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近三年高考政治I卷试题的思考与探索论文_李用兵

对近三年高考政治I卷试题的思考与探索论文_李用兵

(蕲春三中,湖北 黄冈 435325)

近三年全国文综政治试题在继承以往试题特点的基础上还是有很大的变革,结合教学实际和个人感受,做如下几点分析:

一、试卷分析:

(一)题量增加。从2017年开始,主观题由原来的两道变成三道,把原来的第38题合并考查经济、政治生活的试题进行了拆分,分为第38题考查经济生活,第39题考查政治生活,这样的设置当然更科学,明确了不同板块知识之间的界限,也加强了考查的针对性。这样一来,文综试题中政治试题分布为第38、39、40题,增加了一道试题。

(二)分值进行了调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文化生活除了2017年分值是14分以外,2018、2019年试题中增加了一道选择题,分值由14分增加到18分;而哲学生活分值相应减少了,由原来约30分降为22分,选择题减了一道,主观题分值降低了2-4分

项目年份

经济

政治

文化

哲学

综合

2017年

30

24

14

28

4

2018年

30

24

18

22

6

2019年

30

24

18

22

6

(三)不回避时政热点,针对热点考查热点。2015年高考备考中,我们专门训练了“一带一路”这一大热点,但高考没考,而2016年在第38题却考查了该热点,我以为高考对于热点的考查有滞后性。但是后面连续三年的高考都是不回避热点,直接考查了当年的热点知识。

年份

热点

2017年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香港释法、中华诗词大会

2018年

全国人大修宪、改革开放四十年、马拉松热

2019年

进口博览会与扩大进口、建国70周年与政协、优秀文化与流浪地球

通过上表对近三年高考热点的统计可以看得出来,现在的高考并不回避热点,而是针对热点进行考查。

(四)主观题设问更加直接。以前2014年、2015年试题都有复杂式设问,增加了考生审题的难度。例如2014年38题设问:“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放宽市场准入规则是如何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使消费者受益的。”2014年39题设问:“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作用的知识,说明教育创新对培养人才的意义。”从2017年开始,在设问上更加直接,这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考生审题的压力,对于审题能力一般的考生是一大利好,增强了答题的针对性,提高了得分能力。

(五)试题难度有所降低。从选择题设置上看,更加贴近中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主观题材料多为当年热点,在设问上降低了审题难度,设问一般为简单、直接式设问。另外由于国家收回命题权,更多省份参与使用全国卷,考虑各地实际情况不一样,也是试题难度降低的一大因素。

二、试题特点

(一)选择题

1.“四选二”的组合型选择题是客观试题的主体,2017年9题,2018年11题,2019年11题。组合特点为: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曲线图形题一定有。纵观三年试题,其他类型题目在变,唯一没变的是曲线图形题目,每年必考。

3.试题难度适中,注重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二)主观题

1.材料多为当年热点,反映生活,体现时代性、人文性和典型性

2.突出对新课标大纲中的四种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

3.设问凸显理论联系实际,教材与材料相结合

4.注重考查考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知识考查

(一)经济生活:价值量、价格,企业经营与发展,投资理财,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政府和市场),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实体经济,乡村振兴战略,扩大进口

(二)政治生活:民主与法治,基层民主自治,政府,党的领导,国家利益和国际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文化生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

(四)哲学生活:唯物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历史唯物主义(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为高频考点

面对不断变化的高考,在备考中就必须作出调整,做好以下三点:

1、以学生为中心,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高考命题从四种能力考查的角度出发,不断引入新材料、构建新情境,从而使试题在内容上蕴含丰富的信息,在形式上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作为考生,应当具有捕捉新信息、感受新变化、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要求审题精准,能够把握各种信息的性质,准确分析事物的实质,回应信息提供的情境;对试题提供的信息提炼和整理,具备一定的归纳和演绎能力。要具备这些能力,就需要在平时的课堂和训练中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老师适时地给予点拨和指导,不能越俎代庖。

2、重视体系建构,提高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

高考要求考生能把书本中学到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应用于实践之中,以此来解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现象,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知识储备是前提和基础,但传统的记忆背诵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高考的要求,必须要让教材理论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和主张,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要通过知识体系的构建和重构去发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融会贯通。在实际做题中,根据问题和材料中获取的信息要求,把知识和材料进行准确对接,注重条理,生成答案。

3、以思辨和探究为特色,培养学生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高考突出体现对学生探究与创新能力的考查。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有关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发现或者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问题。综合使用题目提供的信息、课堂学习或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方法,提出比较重要的论据,论证和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能用通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这种能力的生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它需要课内课外老师与学生的长期训练和打磨。在具体教学中,对于某些思辨性问题,教师可以先保留自己的看法或真实答案,提出一些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耐心聆听他们的发言,并指出其合理性和局限性,再进行相应引导,使学生看到与其观点相矛盾的现实或观点,或者让持有不同意见的学生开展讨论,最后进行概括和提炼。这样不仅能促进知识的理解、掌握,更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总之,高考以能力立意,突出学科素养,常考常新,作为老师就必须加强对高考试题的研究,密切关注高考动态。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四种能力和学科素养,引导学生树立大政治观,关注生活,关注时政,让学生在备考中少走弯路。

论文作者:李用兵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2月5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6

标签:;  ;  ;  ;  ;  ;  ;  ;  

对近三年高考政治I卷试题的思考与探索论文_李用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