大提高,但城镇数量不会增加太多。在交通干线、枢纽、临近港口等区位优越的建制镇将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完善提高。

3—5万人:有公馆、南康、山口

1—3万人:有白沙、福成、石康、西场、常乐、乌家

0.5—1万人:有党江、沙岗、闸口、沙田、曲樟

(二)城镇职能类型结构

根据区位优势、资源条件、经济状况和发展前景,北海城镇发展建设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交通型:位于主要交通干线,交通运输业较发达, 利用过境交通干线带动经济发展的城镇如廉州、党江、沙岗、乌家、福成、南康等,其中廉州还将发展成综合性中等城市;(2)沿海型:位于海岸带,以海产品为依托,发展海产品加工与贸易相结合的城镇。如营盘,是“南珠”生产基地,以珍珠生产和加工为主,大力发展市场,带动其他产业发展;(3)边境型:北海与灵山、浦北、合浦交界处, 发展农副产品集散和边贸市场,属小区域性边境型城镇。如常乐镇属这一类型城镇;(4)旅游型:依托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事业为旅游服务的城镇, 如涠洲镇属这类城镇;(5)内地型:腹地范围较大的一些城镇, 以当地资源为依托,发展多种经营,如山区城镇以林产、果品生产优势发展经济;(6)临海型:临近海港,发展临港产业,如仓储、运输业、 临港加工业等。南康镇将利用临港优势发展成这一类型的城镇。

经济实力较雄厚的乡镇,一般是综合型的城镇。

四、城镇发展建设主要举措

(一)搞好城乡一体的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体系规划要由城乡分割向“城乡一体化”转变;要由单一农业功能向兼有二、三产业多功能转变;要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理顺建设程序,实现宏观规划指导微观建设的要求。

小城镇建设,必须遵循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首先要搞好规划。①规划要充分考虑其辐射、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处理好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②注意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协调一致;③根据不同城镇的性质、规模,建成包括周围村庄在内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村镇体系;④合理布局,节约用地,尽可能相对集中地在城镇发展乡镇企业,安排好住宅及各基础设施的建设用地。以城镇为重点,逐步完善、强化它的多功能和中心作用。

(二)继续改善投资环境,增强城镇载体功能

1、调整城乡主干道路建设重点,把沟通城乡间、 省市间的主干道尽快建成网络,尤其要加快配套的排水(管网铺设)建设,解决新区排水问题;

2、尽快抓紧地表水开发利用,扩大城乡生产生活的有效供给, 有计划减少利用地下水的开发强度,实行地下水开采许可证制度,注意地下水开采的井深、井距、井位的合理布局,以利保护地下水资源和持续利用;

3、进一步提高城乡自动电话联网,使城乡通讯网络形成一体, 以利开辟信息市场,城乡共享信息资源;

4、城郊城镇适应经济发展需要, 应按照商品资源状况及城镇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认真安排好各类市场建设和相应的第三产业设施建设。如建设和完善一批海产品、三鸟、水果、蔬菜、北运菜等专业批发市场及村级市场,逐步建立起城郊市场体系。

(三)多渠道筹集城镇建设资金

1、继续采用“低门槛”政策,坚持谁投资谁受益, 用优价土地补偿、回收过路费等招商引资,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2、充分利用外资、合资、合股、合作等形式筹集资金, 重点投入基础建设;

3、把股份制引入城镇建设,农民以土地入股和政府、 企事业单位投资,组成政、民、企三方代表董事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收益比例分成;

4、收好管好小城镇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哪一级收哪一级支, 保证专款专用。制止平调、截留或挪用行为;

5、财政支持。地方各级财政根据财力相应拨出专款, 用于编制调整小城镇规划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6、吸引和鼓励本地和外地农民进镇投资,允许农民进镇务工、 经商、兴办各种企业,包括投资经营小城镇的市政、公用设施。

(四)积极推进户籍制度的改革,加快人口机械增长

1、按公安部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方案的要求, 从试点城镇开始试行,建立以居住地划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籍登记制度,如实反映公民居住和身份的本来面目;

2、在小城镇有固定的住所、稳定的收入者, 应允许进入小城镇务工经商办企业,并与城镇居民享有居民(医疗、教育、就业等)同等待遇;

3、改革户籍制度,可选条件较好的试点, 在实践中取得经验逐步推广,试点城镇每年由上级政府给一定的农转非指标,但对不符合条件的卖户口的做法一定要坚决反对。

(五)改革土地使用制度,加强土地开发管理

1、对耕地实行严格审批制度,从保护耕地出发, 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制度,未经特别批准,基本农田不得作建设用地;

2、实行统一规划、统筹管理、统一开发、连片建设的方针。 重新划分镇、乡、村三级土地开发界限,明确统筹开发使用土地的性质、范围,实行分级管理,属小城镇规划区内建设用地,政府可以一次征用后,以协议、招标、拍卖等方式有偿出让,通过市场调节机制多元投资,自主开发,形成既有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又有市场灵活调节的土地开发使用新格局。

3、城镇土地出让、 转让收入和收取的土地使用税费主要用于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

(六)加速农村工业化和集中布局

1、扩大乡镇企业特别是乡镇工业企业规模,提高规模经济效益,使乡镇企业的发展再上新台阶的同时,更多地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

2、在经济政策上,以有差别的利率、税率和土地费等经济杠杆, 强化对现有乡镇工业布局调整的诱导效应,以利乡镇工业的集中,城镇用地要有合理的功能分区(工业区),提高乡镇企业的整体素质和整体效益;

3、根据当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发展农村和小城镇旅游业。

标签:;  ;  ;  ;  ;  ;  ;  

论北海市城市化与城镇体系的发展与建设_城镇体系规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