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散结构理论视角下的心理失调与调适_耗散结构论文

从耗散结构理论看心理失调与调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论文,结构论文,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O415.3;B 842 文献标识码 A

人类心理现象的高度复杂性增加了人们认识自身心理现象的困难。随着现代科学理论的不断提出和完善,人们对心理现象的探索也不再局限于单纯的经验阐释和主观思辨。从科学理论出发,结合心理学自身规律,对心理现象进行科学分析和探讨,对加深理解心理现象无疑能够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本文试图在耗散结构理论背景下从发展的视角对心理失调与调适进行初步探讨。

1 研究意义

人类心理现象的高度复杂性,首先源自心理现象的高度整体性。人的心理是一个复杂的完整系统。任何一个层面或者说任何一个子系统的微弱变化都会引起其它层面或子系统的相应变化,同时任何一个层面或者子系统又无时不受系统整体的影响与调节。此外,外部环境对心理系统也产生非常复杂的影响。环境与心理系统之间以及心理系统内部的这种相互影响作用的性质与强度又是非常复杂的,也是心理失调与调适的关键因素。耗散结构理论中的熵、关联、放大与涨落等概念可以较好地描述与解释这种影响。耗散结构理论科学地阐释了系统进化、发展的条件与规律,为解释和理解复杂的心理现象提供了一把钥匙。[1]心理失调与调适直接影响到人的生活质量与工作效率。对心理现象的探讨只有采取多视角多层面的研究方法,才能够揭开人类心理现象的神秘面纱,为人类心理的健康发展找到向标和调节途径。依据耗散结构理论从分析心理系统结构及其演化发展入手,研究心理失调与调适,不仅能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深度,找到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又能对耗散结构理论的理论与应用价值加以验证,而且对其应用范围的扩展也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 心理系统分析

心理系统是由若干子系统协同作用、相互渗透、相互制约而构成的一个复杂整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其结构加以分析。

2.1 基本根源系统

个体的自然素质、个体所处的特定生活空间(可称为心理场)、个体与其生活空间的关系效应系统(即个体的实践活动,包括个体对其生活空间的反映:初始反映及反馈反映,即客观的主观化或称客观的内化;个体对生活空间的行为,即主观世界的客观化,或称主体意识的外化)三个因素共同构成心理系统的根源系统。它是心理系统形成和发展的环境、物质依托及载体(参见图1)。

2.2 心理基核系统

人的心理系统是一个信息控制的自组织系统。知、情、意三个要素作为其三个基核(基核即自组织系统的最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构成心理系统的基核系统。知、情、意三个基本心理过程是个性心理特征的最终源头。没有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没有对外界事物的情绪,没有对现实事物的积极改造的意志过程,个性心理特征就无由形成。其次,心理过程是一切复杂的心理现象、心理活动发生和形成的基础,是人的心理生活的最基本的材料。再则,从心理的内容上看,它是各种彼此不同而又密切联系着的认识因素和情绪、意志因素构成的完整体系(参见图2)。

图1 心理根源系统

2.3 中介系统

中介系统即心理状态,是介于心理过程与稳定个性特征之间的“中介构成物”。具有动态性、过程性和相对共同性的心理过程经心理状态逐步转化为具有静态、稳定、个别性的个性心理特征。心理状态构成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相互作用的平台,二者在此融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中介系统兼备了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特征的特性。

图2 心理的基核系统

2.4 个性系统

个性心理是一种多水平、多层次的结构系统,是心理过程的性质、内容、结果经心理状态中介而逐渐积淀、升华而形成,又对心理过程、心理状态起监控、调整作用的稳定、静态而且有独特性的系统。它包括动力结构、特征结构和调控结构三个亚结构,各亚结构又由各种心理成分组成,共同构成一个整体。它结构复杂,经心理状态中介对心理过程起发动、导向、维持、调节、渲染、润饰作用[2]。

3 心理系统的演化、发展

心理系统的演化、发展与其它系统的形成和演化一样,是在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过程中,经过心理系统各子系统的协同合作,以涨落引起相变的自组织活动更替的形式,从简单到复杂、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序到高序的动态发展过程。

3.1 基本根源系统是个体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物理场。个体具备正常的自然素质、从事有效的实践(目的性、结果先验性、计划性、经济性、流畅性)活动和充满丰富刺激的环境是个体与环境进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基本条件。个体在适当的环境中,通过实践活动才能进行有效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摄入和释放。

