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软弱地基在工程要点及控制策略论文_林永强

广东宏茂建设管理有限公司肇庆第一分公司 广东肇庆 526000

摘要:城市化进程不断迅速,对市政工程提供了诸多挑战,特别是软弱地基技术直接影响着道路工程的质量。由此可见,务必充分认知市政工程中软弱地基的处理办法,完善底层基础结构施工技术,优化地基的处理办法,从而提高工程的核心效益。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市政工程软弱地基工程的实践要点,并重点探讨了软弱地基的处理策略。

关键词:工程;软弱地基;处理策略

软弱路基工程主要由填土、淤泥及淤泥质等材质构成。但是,在该工程实践中,施工技术问题或项目处理方法不科学,可能会直接影响着工程的质量,还会造成一系列安全隐患问题的发生。因此,务必对这项工程技术、工程要点进行整合探讨,围绕该技术的优势进行调研,提高地基土质的稳定性。

1工程概况

本工程作为某市的重点通道,道路贯穿了生活、商业、工业区等地。该工程预计设计全长为2480.46m,工期为3年。同时,工程概括了主干路和次干路两种道路规划形式。此外,工程具体利用了软弱工程地基的处理规则,切合混凝土沥青道路管理方案。

2 市政工程软弱地基工程实践要点分析

2.1 安全性原则

工程主要作用对象为混凝土沥青道路地基,通过对当地土质、气候、地形等资料进行监测,从而得到一个较为有效的管理及操作方案。同时,提高地基的稳定性,有利于减小道路裂缝、道路塌陷等安全隐患,降低自然灾害、施工技术问题的负面影响[1]。特别是淤泥、填土土质相对不稳定,而提高核心土质参数也是实际操作的务实之举。

2.2 操作性原则

道路工程实践中,需保证主体工艺水平具有较高的操作性和技术性,重视引入新型工程技术方法,从而精准工程细节。同时,相关施工人员还需对当地的降水、水文因素进行调研,确保地基土壤得到全面加固,降低气候因素而导致的水土流失的情况,也能改善地基土壤渗漏而引发的多重危机。

2.3 优化性原则

施工人员需要采用多种类操作方法进行实践,结合改进效果较强、稳定性较强的操作方法进行实践,以提高工程操作效益为核心,从而降低自然灾害问题、道路坍塌问题的负面影响。同时,施工方还应对使用的操作机械进行优化,例如采用碾压设备、填土设备等,通过巩固地基的功能性,促使该工程更为稳定。此外,施工方还需要把握针对性的操作计划,分析各土质的受力层功能、使用材料的型号及功能以及土壤密实度功能等参数,优化处理建筑垃圾堆放不科学的现象,防止受力层承载参数不高情况的出现。

3 基于软弱地基的处理策略探讨

3.1 强夯技术

强夯技术主要作用于改善粘性抑或是素填土的功能性和稳定性,而这些土壤之间的孔隙较大,不便使用常规技术进行操作。所以,需借助机械强夯技术进行优化。

首先,强夯前需保软弱地基表面的平整度,借助碾压技术对表面松散土壤予以稳实,在相应空间中进行排水规划,确保场地中的水分得到全面清除。在此过程中,施工方需对地下各类房屋建造物情况进行分析,利用严谨规划计算出相应埋深和管件的标高位置,促使地基土壤标高的可靠性[2]。

其次,需使用25.1t以上的起重机设备进行操作,通过制定有规划的夯击频率,利用夯锤进行夯实操作,从而提高土壤的稳定度。同时,需固定夯击平面面积为2.5~6.7㎡之间,且需将淤泥质的土层的夯击面积控制在≥6.8㎡。通过利用BIM技术确定夯击过程中必要的夯气孔,并采用自动脱钩的办法进行二次检测,从而在此过程中能借助相公式模型计算出锤重影响参数、锤击频率以及影响底层土壤的承载力参数。特别需要对夯实所需的机械进行控制,细化机械操作方法、操作技巧以及后期养护方法,有利于降低设备发生安全隐患的几率。最后,施工方需根据夯击的质量体系标准进行实践,围绕如图1所示的夯击流程进行操作。

图1 夯击流程图示

通过采用上述的夯击方法对土地进行加固,并借助相应的设计需求和规定进行质量控制,以确保两次夯击操作均具有较好的拓展作用。同时,在确保夯击可靠性基础上,需保证首次、第二夯击的时间间隔尽量拉长,确保软弱地基的夯实操作均具有较好的强夯作用。通过对夯实的地点进行定位和测量,并及时纠正夯击的时间间隔,确保地基的承载力需求达到核心标准。总的来说,这项操作技术不仅操作较为简易,还能降低工程的成本支出。此外,重锤夯实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较大的噪音污染情况,需做好对应的防护操作,降低这项操作的负面影响。

3.2 换填技术

首先,施工方需分析换填技术的使用原则的使用原理,结合GB5007-2011质量体系标准,使用相应设备探讨地基土壤的稳定性参数和变形功能参数,确保换填深度在0.7~2.8m之间。特别需注意对土壤含水属性进行分析,以减少积水现象为目标,利用较为有效的科学技术调控土壤中的含水量,有利于全面提高土质层的稳定性。其次,换填过程中,施工方需确立可换填的土壤范围,将部分土壤予以挖除,置换稳定性较好、固水功能较差的块石、碎石,确保被换填后的土壤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功能[3]。

