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张量成像对脊髓神经型布鲁菌病性脊柱炎的诊断价值论文_阮晓花

(邵阳市中心医院 湖南邵阳 422000)

摘要:目的 分析弥散张量成像对脊髓神经性布鲁菌病性脊柱炎的诊断价值 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间收治的患有脊髓神经性布鲁菌病性脊柱炎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时期与我院接受体检的身体健康的志愿者3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均实施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和常规脊柱检查,分析两组的脊髓神经型BS的表冠弥散系数(ADC)及各项异性分数(FA)的差异,观察两组检查FA图及ADC图像表现差异情况。结果 经过MRI检查后发现,6例患者患者表现为脊髓神经节段性增粗,T2加权成像高信号,短反转时间恢复序列高信号,FA图像显示彩色码改变;24例患者MRI表现为脊髓受压,脊髓形态改变或马尾神经聚集、移位,FA图像彩码未见改变。观察组的ADC至高于对照组,且FA值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弥散张量成像对脊髓神经型布鲁菌病性脊柱炎进行诊断,能够直观反应患者脊柱受损情况,为早期诊断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弥散张量成像;脊髓神经;布鲁菌病;脊柱炎;诊断价值;

由布鲁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系统性变态反应性传染疾病成为布鲁杆菌病,布鲁杆菌十分容易侵袭人体的骨关机,引起关节的感染性病变[1]。临床中,将布鲁杆菌侵入人体脊柱后所引起的感染性病变称为布鲁菌病性脊柱炎。此病症易发于腰椎,其次为胸腰段,布鲁菌病性脊柱炎在临床中较为少见,其治疗过程也相对复杂。根据已有研究显示,近年来,患有布鲁菌病性脊柱炎的患者逐渐攀升,占布鲁杆菌病总人数的30%左右[2]。由于该病症在临床中并不多件,许多临床医师对其认识有限,在患者患病早期不易诊断。基于此,本研究对弥散张量成像对脊髓神经性布鲁菌病性脊柱炎的诊断价值进行了探究,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研究内容报告入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取我院于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间收治的患有脊髓神经性布鲁菌病性脊柱炎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时期与我院接受体检的身体健康的志愿者3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30~72岁,平均年龄(36.4±7.5)岁;对照组共30例,其中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28~67岁,平均年龄(35.2±6.4)岁;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所有患者及志愿者均自愿参与本研究。我院伦理委员会对本研究完全知情,并批准研究。

1.2方法

1.2.1扫描成像

对所有患者及志愿者均采用超导性1.5T磁共振仪实施MRI扫描成像。(1)最大切换率为120T/ms。梯度场超强度为33mT/m,头颈脊柱项圈为8通道;(2)同时借助SE序列进行扫描,具体指标为:横断面T2WI:TE为105 ms,TR为3 220 ms,矩阵288×192,层厚为4 mm,层间距1 mm,;其中矢状面T2WI扫描参数为:TE为99 ms,TR为2 000 ms,矩阵320×224,层间距为1 mm,层厚2mm,扫描7层[3]。

(3)实施矢状面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利用单次激发自旋回波技术,扫描中矢状位;(4)对矢状面性DTI检查时,需要对弥散敏感梯度采取15个不同的扫描方向,具体的奥妙参数为:TE为88 ms,TR为7 000 ms,层间距为0mm,采集矩阵为128×128,层厚为4 mm,FOV为240×240 mm,扫描共计21层;(5)扫描中弥散加权系数分别设0 s/mm2和500 s/mm2[4]。1.2.2影像处理

将扫描所获得图像纳入AW4.3图像工作站中,利用FuncTool软件对图像进行处理。手机每层图形的FA、ADC图,并以T2WI矢状面最为参考;

在脊髓层总中放置大小相等、位置相同的的10个像素区域,对FA值及ADC值进行测量。

1.3 疗效标准

收集观察组及对照组的FA值和ADC值,并对比两组数值之间的差异。

对观察组及对照组的FA图、ADC图像进行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17.0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x±s)表示,率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以率(%)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及志愿者FA、ADC值情况

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的FA、ADC数值进行分析后发现,观察组患者的ADC值高于对照组,FA值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患者血糖指标控制情况(x±s)

2.2 两组FA图及ACD图分析

对两组FA图及ACD图分析福安茶后发下,观察组30例患者中,有6例患者表现为脊髓神经节段性增粗,T2加权成像高信号,短反转时间恢复序列高信号,FA图像显示彩色码改变;有24例患者的MRI表现为脊髓受压,脊髓形态改变或马尾神经聚集、移位,FA图像彩码未见改变。

3.讨论

脊髓神经性布鲁菌病性脊柱炎的临床症状表现较为复杂,常常与腰椎间盘突出、脊柱结核、化脓性脊柱炎等病症相混淆。该病症早期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腰背部疼痛,很容易被误诊为腰椎间突出[5]。由于鲁菌病性脊柱炎的发病率较低,医生在临床诊断时极易发生误诊的现象。早期对鲁菌病性脊柱炎的诊断常常采用X线检查,而该方法对早期的鲁菌病性脊柱炎并无较大诊断度,患者发病3个月后其症状才会在x线检查中反应。

随着CT和MRI检查越来越多的应用到临床诊断当中,鲁菌病性脊柱炎的确诊率也随之升高。采用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MRI)对鲁菌病性脊柱炎进场检查,能够有效的发现骨关节及周围相关软组织信号的异常。DIT作为特殊的MRI技术,具有无创的特点,同时能够借助三维成像技术,在高切换率、高磁场技术的基础上,对不同方向和梯度场进行弥散扩张,并且获得具体的弥散张量成像,有助于医生进一步的观察鲁菌病性脊柱炎的情况[6]。急性的鲁菌病性脊柱炎显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且信号均匀,同时增强扫描病变椎体变化明显,强化也相对均匀;亚急性和慢性鲁菌病性脊柱炎的T1WI、T2WI信号均不均匀。在本研究中,分别对患有慢性鲁菌病性脊柱炎和健康志愿者实施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检查结果显示观察组的ADC至高于对照组,且FA值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使用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诊断脊髓神经性布鲁菌病性脊柱炎,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能够直观反应患者脊柱受损情况,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孟祥水,柴相君,李笃民,等.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轻度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09):873-876+927.

[2]武乐斌,朱向玉,王光彬,等.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对脊髓型颈椎病脊髓慢性损伤的评价[J].磁共振成像,2010,01(3):188-193.

[3]吴朋,张玉姣,郭宏兵,等.弥散张量成像对脊髓神经型布鲁菌病性脊柱炎的诊断价值[J].中华地方病学杂志,2019,38(3):193-198.

[4]崔学锋,梁文杰.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早期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27(12):1144-1146.

[5]黄波,刘彪,黄伟兰,等.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诊断轻度脊髓型颈椎病的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5,13(03):16-18.

[6]林恒山,李燕燕,李铭,等.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诊断脊髓型颈椎病的价值及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分析[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8,6(12):10.

论文作者:阮晓花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9年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4

标签:;  ;  ;  ;  ;  ;  ;  ;  

弥散张量成像对脊髓神经型布鲁菌病性脊柱炎的诊断价值论文_阮晓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