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刺激联合吞咽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论文_顾海珍

【摘要】目的 研究肌肉刺激联合吞咽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 我院2016年2月至2018年1月就诊脑卒中存在吞咽障碍患者中选取83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指导患者给予吞咽功能训练,实验组43例给予肌肉刺激联合吞咽功能训练,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吞咽功能、营养指标及疗效情况。结果 治疗后实验组患者吞咽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给予脑卒中患者肌肉刺激联合吞咽功能训练安全可靠,并能有效改善患者吞咽功能。

【关键词】吞咽功能;脑卒中;肌肉刺激

“脑卒中”(cerebral stroke)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cerebralvascular accident,CVA)。是因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引起的疾病[1]。而吞咽障碍(dysphagia after stroke, DAS)是导致营养不良、误吸及肺炎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脑卒中患者预后不良及死亡的重要因素,目前临床无根治药物,以往,简单的常规康复训练效果不佳 [2]。近年来,神经肌肉电刺激(LAMES)治疗吞咽障碍受到国内外关注。对我科83例脑卒中患者采用肌肉刺激联合吞咽功能训练,预后效果较好,现将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历资料 从我院2016年2月至2018年1月就诊于神经内科患者中选取83例脑卒中存在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40例,其中24例为男性,16例为女性,年龄在42-87岁,平均年龄(53.8±4.5)岁,吞咽障碍病程10~34天,平均(14.6±3.9)天,25例脑卒中首次发病,10例脑卒中2次发病,5例脑卒中发病3次以上;实验组患者43例,其中26例为男性,17例为女性,年龄在43~85岁,平均年龄(54.1±4.4)岁,吞咽障碍病程11~35天,平均(15.2±4.1)天,26例脑卒中首次发病,11例脑卒中2次发病,6例脑卒中发病3次以上。纳入标准:①患者均颅脑CT、核磁共振及临床症状确诊为脑卒中,并符合2010年脑卒中指南诊断存在吞咽障碍;②年龄均在40岁以上,不超过88岁; ③患者均无精神或意识障碍,可与人进行正常沟通;④患者均清楚本次研究目的,自愿参与并积极配合。排除标准:①存在严重心脏、肝脏、肾脏等疾病;②近一个月内进行过咽喉部手术,影响本次研究结果。两组患者病历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实验组患者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吞咽功能训练。

(1)神经肌肉电刺激

将电极贴于咽缩肌、环咽肌及舌肌,波宽700 ms,电刺激强度6~21 mV,边刺激边做空吞咽,根据患者表现逐步改进食物的质地和增加数量。每次治疗30 min,每天2次,连续治疗10天。

(2)吞咽功能训练

根据吞咽功能评价结果,选择直接或间接吞咽功能训练方法。直接训练:①食物的选择,可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选择易于咀嚼,不易在粘膜上滞留,柔软、密度和性状均一,且不易松散的营养食物。②体位,开始可尝试30°仰卧、颈部前倾的体位,随着吞咽功能的改善,逐渐抬高角度。偏瘫患者应将患侧的肩部垫高,从健侧喂食。③一口量,一般从1-4ml开始,逐步加量。一口量过少,难于促发吞咽反射;一口量过多,容易从口中漏食或咽部滞留,增加误吸的风险。④咽部滞留食物去除法:指导患者固体食物或流质食物交替食用,或每次吞咽后饮少量的水,每次吞咽食物后再反复做几次空吞咽,使食物全部咽下,并在吞咽时头转向功能较差的一侧以利关闭患侧梨状隐窝,避免呛咳。间接训练:①改善面部肌群的功能,每日指导患者进行空咀嚼、鼓腮、吹气、张颌、闭颌等动作10次以上,每天反复训练1~3次。②锻炼舌的功能,指导患者向前或两侧尽力伸舌,伸舌不充分者可轻轻被动牵拉,并嘱患者用力回缩,以促进舌的前后运动能力;以舌尖添口唇周围,练习舌的灵活性;用压舌板压舌根,练习舌根抬高。③用冰冻棉棒对患者软腭、舌根及咽后壁进行刺激,同时指导患者空吞咽,反复刺激训练可提高患者吞咽速度及敏感度。

1.2.2对照组患者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吞咽功能训练,具体操作同观察组吞咽功能训练。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吞咽功能、营养指标及治疗疗效。参照洼田饮水实验法分级:指导患者端坐位,喝下30mL温开水。①全量咽下困难,频繁呛咳,0~2分;②分2次以上咽下,有呛咳,2~4分;③一次咽下,有呛咳,4~6分;④分2次以上咽下,无呛咳,7~8分;⑤可一次顺利咽下,无呛咳,8~10分。疗效指标:结合患者吞咽障碍评分,评分≥9为痊愈,评分≥6为显效,评分≥3为显效,评分<3为无效。

1.4统计学意义 数据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处理,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计数资料表示,用χ2进行检验,当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吞咽功能 由表1可见,两组患者治疗前吞咽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吞咽功能与治疗前差异显著,但治疗后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吞咽困难是指食物在进入消化道过程中受阻,导致食物在咽部及食管部位发生停滞或梗阻感 。脑卒中后从口腔至咽及食管等各阶段均会出现吞咽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舌头运动限制、咽喉部、口腔受力过大,又因软腭麻痹等引发舌运动延迟、降低,同时与吞咽有关的肌肉运动协调性与功能性减弱。吞咽功能是人类日常活动必不可少的动作,吞咽障碍会导致唾液吞咽困难,难以摄取食物等,严重影响患者的营养摄取,因此对患者采取相关吞咽康复训练对于吞咽功能的改善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轻度吞咽障碍主要临床表现为饮水呛咳、食物滞留以及进食时间较长,病情严重者可能会窒息、长期营养不良,甚至出现吸入性肺炎,影响患者脑卒中的预后,加重了生活质量的下降,给家人及社会带来严重的负担[5,6]

本文对我院83例脑卒中患者研究表明,给予患者吞咽功能训练同时联合肌肉刺激可有效提高患者吞咽功能情况,患者营养状况得到改善,生活质量也随之提高。脑卒中患者给予肌肉刺激联合吞咽功能训练,利用肌肉电刺激产生肌肉收缩提高患者吞咽肌的肌力,并每天进行吞咽训练,改善了吞咽肌群灵活性与协调性,促进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且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单纯进行吞咽功能患者。结合两组患者疗效比较,肌肉刺激联合吞咽功能训练疗效明显高于单纯行吞咽功能训练患者,表明肌肉刺激联合吞咽功能训练对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疗效更佳。

综合以上,脑卒中患者给予肌肉刺激联合吞咽功能训练可有效改善患者吞咽功能情况,预后良好。

参考文献:

[1]邓景元,吴琼,彭宇,等. 综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13, 34(6):835-837.

[2]仲子轩. 球麻痹患者吞咽困难的护理干预探讨[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1,15(18):107-108.

论文作者:顾海珍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9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6

标签:;  ;  ;  ;  ;  ;  ;  ;  

肌肉刺激联合吞咽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论文_顾海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