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批判与重建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条红线_道德批判论文

道德批判与重建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条红线_道德批判论文

道德批判与重构是贯串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条红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红线论文,重构论文,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道德论文,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研究马克思主义,既要尊重“文本”;又要把它和我们时代所关切的问题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样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一面,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更愿意把马克思视为一个道德的批判者和重建者,他影响他那个时代,也影响他的后人,并且通过这种道德的感染力使其每一个时期的著作都贯串于这种不朽的精神,这就是本文想着力论证的一个原动力和归宿——道德批判和道德重构。

一、马克思的道德批判和重构与其哲学体系的关系

中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构大体经历两个比较清晰可分的阶段:第一阶段是解放后经苏联教科书传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框架。这个框架较为重视辩证法及作为世界统一性的唯物主义观点,与此相应,国内的哲学界一直热衷于讨论哲学的基本问题(特别是思维和存在同一性问题)、辩证法及其诸规律(特别是列宁讲的“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认识和实践(主要结合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实践论》)。第二阶段是80年代开始的思想解放及对五六十年代哲学反思基础上形成的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解构。这一时期较为注重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之,随着《1844年经济学与哲学手稿》的研究,逐渐形成了各种不同角度论释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有人将马克思分为早年和成熟两个不同时期;还有把人作为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主线;更有强调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不同于以往旧哲学的根本观点,等等。无论怎样看,上述两个不同时期的论者都不否认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揭示人类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的变革是历史的基础这一观点。

当然,我们并不想在前述诸种论释之外再加上一种解释。事实上,我们想说明被前述论释者所忽略的一点是:既然马克思把哲学看作不仅仅是解释世界而且是改造世界的武器,那末,它对旧世界的理论批判的焦点何在?是不是像众多学者所认为的是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关系的揭示才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其实不然,在我们看来,马克思对旧世界的哲学批判是从道德批判入手的。像L.J.宾克莱在《理想的冲突》里所说的:“浏览一下马克思著作也可以使人们认识到,他也反对他那个时代的工业社会作法,这个社会曾经把一项重视物的价值远胜于重视人的价值的道德准则加强在工人头上。马克思发现他那时的社会是这样的败坏,以至必须摧毁,以使人可以第一次变成充分有人性的和充分自由的。我们必须记住,他对资本主义的谴责主要是根据他对在这种制度下受痛苦的工人的同情。因此,马克思对小资产阶级道德的谴责便是对一种不人道的具体的道德准则的谴责;在他看来,一种通过教育和法律把一项不道德的‘道德准则’强加给人民的经济制度,就应该在经济上和道德上深受其压迫的人民手中灭亡。就这一方面而言,马克思确实是近代一位伟大的道德家。"〔1〕这样说来,与其说把马克思看作是一个建构哲学体系的大思想家,还不如把他认为是一个时代的道德批判者和重构者更为恰当。

另一方面讲,马克思的道德批判和重构总是围绕着人的解放这一主题展开的。正因为如此,过去曾猛烈受到批判和以为人是历史唯物主义核心的观点虽然失之偏颇,但比起把马克思历史观仅仅认作是基本矛盾规律的认识,甚而把人道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开乃至对立的观点要高明得多。为什么?因为只讲基本矛盾运动不讲人的活动的历史唯物论容易被人曲解为连恩格斯都反对的“唯经济决定论”。持上述观点的人常引用马克思的一段话:“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他们忘记了恩格斯在晚年也曾这样说道:“社会力量完全像自然力一样,在我们还没有认识和考虑到它们的时候,起着盲目换的、强制的和破坏的作用。但是,一旦我们认识了它们,理解了它们的活动、方向和影响,那末,要使他们愈来愈服从我们的意志并利用它们来达到我们的目的,这就完全取决于我们了。 ”〔2〕可见, 这里是肯定人类的“理性”和“自由意志”的,也是肯定了“道德实践”的(德国古典哲学一直把“意志”和“道德实践”相联系讨论。恩格斯也说:“没有德国古典哲学,就没有社会主义”。)看来,比较能接受的观点是应该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作是围绕着人的全面发展(包括道德进步的尺度)以及人在历史自身基本矛盾运动中的相互作用的体系。

