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五抓”为重点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_青少年教育论文

以“五抓”为重点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_青少年教育论文

以“五抓”为着力点深入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力点论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央8号文件实施以来,江西省景德镇市上下高度重视,始终站在“赢得未来、赢得明天”的高度去谋划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作为精神文明建设重中之重去部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在阵地建设、家庭教育、打造精品、净化环境、帮扶关爱上下功夫、花力气、出实招,各单位部门积极行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推动了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深入发展。

一、抓阵地建设,拓展教育平台

良好的阵地是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平台。景德镇市在精心打造青少年宫、科技馆、革命遗址等教育基地的同时,积极拓展教育平台。一是充分发挥“千年瓷都”深厚陶瓷文化底蕴,巧打地方牌、特色牌。先后建设了全国中小学生陶艺培训基地、陶瓷馆、古窑民俗博物馆、官窑遗址等一大批青少年活动设施,作为对未成年人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教育的“大熔炉”,前后共接待和培训青少年学生60多万人次。二是充分依托“少年军校”这一平台,大力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素质教育。全市共建有消防、武警等各类少年军校64所。在实践中,通过邀请老红军、老战士为学员们讲授当年参加革命和战争的亲身经历,教育和引导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思想,树立远大理想抱负。利用军事夏令营、拓展基地等形式和载体,广泛开展各种军事实践活动,通过各种交流、拓展训练等,着力培养学员独立生活能力,锻炼学员坚强意志。积极发挥瓷都优势,全面融合素质教育。与省市陶瓷研究所、陶瓷学院等科研机构结成帮学对子,每年组织青少年到香港、日本开展交流活动。三是大力推进“一村(社区)一书屋”工程。通过政府买单、文明帮建、社会捐赠等形式,共建成乡村(社区)书屋527家,覆盖面95%,配备各类图书共25000册,报刊杂志130余种,光碟8000余张,成为广大青少年吸吮“精神粮食”的“后花园”。

二、抓精品项目,塑造灵魂家园

用先进的文化占领思想阵地,用优秀的文化作品陶冶道德情操,是加强未成年人德育工作的重要手段。一是打造主题活动精品。每年围绕一个主题,连续13年在全市广大青少年学生中开展“爱我瓷都”、“辉煌六十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系列主题读书教育活动;围绕文明城市创建,连续6年在全市广大青少年学生中开展“大手牵小手,共创文明城”主题实践活动;围绕校园文化建设,在全市中小学广泛开展“书香校园”、“中华诗词进校园”、校园艺术节等主题文化活动。二是打造少儿文艺精品。通过办“瓷展”、创“瓷歌”、编“瓷舞”、拍“瓷剧”、组织“瓷乐”演出等方式,打造独具特色的少儿文化。连续6年组织开展了“金色童年”少儿文艺展演、原创歌曲(童谣)征集等系列活动,舞蹈《青花斗彩》、《化蝶》参加由文化部、教育部、全国残联主办的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并在2008年北京残疾人奥运会登台献艺;电影《小田进村》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首播;歌舞《个个争第一》等少儿节目连续6年获得“全国魅力校园”一等奖。三是打造少儿读物精品。结合瓷都地方特色,精心组织编写《千年瓷都》、《瓷都三字经》等乡土教材和读物,从地理历史、瓷海明珠、古建风采等方面全方位展示瓷都的人文风貌和风土人情,成为对广大青少年学生开展思想教育的“活教材”;同时,结合学校“感恩教育”,推出了《品位经典》、《千字文》等一批校本教材。

