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动荡岁月中成就辉煌的学术人生-《国际语言学大师王力的人生》读后感论文

在动荡岁月中成就辉煌的学术人生-《国际语言学大师王力的人生》读后感论文

在动荡岁月中成就辉煌的学术人生
——《国际语言学大师王力的人生》读后感

容本镇

(广西教育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3)

摘 要: 本文对《国际语言学大师王力的人生》一书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写作特色等,作了较全面深入的分析和积极评价,指出全书以人物为中心和主线,以人述史,史论结合,叙评并用,脉络清晰,内容丰富,并刻画了主人公王力先生真实而丰满的形象;同时也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治学成就作了简要介绍和点评。

关键词: 王力;秦似;学术成就;大师风范

一个出生在南流江畔客家人家庭的年轻人,仅有小学文凭,却以“同等学力”考上上海南方大学。入学没多久,因积极参加“五卅”运动被开除学籍,几经周折,得以转入上海国民大学。在两所大学刚学习一年,又以“同等学力”考取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攻读研究生,直接受教于国学院四大名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先生。一年后,经诸位恩师大力推荐和帮助,这位年轻人又负笈法国,进入巴黎大学文学院攻读语言学博士学位。这位年轻人,就是后来享誉世界的语言学大师王力先生。

在王力先生逝世30多年后,一部讲述这位学界泰斗传奇人生的传记《国际语言学大师王力的人生》(以下简称《王力的人生》)问世了。这部出自耄耋老人耿法禹先生之手的洋洋三十余万言的传记作品,以富于表现力的文学手法和朴实流畅的语言,娓娓地讲述了王力先生跌宕起伏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一生,讲述了王力先生在动荡的岁月中所取得的辉煌学术成就。作品还对王力先生之所以能够成长为一代语言学大师的生活环境、时代背景、个人天赋、人生机缘等进行了分析和点评。全书以人物为中心和主线,以人述史,史论结合,叙评并用,脉络清晰,内容丰富。作品既呈现出王力先生作为一位语言学大师所取得的常人难以企及的学术成就,又把他还原为一个具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生动地叙述了他在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及特定生活环境下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生活,从而刻画了王力先生真实和丰满的形象。在结构安排和材料取舍上也颇具匠心,书中很注意选取人物成长的重要节点和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细节来叙写,做到见事见人,重点突出,避免出现面面俱到和见事不见人的弊端。比如,王力先生对客家语言的深刻领悟和痴迷,在法国攻读语言学博士学位的杰出才华和优异表现,受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朱自清先生委派赴苏州高级女子师范学校讲学而成就一桩美丽姻缘的佳话,随西南联大在炮火硝烟中西迁昆明的艰难历程及途经河内时与越南远东学院建立的友谊,先后改名为“王了一”和“王力”的独特寓意及其折射出的社会变迁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受邀担任中国语言文字改革委员会和国家语言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而为中国语言文字改革所作出的重大贡献等等,都是极具重要意义的生活经历和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生节点。

作者声称:“本书不是人物传记,而是人物传奇,是主人公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具体的生活环境中,依其生命历程的顺序,留下的生活片段的集锦及其伦理。”无论是“人物传记”还是“人物传奇”,既然写的是“王力的人生”,就不可避免地要写到他的亲人,写到许多与他有交集或有关联的各色人等。在这部作品中,除了主人公王力先生之外,着墨较多且人物形象比较鲜明的,是王力先生的两任夫人秦祖瑛、夏蔚霞和长子秦似。秦祖瑛是一位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娶进家门的农村女子,她不认识字,很少出门,没见过什么世面,甚至连正式的名字都没有,“秦祖瑛”这个名字还是她嫁进王家时公公给她起的。但她恪守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她以自己的贤惠、孝顺、勤劳和坚强而赢得王家上下和乡里邻舍的尊敬和好评。王力离家北上求学和长年在外地工作,她一个人独力把家庭支撑起来,并含辛茹苦地把三个子女抚养成人,让孩子们上学读书,最终成器成才。当知道王力在外面遇到知书达理而又能够细心照顾他、辅助他的苏州女子夏蔚霞时,她内心里虽然也有过震动和难过,但她以一个女人难得的豁达大度和通情达理,成全了王力与夏蔚霞的姻缘。秦祖瑛是一位质朴而坚强的、令人尊敬的传统妇女形象。而夏蔚霞则是一位接受过新式教育的才貌双全的现代女性,她与王力从相识、相知、相恋到相濡以沫地厮守一生,谱写了一曲忠贞不渝而动人的乱世恋歌。尤其是夏蔚霞在战乱中辗转千里、历尽千辛万苦寻找王力,最终与王力在昆明相聚的故事,至情至性,感人肺腑!夏蔚霞是《王力的人生》中最为鲜活和出彩的人物形象之一。

