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移动通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论文_张然

“新工科”背景下移动通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论文_张然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100089

摘要:本文分析了“新工科”背景下移动通信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改革措施,希望能够推动我国“新工科”背景下的移动通信实践课程的改革。

关键词:“新工科”背景;移动通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新工科指的是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一些其它技术的综合,新工科也包括了对传统工业的改造和升级的方式。

1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现状

目前通信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的保障,通信技术也是在现有大数据时代下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关键点所在,在目前各项通信技术快速发展的大时代下,高等学校的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本文分析了“新工科”背景下移动通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希望能够推动现有移动通信实践课程的改革。

2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传统时践教学的不足

现有大多数移动通信专业的课程主要可以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两大类,实践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的保证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一系列能力的提高,因此,实践课是现有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标准和要求。因此,在课程改革的大方向下,必须要对实践课的内容进行改革。在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探索过程中,我们发现传统的通信专业实践课程有很大的不足,其中大部分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实践内容设置脱离实际

通信专业传统的时间教学大多数都是一些验证性的实验为主,这些验证性的实验主要的操作模式就是对一些基本的理论进行验证和分析,大多数实验就是通过这种方法来对学生进行教学,但是这种实验方式的课程内容与企业的生产有一定的差距,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所教出来的大多数学生的知识的实践能力比较少,而且这种课时安排课程也比较少,且实验内容比较简单,这种实验方法很难对学生的专业基础有大幅度的提高。

2.2实践硬件环境落后

现有通信专业的实践教学的实践硬件环境都比较落后,大多数的硬件环境无法与企业的实际生产线对接起来。传统的通信专业实践环境都是以虚拟仿真为主,在企业的通信网络建设实验教学过程中很难与企业的实际应用工具和设备对接起来,而这种现状也会造成通信专业的学生专业知识的匮乏,大部分通信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都比较差,而且这些学生进入社会以后的社会竞争力也会大幅度的下降。因此面对这样的现状,就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通信实践课程的效率,进一步的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竞争力。

2.3教师工程实践素质欠缺

现有的高校移动通信实践课程教师的动手能力普遍都比较低,因为这些教师的专业知识比较丰富,但缺乏实际的工程实践经验,因此,在给学生们上课时很难指导学生来进行具体的工程实践内容,而这种现状也就造成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很差,不能培养应用型的实践能力人才。

2.4教学手段滞后

现有大部分学校对通信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安排非常的不合理,大部分学校由于资金和各种因素的影响很难做到各种器材配备到位,各种实验室的设备和管理也都不能够满足学生实践锻炼的需求,因此,必须要加大高校通信专业各种机械设备的购置,给高校更多的资金去增强自身的实验设备建设。

3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措施

“新工科”背景下移动通信专业实践教学更加强调创新和教育的需求,它需要的是一种以应用技能的训练方式来对企业培养各种人才,在实践教育实需要把这些标准融入到行业内部,进一步的优化课程内容,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素质,为企业培养更多的实干型人才。

3.1改革探索课程教学内容

要想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探索,教师在授课上要更加的贴近企业的实际生产方式,因此,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实践能力,学校可以组织教师进行企业的调研,组织教师深入到企业内部来进行工作和分析。通过这种方式提高教师的动手能力后再进一步的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理论和实践操作能力,通过这种方式来形成一套配套的理论技能知识,形成一个层次化的知识技能管理标准。教师可以根据这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来队授课的形式进行改变,可以把传统的授课方式和网络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更加形象的时间教学指导方案,通过这种形式来对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进行更深层次地提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2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校企合作是专业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方法,也是目前为止培养通信专业人才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和途径。高校可以通过跟一些外界的移动通信公司建立一些学校和企业合作的关系,为了避免传统的企业校外实习与学校内部专业知识教课内容相脱离现象发生,在对学生进行专业课讲解时也可以邀请一些企业的资深工程师来参与学校内部的授课,可以对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内容的安排进行进一步的改变,这种新的合作方式把企业带动到学校教学课程之内,企业的参与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真实的工作环境,也填补了学校内无法提供真实的工作这些环境的缺陷,企业也可以直接的培养自身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这种新的合作方式会大大的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这也是一种新的教学工作模式,为更多的学校提供了更多的改革发展的可能性。

