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化·整合·替换·践行——职高德育教材案例有效处理论文_刘平

转化·整合·替换·践行——职高德育教材案例有效处理论文_刘平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第二中等职业学校 300201

摘 要:在职高德育教材中,有大量的教材案例。在教学中,案例教学法也被广泛使用。对于教材案例,有的教师奉行“拿来主义”,不加任何处理直接使用;有的教师又奉行“虚无主义”,完全不使用教材中的案例。教材中大量的案例该不该使用?又该如何有效使用,才能真正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职业,对教学发挥积极作用?本文从变抽象的教材案例为形象的教材案例,变独立的教材案例为彼此联系的案例,变陌生的教材案例为熟悉的案例,变停留在书本的教材案例为学生亲自实践的案例等角度进行思考。

关键词:教材案例 职高德育 学生

教材案例是新课标职高德育教材的一大特点,也是教学中难以处理的一大难点。不同的教材案例有不同的作用,有的用于导入新课,有的用于研究性学习,引发学生思考。毋容置疑,职高德育教材中引用的案例大都具有典型的意义,是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但学生个体差异很大,某些教材案例对于个体学生而言,有时就显得有些“水土不服”。为了提高职高德育教学的有效性,也为了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职高德育教材中的知识来源于生活,并且服务于生活,教师有必要对职高德育教材中的相关案例进行有效的“改造”。

本文就从转化、整合、替换、践行等角度对职高德育教材中案例的处理作一些探讨。

一、变抽象为形象——转化

教材案例受传播形式的局限,其只能以图片或者文字的形式呈现,学生接触到的案例当然也只能是平面的。对于学生而言,这样的案例是抽象的,不具体的,当然也不会有直观的感受。对于教学而言,这样的案例没有说服力。如果在教学中重复大量使用,久而久之,学生容易产生倦怠感。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在处理教材案例中不妨以更加形象的形式来呈现平面的案例,通常能够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职业生涯规划》教材讲解“职业素养是从业者必备的综合素质”时教材用了“最美司机”吴斌的典型案例。吴斌作为杭州人,同学们相对比较熟悉,案例本身也十分具有典型性,但对于吴斌的英雄壮举教材是以文字的形式来呈现的,对学生而言不具有震撼力。在教学中,我下载了吴斌驾驶大客车被铁块击中腹部的76秒表现的视频让学生观看,学生在熟悉教材案例后,再来看这个视频短片,所有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这一视频短片吸引过来了。学生被“最美司机”吴斌的这种职业素养深深折服,对教材中的“职业素养”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转化教材案例的时候,多媒体视频呈现是一种常见的形式,但视频的长度要适当控制,视频的内容要与教材内容高度吻合,否则太多太长的和教材案例无关的视频播放就有喧宾夺主之嫌了。同时,除了可以用多媒体的形式转化教材案例,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采用让学生编排小品,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等形式加以转化。 再次,在转化教材案例中,需要充分考虑教学实际效果,不要过于追求案例形式的新颖,而要考虑教学实际内容,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必要的处理。

二、变独立为联系——整合

教材的案例通常用以说明某一个知识点,学生在接触这些案例时很难将教材知识融会贯通,而教材知识之间本身是存在某种内在联系的。教材中的有些案例也具有比较强的普遍适用性,存在同一个教材案例从这个角度看能说明这个问题,如果换一个角度看,它又能说明其他理论知识。如果能把教学案例进行有机整合,加以综合运用,这对于学生灵活掌握教材知识,提高综合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有极大的好处,特别是在后期复习中对教材案例加以整合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教材和课堂教学的连贯性,让学生对教材和课堂有整体的把握,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例如,在《经济政治与社会》讲解“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时,教材用了海尔为了企业的信誉和形象砸掉76台冰箱的案例,这是企业诚信的一个典型案例,在职高德育教学中可以多次使用。如教材在讲到市场交易规则包括:自愿交易,平等竞争,诚实守信,等价有偿,我们可以再次使用这一案例,学生就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加深了对诚实信用的认识和理解。教材在市场交易规则中也有一个诚信的案例:李嘉诚的“诚信”,这个案例也可以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中进行使用,甚至可以在《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材中,职业道德是职业成功的必要保证中讲解“诚实守信,办事公道”中跨教材使用。

不同章节、不同课本的教材整合难度较大,教师在整合时要充分考虑案例的关联性,并不是所有的教材案例都适合进行整合,只有有某种内在联系的案例才能进行整合;考虑案例的综合性,在整合教材案例中,要有整体意识,有的时候需要从职高德育的4本教材的整体出发进行整合,同时待整合的案例应有多方面的特点,适合一材多用;考虑案例的创新性,整合后的教材案例应该能够形成新的知识体系,为教学服务,同样不能为了整合而整合,需要充分考虑教学的实际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变陌生为熟悉——替换