秦似是《王力的人生》中着意表现的又一重要人物。秦似,原名王缉和,是王力先生的长子。王力先生离开家乡后,很少回到博白老家,与留在家乡跟随母亲秦祖瑛生活的秦似相处的时间极少。但秦似受家风影响与熏陶,又有母亲严格管教和督促,自小好学上进,聪慧过人。他爱好写作,积极给著名作家夏衍创办的进步报纸《救亡日报》投稿,给夏衍留下了深刻印象。抗日战争时期,来自全国各地的大批文化人云集桂林,使桂林成为闻名遐迩的文化之都。夏衍等邀请年仅22岁的秦似共同创办《野草》月刊,实际工作主要由秦似一人负责。秦似以初生之犊的勇气和干劲,既管编务杂事,又执笔为文。在秦似的精心操持下,《野草》月刊以其进步思想和战斗风格,广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读者的喜爱,成为桂林文化城一家有影响的文化名刊,年轻的秦似也成为了一位知名的作家和媒体人。

2.挑花绣法:挑花也就是十字绣,是事先用油性笔在鞋垫面上画出细密的方格,或者直接按照布料的经纬纹路挑绣等距离、等长度的“×”形,众多的“×”形有规律地组合、排列成各种花纹图案,把底布的颜色留出来构成图案的外轮廓,具有典雅、规整、严密、简练、对称、棱角鲜明的特征。

耿法禹对民族文化、客家文化一直怀着浓厚的兴趣,1990年退休后,他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了这方面的研究之中,相继出版了《中华生肖文化新解说》《珍珠之路》等著作,还以充沛的激情创作了《钧州娃》《绿珠女》等小说。经过多年积累和努力,数易其稿,又在耄耋之年推出了《国际语言学大师王力的人生》。当然,细读完这部作品之后,我觉得书中也有某些值得推敲和斟酌之处,如某些过程和细节描写,虽然具体生动,但容易让人产生“凭空想象”和“虚构”的感觉,从而或多或少的削弱了作品内容的真实性和严谨性;对某些历史片段或生活场景的叙述,也可处理得简约、含蓄和平实一些,不必那么直白地表露出作者的观点和主观情绪;一些无关宏旨的材料和内容,也可适当舍弃。——这些看法,或许有点苛求了。

现在,我是厂长了,景花厂的厂长。就这么快。一人之下,众人之上。阿花是老板,在我的上面。偶尔也会在我的下面。在我下面的时候,她像只发情的母狗。

耿老已是望九之年,借此机会,我们诚挚地祝福他健康长寿!

新中国成立后,秦似先在党政机关任职,后到高校任教。根据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需要,他被学校派往北大进修语言学,师从父亲。秦似又一头扑进了语言学研究,尤其是在被称为“绝学”的音韵学领域,他的研究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他于1975年编著出版的《现代诗韵》一书,曾经风行全国,发行量逾百万册,可谓洛阳纸贵。集作家、学者和媒体人于一身的秦似,也是文化界和学界的一个传奇。

耿法禹不是广西人,却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广西的教育事业。1953年春,年仅23岁的耿法禹从河南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是新中国首批大学毕业生。受当时的中南军政委员会人事部派遣,耿法禹和14位年轻的大学生一起,千里迢迢地从中原腹地来到南国边陲广西,支援边疆建设。耿法禹被分配到革命老区百色。那时从首府南宁到百色的公路是泥土路,蜿蜒崎岖,坑洼不平,他是乘坐运木炭的汽车,走了两天才到达百色的。耿法禹被分配到百色中学做一名语文教师,在这里,他一干就是27年。他从一名普通教师,逐步成长为教导主任、副校长。1979年,备受“文革”摧残的教育界百废待兴,教研工作亟待恢复。耿法禹被自治区教育厅和广西教育学院领导看中,调到教研部任语文教研员,开启了新时期筚路蓝缕的教研工作。正是在这个时候,他们获得了王力先生的鼎力支持。

《王力的人生》不仅让我们真实地领略到了高山景行的大师风范,同时也深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耿法禹深挚绵长的别样情怀。当然,于我来说,捧读着这部作品还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这不仅仅因为我与广西教育学院有着重要的生命联结,不仅仅因为耿法禹先生是我熟悉和敬重的前辈,还因为我的家乡浦北县与王力先生的家乡博白县毗邻,也是客家人聚居地,我的母亲就是客家人。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1978年我刚考上广西民族学院(今广西民族大学)就读的时候,曾有幸到广西大学聆听过已是78岁高龄的王力先生的学术讲座《谈谈学习古代汉语》,当时秦似先生就是广西大学中文系主任。王力先生主编的权威教材《古代汉语》,是我们“古代汉语”课程的专业教材。此外,我对秦似先生也是敬仰已久。1976年,我曾在家乡小镇龙门的书店里购得秦似先生的《现代诗韵》,此后数十年一直珍藏着,偶然写诗,必翻阅此书。

就在“作文中心论”稳步发展之际,广西教育学院领导及时提出,我们要立足实际,编写语文教材,不能只推广别人的经验。任务落到了耿法禹身上。经过深入调研、思考和研究,耿法禹主持编写了序化语文读写训练实验教材。1987年,该教材被评为广西教育科学一等奖;1997年,经教育部审定,《初中语文读写训练教材》被确定为国家级教材。在教材编写与教改实验中卓有建树的耿法禹,在全国语文教育界名声渐起,成为知名的语文教育专家。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他又与王力先生的长子秦似有了较为密切的交往。“序化语文读写训练实验教材”结题评审时,就是秦似先生宣读权威性评审意见的。1980年秦似先生创办《语文园地》月刊,一开始就把广西教育学院作为重要的稿源地。同年,广西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宣告成立,秦似先生被推举为首任会长,但挂靠单位则是广西教育学院。因此,耿法禹和他所在的广西教育学院便与秦似先生有了特殊的渊源。

