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理论研究与探索_发展经济学论文

经济发展理论研究与探索_发展经济学论文

经济发展理论的研究与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发展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编者按:面对当前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样一个崭新的历史课题,我们既要认真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大量新问题,又要研究社会主义制度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许多新情况;既要研究如何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又要研究如何学习、借鉴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

“发展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是专门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我国对发展经济学研究尚属起步阶段。西方经济学家以市场经济为研究的出发点,针对发展中国家(不包括中国在内)存在少数外来的资本主义化的现代化工业部门和本土传统的前资本主义的农业手工业部门为研究对象。因此我们对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应当突破西方经济学框架,结合我国的国情,研究我国的发展经济学理论,探讨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分析我国的经济结构,构建我国经济模型和发展模式,建立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理论。

一、关于经济发展理论

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概念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产品和劳务的增长,是一个量的问题。经济发展是指不发达国家或地区在经济上摆脱贫穷、落后、实现现代化的过程,是伴随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法律、甚至观念习俗变革和经济的增长,是质的变化。

在西方经济学中,通常把经济增长指发达国家,把经济发展指落后的发展中国家。

2.西方经济发展理论概述

西方经济学家研究经济发展理论是从本世纪40年代开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研究特征是强调物质、资本的重要性,认为自然条件、劳动力和资本是生产投入的基本条件,物质资本的多少及其形成的快慢是发展中国家发展和束缚的重要条件。强调走工业化发展的道路是发展中国家必须要走的道路。第二个阶段的研究特征是强调发展中国家必须实行计划化:(一)对计划化重新评价,重视市场的作用,主张政府应当培育、增进、利用市场;(二)重视农业的作用,强调农业基础性地位;(三)强调对外贸易的作用,突出国际竞争和比较成本优势。

在研究方法上有结构主义、新古典主义、激进主义三种基本思路。

(一)结构主义。本世纪40—60年代占主流,认为发展中国家除了表面现象,如:人均收入低,人口增长快等问题,还存在严重的结构性问题,他们注重经济发展的结构转化,以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论”、钱纳里的“发展格局”为其代表,对发展中国家提出结构转化理论。

(二)新古典主义。又称美国凯恩斯学派。他们对经济运行机制的基本看法,沿用了新古典经济学家的假设,①即人的经济行为总是理性的,经济体系也是韧性的。②市场价格运行机制是调节一切的原动力,经济的进展和变动,可以用边际增量的调节来实现,从而刺激资源的合理配置,达到经济的均衡和稳定。③强调资本重要,更重视人力和技术的重要。④以静止的方法研究国际贸易,认为有利于储蓄的增长和促进国内资本形成。

(三)激进主义(新马克思主义)。①以马克思、列宁和霍布森垄断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理论为基础,阐述了富国和穷国是中心和外围的关系。②论证了造成中心剥削外围的支配依附关系,权力机构和手段是跨国公司和双边研究机构。③论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困境。

西方经济发展研究最新趋向。

①在理论研究上转向以组织和政策研究为主,认为组织和政策的选择是解释发展成败的基本因素(政策经济学)。企业向节约交易成本的市场发展。

②从一般研究转向不同类型研究,即对不同类型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分组研究。分组的依据有三类:A、根据地区;B、根据发展业绩C、根据发展条件。

③开始注意非经济因素的分析。政治、人口、宗教、环境、妇女等方面的专家汇集一堂,以各种方式,进行发展问题的会诊。

④是从全球的角度考虑发展问题。

⑤试图将不同的研究方法加以综合,从结构主义、新古典主义、激进主义等不同系统观点和分析方法中寻找共同的、共通的东西,以此为基础,扬长避短,使之互补中和而成一种新的比较完美的理论框架。

⑥经济发展理论越来越关注人的发展,分工最大的问题是人的异化。

二、马克思经济发展理论

马克思经济发展理论有5个特点:

1.关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的一般看法,划分为五种社会经济形态:原始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建立在资本主义社会发达的废墟上。

