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紫荆Bauhinia variegata L.的化学成分及抗癌活性的研究

洋紫荆Bauhinia variegata L.的化学成分及抗癌活性的研究

廖云, 李蓉涛[1]2013年在《洋紫荆(Bauhinia variegata L.)花的化学成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民间用药洋紫荆(Bauhinia variegata L.)为豆科羊蹄甲属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南部省份。基于前人的研究,并未发现对洋紫荆花化学成分研究的相关报道,本文以采自云南德宏地区的洋紫荆(B.variegata)花为研究对象,运用各种柱色谱分离手段,从其乙酸乙酯部分中分离得到了8个化合物,经核磁共振波谱及质谱解析,分别鉴定为Isoliquiritigenin(1)、Naringenin(2)、Kaempferol(3)、Kaempferol-7-O-β-D-glucopyranoside(4)、Kaempferol-3-O-β-D-glucopyranoside(5)、Caffeic acid(6)、(-)-Catechin(7)及Kaempferol-3-O-L-rhamnopyranoside(8)。化合物1和4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刘连海, 唐昌亮, 文才臻, 李浩, 罗树凯[2]2016年在《洋紫荆的文化内涵及其园林应用价值》文中指出洋紫荆(Bauhinia variegata)属豆科羊蹄甲属植物,为近几年在广州等华南地区被广泛应用于园林景观中的乡土树种,并成为有"花城"美誉的广州市重点发展的地域特色花文化品牌树种。为提高人们对洋紫荆植物的认识,体现其应用价值,文章查阅相关资料,对洋紫荆植物文化及园林应用进行了分析。洋紫荆作为广州特色观花树种,具有和谐包容、思乡情怀以及繁荣进取等寓意,其在文化、景观、生态和科普方面都有着重要价值。

赵燕燕[3]2004年在《洋紫荆Bauhinia variegata L.的化学成分及抗癌活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采用温敏型小鼠乳腺癌tsFT210细胞模型,以细胞周期抑制和细胞凋亡诱导为抗癌活性指标,选择MTT法初筛有效的21种民间药用植物进行了体外抗癌活性的复筛。结果发现包括洋紫荆在内的10种植物在复筛时显示了不同程度的抗癌活性。其中,洋紫荆茎皮的醇提物在复筛中对tsFT210细胞显示了很强的G_2/M期抑制活性,而且对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K562细胞也具有较好的抗癌活性。洋紫荆系豆科(Leguminosae)羊蹄甲属植物,学名Bauhinia variegata L.,《中华本草》记载为广西、云南等地的民间药用植物,其根、茎皮、叶、花均能入药,主治消化不良、急性胃肠炎、支气管炎、气管炎、肺炎、肺结核、咳血、肝炎等症。在我国云南部分地区民间也将该植物用于治疗肿瘤。文献检索表明,该植物的化学成分只有一篇文献报道,至今未见任何有关该植物的活性报道。 为阐明洋紫荆的抗癌活性成分,以便于综合开发利用该植物,本论文对洋紫荆中的抗癌化学成分进行了追踪分离,并对其抗癌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取得了以下研究结果: 1.本研究首次采用tsFT210和K562细胞活性筛选模型,通过乙醇提取及分步萃取,经活性检测,确定了有效部位,继而采用活性追踪的方法对洋紫荆的抗癌活性成分进行了系统分离,采用硅胶、ODS、Sephadex LH-20等多种柱色谱方法从洋紫荆的茎皮的醇提取物中共分离了25个化合物,并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光谱数据分析和化学方法鉴定其中22个化合物的结构。其中化合物5,21为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bauhinione和bauhinitin。化合物1-6,8,9,14-20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分别为:N-萘基-2-苯胺(N-naphthyl-2-aniline,1)、biocyclomahanimbine(2)、mahanimbine(3)、grinimbine(4)、大黄素甲醚(physcion,6)、表儿茶素(epigallocatechin,7)、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8)、原儿茶酸乙酯(protocatechuic acid ethyl ester,9)、没食子酸甲酯(methyl gallate,10)、没食子酸乙酯(ethyl gallate,11)、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nic acid,12)、friedelin(13)、24(R)-9,19-cyclolanost-3-one-24,25-diol(14)、24(S)-9,19-cyclolanost-3-one-24,25-diol(15)、豆甾烷-3-酮(stigmast-3-one,16)、豆甾烷-4-烯-3-酮(stigmast-4-en-3-