众所周知,马克思的哲学是改造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论以及费尔巴哈的唯物论[ 按恩格斯说费尔巴哈是“下半截的唯物论”(自然观)、“上半截的唯心论”(历史观)]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然而除了一般人们常讲的“合理内核”(辩证法)、“基本内核”(唯物主义)之外,实际上马克思关注的焦点是道德主体的人的状况究竟如何?道德堕落、人的知、情、意的“异化”一直是18世纪—19世纪西欧思想界普遍论述的一个问题。(当然,在黑格尔和费尔巴哈谈到这些问题时没有象法国唯物主义那样锋芒毕露)黑格尔认为,人的异化乃是起于一般社会上自私的个人主义,因而可以由国家的手段来加以克服;费尔巴哈则努力说明宗教是人类的本质的异化,从而否定神才能恢复人的真正本质。

起初,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道德批判确实受到了费尔巴哈的许多影响,在表述上也用了许多费尔巴哈喜用的术语。但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非道德的及人的异化表述远不是费尔巴哈所能及的。马克思说:“未开化、未具社会性形式的人,偶然存在的人,处在现实生活中的人,被我们社会中的整个组织污染的人,他们丧失了自己,被异化了,被交在不人道条件与要素的支配下——简言之,人尚未成为一个真实的类的存在”。还说:“一旦社会成功于废除……恶性买卖与其先决条件时……则人类之个人感觉上的存在与其类的存在之间的冲突将终止。”显然,马克思的道德批判不是象费尔巴哈简简单单的用“爱的宗教”来替代“神”,这种人道主义是没有基础的,而马克思消除“恶性买卖与其先决条件”,来恢复人的真正本质。后来,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里终于把这一“先决条件”定义为万恶的“私有制”。从而把对资本主义的道德批判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的私有制的抨击上。马克思说:积极地废除私有财产,因而人类真实地拥有为了自身的人类本质。并且,马克思还说了一句完全哲学意味的话:“因此,私有财产的废除是人类一切感觉与特质的完全解放。”毫无疑问,这里讲的“一切感觉与特质”当然指人的主体和客体的矛盾意义上的含义,那就是说,马克思要通过对私有制的否定来达到哲学认识论的主客体对立的消解。

二、马克思的道德批判和重构与其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关系

马克思是对宗教的批判——以基督教为代表的伪善道德开始,渐渐地地感到这种“天国的批判”还应该转到对“尘世的批判”。于是,在1843年12月出版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里他得出了如下结论:解决人类异化问题的根本出路乃在于否定“私有制”。为了把这一科学结论阐述得更鲜明准确,马克思感到对尘世政治道德的批判仅仅停留在抽象的哲学概括是不够的,还必须深入分析市民社会本身,到生产关系的内部揭示“物”背后隐藏着的深层人际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表现为劳资关系)。1844年4月—8月写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则用异化劳动概念说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把私有财产归结为人的异化劳动,把资本看成是发达的私有财产,把地产看成是不发达的私有财产,是还没有完成的资本,认为随着异化劳动的发展,地产一定要资本化,资本一定要战胜地产,资本家一定要战胜大土地所有者,等等。总之,马克思在这本手稿里提出的异化劳动理论是在揭露资本主义非道德性基础上的经济学形式的表述,这种把道德哲学和经济学结合起来的阐述方式同十九世纪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抽象地谈论道德问题形成了鲜明地对照。值此之故,我们说马克思把空想社会主义提升到科学的高度,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哲学——经济学的深度剖析有关。

