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友病B基因治疗研究

血友病B基因治疗研究

严红, 任兆瑞, 曾溢滔[1]2017年在《血友病B基因治疗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血友病B是一种X染色体连锁的隐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患者多为男性,女性患者极为罕见,男性人群的发病率约为1/25000。因患者凝血因子IX(factor IX,FIX)基因突变导致FIX水平缺乏引起,症状的严重程度与体内FIX水平相关;重症患者血浆FIX含量小于正常人的1%,因而频繁发生自发性出血,如关节内出血、软组织血肿、腹腔出血和脑出血等,最终导致严重的关节病、慢性疼痛,严

陈金中, 薛京伦[2]2009年在《中国血友病B生物基因治疗研究状况》文中研究表明血友病B为一种严格的X连锁隐性遗传病,由于其单纯的分子遗传基础和明确的临床表现,容易观察疾病治疗的效果;hFⅨ较小的基因规模可以适用于几乎所有的常用基因载体系统.在多种细胞均可以获得有效的表达使得基因治疗时可以有广泛的细胞选择范围,同时也为生物工程制备重组蛋白药物提供了便利.而且,血友病B有天然和基因操作形成的动物模型便于治疗的临床前实验研究.基于上述理由,血友病B一直是遗传病基因生物治疗和重组蛋白药物制备的重要模型.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成功完成了基因治疗血友病B的临床试验,对推进我国的基因治疗起到重要作用.本文简述我国在血友病B的生物基因治疗方面的研究情况与发展方向,希望为基因治疗和重组蛋白药物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杨仁池[3]2008年在《我国血友病诊治现状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我国血友病诊治现状与展望杨仁池杨仁池,男,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医学会血液学会止血与血栓学组成员,中华医学会天津分会内科学会委员,兼任《中华血液学杂志》《临床血液学杂志》《罕少疾病杂志》《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等编委。主要研究领域为止血

卢大儒[4]1995年在《血友病B基因治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血友病B是一种由于人凝血因子Ⅸ缺陷导致的遗传性严重出血性疾病,临床治厅主要依靠输血或凝血酶原复合物,常规治疗暂时有效,需经常输注,而且容易感染AIDS及肝炎病毒,因此,人们设想用反转录病毒介导的基因治疗来替代目前的常规治疗方法从根本上治疗血友病B。 本项研究先后构建了带有人FLX cDNA由不同病毒启动子控制转录的反转录病毒载体及重组质粒:LIXSN(LN系列,LTR启动子控制FLX cDNA转录):LNCIX(LN系列,CMV启动子控制FIX cDNA转录),LCIXSN(LN系列,CMV和LTR启动子共同控制FIX cDNA转录),GlNaC-IX(GlNa系列,CMV启动子控制FIX cDNA转录),GlNaC-I-IX(GlNa系列,含IL-2基因内含子,CMV启动子控制FIX cDNA转录),GlNaC-I′-IX(GlNa系列。含FIX基因自身内含子,CMV启动子控制FIXcDNA转录),GlNaC-K-IX(GlNa系列,含Kozak一致顺序,CMV启动子控制FLX cDNA转录),MFG-IX(MFG框架,不含选择基因,LTR控制FLX cDNA转录),MP6-IX(MP6框架,含IL-2内含子,CMV启动子控制FIX cDNA转录),将病毒载体及重组质粒基因转移PA317病毒包装细胞,人纤维肉瘤细胞HT1080,小鼠、大鼠、兔和血友病B患者皮肤成纤维细胞、小鼠和人成肌细胞,小鼠和人骨髓细胞,血友病B患者骨髓基质细胞等一系列不同靶细胞,获得了高效转移和表达,并研究了FLX cDNA离体表达的多种因素,包括双启动子,选择基因,G418,克隆筛选等,将表达人FIX的兔皮肤或纤维细胞用胶原包埋、进行兔皮下或腹腔移植,人FIX cDNA在兔体内表达水平最高达500ng/ml血浆,持续表达最久达700天,探索了细胞密度与人FIX表达的关系;建立了有关基因转移和治疗的安全性检测系统,灵敏而准确地检测了具有复制能力的反转录病毒(RCR),恶性转化细胞以及其他基因治疗质控要点要求项目。率先对两例血友病B患者进行了世界首次血友病B基因治疗的临床Ⅰ期试验,先后有四名血友病B患者接受了基因治疗,患者经治疗后体内FIX浓变上升,出血症状减轻,治疗效果持续,无任何治疗相关毒副作用及病理改变,取得了安全有效的结果。

