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研究_心理健康论文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调查研究论文,心理健康论文,中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社会各界对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日益突出,大家都在使用心理素质、心理健康的术语,然而对究竟什么是心理素质、心理健康的正确的科学的含义了解较少。中小学教师也都迫切希望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我国国内尚无比较科学地、全面地测量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量表。而对大量的没有修订过的国外量表,有些研究者采取拿来主义。翻译后直接使用,由此造成各个调查结果不尽相同。有人调查结果发现高中学生中具有心理不健康的比率达到15%,有人调查发现中学生心理不健康的比率达到20—40%。有些研究者仅仅使用某项“症状自评量表”或“16PF”人格量表测定学生的心理状况,并就此提出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比率。

基于以上种种情况,我们设想进行一次比较合理的、科学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和研究。本研究分以下几个部分:(1)心理健康标准的讨论和指标的分析;(2)确定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的维度;(3)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的制定与试测;(4)调查结果的分析和讨论;(5)小结。

二、心理健康标准的讨论

(一)区分心理健康的标准 众所周知,评定心理健康的标准很多,至少有以下几种。

1、统计学标准,也可称为平均规范的标准。它是以统计学正态分布理论为基础,以近乎平均值为正常的标准,偏离正常为变态。正常与不正常为一连续的曲线,该曲线的广大中间地带是正常的,而两端则是偏离正常的。这种以多数人的心理行为为正常的基准,有可能将高智商的天才与低智商一同视为变态,由此可见统计学标准的局限性。

2、生理学标准:即病因症状的检验标准。此观点认为,正常人不应该存在变态的症状行为,所以心理行为变态都是某些精神疾病影响的结果,都可以在患者身上找到生理、生化神经、遗传等器质性原因。此标准较为客观、准确可靠,但是适应范围较小。现实中多数心理障碍和心因性精神病查不出生理上的器质性病变。

3、价值观标准:该观点认为,在平均规范幅度之中的人不一定都正常,而偏离平均规范者也不一定都异常,这要取决于一种价值观。如在严重的自然灾害面前,大多数人表现出焦虑或抑郁反应,但仍有少数人处于泰然自若的状态。又如在癔病集群发作者当中总有个别人由于意念坚定而不受感应,对这种人则不能视为异常。这种观点认为,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与否主要取决于它的心理行为与价值观的一致性。

4、社会规范标准:它是根据个人的心理行为是否符合社会的道德、法律、风俗等规范来划分心理的常态和变态。由于社会规范受到文化传统、地区、地域、历史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包括价值观的变化),因此社会规范标准有社会历史的制约性,它只能适应某一地区、某一国家、某一历史阶段。另外有些心理疾病、心理变态者仍能遵守社会规范所以很难将违反社会规范与心理异常划上等号。

5、机能水平标准:这种观点认为,健康时的心理机能是能够充分发挥的,水准也高,而病态的心理机能偏低。因此,能灵活行使其自身所具有的全部机能时则为健康。机能水平发挥越高,价值越大。当然在评价个别或部分机能时,应把它置于整体机能中去考虑,关键是发挥其整体机能作用。例如:一个人的记忆机能运转很好,但记忆仅是整个心理机能的一部分,离开对整体的评价就无法说是记忆的功效。有些神经症患者,他的仪态、行为可以说与常人无异,但他的学习、工作效率很低,整体机能不足,故其心理是不健康的。

(二)对心理健康的理解 1、心理健康的狭义的理解:是指不具有某种心理疾病或病态心理。2、心理健康的广义的理解:是指一个人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即指心理上有比较完善的发展,有健全的个性,能适应客观环境,使个人心理倾向和行为与社会现实要求之间有着和谐完美的关系。

(三)心理健康具体标准的讨论 关于心理健康具体标准问题,中外心理学家和学者提出了众多的观点。由于篇幅所限不能一一罗列,因此只能展示几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1、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提出心理健康的六条标准:①力争自我成长;②能客观地看待自己;③人生观的统一;④具有与别人建立亲睦关系的能力;⑤人生所需的能力、知识和技能的获得。⑥具有同情心和对一切生命的事物的爱。

2、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的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①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②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度的估计;③生活的理想切合实际;④不脱离周围的现实环境;⑤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⑥善于从经验中学习;⑦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⑧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⑨在符合集体要求前提下,能有限度的发挥个性;⑩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3、我国学者严和锓提出的心理健康的六条标准:①积极向上,面对现实和适应环境的能力;②能避免由于过度紧张和焦虑而产生病态症状;③与人相处时,能保持发展融洽互助的能力;④能将其精力转化为创造性和建设性活动的能力;⑤有能力进行工作;⑥能正常进行恋爱。

4、天津精神卫生中心的陈钟舜先生对青年学生提出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①心理健康的学生能进行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并保持在一定的能力水平上;②能与同学、老师或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人为善、团结互助;③情绪基本稳定,对事物反应敏捷,心境持久地轻松和愉快状态;④行为符合社会群体要求,与学生的角色身分相称;⑤人格完整,能客观地评价个人及外界,意志坚强,言行一致;⑥与大多数人的心理意向一致,热爱集体,有浓厚的社会交往欲望;⑦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及对紧急事件的应变能力;⑧有一定的安全感,信心和自主感,而不是逆反状态;⑨心理符合其年龄水平,自居及定向能力强,个人理想与现实的可能性之间的距离是可望可及的;⑩能适应快节奏的时代变化,高效率的学习质量,精力充沛,自我感觉良好。