徐佳琦, 戚嘉敏, 朱雯, 许逸林, 奚如春[4]2016年在《~(60)Co-γ辐照对洋紫荆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的影响》文中认为分别采用0,20,40,60,80,100 Gy剂量的~(60)Co-γ射线辐射洋紫荆(Bauhinia variegata)种子,观察测定其种子发芽率和幼苗生长指标,研究辐照对洋紫荆种子的诱变效应。结果表明,在0~100Gy辐射剂量内,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洋紫荆种子发芽率出现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由51.66%(20 Gy)降至42.66%(60 Gy),又升高至54.33%(100 Gy)。一定剂量的辐照能促进胚根的生长,其中20 Gy的辐射下平均胚根长度为3.28 cm,显着大于对照组(2.49 cm)(P<0.05)。40~60 Gy辐射剂量使种子发芽率和幼苗成活率降低。各辐照处理对幼苗苗高、地径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幼苗生长6个月后,各辐照组苗高、地径均显着小于对照组(P<0.05),同时对叶片分裂角度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幼苗未出现致畸形态。

陈勇, 唐昌亮, 吴忠锋, 钱磊, 李浩[5]2016年在《洋紫荆资源培育及其应用》文中提出洋紫荆属羊蹄甲属植物,为华南地区广泛应用于园林景观中的乡土树种,因具有极高的观赏和药用价值而广受重视。文章从洋紫荆基本现状、资源培育和生产应用等角度出发,简述了洋紫荆生物学特性、种子繁殖、无性繁殖、栽培技术、观赏价值以及药用价值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进一步探讨了洋紫荆资源培育和开发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种质资源收集和良种选育、快速繁殖、定向培育以及开发利用等方面的问题。

徐晔春[6]2013年在《樱花之艳——洋紫荆》文中研究表明洋紫荆(Bauhinia variegata)又名宫粉羊蹄甲、红紫荆,为豆科羊蹄甲属落叶乔木;叶近革质,基部浅至深心形,先端2裂达叶长的1/3,总状花序侧生或顶生,花大,紫红色或淡红色,杂以黄绿色及暗紫色的斑纹。花期春季,以3月最盛。产我国南部,印度、中南半岛也有分布。

陈定如[7]2006年在《洋紫荆(宫粉紫荆、宫粉羊蹄甲、羊蹄甲)苏木科》文中研究指明半落叶乔木,高8-12m,枝下高3m,干枝略直。树冠卵球形。叶互生,近革质,阔卵形或近圆形,宽5-13cm,先端2裂片长为叶片长的1/4 ̄1/3,顶端圆,基出脉9-11条。近伞房状的总状花序侧生或顶生;花两性;花冠直径约10cm,花瓣5片,粉红色,具紫红

