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误区:面向21世纪的中国广播电视大学教育--与韩敬文先生商榷_教学理论论文

走出误区:面向21世纪的中国广播电视大学教育--与韩敬文先生商榷_教学理论论文

走出误区:中国电大教育面向21世纪的话题——兼与韩景文先生商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电大论文,中国论文,误区论文,话题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电大教育将以怎样的姿态步入21世纪,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严肃话题,也是整个中国电大教育系统共同关心的话题。展开这个话题的基本前提是认清现在,找出中国电大教育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从理论和实践上为未来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关于中国电大教育的优势,我们已经谈了很多,现在的核心问题,是找出我们自身的劣势和不足,准确分析形成这些劣势的原因,然后拿出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来。

一、理论的误区还是实践的误区

韩景文先生在其《电大教育“异化”的反思》一文中,综合了近几年远研界颇为流行的一些观点,认为中国电大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异化”,步入了误区,表现为四个方面:沿袭组班教学;扩大专职教师队伍;加大面授时数;严格学籍管理。韩先生的这一概括,得到部分理论研究者和管理者的认同,但我们又会发现,这被称之为误区的四个方面,又常常会成为基层电大努力发展的方向和工作总结的成绩。这种矛盾现象令人深思。如果我们进行一下逆向思考,改变这四个方面的误区,变组班教学为个别化学习,缩减地方电大的教师队伍,减少面授时数,进行开放式的学籍管理,是否中国电大教育就摆脱了目前的困境,使之变成了真正的远距离开放大学,走上健康发展之路了呢?就我们目前的视听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而言,恐怕任何肯定性的答复都是苍白无力的。那么,我们不仅要问:韩先生所说的误区,究竟是我们中国电大教育实践上的误区呢,还是韩先生的理论误区?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弄清楚韩先生所说误区的理论根据是什么。

1.韩先生的远距离教育历史分期三段说

韩文把远距离教育的历史分为三段:以函授文字教材为主要手段的近代远距离教育;以视听教育为主要标志的现代远距离教育;以多媒体通讯和计算机为主的当代远距离教育。韩先生这种分期的依据是两点:一是通讯技术的更新与飞跃;二是教育媒体的发展与进步〔1〕。应该说以教育媒体的使用来为远距离教育进行分类还不失为一种方法,但韩先生却直接以历史分期代替现实分类。不仅如此,韩先生还把通讯技术的更新飞跃当作远教分期的一大依据,凭此依据,就有了还在萌芽之中的当代远距离教育。

教育是一种同社会发展有着本质联系的复杂的社会现象,教育的进步与教育手段的更新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我们对教育史的考察,分期不能仅仅以教育手段的更新为标准,必须综合考察制约教育发展的种种因素及其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否则就容易陷入形而上学的泥潭。况且,“近代”、“现代”、“当代”一类概念,不仅有时间上的相对性含义,包含着时间上持续和发展的观念,而且还包含着价值判断。根据韩先生的远距离教育分期方法,中国电大教育就自然而然地成了现代远距离教育,而现代远距离教育的本质特征也就必然地成了中国电大教育的本质特征。于是乎,开放性、现代化、个别化等现代远距离教育的特性就成了衡量我们目前的中国电大教育的“尺度”,以此“尺度”来衡量我们目前的中国电大教育,也就确确实实陷入了误区。

2.韩先生判断误区的另一依据是他的未来教育观

未来的教育是终身化、民主化、个别化的,但它的实现是需要条件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我们可以甚至应该把未来教育的大趋势作为奋斗目标,但我们很难用未来教育的价值观念来评判当下的教育现实。

韩先生以未来教育观念和形态为根据来评价中国电大教育,认为“中国电大诞生之后,本应扬弃‘班级授课’和‘组班教学’这一形式,然而没有这样做,而是沿续和全面承袭了传统教育的‘组班教学’制。”(我们不知道韩先生把组班教学当作传统教育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稍具历史知识的人都清楚,中国电大创办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因为有了开放教育的理论,也不是因为有了完备的视听教育手段,而是因为十年动乱之后,国家百废待兴,急需各类人才,而普通高等教育的投资,规模满足不了这种要求,才进行的一项新的教育尝试。邓小平同志1978年4月2日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制订加快发展电视、广播等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措施,这是多快好省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途径,必须引起充分的重视。”小平同志的这段讲话,准确地说明了创办中国电大的初衷。