三、抓帮护工程,撑起关爱蓝天

精心构筑“帮护工程”,着力营造全社会参与关爱行动的良好氛围。一是创建“留守儿童之家”。针对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留守儿童不断涌现的现状,通过政府引导、部门共建等举措,协助基层建立521个“留守儿童之家”,聘请“代理家长”和“义务辅导员”3400余人,关爱志愿者2400余人,大力开展“‘春蕾妈妈’结对认亲”、“手拉手结对留守小伙伴”活动,组织城市儿童与“留守孩子”结对交朋友,建立“留守儿童帮扶基金”和“帮困爱心基金”,倾情、倾心服务留守儿童。二是创建“流浪儿之家”。在成立救助站的基础上,建立受助未成年人教育培训中心,开办学习班,对流浪儿进行思想教育,大力开展“爱心暖童心”工程和“手牵手”关心流浪儿童志愿活动,邀请大学生志愿者、“五老”等定期为流浪儿做法制辅导和心理疏导,有效预防流浪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帮助流浪儿回归家庭和社会。前后共救助流浪未成年人681名,挽救误入传销歧途青少年81人,其中,95%的流浪未成年人出站后,都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三是创建“妈妈帮教团”队伍。在市、县、乡镇三级均建立了由女干部、女律师等组成的“妈妈帮教团”,人数达1500多人。采取“一帮一”、“多帮一”等帮教形式,从思想意识、文化知识、道德规范等各方面对“两劳”人员和失足青少年进行教育,从生活上去关爱他们,帮助他们回归家庭和社会。妈妈帮教团至成立以来,教育、挽救、引导帮助“两劳”人员和失足青少年4000多人次,帮教对象重新犯罪率为零。

四、抓环境净化,构筑绿色空间

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的成长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按照中央、省里的统一部署,景德镇市积极推进网络、网吧、荧屏声频、校园周边环境净化和整治,为孩子们的茁壮成长创造一个蓝天碧水、丰富多彩的文化环境。一是在网络文化建设上下功夫。以抓好“三个一”(一个管理组织机构、一支网络评论员队伍、一项网上舆情监测和上报工作)为载体,大力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通过设立网络文化“12318”举报中心,开通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网,落实网吧“实名制”等多种手段,努力营造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每年定期组织开展“寒、暑假网吧专项整治行动”和“未成年人保护集中行动”,对网络文化市场进行集中整治;积极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成立了一支由345名“五老”组成的网吧义务监督员队伍。通过推广“六亿宝贝”和设置少儿网络导航、百科全书、神童训练营等有益少儿版共享工程栏目,放大网络正面效应,使未成年人享受网络带来的健康绿色文明。以加强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建设管理为切入点,建立了市、区两级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并专门建立了盲人阅览室,方便盲童学习和阅读,同时。开设了《景德镇教育网》、少年网校等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网站。二是在学校及周边治安环境整治上下功夫。坚决取缔关闭校园周边“黑网吧”,严格执行“校园200米内无网吧,600米内无彩票经营场所”这一硬性指标。仅2009年以来,共出动警力4200人,整改安全隐患145处,取缔关闭校园周边“黑网吧”33家,收缴游戏打标机282台,破获涉校形式案件18起,查缴盗版影碟4230余张、非法出版物484余册、盗版图书4756余册、非法报刊1600余册、取缔无证地摊210个。三是在法制环境建设上下工夫。在所有初中以上学校和中心校,都聘请和配备了法制副校长,并出台了《法制副校长聘用管理办法》。开展“送法进校园”、“崇尚健康、远离毒品”等警示教育活动,以鲜活的案例矫正青少年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引领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

五、抓家庭教育,构建精神港湾

家庭对青少年思想的培育和道德的形成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景德镇市积极创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家庭教育载体,依托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的合力,充实和扩展了“三同”(即同心、同步、同向)、“三全”(即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大德育模式。1992年,在全省各设区市率先成立了家长函授学校。十八年来,前后共培训家长学员达21.6万余人,招生率、入学率100%。每年举办“三百加十佳”(即百户学习型家庭、百名优秀家长、百名家教工作先进个人和十所家教办学先进学校)活动和全市家长满意的班主任评选活动,使学校教育全面向社会辐射,向社区渗透,向家庭延伸。与此同时,建立了国家级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和公益性托管中心,开办了学术刊物《学校—家庭—社会》,开通了市网上家长学校,引领孩子们走进社会、走向自然、陶冶情操、磨砺意志、增长知识、锻炼能力。市家长函授学校连续三届(5年一届)荣获“全国家庭教育先进单位”,连续10年被评为全省家庭教育先进单位。

标签:;  ;  ;  

以“五抓”为重点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_青少年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