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体制改革下高校学生社区育人功能初探——以沈阳城市学院为例论文_林海莹

教育体制改革下高校学生社区育人功能初探——以沈阳城市学院为例论文_林海莹

(沈阳城市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0)

摘要:随着高等学校教育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改革,高校学生社区应运而生。高校学生社区作为当下大学生生活、学习、休息及娱乐的主要场所,学生社区实现由原来单纯对物的管理转变为对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其育人功能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体现,是落实立德树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因此,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对学生社区育人新阵地模式的创新探索,充分发挥高校学生社区的育人功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区;育人;新阵地

一、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社区的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各地区相关高校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开展工作。《意见》指出,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生活社区、学生公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加强对课堂教学和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管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指引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个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

学生社区是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及学分制全面实施下的产物,以大学生宿舍区为中心,以大学生宿舍周围的空间、场所和设施为物理载体,课堂学习之外用于生活自学、文体活动、休息娱乐的区域。学生社区是课堂的延伸,承载了大学生“社会、家庭、课堂”的功能重要阵地,其育人作用越来越凸显。沈阳城市学院从服务育人角度出发,把握学生宿舍育人主阵地作用,实施学生社区管理模式。将学生社区打造成集“思想教育、行为指导、生活服务、文化建设”于一体的学生教育之家。在校领导及学生处的指导下,独立开展学生宿舍管理服务工作,社区的工作是学校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进一步深化。根据学生宿舍的布局,分别成立六个学生社区服务中心,每个社区配备3-5名专职社区辅导员,打造为学生提供全天候服务的学生社区之家,以助力学生成长、成才、成功为工作目标,坚持以学生为本,落实立德树人,发挥学生社区服务育人新阵地作用。

二、高校学生社区育人工作的实践探索

随着高等学校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工作的重心逐渐向学生社区转移,要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进社区,实现育人路径创新。

(一)创新以学生宿舍为阵地的社区管理模式

随着学分制和选课制的推行,班级、专业的概念逐渐淡化,以学生宿舍为基本单元的学生社区成为学生相对集中的主要场所,成为大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平台。社区之家对学生寝室的管理需要从观念的转变为起点,坚持以服务为主,以管理为辅,为学生创建一个积极健康的寝室育人环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彻到学生宿舍里,就要加强师生紧密接触,经常性深入学生宿舍,开展谈心谈话活动,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择业交友、思想意识、心理活动等多方面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加强学生寝室安全教育,增强学生安全意识。创建干净整洁的寝室环境,发挥文化育人作用。

(二)强化“三自”阵地建设,激发学生主人翁意识

作为学生主要生活场所的学生宿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领域,沈阳城市学院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建立健全学生自治组织,成立学生社区自管委员会,为大学生提供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平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建立楼长层长寝室长——“三长”负责制,实现学生社区自治,营造“全面参与平等竞争”的民主选举文化,以寝室长奖学金为驱动机制,调动基层学生单元参与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

(三)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打造社区服务育人沃土

学生社区从以物为中心的管理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服务型社区工作模式就是要以服务学生为表现形式,实现服务育人的工作目标。沈阳城市学院社区辅导员老师的工作职责就是要想尽一切办法,采用多种方式,实现社区16字工作方针,即“安安全全、干干净净、温温馨馨、快快乐乐”,从物理空间及人文关怀角度实现社区之家的建设,做好五类基本服务,即生活服务、技能服务、心理咨询服务、一对一心理帮扶资助服务、娱乐休闲服务。沈阳城市学院六大设立50余项暖心服务项目,其中爱心雨伞、男神抬水、生日祝福等最受学生喜爱。通过暖心服务实现爱的教育,塑造健全学生人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三、高校学生社区育人成果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学生社区对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营造一个健康、文明、和谐、优雅的育人环境,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起着重要作用。

(一)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加强各类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高校学生社区管理体制的创立是对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延伸育人工作触角,实现育人体系的拓展。通过师生紧密接触,有助于第一时间发现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并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处理学习生活、择业交友等各方问题,极大减少学生突发情况,更好的实现立德树人工作方针。

(二)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

高校学生社区成立学生社区自管会,实行“三自”教育管理模式,极大增强学生干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通过学生干部选聘、专项培训、任务考核和绩效管理等方式,提升了学生干部的整体素质。同时,学生干部的榜带头作用极大的影响和感染了其他学生,从而实现学生在日常生活、宿舍生活、文明守纪、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多面的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社区之家的建设需要社区内每一名同学的努力,通过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学生增强了“三自”管理能力,树立主人翁意识,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向上的优良学校风又将反作用于学生的成人成才。

(三)树立正确三观,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高校学生社区对于学生寝室文化的细化,提高了学生的生活品质。各项社区技能培训增强了学生的生活技能。通过学生社区各种社团活动及以传统节假日为依托的大型文化活动发挥教育的隐形作用,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沈阳城市学院社区辅导员作为学生在校期间的大家长,日常与学生紧密接触,为学生提供精准服务,用爱心、耐心、细心灌溉学生心灵,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校学生社区育人功能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才能充分发挥高校学生社区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时长江,徐绪卿.论高校学生社区独特的育人功能[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08).

[2]杨乃鹏.试论高校学生宿舍的社区育人功能[J].常熟高专学报,2001,(01).

[3]王林清.构建服务型学生工作新体系的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08,(18):48.

作者简介:林海莹(1991-),女,辽宁丹东人,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沈阳城市学院辅导员。

论文作者:林海莹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3

标签:;  ;  ;  ;  ;  ;  ;  ;  

教育体制改革下高校学生社区育人功能初探——以沈阳城市学院为例论文_林海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