当然,假如中国电大创办之初就能够实行个别化教学、开放性管理。那我们今天电大教育的发展就会顺利得多。但是,韩先生及部分研究者将组班教学和个别化教学视为两个完全对立的概念,这起码是不符合教育史实的。美国早期的个别化教学系统,像伯克的个别化系统和斯金纳的程序教学,都是在分级学校中实施的。即使到了70年代,美国的三个最流行的个别化教育系统IPI(个别建议教学)、PLAN(根据需要的学习程序)、IGE(个别指导教育)也同样是在美国的公立学校中使用的。而且需要说明的是,这些个别化教学系统最后基本上都失败了,即使是后来出现的CAI(计算机辅助教学),也仍然没能成为教育的主导成份。所以,有的研究者承认,“计算机在帮助学生获得传统学校要教的技能方面仍然是只发挥了很小的作用。”〔2〕以上事实说明,个别化教学不是远距离教育的专利,班级教学更不是个别化教学的对立面,反而是孕育和成长个别化教学的摇篮。

中国电大创办伊始,采用组班教学是一种历史的必然选择(注意:中国电大的组班教学不同于普通高校的组班教学),即使到了今天,在我们还没有一种可供选择的个别化教学系统的情况下,沿袭以组班教学为主体的教学管理方式,仍不失为中国电大的一种明智之举。

韩先生对中国电大步入误区的判断,是建立在一种机械的远教理论之上的。这种判断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习惯。以这种理论作指导来进行远距离教育研究,非但找不出中国电大教育的误区,反而使理论和实践陷入了双重误区。

二、如何看待中国电大教育的误区

韩先生把组班教学看作是中国电大教育的误区,我们难以认同,但把“扩大专职教师队伍”、“加大面授时数”称之为电大的误区,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问题是韩先生把造成这些误区的原因表面化、简单化了。我们认为,中国电大教育之所以步入面授教育的误区,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应该说所谓的误区是历史的规定,但电大发展到今天,就必须走出误区,这又是未来的必须要求。所以对电大误区的批判是非常必要的,但我们在对电大误区进行批判时,必须深入分析电大之所以步入误区的原因,从未来的高度规范电大的整体行为,找到走出误区现实可行的方案。

那么,中国电大教育究竟在什么地方步入了误区呢?

1.视听教材制作水平低

远距离的教和学构成远距离教育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途径是依靠媒体教学。作为一所远距离教育大学,中国电大一开始就把视听媒体作为实施教学的主导媒体。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对视听媒体的开发只是停留在低水平上,远没发掘出广播、电视的媒体优势。但由于我们粗糙地、低水平地使用了这些媒体,仅仅把它们当成了课堂教学的替代物,这就使我们的视听教学不仅没有体现其应有的现代化优势,反而完全暴露了视听媒体的劣势:不可能进行双向交流,学生与媒体之间的情感疏离,教学过程难以控制等。对媒体的简单化利用,又使传统教育的弊端侵入我们的现代化教学过程中,主要表现为:

①在培养目标上,重传授知识,轻发展能力,忽视学生的差异性,按一个模式培养学生。

②在教学内容上,重视纵向的知识体系,忽视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运用。

③在教学方法上是电视注入式、满堂灌,学生考试主要靠死记硬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力和进取精神。

如果说采用视听教学是早期基层电大和教学班别无选择的话,那么随着高等教育的恢复,高教师资力量的加强,用面授来取代工艺水平落后的视听媒体教学也就是一种合情合理的选择了。如果媒体教学完全被面授教学所取代,那么,中国电大也就自然改变其远距离教育的性质了。

当然,中国电大对自己的媒体设计、制作水平早有清醒的认识,而且一直都在努力提高媒体教材的制作水平。但是现行的投资机制和管理水平严重阻碍了中国电大媒体教材水平的提高。同时,我们在媒体选择上也一直存在着误区,总是希望选择最先进的媒体。从理论上说,教学媒体越先进,教学效果越好;但现实问题是越先进的媒体成本越高,普及率越低,开发难度越高。广播作为现代社会最低廉、最易普及的大众传播媒体,我们却没有进行很好的开发,简单地视之为“低级教学媒体”,并轻而易举地放弃了。

