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区域经济发展趋势与我国国土资源的区域开发_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论区域经济发展趋势与我国国土资源的区域开发_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论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及我国国土资源区域开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土资源论文,区域经济发展论文,趋势论文,区域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国土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

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基础性的、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1

国土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活动的空间分布是区域经济赖以存在的客观基础

区域经济存在的三个重要基础是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和距离成本。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的一层含义是指一些要素是能流动的、一些则是固定不变的。固定不变的这些要素就是指土地、矿产、水文、气候等自然资源和条件。由于国土资源在空间上是不能流动的,国土资源开发经济活动只能发生在资源富集的区域,而不可能形成空间均衡化,因而构成区域经济分异的基础。

国土资源开发经济活动不是孤立的。一方面,国土资源开发经济活动需要其他经济活动及其产品为其服务,如开发活动所需的技术装备、商业、服务业等。另一方面,国土资源开发经济活动与其产品市场往往不在同一处,从距离成本来考虑,资源产品消费者将尽可能地与资源产品相靠近。这样,从事国土资源开发和其他经济活动的企业逐渐聚集到某一区域。区域经济由此得以存在。

1.2 国土资源种类、 组合特征和开发利用活动决定了区域经济的结构特征

区域经济发展是以产业为载体而展开的,是产业活动的综合体。区域水、矿产、土地、生物和气候等自然资源及其开发,是区域产业、产业结构、产业布局赖以形成的基础。区域资源比较优势及其开发,逐步形成了既承担着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任务、又是区域经济发展主体的区域主导产业、协作配套产业,形成了专门化生产基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增长及结构特征。粮食生产基地、油料生产基地、林产品生产基地、煤炭工业基地、黑色冶金工业基地、有色金属工业基地、建材工业基地、化工生产基地等,正是不同国土资源种类、组合特征及其开发利用活动的结果。最为典型的是矿业城市,即以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活动相关产业为主导的城镇及其体系。目前,我国有300 多座城镇是依托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而发展起来的,其中矿业产值占城市工业产值10%以上的有81座,广泛分布于除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海南、西藏外的省区。在这些矿业城市中,矿业产值占工业产值70%以上的有东营、盘锦、任丘、大庆、七台河、义马、铁法、玉门、锡林浩特、霍林郭勒、鹤岗、德兴等12个城市,矿业产值在30%~70%的有29个城市,矿业产值在10%~30%的有40个城市。

1.3 区域国土资源比较优势是区域分工协作的重要基础

分工协作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现象,它最终支配一切集结于其周围的其他活动,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分工协作现象存在的根源在于生产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衡性和相对短缺性,其中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等国土资源的区域比较是重要的基础。

由于分工协作的存在和发展,各区域的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等国土资源及其组合特征在宏观国民经济体系中承担着不同的社会分工任务,各区域并由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区域之间经济相互依存、优势互补、共享资源和市场才得以实现。我国67.0%的粮食产量集中分布在河北、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和四川,90%的海水产品量集中在辽宁、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广西,43.5%的钢产量集中在河北、辽宁、上海和四川,58.3%的生铁产量集中在河北、上海、辽宁、山西、湖北和四川,63.1%的原煤产量集中在河北、山西、内蒙古、黑龙江、山东、广东和新疆。这种分工体系与各地区的国土资源特征相吻合。区域间的协作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东西联合,其中西部以能源和原材料为依托;二是西西联合,即西部各区域间在国土资源上进行相互联合[1]。

2 未来区域经济发展趋势

2.1 区域对外开放

现代经济发展理论和实践证明,世界经济的区域化、集团化、一体化发展趋势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世界经济的这种发展趋势,必然要求区域要高度地全方位对外开放,区域经济发展的要素供给和配置、以及区域经济的服务范围等,都将朝着跨地区(行政区)、跨流域、跨国界的方向发展。

目前,全球已初步形成了三大区域经济集团:欧洲经济集团、美洲经济集团和亚太经济集团,它们的基本特点是:(1 )区域经济集团表现的主要是国家和国家(地区)之间的联系,是集团成员之间通过国家间或政府签订的条约或协议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经济组织,一种规范、有形的经济合作关系。因此,它是有形的、契约性的组织;(2 )国家(地区)之间通过契约或协议提供的互惠,涉及商品、资源、资本和劳务等方面,或至少涉及其中的一个方面。提供互惠的项目主要有关税、投资保护等方面,以利于要素在成员国间的流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能力和产出效益;(3)区域经济集团具有排他性。 这是国家之间是否存在集团关系的根本标志。上面得到的互惠是集团内成员国之间互相提供的,而集团外的非成员得不到这种优惠。从这个角度看,集团化也带有区域保护主义色彩。另一方面,区域经济集团也主张区域对外开放,呈现其具有开放性的一面;(4 )区域经济集团带有明显的地域性(地缘性)特征。