曾成城[8]2016年在《水淹条件下秋华柳对Cd污染土壤生化特征的影响》文中提出叁峡工程完成蓄水后,库区形成面积达349km2,反复经历“淹没-干旱-淹没”过程的消落带,采用植被重建的方式是治理受损的消落带生态系统行之有效的方法。此外,叁峡库区消落带土壤重金属污染处于警戒状态,主要生态风险元素为Cd。在对叁峡库区消落带进行植被重建的同时,联合进行重金属植物修复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耐水淹和耐重金属的秋华柳(Salix variegata Franch.)作为试验材料,从土壤角度出发,对土壤化学性质、Cd全量及各形态Cd含量、土壤微生物数量以及酶活性等生化特征进行了研究,探究秋华柳在水淹条件下对Cd污染土壤的修复能力。设置无植物和种植秋华柳两个处理组,分别对两组设置两个水分处理组:正常供水组(CK)及土壤表面以上5cm水淹组(FL),四个镉浓度处理组:对照组(0 mg·kg-1)、低浓度(0.5mg·kg-1)、中浓度(2 mg·kg-1)及高浓度(10 mg·kg-1)。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水淹条件下秋华柳种植对Cd污染土壤主要化学性质的影响与无植物组土壤相比,种植秋华柳均显着降低30 d和60 d土壤pH值,使其更加趋于中性(P<0.01);水淹显着降低第60 d土壤pH值(P<0.01);30 d土壤中,无植物正常供水(CK)及种植秋华柳正常供水组(PCK)土壤pH值均呈现出随Cd处理浓度增大而增大的趋势。种植秋华柳显着降低第30 d全氮和60 d土壤全氮及全钾含量(P<0.05);水淹显着降低第30 d全磷含量,60 d土壤全氮、全磷及全钾含量(P<0.05)。水淹对土壤营养元素有较强的溶出效应,且随时间延长,其溶出效应有可能越强,有增加水体富营养化风险。但秋华柳对土壤营养元素全量有较好的吸收能力,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土壤中氮磷向水体的释放,降低水体富营养化风险。种植秋华柳显着提高第60 d土壤碱解氮含量(P<0.05);水淹显着提高第30 d、60 d土壤碱解氮含量(P<0.05)。水淹显着降低第30 d土壤有效磷含量(P<0.05),植物及水分处理均显着影响第30 d和60 d土壤速效钾含量(P<0.05)。除30 d土壤pH值外,Cd浓度处理对种植秋华柳土壤化学性质均无显着影响(P>0.05)。方差分析表明Cd浓度处理与植物或水分的交互作用对土壤化学性质有一定显着影响(P<0.05),说明土壤Cd的存在对土壤营养元素会有一定影响,其具体机理尚需进一步探究。从土壤营养元素吸收的角度亦可反映出秋华柳对土壤Cd胁迫有较好的耐受和适应能力。2.水淹条件下秋华柳种植对土壤Cd含量及形态的影响Cd处理浓度越高,土壤中Cd活性态浓度越高,生物毒性越强。水淹显着降低土壤活性态Cd浓度(P<0.05),增大Cd污染土壤植物修复难度。种植秋华柳对30 d土壤Cd全量及各形态Cd浓度均无显着影响(P>0.05);对第60 d土壤中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的Cd浓度以及60 d水淹组土壤Cd全量均有显着影响(P<0.05)。秋华柳种植显着降低土壤Cd迁移系数,30 d正常供水组、水淹组以及60 d正常供水组和水淹组平均降幅分别为2.0%、4.12%、9.71%、9.32%,二组降幅差异不大。处理时间过短和试验用苗生物量偏小可能是秋华柳对土壤全量Cd影响不大的主要原因。本研究表明:水淹生境下,秋华柳对Cd污染的土壤仍有较好的修复能力,且随时间延长,其修复效果有可能越好。3.水淹条件下秋华柳种植对Cd污染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种植秋华柳显着提高第60 d土壤细菌数量(P<0.05)。水淹显着降低第60 d土壤中细菌数、真菌数,显着降低第120 d土壤放线菌数及真菌数(P<0.05)。高浓度的Cd浓度处理组土壤中各微生物数量低于对照组和低浓度处理组,但方差分析表明Cd浓度处理对土壤各微生物数量的影响未达到显着水平(P>0.05),Cd处理浓度不够高可能是其主要原因。种植秋华柳对土壤微生物数量有一定改善作用,其成效不如前人以超富集植物为研究对象的改善效果明显,Cd处理浓度较低,对微生物未造成严重胁迫,可能是其主要原因。4.水淹条件下秋华柳种植对Cd污染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种植秋华柳显着提高了60 d土壤磷酸酶活性以及120 d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P<0.05);水淹显着降低第60 d土壤磷酸酶活性及第120 d土壤脲酶、蔗糖酶和磷酸酶活性(P<0.05);各处理组土壤酶活性随Cd处理浓度的增大均大致表现出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高浓度处理组(10mg·kg-1)酶活性均低于对照组(无外源Cd添加处理组)。其中,60 d土壤磷酸酶活性及120 d脲酶活性对Cd浓度处理的响应达到显着水平(P<0.05)。秋华柳对正常供水及水淹组土壤中酶活性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表明秋华柳对土壤酶活也有一定改善作用。土壤微生物数量与酶活性相关性较大,且对土壤Cd胁迫均较为敏感,将这两类指标结合起来作为判断土壤Cd污染程度和治理成效指标更为合理。综上,本研究发现,在进行水淹和Cd双重胁迫的情况下,秋华柳在试验处理期间存活率达100%。水淹对土壤营养元素有较强的溶出效应,但秋华柳对土壤营养元素全量有较好的吸收能力,故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水体富营养化风险。