(四)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探讨及我们的观点 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众说纷云,至今尚无完全一致的看法。因而在讨论有关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指标时,必须考虑三个主要依据。

第一,依据心理健康的根本内函,突出其积极的、富有建设性的一面;第二,依据个体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其判断标准的参照系只能是同年龄组的人,超越这条界线将失去标准的意义。第三,依据心理活动的系统性特点,尽可能从心理活动的各主要方面来考察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从以上罗列的中外学者所提出的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以及考虑以上三个依据。我们认为在制定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时以下几项指标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心理健康必须包括人格或称之为个性的有关内容。健康人格的基本特点是过去、现在和将来应当的连续少变的。人的各种行为都与人格的中心相联系。人格中心虽受发育和经验的影响而改变,但人格结构的改变是缓慢的、不知不觉的和潜移默化的,所以人们才能根据一个人的日常行为模式去预测其行动和意图。如果人格中心发生变化,失去连续性就成为变态人格。此外,衡量人格正常与否的另一个准则就是精神的统一性。第二,健全的自我意识。具有健康心理状态的人应该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即有良好的自知力,能对自己作出客观的评价。应以客观的态度去观察和对待事物,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要做到客观地认识自己,能够容纳自己。第三、情感、情绪反应适度、情绪稳定,能经常保持良好的心境。第四,社会适应力良好,能够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在社会承认的基础上去满足个人的欲望,对社会不采取对抗的态度。排除自我中心,培养社会性的责任感。第五,人际关系良好,能与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人为善、团结互助。第六,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五)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参照的主要指标系统

(六)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维度的确定

根据对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和指标系统的建立,我们参照了国内外关于心理健康调查表和有关量表,制定了《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这份调查表规定了十项因素的调查,每项因素包括十二个问题,共计一百二十题。调查表的十项因素分别为:S 因素(主要调查学生的神经症倾向,题目内容是描述神经症行为的综合表现,比如是否经常失眠,记忆力下降,做事情心神不定等);J 因素(该因素主要调查学生有无精神分裂的倾向,比如经常有幻觉吗?有厌世和自杀的念头吗?等等);Yi因素(主要调查学生有无抑郁的心理倾向);Q 因素(主要调查学生有无焦虑症的行为);R 因素(主要调查学生的社会适应和人际关系的状况);Wd因素(主要调查学生心理反应的稳定性);Wx因素(主要调查学生个性内外倾向的情况);X 因素(主要调查学生的性意识水平);C因素(主要调查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成就动机的水平);Y因素(反应学生对本次调查的诚实性)。

三、调查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与以往的上海市教科所、二医大等单位的调查结果基本相吻合,但是本次调查结果与八十年代的调查结果在比例的结构上仍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具体情况如下:在我们调查的八百名学生中,真正具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只占2.8%、在心理健康方面或多或少具有某一因素的心理偏差、心理障碍的学生占的比例较大,约占11—18%。这次总的检出率与八十年代的检出率相差不大,但是在结构上表现为严重的心理疾病检出率要大大低于往年,11—18%的这些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大多与学习、考试、社会适应、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障碍有关。这次调查中我们只发现一位学生有抑郁症,有自杀念头,占调查总数的千分之一点五。就是这样的学生仍能够主动寻求心理咨询,并能够比较正常地参加学校的学习生活。因此,我们认为今后对心理健康的调查结果不能一概而论,而应作比较详细的因素分析。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

本次调查结果发现,长期开展对学生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工作的三所中学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大大高于一般中学。心理健康调查得分的均数检验结果分别达到非常显著的结论,甲校与一般中学的均数t检验值达8.24、P<0.01;乙校与一般中学的均数t检验值达6.55、P<0.01; 丙校与一般中学的均数t检验值达6.95、P<0.01。从这一点来看,在学校中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和十分迫切的。从这项工作的特点来看,只有常抓不懈才能取得明显的效果。这三所学校中几乎不存在严重的心理疾病的学生,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占全校总数的2%, 在某些因素方面存在心理偏差的学生占全校总数的11%应该说这个比率是比较低的。

本次调查中还发现,女学生的心理问题以情绪性反应为主要特征,也就是说女学生有了心理问题往往在情绪上优先反应出来。而且还发现有焦虑症倾向的女学生一般有比较明显的躯体化反应,焦虑的躯体化反应女生高于男生。比如:常感到心跳加快、易出汗、经常感冒、头痛、容易便秘、腹泻、无食欲等等。本次调查中还发现有神经症倾向的学生。一般表现为人际关系紧张、社会适应不良、有冲动性行为。

四、结论

1、本次调查发现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学习和考试焦虑问题;②学习动机不稳定和学习动机缺乏;③社会适应不良和人际关系紧张;④心理问题的躯体化反应的问题。2、本次调查结果发现,中学生中有11—18%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八十年代的调查结果大致吻合。但是在结构的分布上有所差异,存在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只占2.8%。3、本次调查结果发现,长期开展对学生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工作的三所中学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大大高于一般中学。这三所学校中几乎不存在严重的心理疾病的学生,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占全校总数的2%,在某些因素方面存在心理偏差的学生占全校总数的11%,应该说这个比率是比较低的。4、本次调查中还发现,女学生的心理问题以情绪性反应为主要特征,焦虑的躯体化反应女生高于男生。5、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的使用后发现,此表除了可用于学生的个别测试和评定外,也可用于学生群体心理健康水平的调查和评定。

标签:;  ;  ;  ;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研究_心理健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