2.投入机制落后

视听教材质量不高,与我们的制作工艺和我们对媒体的理解程度有关,但更深一层的原因还是我们的投入机制落后。

关于中国电大教育,我们经常说的两句话是:“先上马,后备鞍”;“投资少,效益高”。前一句话意在说明创办电大教育的艰辛,但同时也暴露了我们投入不足的弱点。而后一句话则说得相当笼统。对于以视听媒体为教学手段的中国电大来说,理想的投资模式应该是倒金字塔型和漏斗型相结合。倒金字塔型是指纵向投资结构,处于系统顶部的中央电大投资最高,然后递减,到基层的教学班投资最小。只有顶部的高投入,才能确保媒体教学的正常进行,进而保证基层教学班的低投入。漏斗型指横向时间轴上的投资结构,就是说电大创办初期必须对硬件设施和复杂的媒体教材制作进行高投入,而随着办学规模的逐渐扩大,投资将逐步减少,办学效益却逐年增高。所以,只有早期的高投入,才能保证普及之后的低投入高产出。但令人遗憾的是中国电大没能做到这一点,早期投入和系统顶部投入的严重不足,使视听教材的制作工艺只能达到人头像加黑板的水平。低工艺水平的视听教材必然会受到各方面的批评,这就不得不追加投资,进行新一轮视听教材的制作。这样低投入反而成了高投入,不仅直接投资视听教材的成本提高了,而且每一轮教材使用的周期也缩短了,基层的办学单位和教学班也就必须随之增加投资,所以就造成了中国电大特有的怪现象,应该是省钱的视听教学反而比面授教学花费高。有了这个原因,地方电大扩大专职教师队伍,增加面授时数,乃至于“电大不电”则是不难理解的事了。

3.理论研究滞后,缺乏科学决策

中国电大教育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为中国培养了近200万大专毕业生,同时还为中国的教育理论培育了一个新学科—远距离教育学,这是个了不起的功绩。但是应当看到,我们的远距离教育研究还是相当幼稚。这表现在我们的研究中,部分来自实践工作的研究者,长期停留在经验总结的水平上,而部分专业研究者又常常热衷于国外的经验和构筑远距离教育学学科框架。应该说,这两方面的工作都是需要的,但我们发展过程中一些更迫切的,关乎电大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如开放性问题,普通班问题、投资机制和管理体制问题却缺乏深入且有说服力的研究。

理论研究的深入程度是和实践对理论的需要程度成正比的。中国电大教育长期以来缺乏科学决策的意识和机制,决策主观化、随意化,缺乏长远的计划性,理论研究不可能放在头等位置来抓。远教理论研究水平低,理论的普及水平也就更低,加上各地政府对远距离视听教育这一新教育形式接受程度不一,这就使全国电大的发展出现很大的差异性。

三、走出误区:中国电大教育面向21世纪的必然选择

教育的发展取决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需要,反过来教育又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中国是个高等教育落后的国家。从同龄人进入高校读书的比例来看:5%以下为精英教育,50%以下为大众化教育,50%以上为普及型教育。我们目前的高等教育仍属精英教育。高等教育学界权威人士潘懋元先生认为,到21世纪,我国应该进行高等教育大众化。但现在进行高教精英教育时教育投入都显不足,要进行高教大众化,投入上的困难更大。要解决这个问题,潘先生提出的方案是除了通过“共建”、“联办”来改革办学体制外,必须大力依托社会力量发展高等教育。〔3〕

我们认为,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确实是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途径,正如潘先生举例所说,日本、韩国的私立高校学生分别占大学生总数的75%和70%。但对于我们国家来说,由于经济所有制的关系,民办企业和私人企业不可能占据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这就决定了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要想依靠民办高等教育来补充高教的不足是不现实的。而像李鹏总理所指出的高等教育要靠两条腿走路,大力依托广播电视教育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则不失为实现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最佳选择。

中国电大教育能否为中国教育的大众化做出自己的应有的贡献,能否为目前的中国高教改革创出一条新路,关键在于中国电大能否立足自身的优势,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加大改革力度,走出发展中的误区。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认为首先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现代化是中国电大的特色。