卢大儒, 邱信芳, 薛京伦[5]1997年在《血友病B基因治疗研究的现状和展望》文中指出血友病(hemophiliac)是一组古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它是由于血液中某些凝血因子的缺乏而导致的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根据缺乏的凝血因子的不同,可分为甲型血友病(血友病A,凝血因子Ⅷ缺乏症),乙型血友病(血友病B,又称凝血因子Ⅸ缺乏症或Christmas病)以及

牟晓丽[6]2016年在《甘肃省血友病管理中心223例血友病患者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甘肃省血友病患者的发病及诊疗现状。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2010年1月至2015年5月223例血友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收集到来自甘肃14个市及周边临近省份223例病例,A型血友病(HA)203例,B型血友病B(HB)20例,其中222例男性,1例女性为HA,农村患者177例(79.4%),城镇患者46例(20.6%)。首次出血的中位年龄2岁,确诊的平均年龄5.6±6.5岁,HA和HB患者诊断延迟时间分别为2.50±4.91年和2.07±4.76年。所有患者中合并关节出血168例(75.3%),关节畸形123例(55.2%),其中≥2个关节畸形82例,高达36.8%。91.6%的患者是按需治疗,HBV和HCV的感染率分别为1.7%、6.2%。86.9%的患者首次就诊医院为3级以下医院,其中仅15.9%首诊医生考虑患者为血友病。结论甘肃省血友病患者的确诊率较低,诊断延迟时间较长,合并关节出血多,累计关节畸形比例高,丙肝感染率高,首诊医生对血友病认识欠佳。

张志清[7]2002年在《血友病B基因治疗进展》文中指出血友病B是一种严重的凝血功能缺陷遗传病 ,由于现行的治疗方法对血友病B的治疗效果均不令人满意。因此 ,有必要开展血友病的基因治疗研究。本文介绍了血友病B的发病机理以及以反转录病毒载体为工具进行血友病B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蒋雪雯[8]2013年在《血友病B致病基因:凝血因子Ⅸ基因突变的分析与相关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11例血友病B (Hemophilia B, HB)患者及其中3个血友病B家系中可能携带者的凝血因子Ⅸ (Coagulation Factor Ⅸ,FⅨ)基因突变类型及位点,初步探讨血友病B的分子机制,并尝试应用于家系中血友病B携带者的诊断及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指导。方法采集11例血友病B患者及3个家系中可能携带者的外周血标本,提取基因组DNA,并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技术扩增出覆盖凝血因子Ⅸ基因外显子区域及其调控区域的序列。运用sanger双脱氧链终止法(The dideoxy chain termination method)对聚合酶链反应产物进行直接测序,得到测序结果反馈后在Blast上进行序列比对。。绘出3个家系的家系图谱,结合患者及家系可能携带者的资料对测序结果进行相应分析。结果①基因分析显示其中10例患者的凝血因子Ⅸ基因突变均位于外显子区域,共有7种类型,其中有2种为错义突变:c.943G>T(p.Asp315Tyr)、c.1088G>T(p.Gly363Val),2种为无义突变c.880C>T(p.Arg294X)、c.1358G>A(p.Trp453X),另3种为缺失突变:c.488delT(p.Ala164Glnfs*39)、c.704_708delCAGGT(p.Gly236Ilefs*10)、c.786_788delTGT(p.Val263del);1例患者为内含子区域剪接位点突变,c.391+1G>A。其中:c.943G>T(p.Asp315Tyr), c.488delT(p.Ala164Glnfs*39)、 c.704_708delCAGGT(p.Gly236Ilefs*10)、c.786_788delTGT(p.Val263del)、 c.1358G>A(p.Trp453X)等5种突变类型为新的突变类型。②3个家系中,家系1、2的先证者基因突变类型分别为c.488delT (p.Ala164Glnfs*39)和c.704_708del CAGGT(p.Gly236Ilefs*10),2家系的可能携带者基因分析结果均未发现突变,所孕胎儿经出生后随访证实FⅨ活性正常;家系3的先证者基因突变类型为c.786_788delTGT(p.Val263del),其母亲经DNA测序分析后证实为携带者,其基因突变类型与家系先证者相同。结论①基因型的明确为血友病B的发病机制提供了一定的分子基础。②共发现了5种新的FⅨ基因外显子突变,丰富了FⅨ基因突变种类,并有望扩充血友病B的基因突变数据库。③为3个家系建立了家系图谱,发现家系携带者1例,对家系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起到了指导作用。

