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错配修复基因与大肠癌发生发展相关性病例研究论文_谭学贤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510150

【摘 要】目的:探讨DNA错配修复基因与大肠癌的相关性病例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03月~2016年03月我院收治的80例大肠癌患者,均给予PCR SSCP、DNA序列分析检测,分析患者hMSH2突变、微卫星不稳定性。结果:经检测,生殖系细胞hMSH2突变、肿瘤细胞hMSH2突变、DNA序列分析错义突变、DNA序列分析同义突变依次为8例、4例、3例及2例;患者微卫星不稳定12例。结论:大肠癌患者存在微卫星不稳定及hMSH2基因突变,与大肠癌发生具有明确相关性,可为大肠癌诊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DNA错配修复基因;大肠癌;基因突变;病例;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R735.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4-126-01

在人类DNA错配修复基因中,hMSH2(Human mut S homolog)为新发现之一,其属于啤酒酵母菌MSH蛋白与细菌MutS人类同源体,也是DNA错配修复系统的主成员[1]。在DNA错配修复系统中,hMLH、HPMS与GTBP等均与HNPCC存在明显相关性。根据近年来的研究,大肠癌的发生于hMSH2突变可能有关系[2]。本研究选取我院的80例大肠癌患者,对hMSH2外显子基因突变进行检测,探讨微卫星稳定性与Hmsh2基因突变与大肠癌发生的相关性,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03月~2016年03月我院收治的80例大肠癌患者,男性46例,女性34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56.4±10.5)岁;病程1个月~4年,平均病程为(1.2±0.5)年,均取肝素抗凝血与手术切除肿瘤标本证实。所有患者均未接受放化疗治疗,将肝素抗凝血分离淋巴细胞产喉,行SDS与蛋白酶K消化,经石蜡包埋、组织切片、二甲苯脱蜡处理后,常规提取患者DNA。

1.2 方法

1.2.1 微卫星DNA检测 采用染色体2PD2S123微卫星标记物对患者行检测,取血中正常细胞,与肿瘤细胞基因组微卫星DNA变化。检测操作具体如下:在10lPCR反应体积重加入a-32P标记,以94℃、58℃、72℃为反应条件,依次反应1min、2min、1min,经35次循环后延长72℃反应条件反应7min[3]。在反应扩增产物中,混入2倍缓冲液,以热变性上样~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置于-70℃条件下放射自显影,仔细观察洗片。

1.2.2 hMSH2突变检测 hMSH2检测采用PCR-SSCP法,以外显子7、8、12、14、15为检测对象。PCR反应物与微卫星DNA检测反应物相同,反应条件为15℃40W3~h,凝胶置于-70℃放射自显影[4]。

1.2.3 DNA序列分析 外显子8/15突变者有5例,标记引物为r32-P,可于PCR扩增产物纯化后直接用于PCR检测,根据说明书规范操作。PCR双脱氧末端终止产物,采用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进行电泳分析[5]。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 计数数据采用百分率(%)形式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微卫星DNA分析 本研究中,80例患者中,微卫星DNA患者不稳定12例,占比为15.0%(12/80)。

2.2 HMSH2突变检测结果 经检测,生殖系细胞hMSH2突变、肿瘤细胞hMSH2突变、DNA序列分析错义突变、DNA序列分析同义突变依次为8例、4例、3例及2例,占比依次为10.0%、5.0%、3.75%与2.5%。具体见表1。

2.3 DNA序列分析结果 外显子82例患者中,在生殖细胞中,1例患者第450位密码子出现错义突变,DNA变化为:TTT→TCT;氨基酸变化为:苯丙氨酸→丝氨酸。同时,1例患者第453位密码子出现错义突变,突变密码子为:ATG→ATC;氨基酸变化为:蛋氨基酸→异亮氨酸。外显子151例患者,第827位密码子出现同义突变,突变密码子为:GGG→GGT,但甘氨酸未发生变化。

3 讨论

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肿瘤的发生及进展,由多基因参与,同时也是多阶段进展过程。人体细胞的系列机理具有稳定性,从而保证遗传物质的稳定性,而在DNA错配修复系统中,修复碱基错配属于系统中的一员。根据目前对大肠杆菌MMR系统的研究,甲基指导系统修复途径是最为活跃的,这一途径能够启动2Kb外切修复反应[5]。而这一反应则主要依赖MutSHL与Mutu基因产物。DNA突变中相关的蛋白质主要包括:核酸外切酶I、DNA解旋酶II、DNA多聚酶III全酶、单链DNA结合蛋白与DNA连接酶。

近年来,在研究中,DNAMMR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和重视。主要是因为发现了DNAMMR突变与HNPCC的相关性。HNPCC属于一种家族性大肠癌,根据西方国家权威统计数据,此种大肠癌约占大肠癌比例的5%,截至目前,我国商无资料可参考。由于文献报道中hMSH2突变位点不集中,外显子5,7~15研究均有报道可查。本研究以散发性大肠癌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对HMSH2的7、8、12、14与15外显子突变。检测结果显示:(1)微卫星DNA结果:80例患者中,微卫星DNA患者不稳定12例,占比为15.0%(12/80);(2)HMSH2突变检测结果 :生殖系细胞hMSH2突变、肿瘤细胞hMSH2突变、DNA序列分析错义突变、DNA序列分析同义突变依次为8例、4例、3例及2例,占比依次为10.0%、5.0%、3.75%与2.5%;(3)3 DNA序列分析结果 外显子82例患者中,在生殖细胞中,1例患者第450位密码子出现错义突变,DNA变化为:TTT→TCT;氨基酸变化为:苯丙氨酸→丝氨酸。同时,1例患者第453位密码子出现错义突变,突变密码子为:ATG→ATC;氨基酸变化为:蛋氨基酸→异亮氨酸。外显子151例患者,第827位密码子出现同义突变,突变密码子为:GGG→GGT,但甘氨酸未发生变化,提示DNA错配修复基因与大肠癌的发生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综上所述,大肠癌是一种发病率和5年生存率较低的疾病,经研究,发现DNA错配修复基因与大肠癌发生有明显相关性。本研究证实了这一点,可为大肠癌的个性化治疗提供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钟子劭,王静.DNA错配修复基因与大肠癌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5,24(04):452-454.

[2]赵小娟,高志芹.错配修复基因与大肠癌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4,15(07):664-668.

[3]刘兴顺,程牛亮.DNA错配修复系统基因多态性与大肠癌易感[J].医学综述,2016,24(09):1480-1482.

[4]项芳芳,毛高平.大肠癌与抑癌基因相关性的研究现状[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2,21(05):40-44.

[5]李金田,王亚平,张军妮等.错配修复基因变异与中国人散发性大肠癌发病年龄之间的关系[J].中国癌症杂志,2013,24(03):12-14.

[6]王瑜,童晶,杨磊,丁彦青.大肠癌错配修复基因缺失与5-氟尿嘧啶敏感性的关系[J].广东医学,2014,06(05):828-832.

作者简介:谭学贤 女 广东广州 病理科 本科学历 1985年10月29日 病理技师 广州市荔湾区多宝路63号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病理科 510150 肿瘤学

论文作者:谭学贤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19

标签:;  ;  ;  ;  ;  ;  ;  ;  

DNA错配修复基因与大肠癌发生发展相关性病例研究论文_谭学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