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特征的教学记录_物理论文

声音特征的教学记录_物理论文

《声音的特性》教学实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特性论文,声音论文,教学实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初三的学生对声音的文学描述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加之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各种各样的声音,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传播、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等有了很好的了解。

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声现象的知识,对声现象虽然也有一定的生活体验,但对声现象的整体知识脉络还不清晰,有些知识的认识、理解甚至是片面的;另外,由于学生的探究能力尚不够成熟,如何借助实验探究等多种形式形成完整、正确的声现象的知识体系成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因此,设计一些探究性实验,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和活动机会,调动学生在智力上积极、主动的投入,寻找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对于学生获得对科学积极的情感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也是一种最有价值的体验。本节知识又跟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也是学生体验“生活—物理,物理—社会”的好的实践课,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学好物理的自信心。

(二)课标与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要求分析

(1)“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新课标提出:“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注重科学探究的目的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了解物理的一些实验方法,更重要的是激发他们对科学的探究精神,让他们在参与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节课设计了观察、实验、探究等不同的学习方式。

(2)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表现在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获取的过程。而物理实验是学生参与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让学生在实验中,获取最直接生动的实验事实资料,体会和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品尝成功的喜悦,以维持探究创造动机的不断延续。

(3)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

关注“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学习物理的重要目的是理解社会生活中的科学技术,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是可以使其终生受益的。

2.教材分析

《声音的特性》是初中物理声现象的重要内容之一。

声现象是人们最熟悉的现象之一,它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基础,是组成美好生活的一个要素。但在生活中,人们只是直观的感觉声音的大小和音调的高低,对声音的特性的描述是不准确的。教材安排学生经历多次探究过程,发现声音的特性,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在学生探究发现的基础上,交流总结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通过“小资料”拓展学生的视野;“想想做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想想议议”充实学生对物理源于生活的进一步理解;“动手动脑学物理”强化学生的实践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使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技能。

(三)目标与要点分析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声音的特性。

知道声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观察、实验、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亲身的体验,使学生获得对声现象的系统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热爱生活。

2.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和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通过实验探究音调、响度的决定因素。

难点:音调与响度的区分。

(四)教学策略设计

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学生自主的物理活动。意在关注体验性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经历和体验探究过程,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愉悦成长”,体现“生活—物理,物理—社会”的密切关系。

(五)过程设计

1.联系实际,引入新课

师:听到上课的铃声,分析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生答: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通常通过空气传入人耳。

师:讨论日常生活中听到的各种声音有什么特点?

生:利用手里的器材,尽可能多的发出不同的声音证明自己的结论。

将学生的结论进行整理、分类总结,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三、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音叉)用相同的力敲击音叉,听到的声音有什么特点?

生:根据大小不同的单摆的摆动的快慢猜想:大小不同的音叉振动发出声音的高低,然后敲击音叉听声音,最后老师出示大、小不同的音叉的频率分别是256Hz和512Hz。

师:(出示3个装有不同水量的试管)用相同的力吹试管,听到的声音有什么特点?

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猜想:无水的试管发出的声音最低沉,有水的和水量最多的比较,试管内的水越多,空气柱越短,发出的声音越尖细,再次证明空气振动发声,学生吹试管发声,辨声音的特性。

师:根据刚才的猜想和验证的结论,如何利用手里的不同材料和不同型号的钢尺、塑料尺探究发声的音调与振动快慢的关系?

师生共同讨论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教师强调实验过程中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学生分组自主探究、总结。

师板书:

音调:表示声音的高低(尖细或低沉),由振动的频率决定。

频率——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

人耳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20Hz~20000Hz。

超声波:把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

次声波: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

师:“男低音”和“女高音”有什么不同?

生:自学阅读课本P38内容后讨论回答,并解释“小资料”的信息,比较人和一些动物的发声和听觉的频率范围,解释一些自然现象。

师再引导:“响鼓还要重锤敲”的含义?

生:讨论总结用力敲,听到的鼓声更大。

师总结:声音有音调不同,也有强弱的不同。引导学生探究响度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课本P39图2.3-4实验,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将悬挂的乒乓球接触敲击后的音叉发声的不同时刻乒乓球被弹出去的幅度。小组动手实验。有能力的小组自选尺子或梳子验证自己的结论,并交流总结。

师板书:

响度:表示声音的强弱(大小);由振动的振幅决定。

振幅——振动的幅度。

师引导学生讨论总结音调和响度的区别。解释:“引吭高歌”和“低声细语”“曲高和寡”“高声喧哗”“震耳欲聋”等。

多媒体播放“梁祝”的古筝曲、小提琴协奏曲,在音调和响度相同时,仍能分辨乐器的种类。讨论“闻其声而知其人”的含义?讨论音色的决定因素。

师板书:

音色:声音的品质,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决定。

师:说出音调、响度和音色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事例,看谁知道的多。

生:举例。

师生共同总结声音的特性,引出另一种比较声音的特性的方法:利用示波器进行波形比较。多媒体展示不同波形,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波形的高低、疏密、形状的含义。总结规律:在同一型号示波器上,波形的疏密表示频率,疏则频率低,密则频率高;波形的高低表示振幅,高则振幅大,低则振幅小;波的形状反映了音色,形状不同,音色不同,形状越复杂,即小振动越多,音色越好。

3.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疑问,师生共同解惑,利用“想想做做”“想想议议”“动手动脑学物理”巩固知识点。

4.评价练习(伴你学)并反馈

5.知识的延伸

探讨课本P41科学世界——乐音和乐器,请有经验的同学(自带乐器)现场表演不同乐器改变音调和响度的方法,其他同学欣赏、判断并踊跃做出正确的解释。

二、教学实施

(一)实施过程中的精彩片段

由两只音叉和多只试管的吹奏发出的声音形成鲜明的对比,有助于学生理解音调;探究实验中控制变量法的应用,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多媒体播放“梁祝”的古筝曲、小提琴协奏曲,满足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的享受。

利用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使示波器的各种波形在动态变化中展现给学生,表现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无穷魅力。

文学成语的穿插使用,体现物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避免了物理术语的单一性。

现场演奏,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掀火了和谐的课堂氛围。

(二)存在的问题

对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估计过高,个别学生探究过程难免盲目性。

没能控制好课堂的活跃程度,有些学生的思维发散出去后没能及时地收回来,造成了思维的间断性,学习效率受到一定的影响。

三、教师反思

以前讲授《声音的特性》时,直接根据日常生活经验给出声音的三要素及决定因素,可节省大量的时间进行强化训练,单从掌握知识角度来说,效果可能要好,但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学习,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不活跃。

采用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享受探究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师只是启发和引导,使学生的猜想尽量合理,少走弯路;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洞察,适时给予指导、点拨,合理调控、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提高效率,给学生更广的发展空间。

同时教师更必须丰富自己的条件性知识,注意积累实践性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广度,发展学科专长。

标签:;  ;  ;  ;  

声音特征的教学记录_物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