短期时间内秋华柳对水淹组的Cd吸收不逊于正常供水组,并能显着降低生物活性高的Cd形态含量;种植秋华柳对正常供水组及水淹组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以上结果表明:水淹生境中,秋华柳对Cd污染土壤具有较好改善作用,在其修复方面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李娅[9]2008年在《水淹对叁峡库区岸生植物秋华柳和野古草存活和恢复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叁峡水库建成后,由于水库水位周期性的涨落,库岸两边的部分区域会处于被淹没和出水暴露的周期性更替之中,两岸将形成垂直落差最大达30m(145-175m)的库岸消落区。新形成的库岸消落区其环境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水淹时间延长,对于消落区某些区域的淹没时间可长达6个月之久。长时间的水淹可能会导致库岸消落区内很多原有的植物不能生存,从而造成库岸剥蚀和滑坡、消落区水土流失、库区景观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采用在消落区内人工构建植被是保护叁峡库区消落带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之一。在消落区的植被构建中,注重选用能够耐受长时间水淹的植物物种十分重要,对水淹具有一定耐受能力、适应库岸消落区环境的植物物种无疑可以作为构建消落区植被的首选物种。植物在水淹后的存活和恢复生长状况是衡量其水淹耐受能力的重要指标。本文从植株在水淹后的存活和恢复生长两方面探讨了秋华柳(Salix variegata Franch.)和野古草(Arundinellaanomala Steud.)的水淹耐受能力。实验在叁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中进行,所选用的材料为自然生长于长江及其支流江岸的秋华柳和野古草,2005年5-6月从长江的重要支流嘉陵江江岸采集秋华柳当年生实生苗和野古草当年生分蘖苗,将实验苗统一移栽到实验盆中。于2006年1月开始水淹,2006年8月水淹结束。分别测定了秋华柳和野古草植株在不同水淹处理后(六个水淹时间:20d,40d,60d,90d,120d和180d;叁种水淹深度:对照,水淹根部和水淹2m;两种水淹方式:连续水淹和间歇水淹)的存活和恢复状况,实验结果如下:通过研究水淹对秋华柳植株存活和恢复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水淹对秋华柳植株存活率的影响较小。水淹根部处理的植株在水淹180d后,存活率仍为100%,水淹2m处理的植株在水淹120d后,存活率也为100%,直到180d后,存活率才下降为0。水淹后,秋华柳植株仍然可以进行恢复生长,表现出很强的恢复生长能力,但因水淹处理的不同,其恢复生长存在差异。随着水淹时间的延长,秋华柳植株出水后到开始恢复生长之前所需的时间增加,但所有水淹处理后存活的植株在水淹结束后一周内都可以开始恢复生长。在相同水淹时间处理下,水淹处理的秋华柳植株在恢复生长期间的相对生长速率都高于对照植株,水淹40d,60d,90d后,水淹2m的秋华柳植株分别比对照植株高57.8%,143.4%,130.4%。水淹结束时,秋华柳地上部分生物量随水淹深度的不同而不同,水淹根部处理的植株几乎与对照植株无显着差异,水淹2m处理的植株都低于对照植株。水淹结束后,不同处理的秋华柳植株生长2个月后的地上部分生物量与其在水淹结束时不同处理植株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变化趋势相似。本研究表明,秋华柳在长时间的水淹后具有很高的存活率,并可以进行很好的恢复生长,表现出较强的水淹耐受能力,可以考虑将其应用于叁峡库区消落区的植被构建。通过研究水淹对野古草植株存活和恢复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在水淹90d内,无论是连续水淹还是间歇水淹,对野古草植株的存活率影响都较小,存活率均为100%。长时间的水淹后,其存活率下降,在水淹180d后,存活率下降为0。在水淹90d内,野古草植株的恢复生长受水淹的影响也较小。在水淹后的恢复生长期,分蘖数变化量,叶数变化量以及恢复生长的相对生长速率几乎都显着高于对照。同时,在水淹90d内,连续水淹与间歇水淹对野古草植株恢复生长的影响无明显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较长时间的水淹会影响野古草植株的存活,但在水淹90d内,水淹对野古草植株的存活和恢复生长的影响较小,具有一定的水淹耐受能力。通过研究野古草和秋华柳植株在水淹后的恢复生长动态,研究结果发现:(1)短期水淹后,野古草在整个恢复生长期的分蘖数、叶数增加速率几乎保持不变。90d的长期水淹后,其分蘖数、叶片数在恢复生长初期迅速增加,并且分蘖数和叶数增加速率都高于对照植株,在恢复生长后期,增加速率有所降低,但仍高于对照植株。长时间的水淹会降低野古草植株地上部分生物量,但在恢复生长期,地上部分生物量会迅速增加。(2)秋华柳在较短时间水淹后,一级分枝数在恢复生长初期明显增加,增加速率高于对照植株,在恢复生长后期,增加速率有所降低。长时间水淹后,水淹植株与对照植株相似,一级分枝数在整个恢复生长期几乎都不增加。叶数的变化与一级分枝数的变化恰好相反,短时间水淹后,秋华柳植株的叶数在恢复生长初期增加不明显,后期的增加速率高于对照植株,但长时间水淹后,叶数在恢复生长初期明显增加,增加速率高于对照植株,恢复生长后期又有所降低。与野古草类似,长时间的水淹也会抑制秋华柳植株地上部分生物量,但在恢复生长期,地上部分生物量也会迅速增加。结果表明,野古草和秋华柳植株在水淹后仍可以进行恢复生长,长时间的水淹后,其生长在恢复生长初期表现更为明显,说明这两个物种对水淹具有一定的耐受能力。根据本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秋华柳和野古草植株在长时间的水淹后,仍然可以存活,能够耐受较长时间的水淹,并且在水淹后可以进行很好的恢复生长,表现出较强的水淹耐受能力,可以考虑应用于叁峡库区消落区的植被构建。