2.关于经济发展的含义:包括经济增长、公平分配和人的全面发展。其中经济增长是发展的基础,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公平分配是发展的力量源泉,人类的全面发展是发展的最终目的(即人的解放)。

3.经济发展的动力:认为社会变革、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的运动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

4.马克思认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一是技术进步,二是对外开放,三是国家权力,它们对经济发展产生三种作用:(一)同向,(二)反向,(三)阻碍。越贫困政府干预经济越厉害。

5.马克思关于经济发展道路,高度肯定了工业化的意义,认为工业化将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技术水平和发展规模,带动各部门全面发展,同时马克思十分强调农业的基础性地位。

三、孙中山的经济发展思想

孙中山的经济发展思想集中表现在三民主义民生主义上。

1.孙中山认为经济发展的目的是解决人民的生存问题,以避免贫富悬殊,防止社会动荡产生,提出“苏俄计划+欧美的民主。”

2.要实现民生主义必须反对帝国主义。

3.要实现民生主义,必须反对少数人控制经济力量,垄断社会资源,主张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4.主张发展生产力,振兴实业,尤其主张修建铁路,实业救国。

5.提出利用外资和外国人才的思想。

四、毛泽东的经济发展思想

主要是指毛泽东1957年以前的思想,特别强调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提出依靠人、改造人。提出以工业为主导,农业为基础发展经济。提出公有制“一大二公”;按劳分配;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政权;政治是统帅是灵魂;有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力和劳动生产率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

五、邓小平的经济发展思想

邓小平提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1.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首要本质。对于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特别重要的是,要明确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不但要发展生产力,而且要解放生产力。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要阻碍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超前也要阻碍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性质+水平,改革就是解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不适应,目的是解放生产力。

2.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是基本本质,是从根本上划清同资本主义的界限。在经济、政治、文化中最主要的是经济,因为经济是基础。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比按劳分配和公有制的提法更广泛,因为其它所有制和资本都函概在这一内容中,发展生产力需要剥削,而剥削又与社会主义主体发生矛盾,这就产生出中国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

3.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所谓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时富裕和同等富裕。同时和同等富裕只有达到马克思提出的共产主义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必须是先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4.邓小平提出彻底消除封建,汲取资本主义长处,克服资本主义弊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

六、中国经济发展理论的探索

1.探索中国经济发展理论,首先必须处理好的四个问题:

①不能简单地把发展经济学看成西方经济学的组成部分,而应看成发展中国家中国自身的经济学。

②改变理论研究与政策研究缺乏有机联系的状况。

③必须及时掌握发展经济学的最新研究和理论成果。

④改变目前我国介绍多,自身研究少和研究节奏太慢的缺陷,尽快建立中国的发展经济学。

2.如何建立中国自己的发展经济学。

应当从研究立场、范围、重点、方法等方面对发展经济学加以彻底改造和革新。

①转变研究立场,充分体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发展经济学论坛主要由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学家占领,造成多方面的不利影响,道德是产生认识上的偏差。西方经济学家由于受知识结构和行为能力的局限,不可能对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结构和文化历史传统有比较深入系统的认识,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他们做出客观准确的科学判断。其次利益上的冲突造成西方发展经济学家关注发展问题,除了出自同情以后,更多的是出于维护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考虑,最后形成的是感情上的对立。

②扩大研究范围。尤其应包括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西方发展经济学家事实上都把社会主义国家排斥在外,他们理解“第三世界国家”、“发展中国家”两个术语都不包括社会主义国家,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成功与失败无疑会对发展经济学的研究的深入提供更多的资料。

③突出研究重点,注重对发展中大国的研究。根据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的统计口径,战后四十多年里,除了石油输出国由于特殊资源条件而迅速进入中高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以外,发展比较成功的,所谓新兴工业化国家都是小国,西方发展经济理论只在这些国家取得成功。

④改进研究方法,实现对发展中国家多层次和全方位的考察。进行层次分析、找出原因、探索增长方式,从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相互作用上考察发展中国家独有的经济特征及其运行方式。

标签:;  ;  ;  ;  

经济发展理论研究与探索_发展经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