·开放是中国电大的关键。

·质量是中国电大的根本。

中国电大教育的现代化首先是指教育思想的现代化,它要求电大教育的体制、内容、方式、方法必须适应现代社会的经济、文化、政治结构。其次是指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手段的现代化包括媒体的现代化和制作工艺的现代化。就是说我们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媒体;另一方面要根据教育对象、教学过程、教学反馈的特点,运用现代摄录技术和视听心理的研究成果,进行最优化的教学设计,调动现代教学媒体的最大优势,进行多媒体组合教学。只有这样,我们的视听教学才能够超越(而不仅仅是替代)课堂教学,才能解决远距离教育中教和学这一对主要矛盾,远距离教育的优势才能得到根本性体现。另外管理水平的现代化也是电大教育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如果说现代化是中国电大教育基本特色的话,那么开放则是中国电大目前乃至将来改革和发展的关键之所在。开放性包含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层面是指教育思想的开放,它要求电大教育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培养目标、教学方式上具有超前性、针对性、效益性和灵活性,面向未来开放,面向社会的需要开放。第二层面是指电大教育系统的开放,即系统内部对系统外部的开放,和系统内部子系统以及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开放。这一层面的开放,要求系统的能量流、人才流、物质流都处于动态。如果它们一旦静止下来,系统也就由开放的系统变为封闭的系统。第三层面是指教育对象的开放,即在教育对象的选择上,不受年龄、性别、种族、地域、职业、学历、身份的限制。开放性的这三个层面,并不处于同等位置,而是具有支配关系,第一层支配第二层、第二层支配第三层。中国电大教育的开放性就是这样一个多层次的动态系统。第三层面的开放,必须以第一层面、第二层面的开放为前提。当然,如果前两层面的开放条件具备了,而第三层面的开放受外力的限制而达不到应有的程度,那么,中国电大教育开放的能量就得不到释放,应有的办学活力和效率也就会受到损害,整个系统的生命力就会随之减弱。所以我们认为开放是中国电大教育的关键。

中国电大教育的现代化和开放性的最终体现在于教育质量,没有教育质量,现代化和开放性就失去了意义。教育质量是体现在培养的学生身上的,它包括个体质量和结构质量两层含义。个体质量要求我们的毕业生,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强烈的求知欲,高尚的道德情操等。结构质量是指我们培养的毕业生学科结构合理,地域分布适当,能够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

对以上这三条原则的坚持,不能仅仅停留在认识的水平上,还必须贯彻到整个中国电大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去。

①要高度重视远距离教育研究。电大教育的决策和规划必须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

②建立面向全国电大的董事会组织,增强系统的凝聚力,规范系统的行为,自我约束,自主发展。

③积极筹措视听教材制作基金,制订视听教材开发的短期、中期、长期规划,经过充分的科学论证之后,付诸实施。

④抓紧培训远研、教师、管理三支队伍,用现代远距离教育理论武装他们的头脑。积极培养自己的远教专家,逐步形成中国电大自己的学术个性。

⑤研究制订各级电大的设置标准,定期评估,促使各级电大按远距离教育规律办学。

⑥以目前正在进行试点的“注册视听生”为楔机,研究个别化教学模式,为电大教育的未来开放创造条件。

⑦研究制订普通班管理条例,坚持远距离教学,防止其蜕变为校园化的面授教育(目前的普通专科班教育已经成了电大的双刃剑,一方面解决了基层办学单位的经费不足问题,另一方面又加快电大的校园化过程)。

⑧改革现行考试办法,建立与远距离教育相适应的质量控制体系,防止电大沦为自考式的应试教育,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任何系统在其存在的过程中,都包括进化和退化两种可能。退化是进化的反过程,表现为从复杂到简单,从高级到低级,从有序到无序,退化的最终结局导致系统的解体。退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系统内支配作用的减少〔4〕。中国电大教育还很年轻,还处于生长期,只要我们强化现代化教学和开放性办学的优势,强化质量意识,保证它们在系统内起支配作用,中国电大教育就一定能够走出误区,摆脱退化的阴影,健康地步入21世纪。

责任编辑注:韩景文“电大教育‘异化’的反思”一文见本专题1996年第4期48页。

注释:

〔1〕《关于远距离教育的历史分期》韩景文,载于《中国电大教育》1995年第1期。

〔2〕《教育技术学基础》[美]罗伯特·M·加涅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39—45页。

〔3〕《潘懋元教授说:高教改革必须正视三个矛盾》截于《中国教育报》1996年4月11日。

〔4〕《两大科学疑案:序和熵》 王兆强著 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5年。

标签:;  ;  

走出误区:面向21世纪的中国广播电视大学教育--与韩敬文先生商榷_教学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