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分配:经济学中最难解决的问题_经济学论文

公平分配:经济学中最难解决的问题_经济学论文

公平分配:经济学的最难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学论文,难题论文,公平论文,分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14.4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457(2001)04-0001-02

经济学,无疑是一门显学。过去曾是,现在更是,未来仍是。因为人都赖经济为主,多数就业于经济领域,直接、间接地参与各项经济活动;国家也以经济为中心职能,政府行为大部分与经济有关。在社会科学界,经济学人是最庞大的队伍;在教育界,经济院系始终是热门。

经济学是什么?或者说,经济学研究什么,承担什么任务?这有许多答案,众说纷纭。“经国济世”,由来已久,不得要领。“以生产关系为主要对象”,没有表明其最终关怀。萨缪尔森写道:“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个人。”吴敬琏也讲过类似的话,大意是:首先要研究怎样发展生产,然后要研究怎样分配。

邓小平重新定义社会主义,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开始,最后归结为达到共同富裕,与上述见解不谋而合,可以认为也道出了经济学的真谛。

事实正是如此,古今中外的经济学,无不以发展经济为己任。古典经济学是这样,现代经济学也是这样;景气年代的经济学是这样,危机年代的经济学也是这样;基础经济学和理论经济学是这样,部门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也是这样;宏观经济学是这样,微观经济学也是这样。更不用说战后新兴的发展经济学,干脆就以怎样发展经济为标题,望文即可生义。这方面的著作,汗牛充栋,不可胜数。

人类社会以经济为基础,历史以经济发展为主轴。一部人类史,在某种意义上,首先是经济发展史。世界经济得以不断发展,包括克服种种挫折和困难,过去靠经验,后来有理论,经济学是有用的、有功的,并从中导致自身的发展。容易设想,如果没有不断发展的经济学,政府和企业的决策和行为就不免陷于盲目和随意。随着经济学的渐趋成熟,政府决策的失误率下降了,企业经营的竞争力提高了。经济学对经济发展确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是,经济发展后,如何分配,为社会人群所共享,却不像发展经济那样越来越简单明了和切实可行。固然,在每一本经济学教科书和专著中,也有关于分配的篇章,讲到分配的原理、原则和方式、方法,并有若干价值评判,但是,始终没有形成一个公理,为大家所赞同,被人们所接受。这不是指文本、概念和观点、说法,而是表现在对现实的指导没有造成理想的结果。

当然,讲公理,似乎也有,不无共识的就是效率和公平,已经成为分配的方针和政策,并表达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只是如何理解、如何掌握、如何实施,看来颇有难度,值得反复推敲。分配要讲效率,服务于经济发展,目的是把蛋糕做大,这是前提,无可厚非;难的是怎样又要做到公平,就有不少模糊和障碍。本来,效率对应于无效率,公平对应于不公平,不是一回事;现在扯到一起,反映了两者之间确有联系,确有矛盾。于是产生另一种理解:强调效率就会失去公平,强调公平就会牺牲效率,两者有如鱼和熊掌之不可兼得;勉强地说,只能在服从效率的前提下适当地照顾公平。

至于公平是什么,同样难解。最原始的理解是指分配结果的公平,含有平等、平均的意思。“不患寡而患不均”,认为不均就是不公平、不平等。农民起义靠此揭竿,这是在经济不发展、不发达情况下多数人的追求,目的是求生存。过去实行军事共产主义的“供给制”,也同此理,出于不得已。沿袭到建国后,基本上实行平均主义,或称“吃大锅饭”,直至人民公社化,办公共食堂,实践说明行不通,因为那压抑人的劳动积极性,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于是有另一种理解,是指分配原则和方式的公平,并肯定分配结果的不平等、有差别是必然的、合理的。当时承认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方式有“八级工资制”等,虽然有人批为“资产阶级法权”,终于跨越过来了。但是,单一的按劳分配基于“劳动价值论”(只承认劳动创造价值,是社会财富的唯一源泉),够不够呢?特别是转向市场经济,资本、土地和技术、信息都是构成生产力的生产要素,要做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节约利用,不能不让要素也参与分配,接受了过去被认为是“庸俗经济学”的多元分配学说。

从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到容纳按要素分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不是公平了?也会引发不同意见。这里,即使强调了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把巧取豪夺和以权谋私等排斥在外,人们感到,在就业环境尤其是就业机会上是不平等也不公平的。最明显的是城市和农村不同,市民和农民从呱呱坠地起就面临不同的命运;其次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企业之间,分配差距也大,把择业等同于“第二次投胎”。这导致经济学的分配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分配的公平不仅在分配的原则和方式上,还在择业的机会上必须公平,引入市场机制,实行竞争上岗等。再进一步深究,要形成就业条件的公平,主要就是受教育机会的公平。这也有待经济发展,不能期望一蹴即成。

最后,还要回到分配结果,即使市场规则公平了,由于就业条件和受教育机会的不尽公平和按劳分配、按要素分配的相对公平,仍会导致分配收入必有差距,并且产生“马太效应”,使收入差距越来越大、越不平等。这有一定限制,表现在基尼系数上,过大了会造成社会动荡。为了解决这个矛盾,经过低收入群体的呼吁和争取以及得到高收入群体的让步,得出两个办法:一是对收入分配进行调节,主要是靠税收,包括个人所得税、遗产税和消费税;二是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失业保险和对贫困者的社会救济。只是推行这种办法掌握得度很不容易,过或不及都有副作用,不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谓福利国家,常会遇到惶惑,亟待妥善处理。何况,这只是把贫富差距调节到贫困者可以承受的程度,离共同富裕尚远。

总之,公平分配的问题在当代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已占一定位置,但并未完全解决;表现在实践中,更是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在国际上,也在国内,无论是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新的世纪,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新趋势将对经济发展形成新的动力,而对公平分配却可能不是福音,或许是提供了公平的机会,但不会导致公平的结果。人类的前景如果是蛋糕越做越大,而分配收入的差距也越来越大,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成果不能为全民共享,那社会冲突就不会止息。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在研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制约时,也关注分配的公平问题。否定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发现了剩余价值和剥削,解决的办法是废除私有制。而这在当代显然还行不通。至于从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各取所值到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各取所需,分配的概念已有不同,只是一种理想或猜想,要到遥远的未来才能受到实践的检验。

邓小平的设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后实现共同富裕”,现在也处于实践途中。看来,让一部分人先富不难,目前已是现实;而帮助未富者后富,原来考虑在小康后,则有很大难度。拉开差距,轻而易举;缩小差距,难上加难。我们面对的实际情况是贫富差距还在扩大,在总体上实现小康时,相当多数的农民才解决温饱不久,农民增收仍是难中之难。农村的普遍贫穷已被打破,而共同富裕还待持久努力。强调集体经济为主的苏南模式正在演进;以共同富裕标榜的南街公社和华西村实际上是集体雇佣劳动所有制,离开了成倍的打工者就富不起来;西部大开发要赶上东部,也不是短期的事。

公平分配,这是经济发展中的难题,也是经济学的难题,甚至是最难题,并涉及到经济伦理学等其他学科。世界没有解决,中国也没有解决,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在这方面继续探索,找到有效对策,将是对国家、社会以及人类的很大贡献,希望经济学界群起而攻克之。

收稿日期:2001-03-12

标签:;  ;  ;  

公平分配:经济学中最难解决的问题_经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