职高德育教材中的很多案例有较强的普遍适用性,但这也带来一个问题:对学生个体而言,这种普遍适用会让学生产生距离感。对于学生而言,某些案例离他们的生活太遥远,在教学中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如果将这些陌生的教材案例进行校本化处理,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生的感受和理解就会更深刻。熟悉的、学生身边的案例相对于教材陌生的教材案例更实用。因此,当遇到这样的教材案例时,教师可以以校本化的案例替换教材中的案例。

例如,在《职业生涯规划》第三单元第三课讲到“制定发展措施”时,教材在“案例故事”中用了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地球人加加林的案例,这一案例本身没有非常具有典型性,放在这个位置又能起到导入新课的作用,但加加林作为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苏联宇航员,学生对其不是特别熟悉,加上时空的距离,如果直接运用这一教材案例,学生感觉有点“夸夸其谈”。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学生比较熟悉的中国宇航员杨利伟的案例来进行替换,一下就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同时,也可以借此机会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可谓一箭双雕。

又如:在《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材第二单元第三课“幸福生活中的家庭美德”教材用了2012年感动中国人物孟佩杰的案例,通过案例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在孟佩杰身上体现出哪些家庭美德?作为子女,我们应该怎样营造家庭幸福生活?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这种全国性的典型人物比较麻木,感觉他们离学生的生活太过遥远,因此,我用刚刚评选出来的我区十大美德标兵中的李吾兰的平凡的事例进行了替换,李吾兰也是在家庭美德方面有十分感人的事迹,当学生听到李吾兰一口纯正的家乡话的时候,倍感亲切,这样的案例相对于教材案例更有说服力,学生也更加容易接受。

在替换教材案例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时空差异,替换的案例应当是学生身边的人和事,但同时也应当具有典型性和说服力。职高学生分为不同的专业,在替换教材案例时,要充分考虑不同的专业,选择的教学案例尽量应该是和学生专业有关的一些人和事,这样能够更加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替换的教学案例不能为了替换不考虑教学实际效果,这样的案例即使学生有共鸣也对教学毫无用处。

四、变书本为实践——践行

理论应用于实践是职高德育教学的目的所在,职高德育中的很多教学案例具有可操作性,在这些案例的使用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进行体验践行,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学生会对教材案例有更深刻的体会,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又能够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这无论是对于教材基本原理的理解还是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例如,在《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教材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其中的一个案例,让学生根据法庭审判的程序进行模拟审判,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对于这个教材案例本身有了深入的理解,而且对于法庭审判的基本程序有了深刻的了解,在体验践行中学生学习法律的热情空前高涨。

又如:《职业道德与法律》中的“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有一个案例是某中职学校利用周末时间,组织学生到社区做义工,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周末或者假期在班级组织一次以“我服务、我奉献、我快乐”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体验践行,让学生将自己的专业知识运用到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实践中去。在利用教材案例的过程中,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也通过接触社会,让学生学以致用,把书本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有机联系起来。

在体验教材案例中,对于实践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教师应该有通盘的考虑,一般要有活动的方案,活动结束后应当及时进行总结,在组织践行活动中,学生应该居于主体地位,但教师应当及时给予帮助,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在活动中,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运用教材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对教材案例进行运用和处理的过程中,首先,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这个实际包括学生班级的实际,客观条件的实际,教材需要的实际,还有教师本身各方面素养的实际,要综合分析各方面的情况。

其次,教师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灵活处理教材案例需要教师有一定的综合能力,比如,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教师要熟悉媒体的应用,教师要对教材前后之间的联系把握比较清楚,而这些都需要教师本身素养的不断提高。

再次,要始终为教材理论知识服务。教材案例总是为教材基本原理服务,所以教材案例本身并不是目的,教师在运用和处理教材案例时要时刻把握这一原则,决不能为了追求形式的新颖,脱离教材基本理论,让学生停留在教材案例本身,这样的教材案例处理和运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总之,如何对教材案例进行有效的处理,最终都是服务于教学实践:或是从案例中让学生总结归纳相关原理;或是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演绎推理,佐证教材观点……在把握这样原则的基础上对不同的教材案例进行研究,这是处理教材案例的前提。教师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结合多方面的实际,本着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知识,决定是否需要对教材案例进行处理及如何处理。

参考文献

[1]李吉林 《教育的灵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

[2]文国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叶澜 “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4]李允 等 培养元认知能力,教学生学会学习.中国教育学刊,1999。

论文作者:刘平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2月总第2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13

标签:;  ;  ;  ;  ;  ;  ;  ;  

转化·整合·替换·践行——职高德育教材案例有效处理论文_刘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