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有效性及可行性初步研究论文_王德顺

(湖南省宜章县人民医院 湖南宜章 424200)

摘要:目的 研究并分析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患者时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 收集肿瘤相关性贫血患者共103例,根据患者入院日期的单双号数分为50例对照组和53例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的治疗药物为促红细胞生成素,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后红细胞、血红蛋白等指标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红细胞、血红蛋白等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在肿瘤相关性贫血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贫血症状,具有临床使用的可行性,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肿瘤相关性贫血;促红细胞生成素;有效性;可行性

相关的研究发现,贫血是肿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患者会出现疲乏、无力等一系列症状。而长期贫血将会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影响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和配合度,同时还会对肿瘤治疗的有效性和持续性造成严重影响[1]。大部分的研究者认为,肿瘤自身因素、放疗治疗、化学治疗等都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肿瘤相关性贫血,其治疗方式也包括了一般治疗、输血治疗和造血生长因子治疗等方式,应涉及贫血引发因素的各个方面[2]。在本次研究中,对肿瘤相关性贫血患者使用了促红细胞生成素进行治疗,旨在探讨该治疗方式的临床有效性和可行性。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肿瘤相关性贫血患者共103例(均选取行肿瘤手术后的患者,分期多属于早、中期,有部分病人正在接受化疗或者内分泌治疗),根据患者入院日期的单双号数分为50例对照组和53例观察组,其中,对照组男31例,女19例;年龄在41岁-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2.2±10.5)岁;13例肺癌患者,10例胃癌患者,8例乳腺癌患者,8例前列腺癌患者,7例宫颈癌患者,4例食管癌患者。观察组男32例,女21例;年龄在42岁-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1.9±10.8)岁;15例肺癌患者,11例胃癌患者,9例乳腺癌患者,7例前列腺患者,6例宫颈癌患者,5例食管癌患者。103例患者中,30例轻度贫血,37例中度贫血,36例重度贫血,针对重度贫血的患者,先期给予输注3.0个单位浓缩红细胞,复查血常规为血红蛋白波动在中度-重度贫血之间,才予以入组;部分病人进入治疗前完善骨髓检查,排除可能继发的血液系统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多发性骨髓瘤等,不宜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者。治疗中少部分患者出现血压增高或者高血压加重,给予及时监测血压,口服降压药物等方式积极处理,保证病人能完成实验所指定的治疗。两组患者的年龄、职业、病情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了研究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使用生理盐水联合蔗糖铁对患者行静脉注射,剂量分别为250mL和200mg,每周三次。观察组的治疗药物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患者行皮下注射,初始剂量为20U/kg,每周三次,3周后可根据患者的治疗情况增加药物剂量,但最高不超过40U/kg。

1.3评价指标[3]

将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治疗一个月后的总有效率、治疗后红细胞、血红蛋白等指标进行统计和对比。好转标准:患者头晕、颜面苍白、睡眠障碍、食欲不振等贫血临床症状显著改善;有效标准:患者的主要症状有所减轻;无效标准:患者的主要症状没有改善,甚至出现加重。

1.4统计学分析

在本次研究中,对研究所得数据进行了统计和进一步分析,并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26.0进行数据处理,将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用t值和卡方进行检验,差异性用p值进行判定,p值小于0.05提示本次研究数据存在统计学研究意义,而p值大于0.05则提示数据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对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和观察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红细胞、血红蛋白等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1、表2。

3讨论

肿瘤相关性贫血属于含有紫杉类和铂类药物剂量相关的毒性反应,在肿瘤患者中的发病率较高,对放化疗等治疗效果均会造成影响,并降低患者对治疗的信心[4]。相关的研究发现,肿瘤相关性贫血的发生与内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低下、治疗对患者骨髓细胞造成的杀伤作用、骨髓对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反应迟钝等均有着密切的关系,再加上肿瘤引发的相关性炎症发生机制也参与其中,因此发病机制十分复杂[5]。

在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的肿瘤相关性贫血患者采用了促红细胞生成素进行治疗,通过分析对比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红细胞、血红蛋白等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促红细胞生成素属于肾脏细胞的分泌生长因子,在治疗中能够增加患者骨髓当中的红细胞数量,并促使其进行分化和释放。有研究认为,如

果患者在接受了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后效果良好,可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铁剂、维生素和叶酸进行治疗,发挥出协同作用,以保证治疗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患者在接受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后,贫血症状仍然存在,这主要可能是因为患者骨髓对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反应较低,内源性反应较差;除此之外,还可能是由于患者本身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对血清的受体反应较差,因此导致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无法刺激患者本身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6]。所以必须增强患者自身促红细胞生成素的能力,并提高骨髓的反应能力。

综上所述,在肿瘤相关性贫血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贫血症状,具有临床使用的可行性,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CSCO肿瘤相关性贫血专家委员会.EPO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中国专家共识(2010-2011版)[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0,15(10):925 936.

[2]黄俊霞,孟繁军.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的应用[J].中华肿瘤杂志,2011,33(11):877-878.

[3]傅爱林,沈文香,汪小葛,等.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及其与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转铁蛋白受体关系的临床研究[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14,11(01):77-80,146.

[4]董志强,任秀梅,杜更全,等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的疗效观察[J].河北医药,2013,35(03):388-389.

[5]王艾娟,陈丽梅,郭晓静,等.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临床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4,25(10):860 862.

[6]王曙光,王仪胜.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的临床观察[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8(02):186-188.

论文作者:王德顺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6

标签:;  ;  ;  ;  ;  ;  ;  ;  

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有效性及可行性初步研究论文_王德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