欧泳欣[10]2016年在《5种园林树木修剪截口愈合研究》文中指出园林树木修剪作为园林绿地养护管理的重要手段,不仅能够调节树木生长发育,改善树体结构,调整树形,还能促进开花结果,提高树木观赏性。然而,修剪操作产生的截口将原本相对封闭的树体内部组织暴露于外界环境当中,增加枝干因腐烂或虫蚀而折断的风险,降低了树木安全性。因此,截口的及时愈合能减少病虫从截口处入侵树体的机会,保护内部组织,对树木健康和安全性有重大意义。为了解树种、截口大小以及季节变化对截口愈合能力的影响,以校园绿地中集中栽植的白兰(Michelia alba)、芒果(Mangifera indica)、蒲桃(Syzygium jambos)、洋紫荆(Bauhinia variegata)和黄葛榕(Ficus virens)作为实验材料,每种选择胸径相近的30株园林树木,在每株树的一级(二级)主枝上选择截口直径10~20mm、20~30mm和30~40mm的枝条各1个于2013年12月进行疏枝修剪。从2013年12月到2015年12月的2年内每3个月测定愈伤木面积和截口面积。以愈合生长量、愈合率、完全闭合截口数、无愈合反应截口数反映不同树种、不同规格截口在不同季节当中的愈合能力,探究截口愈合能力随规格变化的规律和趋势,以及与树木年生长周期中生长速度的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5个树种修剪截口的愈合能力存在明显区别。白兰愈合速度较快且响应能力较强;芒果和蒲桃愈合速度较快但响应能力较弱;黄葛榕愈合速度较慢但响应能力较强;洋紫荆愈合速度较慢且响应较弱。前两类树种愈合能力较强,后两类愈合能力较弱。愈合速度较快的树种能适应更短的修剪周期和更大规格的修枝强度;愈合速度较慢的树种,应避免对其大规格枝条进行修剪;响应能力较弱的树种,修剪后做好截口防腐处理,并结合栽培措施促进愈合反应的发生。(2)3种规格的截口生成愈伤木的速度和响应能力有明显区别。修剪截口并非规格越小,愈合能力越强,而是在一定的规格范围内愈合能力最强。白兰和芒果20~30mm和30~40mm的截口愈合能力较强;蒲桃、洋紫荆和黄葛榕10~20mm的截口愈合能力较强。因此,白兰和芒果等宜在枝条直径介于20~40mm时修剪;蒲桃、洋紫荆和黄葛榕则宜在枝条直径小于10mm时及时修剪。(3)截口愈合速度与各季节中树木的生长速度有紧密联系。修枝后的第1年截口愈合速度较快,且受季节变化的影响较为明显,愈合进程总体表现出由慢到加速到最快再到稳定的过程,与树木年生长周期中生长速度的变化规律基本呈一致的趋势。修枝后的第2年,截口总体愈合速度明显下降,受季节变化的影响不明显。因此,在冬季修剪,截口在修枝后第一个年生长周期开始时能有效地发生愈合反应,利用当年春夏季愈合速度较快的时期达到较好的愈合效果,并在下一个冬季愈合速度减慢前有更充足的时间闭合截口,符合树种自然生长规律。结合前人研究结果,对截口愈合程度的衡量标准及其测定方法、影响愈合能力的其他因素以及最适宜的修剪季节等进行了探讨。本实验首次采用描图法测定截口生成愈伤木的面积以计算愈合速度,能较精确、全面地体现截口愈合程度;另外,截口愈合能力的差异还可能受树种生速、木质材性、截口腐烂程度、截口分泌物、树种物候表现、树种原产地、科属等特性的影响;确定最适宜的修剪季节,还需考虑不同季节病虫害情况、截口腐烂的情况以及树木修剪后的其他生理反应等。