应该指出,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道德哲学和经济学的分析远不止我们上述提到的那些观点,大体说来有四种异化:(1 )劳动者与其劳动产品的异化;(2)劳动者与其劳动的异化;(3)人类的本质的异化;(4)人与人的异化。限于篇幅,我们不打算分述, 仅想挑选些和我们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道德建设以及如何消除拜金主义、商品拜物教有关的论述略陈如下:

1.马克思关于“货币异化”问题的说明。

只要细心地研究一下马克思在1843年一1844年前后著述的思想变化,就可以看出马克思对“货币的异化”说明实际上是他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逻辑起点。在1843年秋写的《论犹太人问题》中他说“钱是以色列人的妒嫉之神;在他面前,一切神都要退位。钱蔑视人所崇拜的一切神并把一切神都变成商品。钱是一切事物的普遍价值,是一种独立的东西。因此它剥夺了整个世界——人类世界和自然界——本身的价值。钱是从人异化出来的人的劳动和存在的本质;这个外在本质却统治了人,人却向它膜拜”。〔3〕这段话说明了“神”已让位于“钱”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而“钱”又是人的劳动和本质的异化。从“天国”回到“尘世”,就是从对超自然的“神”的批判回到现世资本主义的“神”——钱的批判。接着,马克思在1844年上半年的《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里把这种观点作了更为详细地说明,他指出资本主义世界的真正上帝就是金钱,并且,金钱总如穆勒所说的是“交换的媒介”。“这个媒介是私有财产的丧失了自身的、异化的本质,是在自身之外的、外化的私有财产,在人的生产与人的生产之间起外化的中介作用,是人的外化的类活动”。〔4〕同时, 马克思非常有趣地把基督教是人本质的异化(受费尔巴哈影响)和货币是“人的外化的类活动”作了比较:一方面,基督教辩证否定形式为(1)上帝面前的人;(2)人面前的上帝;(3)人面前的人。货币的辩证否定形式为:(1)为了私有财产的私有财产;(2)为私有财产的社会;(3)为了社会的私有财产。毋庸置疑,这种比较令人想到这种私有财产的非道德性和多余,逻辑上讲,应该有一个结题。(4 )为了社会成为没有私有财产的社会(那就会面对它自己=公有财产)。

不仅如此,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为追逐金钱而鼓吹的道德上的禁欲主义也进行了猛烈抨击,他说,“它的基本教条是:自我克制,对生活和人的一切需要的克制”。“你的存在越微不足道,你表现你的生命越少,你的财产就越多,你的外化的生命就越大,你的异化(了的)本质也积累得越多。”果真如此吗?马克思反驳说“如果我根本不存在,我又怎么能有德行的呢?如果我什么都不知道,我又怎么会富有道德心呢?”〔5〕很明显, 金钱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善恶的标准,钱可以买到任何东西,即使是人都不能做到的,一切都商品化了,人的“良心”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能算什么?马克思这样总结道:“凡是我们作为人所不能做的,也就是我个人的一切本质力量所不能做到的,我依靠货币都能做到。因而货币把每一种本质力量都变成它本来所不是的那个东西,即变成对立物”。〔6〕

2.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的论述。

首先,我们心里应该悬想着马克思对人类经济形式三阶段的看法:(1)自然经济形式;(2)商品经济形式;(3)产品经济形式。 在马克思看来,商品经济总是和“商品的拜物教”相联系的。最终的消除邪恶并在产品经济形式中达成才可能(即共产主义的经济形式的实现)。所以,马克思说:“在商品世界里,人手的产物也是这样。我把这叫做拜物教。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因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7〕值得强调指出的一点: 在马克思看来,只要是指商品经济,这种拜物教实质是“一物的价值存在是一种与物本身相异化的关系,因而一物与别一物的价值关系,不过是在它们背后隐藏着的某种社会关系的表现形式。”〔8〕 这就揭示了在“物”背后隐藏着的人与人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这也是马克思和以往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最为不同之处。