乱世之中,山高水远,天隔一方,王力先生与秦似多年都没有见过面,但王力一直非常关心和留意秦似的信息,对儿子的思念也与日俱增。有一段峰回路转的戏剧性插曲,足见父子情深。抗战胜利前夕,身在昆明的王力先生在报纸上突然看到秦似在桂东南抗日起义中牺牲的消息,顿如五雷轰顶,悲痛万分,连夜写下了《吊和儿》一诗:“千里迢迢桂滇间,七载音书鲜往还。问道奇才堪跨灶,不图孤愤竟逾闲。属文欲驾呕心事,弃世终成短命颜。谁复桂林寻《野草》,梦魂长绕月牙山。”著名诗人柳亚子也从重庆给王力寄来了悼念秦似的两首诗作,更证实了秦似确已牺牲的消息。但事实上秦似并没有牺牲,他因事先得到情报而及时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秦似夫妇被乱枪击毙的报道是敌人故意编造的假新闻。秦似在报纸上看到父亲的《吊和儿》诗后,深感父亲对自己的关爱与牵挂,于是以深情的笔触写了《答父》诗:“万里烽烟战乱间,坎坷几许蚁民还。胸怀浩气余生苦,志切时潮死等闲。道路满传伤慈泪,衙廷悔过耻赧颜。漫怜民主一砖石,俯仰屡当巨泰山。”秦似同样把诗作发表在报纸上,既是告知父亲自己还活着,也是表达对父亲的安慰与思念,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坚定不移的抱负和志向。王力和夏蔚霞看到《答父》诗后,欣喜不已,父子之间的心贴得更近了。

长期以来,耿法禹十分注意搜集有关王力先生的资料,《王力的人生》是他在多年积累的基础上写成的。但他最初并没有这一写作计划,正如他在《后记》中所说,他写《王力的人生》是被“逼上梁山”的,是众多友人希望甚至是“紧逼”他写出来的。这当然是一个重要原因。但更内在的原因,则是他对王力先生怀着深深的崇敬之情与感恩之心。改革开放之初,身为广西教育学院教研员的耿法禹和同事们抱着“语文救灾”的想法,积极在广西推广“以作文为中心组织语文教学”教改实验成果。但由于当时“文革”遗风还在,一些人对推广工作横加指责和阻扰。在面临巨大阻力和困难的情况下,耿法禹奉广西教育学院领导派遣,前往北京大学未名湖畔,拜访和请教德高望重的王力先生。王力先生见是家乡来人,不仅拨冗听取了汇报,对语文教改实验成果推广工作表示支持,还亲笔撰写了《我赞成以作文为中心的语文教学》一文。语文泰斗的发声,不仅止住了那些反对的声音,使得推广工作得以顺利开展,而且还极大地鼓舞了广西教育学院研究开发序化语文实验教材的决心和信心。30多年过去了,耿法禹对这次拜访始终铭感于心,并一直珍藏着王力先生这篇珍贵的文章手稿。一次,他特意把王力先生的手稿原件送到办公室给我看。当他谈起这段往事时,仍然记忆犹新,心怀感激。我建议他把这段史实写出来,交给学报发表,也是为学校留下一份难得的史料。他很高兴,很快就写出了《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给力广西教育事业》一文,发表在2017年第2期《广西教育学院学报》“桂学研究瞭望”栏目上。2013年,广西教育学院成立60周年时,他曾应约写了三万多字的长文《从“作文中心论”到“建设序化语文教材”——广西教育学院史劄记》,文中也提到了赴京拜访王力先生一事。这篇回忆文章被收录在《从将军桥到葛麻岭——广西教育学院建校60周年纪念文集》一书中。

2018年6月于南宁相思湖

农业农村部支持长江经济带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每半年要对《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分工方案涉农事项以及支持长江经带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有关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及时调度汇总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工作进展,确保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农业农村部各有关司局和单位、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农业农村部门要定期总结工作任务落实情况、存在问题、支持措施、取得成效等。

如今,因为担心夫人摔着,潘际銮院士不再骑车载她了,而是改为手牵手,去菜场、去学校、去访学……时时刻刻不分离。潘际銮是南昌大学的老校长,南昌大学有一条“际銮路”,老两口回南昌大学故地重游,牵手走在这条路上,也被学生拍到了。

收稿日期: 2019年4月4日

中图分类号: C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9410(2019)04-0009-04

作者简介:

容本镇,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兼民族民间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广西教育学院原党委书记、院长。

(责任编辑:韦吉锋)

标签:;  ;  ;  ;  ;  ;  ;  

在动荡岁月中成就辉煌的学术人生-《国际语言学大师王力的人生》读后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