参考文献:

[1]. 洋紫荆(Bauhinia variegata L.)花的化学成分研究[J]. 廖云, 李蓉涛.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13

[2]. 洋紫荆的文化内涵及其园林应用价值[J]. 刘连海, 唐昌亮, 文才臻, 李浩, 罗树凯.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16

[3]. 洋紫荆Bauhinia variegata L.的化学成分及抗癌活性的研究[D]. 赵燕燕. 沈阳药科大学. 2004

[4]. ~(60)Co-γ辐照对洋紫荆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的影响[J]. 徐佳琦, 戚嘉敏, 朱雯, 许逸林, 奚如春.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16

[5]. 洋紫荆资源培育及其应用[J]. 陈勇, 唐昌亮, 吴忠锋, 钱磊, 李浩. 中国城市林业. 2016

[6]. 樱花之艳——洋紫荆[J]. 徐晔春. 花木盆景(花卉园艺). 2013

[7]. 洋紫荆(宫粉紫荆、宫粉羊蹄甲、羊蹄甲)苏木科[J]. 陈定如. 广东园林. 2006

[8]. 水淹条件下秋华柳对Cd污染土壤生化特征的影响[D]. 曾成城. 西南大学. 2016

[9]. 水淹对叁峡库区岸生植物秋华柳和野古草存活和恢复生长的影响[D]. 李娅. 西南大学. 2008

[10]. 5种园林树木修剪截口愈合研究[D]. 欧泳欣. 华南农业大学. 2016

标签:;  ;  ;  ;  ;  ;  

洋紫荆Bauhinia variegata L.的化学成分及抗癌活性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