为适应世界经济的这种发展趋势,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对沿海地区率先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此后,对外开放的范围和深度都在不断地扩大,1991年,13个内陆边境城市、5 个沿江城市和所有内陆省会都实行对外开放。与区域对外开放相伴随的是,区域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据统计,1980—1994年,我国累计吸引外商直接投资1300多亿美元,其中88%投资在东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2]。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面对经济、科技全球化趋势,我们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从地区间的协作来看,我国地区间的协作和联合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地区行政界线被逐渐打破,朝着跨地区、跨地带(东、中、西)、跨流域综合性开发方向发展。

2.2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或区域经济政策的总目标是追求经济增长效率和社会经济公平最大化。所谓追求经济增长效率目标,就是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有效的资源配置和生产空间布局,取得最大的投资收益和区域经济的高速增长;所谓追求社会经济公平目标,就是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缩小区际间的差距,取得较大的社会经济公平,实现区际经济相对均衡发展[3]。

效率和公平是一对矛盾统一体,单纯片面地追求一方面而舍弃另一方面,要么导致区际差距拉大而引起政治社会动荡,要么产生区际平均主义而丧失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因此,对这一对矛盾的处理趋势,也就成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一些国家或地区依靠区际之间存在一定的经济发展差异,其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同时也逐渐拉大了同其他国家或地区间的差距。与之相伴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各种矛盾和冲突不断发生。冲突的焦点或对各种冲突的最终解决的途径就是在国家之间、地区之间寻求公平。因此,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地区之间协调发展,也就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也同世界基本相似。改革开放以来至90年代中期,我国采取了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便迅速提高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投资和政策多向沿海开放地区倾斜,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由此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全国宏观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1996年,东部地区的GDP 和工业总产值分别占全国的57.92%和65.41%。但与此相伴的是,东西部的差距也在迅速地扩大。1980—1994年,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年均经济增长速度之比为10.69∶8.72∶8.62,三大地带人均GDP之比从1980年的1.81∶1.21∶1变为1994年的2.31∶1.24∶1[2]。由于区域利益严重扭曲, 导致了区域间产业结构的严重趋同和贸易摩擦,一些地区甚至采取违背经济规律的行政手段,实行地方保护主义,防止资源向区外流动。如何既不牺牲效率、延缓发展,又要逐步缩小地区间的差距成为今后制定区域经济政策的中心问题。地区之间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总趋势。

2.3 区际分工协作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是各种要素在区域间充分自由地流动,是区际间明确的经济技术分工和协作。区域分工协作是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和充分开发利用区域资源的客观要求。其理论基础就是各种生产要素、特别是自然资源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衡性。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日趋激烈,分工协作的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地扩大。从范围来看,分工协作已从国内地域间向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方向发展和完善。全球分工协作格局已初步形成,从主要原料生产来看,亚太经济集团以煤、钨等占绝对优势,镍、锡、水泥、重晶石、石墨和萤石的产量分别占世界的60%、61%、58%、62%、59%、56%;美洲经济集团的银、硫产量分别占世界的60%和46%。APEC、WTO 等组织的成立和发展,使全球范围内和区域间的分工协作向着经济化、契约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要素禀赋不同,具有各自的比较优势。从总体上来看,东部地区具有资金、技术等优势,而中西部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为了提高资源的空间配置效率,以比较优势为基础,各地区进行合理分工协作,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已形成共识。“六五”以来的几个五年计划中均体现了区域分工的思想,地区发展战略和地区性的国土规划中也应用区域分工理论[4]。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实现两个根本转变”,是这种共识的升华,它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要求地区间必须加强分工和协作,要求各地区必须改变“大而全”、“小而全”,极力追求“自成体系”、“门类齐全”的封闭式的产业经济体系。

2.4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1992年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通过的《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表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共识,并从理论付诸行动。1994年我国国务院讨论通过的《中国21世纪议程》,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战略。

一个国家乃至全球性的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其基本经济单元——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只有实现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也就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政策目标取向的核心。根据这个战略思想,区域经济在发展战略目标和政策目标的取向上,不仅要考虑经济增长的效率,而且也要考虑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必须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保护好生态环境;不仅要考虑到区域比较优势,大力开发利用区域优势资源,而且也要考虑资源的利用效率,必须把资源利用到能充分发挥其效益的产业或空间(包括区内和区外空间)上;不仅要考虑到当前发展的需要,而且也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正确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当代人和下代人之间的关系;不仅要考虑区内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也要考虑区域在宏观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功能,正确处理好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地区之间的关系。

3 我国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对策

根据未来区域经济发展趋势,为促使我国区域经济健康协调发展,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应采取如下对策:

