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免疫抑制剂治疗与淋巴瘤的发生论文_童俊英

炎症性肠病免疫抑制剂治疗与淋巴瘤的发生论文_童俊英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人民医院;650000)

【摘要】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终身性疾病,其主要的治疗方法以药物治疗为主,用药包括氨基水杨酸制剂、免疫抑制剂等,其中免疫抑制剂在临床上有广泛应用,可实现患者病情的长期缓解。但是随着免疫抑制剂在临床的广泛使用,其不良反应也越来越明显。本次研究重点分析IBD以及临床治疗现状,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IBD采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导致淋巴瘤的相关机制,希望能够为免疫抑制剂治疗IBD的剂量等有一定参考。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免疫抑制剂;淋巴瘤的发生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23-0215-01

1.炎症性肠病

IBD是一种特发性肠道炎症性疾病,患者会出现腹泻、腹痛等临床表现。数据显示,全球大概有2百万人患有炎症性肠病(炎症性肠病),包括克罗恩病(CD),溃疡性结肠炎(UC)和储袋炎[1]。环境因素是导致IBD发生的主要诱因,另外还有吸烟、阑尾切除术、过度清洁卫生以及口服避孕药的使用。

2.炎症性肠病的临床治疗现状

IBD不仅慢性发展,还会反复发作,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因西方饮食习惯在我国的流行,该病在我国的发病率也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目前临床上针对IBD的治疗,主要是采用药物治疗的方式,并且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控制症状。

针对IBD的治疗主要是促进疾病缓解,阻止疾病发展。药物治疗是目前IBD治疗的主要方式。既往主要是在饮食调整、营养补充的基础上联合氨基水杨酸制剂等。氨基水杨酸制剂

主要包括柳氮磺吡啶等,代表性药物包括美沙拉嗪、巴沙拉嗪等。美沙拉嗪属于水杨酸制剂的一种,通过作用在炎症黏膜除有效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对肠壁炎症可发挥出良好的消炎效果。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在IBD的应用也比较普遍,包括氢化可的松、泼尼松、布地奈德等。

临床上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免疫抑制剂在IBD治疗中有良好效果。目前临床上主要的免疫抑制剂包括硫唑嘌呤、环孢素、甲氨蝶呤等。但是也有数据报道接受免疫抑制剂发生淋巴瘤的可能性增加[2]。

3.炎症性肠病采用免疫抑制剂治疗诱发淋巴瘤的临床分析

3.1硫唑嘌呤

既往采用针对IBD的治疗主要是水杨酸制剂、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但是,临床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免疫抑制剂用于IBD治疗其临床效果明显[3]。这是因为IBD的发病与免疫因素有明显相关性。免疫抑制剂可有效预防克罗恩病的复发。

但是,硫唑嘌呤用药3个月才能够达到稳定的血药浓度从而发挥出治疗效果,因此需长期服用。但是,因长期服用硫唑嘌呤这类免疫抑制剂药物增加了患者发生淋巴瘤的风险[4]。临床有研究发现接受硫唑嘌呤治疗的IBD患者发生淋巴瘤的风险高于未接受硫唑嘌呤治疗的患者[5]。近些年,硫唑嘌呤治疗诱导IBD患者发生淋巴瘤的情况已经受到临床广泛关注。硫唑嘌呤导致的不良反应包括淋巴瘤、白血病、结肠癌等。临床有数据显示,未接受硫唑嘌呤治疗的患者淋巴瘤发病率为0.6/1000人年数,而连续接受硫唑嘌呤治疗的患者淋巴瘤发病率是2.31/1000人年数[6]。但是,目前临床上关于免疫抑制剂治疗IBD诱发淋巴瘤的机制并没有明确,特别是药物治疗的剂量、疗程等,淋巴瘤的发生与转归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

3.2环孢霉素A

该药物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钙离子转运从而抑制T细胞的激活、生长、增殖。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环孢霉素A用于器官移植,预防器官移植出现的排斥反应。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但是,现有研究发现环孢霉素A在临床的使用增加淋巴瘤发生风险[7]。但是由于临床上IBD患者接受环孢霉素A治疗的病例数较少,因此关于该方面仍然需要临床更加深入的研究[8]。

