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探究性教学论文_张艳玲

试论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探究性教学论文_张艳玲

(四川省南部县第四小学,四川 南充 637300)

摘要:随着新的历史时期的来临,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步伐进一步加快。而同时,在新课标体系下小学教育也在逐渐改革,正在寻找新的出路和解决方法。以前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学习环境的变化。所以,本文主要针对新课程体系下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进行研究,分析其现状,同时提出一些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新课程体系;小学教育;课堂效率;探究式

一、新课程体系下小学数学所存在的问题

(一)受到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缺乏创新

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向学生灌输知识,讲解的知识也是以考试为衡量标准,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取得一个较为满意的分数。在这样的思维感染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只是将数学看作是一种升学的工具,没有注重在这一过程中培养自己的数学思维和能力。如果继续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只会压制学生的成长,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产生减少,学习主动性减弱,容易产生偏科,不利于学生将来的发展。

(二)小学数学课程的编排不科学

现在的小学数学教育设置不科学、不合理,在设置的时候并没有将学生作为首要的考虑对象,也没有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课程的编排更多的是重应用,十分机械和生硬,而没有将趣味性相结合。同时,师生之间缺乏互动教学,课堂气氛比较沉重,并且小学生年龄还比较小,自控能力比较薄弱,一整堂课都集中精力听讲难度很大。

(三)教学机制的不合理

随着新课程体系的影响,许多的教材发生了改变,使得书本上的知识更贴近了人们的生活,知识变得简单且容易理解,这对于课堂气氛的调节确实有着很好的帮助,也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但是,因为书本知识的缺乏,学生所接受的内容变少了,但是与此同时考试的难度却没有发生改变,这就给教师提出了难题。所以,还需要在课堂当中给学生进行许多知识的补充,以此来弥补学生在课本当中所没有学到的知识。所以,从本质上来说,新课程体系的优势并没有真正得到体现,只是实现了表面上的改变,其内在还没有产生质的变化。

二、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实践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探究式教学中,问题的提出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学生只有自己提出问题,才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因此,在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尝试着把数学问题隐藏在教学情境之中,并通过设置悬念、提示矛盾等方式,来使小学生达到“口欲言而未能,心求通而未得”的境界,使他们有一种急于想得到答案的求知欲望,更好的提高课堂学习效果。例如,在进行“比例尺”一节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小学生创设“学生出题考老师”的情境,刚开始的时候学生可能会产生疑惑,随后教师继续说:“你们今天为老师出题,老师回答,好不好?”此时教师说:“有一幅地图,通过直尺你们可以随意量出两个地点的距离,教师能够准确地说出两地间的实际距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样的探究式教学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于是小学生纷纷上台度量、报数,最后教师都能够又准又快的回答,学生感到不可思议,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出“比例尺”的概念,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充分挖掘探究资源

探究式教学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教师不仅需要掌握相关的教学技巧,还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通常情况下,教材中含有丰富的探究性内容,此时就需要教师结合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挖掘,对教材资源给予创造性的开发,引导和组织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探究,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在进行“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一节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每位学生分发三组小木棒,第一组可以组成三角形,第二组两根木棒的长度和与第三根长度相等,第三组是两根木棒的长度和比第三根长度小,随后就可以引导和组织学生用木棒摆三角形,并对每根木棒的长度进行测量,把测量结果写到黑板上,并提出:“请用不等式或等式对组成三角形的条件进行表示。”通过这样的探究性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探究和分析能力。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其独立思考能力

通过对新课改要求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阶段,需要对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重视,适当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从而有效提高其独立思考能力。此时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角色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并积极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与沟通之中,以更好地发挥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当地引导,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分析,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小学数学教师还需要对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进行创新,从学生角度来对问题进行思考,制定与之相匹配的教学内容,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四)适时引导,提高探究教学效果

在进行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采用的探究性教学方案要尽可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更好地使他们积极参与其中。但是大部分小学生存在较低的认知水平,教师要对其给予适当的引导,避免出现偏差。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精心设计探究计划,并为他们提供相适应的教学材料,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引导和评价,以更好的提高探究教学效果。例如,在进行“三角形内角和”一节内容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可能对内角和的概念有了简单的了解和掌握,此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试猜想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并引导学生从特殊的等边三角形来进行猜想,从而得知内角和是180°。随后教师继续引导:“是否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均为180°?”并带领学生对其进行验证,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探知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探究式教学是在新课改的基础上出现的新型教学方法,要想更好的将其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就需要教师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学方案、教学方法的选择,为他们提供探究机会,并对其学生进行相应的引导和帮助,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

参考文献

[1]庄晶晶.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分析[J].新课程导学,2016,8(31):144-145.

[2]任敏肖.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学周刊,2015,11(21):211-212.

论文作者:张艳玲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9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8/7

标签:;  ;  ;  ;  ;  ;  ;  ;  

试论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探究性教学论文_张艳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