3.2 个体与环境产生相互作用的动力源于个性心理系统。个性系统的动力结构是心理活动得以发生、发展的动力源,而心理活动又是心理系统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切点。个性动力结构的能量表现为心理势能和心理动能两种形式。心理势能反映的是心理要素之间的非一致性而产生的心理落差所积累的能量。如:“理想我”与“现实我”之间的落差、“历史我”与“现实我”的落差,都是心理动力之源;心理动能反映的是各种心理要素由于强度、兴奋性水平高涨而积累的心理能量。心理强度越大,兴奋水平越高,心理动能就相应越强。心理动能与心理势能并存于一切心理活动之中,协同为心理活动提供动力能量。

3.3 个体心理系统中的情感、意志、认知结构和个性调控结构,对于心理活动起到评价、体验强化、润饰和调控的作用。个体在自我意识和已有认知结构、心理活动诱发和导向系统的协同作用下,对所进行的心理活动做出评价,并产生与之相应的情绪、情感的体验,并引起意志的增强或削弱,从而对心理活动进行监控与调节,使心理系统源源不断地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不断地提供心理系统形成和维持有序结构的耗散能源。

3.4 心理系统各成分(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使得心理活动引起涨落的关联和放大,在临界区引起相变,最终实现心理系统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参见图3)

图3 心理系统的演化发展

4 心理失调分析

人生一世有各种喜怒哀乐、坎坷困顿、忧烦焦虑,受阻的潜力、不能实现的企望比比皆是,逃避心理状态的紊乱堪称不易。心理失调,从最轻微的状态(自我机能的失控或心身不适)到严重的精神障碍都会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

从耗散结构论看,心理系统是一种开放的自组织系统。个体心理系统的发生、发展、演化表现为一个穿插着突然的跃迁和爆发(即上文所言相变)的进程流。任何时候的发展水平和心理状态都是这一进程流上的片段或节点。熵变贯穿这个进程的始终,形成连绵起伏的熵流。从耗散结构论着眼,可以将心理失调看作熵增累积、无序参量增加、心理系统混乱程度的加重。

4.1 任何系统内部都以不同的速率产生熵增,系统趋向平衡、无序度增大,且这种熵增具有不可逆性。对于孤立系统来说,没有外来负熵的抵消,熵要不断增大,即dS≥0,其中等于只有在系统达到平衡态、熵取得最大值,使系统完全处于杂乱无序的状态时才成立。[3]对于心理系统来讲也是如此。在系统演进过程中,因各种生活事件、躯体生理机制的变化等,系统内会产生心理疲劳、认知失调、兴趣寡然、情绪波动、行为错乱等象征无序参量增加的熵增。如果在熵增过程中,个体因心理动力不足或心理封闭、环境较差等原因,不能通过与环境进行适度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使心理系统从环境中摄入足够的负熵与自身的增熵抵消,系统总熵不断增加,无序参量持续增大,心理失调就会产生并且程度不断加重,基核系统活动滞缓、动力源溃乏,导向功能致弱、调控功能失效,致使心理状态出现不适,甚至出现人格障碍。

4.2 心理系统是一种动态开放的自组织系统,不断地同外界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所以,在考虑到系统内部的熵增的同时,还要考虑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熵交换,系统可以从环境中获得负熵,也可以获得正熵。若环境对个体心理系统的发展不利,系统从外界输入的是具有正熵性质的物质、信息和能量,那么心理系统的熵增会迅速助长,使心理系统沦为混乱无序的速度加快,急剧滋长心理失调。

4.3 心理系统是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自组织系统,心理系统各要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协同作用,各要素间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线性依赖关系,而是既存在着正反馈的倍增效应,也存在着限制系统进化的负反馈。从基本根源系统中通过基核系统的活动进入心理系统的一个很微弱的正熵流,就可能激起各支系统产生协同效应,使其作用叠加倍增,促成巨大涨落,导致相变,使本来的有序状态消失,系统陷入混乱。如常见一些人因受突如其来的刺激而引致精神失常就是这个道理。

4.4 心理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多水平的系统,不仅外界事件、个体与“场”的互动会给心理系统带来叠荡,而且各子系统相互之间也会发生扰动,使心理系统陷入混乱、失调。