施工方需采用由下至上的土壤换层方法,充分改善软弱土壤的土质,提升换填的有效率。素土垫层换置过程中,需挖除下部不稳定土壤垫层,通过分层夯实巩固土壤的承载性和稳定性,保证此时土壤的压强参数在14.5~30.7MPa之间,并利用较为简易的方法进行工程规划。其中,施工方需将主体土壤的含水量控制在20%左右,借助机械夯实的办法进行大面积分层回填,并对小面积土壤使用人工回填的办法进行二次夯实。此外,需确保不同层次的土壤“不相邻”性,使土壤的层次间距≥505mm,方可再利用拼接法进行稳固处理。

总之,换填技术的有效使用,能够提高基层软弱土壤的稳定性,且操作极其建议。同时,该技术使用途中对置换土壤的要求较小,换填深度较易控制。但是,该技术使用中需要注意及时将原土质层进行分类处理,并基于外运建筑垃圾,从而降低土壤换置对环境的危害。

3.3 水泥固化技术

水泥固化技术主要是将CaO、水泥、混凝土等基础材料配合,通过在混合材料中添加混凝剂,促使较软的型材的稳定性、耐久性等性能不断提高。首先,需结合图纸参数对混合材料进行拌合操作,促使底质土壤硬化,促使桩体复合化,从而将原始土壤中的水泥转变成胶状物产物,而这一胶状物能够将对危害性软弱地基土壤进行优化,促使土壤表面混合成一套胶状型的物质。其次,需使用压力灌浆法进行灌浆操作,采用喷射灌浆的原则将淤泥进行搅拌与灌浆,促使地层土壤具备一定的桶水功能。通过持续性灌浆,能够全面降低土壤的渗透功能。同时,需将土壤中原有的细小裂缝、不规则气泡、水体等予以排除,有利于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和密实性。拌合操作中,需要注意对晶体之间的污泥颗粒进行固化,结合有效的搅拌规划,并采用严格的配浆比率和搅拌规划进行操作,以期达到预期拌合效果。总的来说,固化技术实践中,需保证掺入辅助材料(速凝剂、硬脂酸丁酯)的合理性,充分调研材料的混凝功能,以确保试桩规划、注浆操作、注浆位置情况均在额定指标当中,不仅有利于提高水泥的核心功能,还能提高桩体的稳定性。值得注意的是,桩体铺设规划中,需采用厚度约为48~52cm之间的碎石块料进行铺垫操作,控制土壤中的含水量≤40%,有利于控制地基发生沉降的现象[4]。

3.4 CFG桩技术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技术的主要优势在于其操作能够显著提高桩基础的强度,通过强化桩基础和地基部分的承载力,从而提升CFG技术的应用效果。由此可见,该技术的有效应用,能够促使水泥、块料、砂石材料进行充分混合,提升水泥材料之间的粘结性。同时,该技术使用过程中需对当地环境因素进行调研,根据工程图纸及细则制定有效的计划,以此基础上选择适合于工程的外加剂,例如固化剂、混凝剂等。此外,CFG技术应用中,需严格监控与桩体相关的参数,例如桩体之间间距参数、桩体内径参数、桩高参数以及桩体埋深参数等。通过对其进行指标和指标计算,能够提高桩基的稳定性。再者,由于不同范围的软弱地基的勘测方法、勘测条件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在实际测量之间需采用低应变的检测方法,对整体施工区域进行整体测试,以相应技术分析实际操作的有效性。总之,使用CFG技术的过程中需合理选择对应的型材,根据实际工程需求确立出操作细则,有利于提高工程的实际效益。同时,参数测试中,需分析各类操作模式的必要性和有效性,科学分析投料、进尺等操作的工作速率,分析工程中是否有几率发生断桩的情况,从而制定出科学的、合理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高桩基稳定性,有利于确保施工流程与质量标准相切合。

3.5 排水技术

在上述的技术的改造处理和改造优化后,需将地基土壤中的水分予以排除。由此,施工方需要在低洼处构建排水管道,并结合排水凝结法进行水体引导,将范围内的污水引导致管口当中,从而防治由于水分过多而导致水土流失情况。同时,需结合预压的操作方法进行优化处理,控制排水速率在土壤承载力范围之内,从而提高土壤的稳定性和功能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软弱地基工程的有效实践,不仅能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功能,还能在科学规划中防止水土流失抑或是土壤稳定性不足的现象,这对于提高工程经济效益是有利的。

参考文献:

[1]李德彬. 高速公路季冻区软弱地基处理施工技术研究[J]. 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7(08):90-91+184.

[2]万红刚. 松木桩在软基处理中发挥的作用[J]. 建设科技,2017(22):148-149.

[3]栗斌. 市政道路软弱地基的处理策略解析[J]. 山西建筑,2017,43(12):72-74.

[4]高文磊. 道路软弱地基处理方式研讨[J]. 智能城市,2017(8):174-174.

论文作者:林永强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6

标签:;  ;  ;  ;  ;  ;  ;  ;  

浅谈软弱地基在工程要点及控制策略论文_林永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