邱信芳, 卢大儒, 薛京伦[9]1999年在《血友病B基因治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血友病B基因治疗研究是一项分子生物学和临床医学相结合而产生的成果。基因治疗可以理解为将基因作为“药物”治疗疾病,它是指将正常有功能的基因通过各种形式将基因转移到患者体内,并使之在体内表达目的基因,产生患者所缺乏的蛋白质,得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血友病B是一种由于人凝血因子Ⅸ缺陷导致的遗传性严重出血性疾病,临床

卢大儒, 陆华中, 陈立, 高啸波, 邱信芳[10]2001年在《人凝血因子IX高活性突变衍生物重组腺相关病毒在血友病B小鼠基因治疗研究中的应用》文中提出血友病B是一种经典的单基因遗传性出血疾病,其是基因治疗的理想模型,多种载体介导的基因治疗研究已被广泛探讨,然而,到目前为止,多数研究报道所的基因治疗效果尚未达到治愈的水平。本研究在获得人凝血因子Ⅸ高活性突变衍生物基因(hFⅨ R338A)的前提下,从一个新的角度,探讨了利用突变衍生物基因进行血友病B基因治疗,旨在通过提高表达产物活性,从而改进其治疗效果。 在经肌肉途径给予重组腺相关病毒介导的人凝血因子Ⅸ突变衍生物基因hFⅨ R338A治疗后,3天后便可在小鼠循环血液中用ELISA方法检测到人凝血因子Ⅸ抗原的存在。2—

参考文献:

[1]. 血友病B基因治疗研究进展[J]. 严红, 任兆瑞, 曾溢滔.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17

[2]. 中国血友病B生物基因治疗研究状况[J]. 陈金中, 薛京伦. 科学通报. 2009

[3]. 我国血友病诊治现状与展望[J]. 杨仁池.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8

[4]. 血友病B基因治疗研究[D]. 卢大儒. 复旦大学. 1995

[5]. 血友病B基因治疗研究的现状和展望[J]. 卢大儒, 邱信芳, 薛京伦. 自然科学进展. 1997

[6]. 甘肃省血友病管理中心223例血友病患者临床分析[D]. 牟晓丽. 兰州大学. 2016

[7]. 血友病B基因治疗进展[J]. 张志清.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8]. 血友病B致病基因:凝血因子Ⅸ基因突变的分析与相关研究[D]. 蒋雪雯. 广西医科大学. 2013

[9]. 血友病B基因治疗研究[J]. 邱信芳, 卢大儒, 薛京伦. 医学研究通讯. 1999

[10]. 人凝血因子IX高活性突变衍生物重组腺相关病毒在血友病B小鼠基因治疗研究中的应用[C]. 卢大儒, 陆华中, 陈立, 高啸波, 邱信芳.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 2001

标签:;  ;  ;  ;  ;  ;  

血友病B基因治疗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