5 心理调适

5.1 心理系统的适度开放是心理调适的首要条件

根据耗散结构理论,任何孤立系统都不会出现耗散结构。只有开放系统才能不断地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才能从环境中提取负熵,使系统内的熵流dS=d[,e]S+d[,i]S不至于持续增大,维持已形成的有序结构或促成新的、序参量更大的耗散结构。心理学家们所做的感觉剥夺心理实验证明,在没有任何刺激、甚至刺激很少的环境中,个体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就会出现心理紊乱。所以,心理系统的适度开放是维持良好心理状态的基本条件。经常关注外界信息,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交活动,常读书报、广交朋友,对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心理调适,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5.2 适宜的环境条件是心理调适的外部条件

依据耗散结构论,心理系统从环境中可以摄入正熵也可摄入负熵,决定心理系统从环境中摄入正熵还是负熵的条件有两个。一是环境因素,一是自身的监控结构。充满丰富的健康的刺激、气氛和谐、人际融洽的宽松、安定的环境能从心理系统中提取正熵(相当于心理系统从环境中摄入负熵),降低心理系统的熵增,混乱程度降低,序参量增加,使心理状态朝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环境,对心理调适的积极作用已为现代心理学研究所证实,并且早已得到重视。历史上的孟母三迁、善择良友等都是例证。陈家麟1983年的研究证明,农村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好于城市儿童,也说明环境对心理调适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5.3 健康的个性监控结构是心理调适的内部条件

如上文所述,个体的个性监控结构和环境状况共同决定心理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性质。个体心理系统的各子系统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统一整体,个体的个性系统通过中介系统作用于基核系统,影响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个体人格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心理系统的整个面貌。个体具备了健康的个性监控系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客观全面的自我意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正确高尚的信念),就能鉴别环境中刺激的利弊,并能积极主动地趋利避害,对自身处境和心理状态有客观全面的认识,并以正确积极的态度,自觉地从环境中寻求带有负熵性质的正确信息,摄入适宜能量,调控自己的心理活动,协调自己的心理状态,积极地进行心理调适,使心理系统朝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演进。另外,个体健康状况不同,对相同的刺激的免疫力也不同。健康的个性对不利刺激有较强的免疫力,而不良个性则会使心理免疫致弱。我国黄帝内经上讲“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是这个道理。现代心理学上讲的“神经过敏性焦虑”,就是因自尊心遭受严重伤害而对中性刺激过分敏感而引起的焦虑。同样的刺激对具有“神经过敏性焦虑”的心理压力比正常个体大得多。健康的个性监控结构是在健康的环境中形成的,同时也需要在不利环境中得到锻炼。

5.4 健康的身体对心理健康有重要作用

根据系统理论,心理系统和身体系统是相互影响的。从科学心理学的角度说,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健全的大脑影响心理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会体验到,哪怕是轻微的身体不适,如牙痛、失眠等,都会影响我们的心理状态,难以保持心情舒畅,精力充沛。反过来,当一个人心理不适时,他的食欲和睡眠,直至身体健康也会受到影响。因此,要有健康的心理,应该注意自己的饮食和睡眠,以保障充沛的精力;注意劳逸结合,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工作习惯,为良好的心理状态创造身体系统方面的保证。

5.5 心理系统远离平衡态是保持心理健康有序的内部动力

任何一个系统要保持源源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就必须远离平衡态,这一状态是源动力。心理系统也是如此。如果一个人永远不满现状,始终有高尚的追求,那么他就不会无所事事,空虚难耐,就会充满朝气,积极向上,在自己的追求经过自己努力不断得到实现的过程中,体验到由衷的喜悦,同时不断产生更高一级的追求。相反,如果一个人目光短浅、胸无大志,那么他的心理系统就不是远离平衡态,工作、学习就会缺乏动力,无所追求,时常感到生活平淡、空虚无聊。所以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就应该学会分析自己,为自己设定既符合社会进步需要、又符合自身条件的人生目标,并鼓足追求自己人生目标的勇气,保持强大的动力,这样才能使自己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

6 结语

在社会生活节奏日趋紧张的现代社会,人们承受的各方面压力越来越大,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关于心理健康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心理健康研究必将为人们的心理健康提供更多的帮助。心理科学与现代科学理论相结合,对于其理论发展和实际应用也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从自组织理论探讨心理健康问题只是一次尝试,权作抛砖引玉之举,有待于日后更深入的研究。

标签:;  ;  ;  ;  

耗散结构理论视角下的心理失调与调适_耗散结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