3.3培养教师工程实践能力

“新工科”背景下通信专业人才培养也对教师提供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教师掌握更多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因此,教师需要拥有更加良好的工程时间素养,也需要教师熟悉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提高教师的实践工作能力,教师不仅需要有专业的知识,教师不仅需要有专业的知识能力素养也需要有更强大的实践能力,教师在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后才能更好的为学生讲解出更加生动的实践操作流程,进一步的优化课程的设置结构和内容。

3.4实时开放性主题自主拟题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的是一个更加开放的实践性操作必须要以当前的移动通信产业和经济为基础点,形成一个更加开放性的方式,可以把教学的成果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方式来展现出来,比如说可以制作硬件、软件或者是一些学术论文等多种形式的方式来鼓励现有的实践教学课程的改革。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不仅仅是项目的接受者,也可以是项目的执行者。因此,在开放性自主立题设置时必须要确保题目的创新性和独特性,也可以在题目的设置过程中对题目进行跨专业跨学科的设置,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积累更广阔知识层面。在此过程中也可以将此专业与新技术新产业联系起来,可以把实践的内容进行更加深层次的设置,学校要尽可能的保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验器材和时间场地,给学生更多发展的可能性,为学生提供专业的知识指导,促进学生学习通信专业知识能力的热情。

3.5协同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现有的大部分教育机构都更加的倡导能力的培养,大学知识的传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学习能力和技能的传授,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测试。“新工科”背景下移动通信专业实践教学的学生能力培养主要包括了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与学术能力和技术能力等。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加侧重于知识能力的培养,老师通过课上讲解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可以通过对学生建立一个明确的分组来学习,对学生进行责任的分工,通过这种方式来对小组中每一个成员的能力进行提高。由于未来的移动通信专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因此,在这个操作过程中,个人的知识能力只是整体能力的一小部分,而团队的能力将是一个项目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点所在。学生在进入社会进入企业工作以后更多需要的是一种团队合作的能力,因此,在学校培养时期学校就可以侧重能力的培养,建立一个新型的“新工科”背景下移动通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模式,通过这种新的模式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6构建“新工科”一念的考核评价机制

在对新工科人才培养过程中,传统的考试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结合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课程的特点研究一个新型的课程模式,这种新的模式在操作过程中也必须要建立一个新型的考核评价机制。目前对于现有的移动通信专业课程来讲,新技术也在不断的出现,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现有的评价机制不仅仅要关注学生提高了多少知识能力,也必须要确保学生提高自身的知识实践能力,学生的知识实践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必须要有学习能力,学生在上课之外的时间要有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有很多知识和技能是在上课时老师所讲不到的,因此,这就需要学生有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可以在课外的时间对这些知识进行更加深层次的学习。第二,学生需要拥有一些思考领悟能力。学生在课程之外的一些其它专业,比如说政治、经济、社会、工程等一些其它重大问题也要有一定的观察领悟能力,学生必须要能够从系统的角度建立课程与其它学科关联起来的能力,建立更加深层次和宽广的知识面。第三,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的反思能力。这种能力的具体体现就是在面对一个已有的数据或结论是要有独立思考和辨别的能力,要敢于质疑,并善于抓住问题中的矛盾所在。学生必须要有自己的思想,并逐步建立相关的标准和机制,在工作时能够敢于质疑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通过自己的新思想和新建议来进一步提高自身的通信专业知识的实践能力。

4结束语

“新工科”背景下移动通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是目前课堂改革的重要点所在,因此,在改革过程中,可以以企业实践为主导,建立一些更加科学的创新创业项目及新的模式和方法。在传统的时间教学过程中企业实践不够深入,传统的教学模式大部分都是学校内部的实践操作,缺乏与企业的有效合作与沟通。目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也需要更多的适合行业发展需求的工作者,为了适应这种需求,毕业生也需要尽可能的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增强自身在企业内部的竞争力,为通信专业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吴爱华,候永峰,杨秋波.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主动适应和引领工科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9):40-45.

[2]林健.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96):100-106.

[3]曹婷,曹原.“新工科”背景下移动通信的课程优化[J].价值工程,2018(34):35-40.

作者简介,张然,1989年8月12日,男,籍贯:内蒙古包头市,职位:培训主管、学位:本科,研究方向:移动通信、大数据

论文作者:张然

论文发表刊物:《科技新时代》2018年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6

标签:;  ;  ;  ;  ;  ;  ;  ;  

“新工科”背景下移动通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论文_张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