3.3甲氨蝶呤

甲氨蝶呤主要是抑制DNA的生物合成。该药物目前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已经有报道指出甲氨蝶呤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导致淋巴瘤出现的相关报道[9]。

关于免疫抑制剂导致IBD患者发生淋巴瘤,可能是因为免疫抑制剂抑制了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导致恶变的细胞失去免疫系统的监测,因此恶变细胞持续的克隆、生长、繁殖,导致淋巴瘤的发生。免疫制剂药物在人体内会被转化为具有活性的硫鸟嘌呤核苷酸,该物质会干扰细胞DNA的修复以及合成,因此导致原本正常的基因序列不稳定,进而基因出现突变[10]。有研究显示,IBD患者在接受硫代嘌呤药物治疗后,体内白细胞发生基因突变的概率会明显高于未接受硫代嘌呤治疗的患者,研究结论认为其突变几率与使用药物的剂量、用药时间长短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11]。目前对于硫代嘌呤类药物导致淋巴瘤的发生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12],提示临床需要深入研究。免疫抑制剂调节患者肠道黏膜以及机体的免疫细胞功能,但是降低了对恶变细胞的杀灭功能,因此增加淋巴瘤的危险性。针对该方面临床仍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13]。

4.结语

考虑到临床上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IBD患者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诱发淋巴瘤,因此临床上选择免疫抑制剂治疗需要权衡其利弊。特别是考虑到老年患者本身容易合并基础疾病,加上并发肿瘤的风险比较高,因此在用药方案的选择上需要加以注意。实际上,临床上对于该方面的研究仍然比较浅显,目前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尚未结局额,包括免疫抑制剂诱发淋巴瘤具体机制、如何发挥出免疫抑制剂作用的同时预防淋巴瘤的发生等等。

【参考文献】

[1]丁祥利,严菊梅,廖旺娣.炎症性肠病与机会性感染[J].江西医药,2018,53(02):173-178.

[2]舒慧君,李骥,杨红,钱家鸣.免疫抑制治疗对HBsAg阳性炎症性肠病患者HBV再活动的影响[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6,25(10):1127-1131.

[3]戎兰.免疫抑制剂在炎症性肠病治疗中的应用[J].上海医药,2016,37(01):11-15.

[4]万萍,白爱平,罗凤燕.炎症性肠病免疫抑制剂治疗与淋巴瘤发生的研究进展[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5,31(05):713-715+719.

[5]石力夫.炎症性肠病的药物治疗[J].药学服务与研究,2014,14(03):241-242.

[6]童绍珍.论炎症性肠病的免疫抑制与免疫重建[J].中国卫生产业,2011,8(20):38.

[7]李丽娜.具有免疫抑制和抗炎特性的人类胚胎干细胞源性多能间充质干细胞的富集及其在炎症性肠病实验模型中的治疗作用[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1,27(04):710.

[8]朱永湘,邹健.炎症性肠病和幽门螺杆菌的相关性分析[J].当代医学,2018,24(28):85-87.

[9]杨晓平,刘扬,吴明,陈玲珑,朱启槐.炎症性肠病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8,28(20):3068-3071.

[10]周玉玲,王欢,屠强.15-LOX-1在炎症性肠病患者外周血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药学与临床研究,2018,26(05):335-338.

[11]张向阳.美沙拉嗪联合益生菌治疗炎症性肠病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8,12(19):119-120.

[12]蒋科芳,范一宏.血清学标志物与炎症性肠病:血清标志物盛行及对炎症性肠病诊治价值[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8,26(25):1487-1493.

[13]郑全理,杨飞丹.肠道菌群平衡在肠炎类疾病诊治中的意义[J].中国卫生工程学,2018,17(04):563-564.

论文作者:童俊英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9

标签:;  ;  ;  ;  ;  ;  ;  ;  

炎症性肠病免疫抑制剂治疗与淋巴瘤的发生论文_童俊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