3.1 加强国土资源调查评价, 为制定合理的区域分工做好基础准备

区域分工协作的基础是比较优势,区际间国土资源比较优势是在对全国国土资源综合调查、分析、评价和对比的基础上形成的。建国以来,我国对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做了大量的工作,初步摸清了国土资源在空间分布上的格局,但这远远还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新形势下仍必须加强国土资源调查评价。(1 )要进一步加大国土资源调查评价的投入;(2)调查评价要有明确的目标——为经济建设服务、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服务,改变过去调查评价与开发利用、生产力布局、经济建设相脱节的状况。调查评价及其成果要有明确的应用范围(公益性、商业性),有明确的服务对象。在布局上,既要加强资源远景较好但工作程度较低的中西部地区的工作,也要重视工作程度较高的东部沿海地区;(3)新时期国土资源调查要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改变过去按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等、按矿种进行的状况,区域国土资源比较优势应该是建立在对区域内各种资源综合评价的基础之上。资源优势的评价应该是动态的,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除受内部条件的影响外,还受到外部技术经济条件和社会影响的制约。过去由于受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影响和制约,中西部地区的某些资源的优势不十分明显,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其优势将会逐步显示出来;(4 )要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在国土资源调查评价理论、方法、制度和机制等方面扩大创新,广泛地采用各种先进技术设备。

3.2 加强国土资源开发利用规划, 明确各区域的职能和发展方向

合理的区域分工是在明确各区域在全国地域分工中所承担的职能和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形成的,各区域的职能和发展方向主要是通过政府职能部门制定各种规划来体现。国土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就是要充分履行政府职能,在识别出各区域国土资源优势的基础之上,明确各区域国土资源在全国地域分工中的职能,明确各区域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方向,形成合理的国土资源开发布局。

国土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实现区域经济和全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市场调节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利用区内区外、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规划的基本框架,从横向来看,分全国性、区域性和区域内三个层次;从纵向来看,分综合性国土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但在进行分类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的过程中,必须从各种资源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这一基本点出发。规划不仅要考虑资源的空间分布、突出资源开发利用的区域重点,又要合理处理这些重点在区域空间上的相对集中和相对分散;既要考虑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要兼顾各区域的利益,正确处理好区际间的利益关系;既要避免区域产业结构的趋同,也要避免区域产业结构的过于单一,考虑各区域合理的产业结构和产业链的形成;既要考虑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益,也要重视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产生的破坏及其整理,要把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和国土整治有机地结合起来。

3.3 认真贯彻落实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方针, 积极参与世界经济的分工协作

要从世界经济发展和全球资源供需这个大系统中认真分析研究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土资源的供需形势,明晰我国国土资源的优势和劣势,明确我国国土资源在世界经济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资源产品,如钨、锡等矿产品,要逐渐发展成为世界重要的生产基地和供应基地。

对国内供求严重短缺的资源,除加大勘查寻找新的资源基地外,还要积极利用国外资源。利用国外资源,要逐步由进口资源产品、买断资源生产基地向进行国外风险勘探转变。要大力筹措资金,积极进行风险勘探,建立起相对稳定的资源供应基地。要深入研究国外资源供需变化,研究国内资源开发利用经济效益,对国内虽有资源基础,但开发利用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较差的,应尽可能寻求进口替代。要大力吸引外资到国内来进行风险勘探、资源开发利用、国土整治等。

3.4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加大执法监督力度

要根据新形势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已有的法律、法规,逐步建立起国土资源综合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

认真贯彻执行新颁布的《矿产资源法》及其三个配套法规、《国土管理法》。在执法监督上,以整顿矿业秩序和乱占耕地为切入点,以建立有序的国土资源产权交易市场体系为重点,以理顺国土资源所有者同经营者之间、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同企业和个人之间、地区与地区(特别是资源省区和加工省区)之间、当代人和下代人之间等各种国土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利益关系为主线,使国土资源管理、开发利用、保护进入法制化轨道。加强执法队伍的建设和管理。积极利用各种大众媒体,广泛宣传有关法律、法规,提高大众依法开发利用和保护国土资源的意识。

3.5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资源的回收率及开发利用水平, 大力发展二次资源产业

我国矿产资源的显著特点是贫矿多、难选矿多和共伴生矿多。目前矿产资源回收利用率比较低,铁矿资源总利用率只有36.7%,主要有色金属资源总利用率为25%左右,非金属矿的总回收率为20%~60%,均较发达国家低10~20个百分点。因此,依靠科技进步,提高采、选、冶水平,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这不仅是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而且也是具有巨大潜力的发展方向,它可以使“表外”矿变为“表内”矿、小矿变大矿、呆矿变活矿。 在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方面, 据对全国4072个国有矿山的调查,开展综合利用的矿山占7%, 其中有用组分综合利用率在70%以上的只占开展综合利用矿山的2%,前景很大[5]。在土地资源方面,也要根据土地的性质进行综合利用、立体开发。

对矿产资源在开发、消费利用过程中因各种原因被放弃的有用组分及金属和非金属制品的回收利用,是一个成本低、污染少、经济效益高的产业。我国二次资源产业自80年代以来得到了极大发展,但水平仍很低。目前,西方发达国家主要有色金属的二次利用量占整个消费量的一半左右,我国黄金回收占总产量的30%左右、铝回收占11.2%、 锌占6%。除矿产资源及其制品的二次利用外,土地的二次利用远景也十分广阔,如撂荒耕地、矿坑等的再次开发和综合利用。

收稿日期:1999—06—14 修改稿日期:1999—07—01

标签:;  ;  ;  ;  ;  ;  

论区域经济发展趋势与我国国土资源的区域开发_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