归根结底,马克思要把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道德关系——金钱至上=异化、商品拜物教=异化(都使人不成其为人)通通铲除掉,从而达到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道德的人际关系——“我们现在假定人就是人,而人同世界的关系是一种人的关系,那么你就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等等。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你同人和自然界的一切关系,都必须是你的现实的个人生活的、 与你的意志的对象相符合的特定表现。”〔9〕这是一种何等高尚的人道主义,恐怕再没有人怀疑马克思是一个有真正信仰(不同于宗教的信仰)的人,他对资本主义的非道德的经济关系的批判的目的还是要使人恢复到人应该具有尊严的地位(人就是人)。

三、马克思的道德批判和重构与其科学社会主义体系的关系

随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批判的深入,他愈加感到理论的揭示是不全面的,必须通过实践的现实力量才行。“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只有激发起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无产阶级起来革命,而且,无产阶级把哲学作为自己的“头脑”,同时,哲学又把无产阶级作为自己的“心脏”,这样才能推翻非人道的资本主义,共产主义才会实现。由此可知,思格斯讲的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和解放的一般条件的学说。实质上就是要把马克思道德批判理论通过一个现实的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而带来整个人类的彻底解放(也是消除人的异化的解放运动)。无论如何,我们还未曾见过有马克思这样彻底的理论。恰如他自己曾一再表明的那样:理论越彻底越能为群众掌握,愈加能焕发革命的斗志。那末,现在我们要问:马克思否定了旧社会的道德体系(非人道的),他自己又是如何描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道德原则呢?应该这样来看待这个问题:因为马克思不是宗教的预言家,他所追求的最终社会形式当然是人和人之间矛盾的消解;人和自然界之间冲突的消解;主体和客体之间对立的消解。这无疑是最崇高完美的道德实践的理想模式。而且,我们必须注意到马克思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出发点是:工人作为一个道德的人他是否完善?资本主义的现实告诉马克思:工人在“自我异化”,“劳动对工人说来是外在的东西”。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感到不自在。这种非道德性难道是工人的过错吗?当然不是,因为无产阶级表现为人的本质丧失,要恢复人的本质,就必须消除私有制以及资本主义制度,从而达到无产阶级作为道德完整含义“人”的“自在自为”。马克思曾用富于哲理诗一般的语言描述了这种理想的社会实现:“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10〕

四、余论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反映。对马克思主义的再反思也应该把它放在我国社会主义实践中这样一个大背景下进行才是可行的。在我们看来,把马克思主义解释为一个旧时代的道德批判者和新时代的道德建构者确实有和我们这个时代所面临的道德的问题在形式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有关,但是,我们决不是离开了马克思的“文本”去再造一个“马克思”,事实上,我们是想把我们学界过去对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忽略的一个“道德批判和道德重构在马克思主义体系构成中的重要性”揭示出来。反观我们当前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人们愈加感受到商品经济和道德的冲突,学者们在寻求这之间的和解,但是,至少在马克思那里已讲的两个重要结论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一是商品经济总是和“商品的拜物教”相联系的,要消除人的这种“物化”(异化),必须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用我们今天的话讲就是“两个文明一齐抓”。二是商品经济不是一个中性词,社会主义搞商品经济并不能自然而然产生与之相应的道德思想体系,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共产主义的道德教育,邓小平同志曾讲:“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

总而言之,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批判得出的许多结论从今天看,仍然没有过时,对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许多消极负面的东西,我们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态度。另一方面,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的道德建构对我们今天也有很多启示:我们搞经济建设为了什么?是不是有一个实现全面完整的,有道德理想的人的问题?马克思是有信仰的,我们认为,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新人更应该如此!

注释:

〔1〕〔美〕L.J.宾克莱:《理想的冲突》第100页,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19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48页。

〔4〕〔5〕〔6〕〔9〕〔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8—20页、第135——137页、 第153——154页、第155页、第117—120页。

〔7〕〔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 第162—163页。

标签:;  ;  ;  ;  ;  ;  ;  ;  ;  ;  ;  

道德批判与重建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条红线_道德批判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