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关系_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论文

传统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什么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综合实践活动论文,传统论文,课程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直面现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个筐吗?

上面这个表格是笔者收集到的一所小学一学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列表。可以发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几乎涵盖了学校的所有活动,比如少先队活动、学校传统活动、学校社团活动等。

笔者还曾收到一封教师来信,信中说:“我们区今年也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每周一节,我是班主任,安排我带这门课。上学期,区里有人到学校给我们培训,讲到这门课程的特征,我觉得还是很有意思的。这门课离学生很近,有些还能和我的班主任工作结合起来。正当我准备用网上找到的方案,结合学生的实际试试时,学校通知这门课取消,改上校本写字课。我很纳闷,为什么学校不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了?学校的解释是:已经开了这门课,综合实践活动就是弹性课时,包括学校的传统活动,比如春游、军训、读书活动、三跳比赛、歌咏节等,这些活动加在一起,课时足够了,没必要再另开课。”

笔者到各地学校观摩时,发现一些学校所呈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也包含了诸如读书节活动、军训活动、班会活动的展示。有些学校甚至将学科内的实践活动,比如语文综合活动、数学综合活动等,也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可见,当前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当作“筐”的状况并不是个例。

面对这种情况,有些老师开始担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地位和课程的“纯粹性”是否难以得到维系。有些老师感觉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应该不同于传统活动,应该将兴趣活动与其他类型的学校传统活动完全排除在外。当看到传统活动、学科活动等被直接贴上标签,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老师们的心中充满了疑惑。

现状如是,可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如果把这些元素都踢出“筐”去,“筐”里还剩下什么?成为一个“筐”是课程发展的必然还是偶然?对课程发展是利还是弊?这些形形色色的所谓“综合实践活动”到底是不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呢?它们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这些问题涉及到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征及其内涵和外延的追问。直面现状,不妨先悬置判断,进行客观的归因分析,追问乱象产生的原因。

尝试理解——合理性与危险并存

一些学校为什么会把多种活动形式一股脑儿都扔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个“筐”里呢?

有一种说法认为,把优良的活动传统丢掉实在可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纲要指出,新课程改革“设立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对活动课程的继承、发展与规范”。钟启泉教授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教育界长期以来经历了从“第二课堂”再到“活动课程”的改革实践之后的历史经验提升所形成的课程发展。

由此可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它与学校以往的活动课及传统活动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活动课及学校传统活动无论在教学方式还是教学内容上,都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之初,学校需要借助传统课程的理解来建构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解,逐渐形成自己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调用曾经在学校实施过的各种活动以及以往活动课的经验无可非议。

而另一种说法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非指定领域本身就包含了丰富的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纲要指出,“除指定领域以外,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大量非指定领域,如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学生的心理健康活动,等等”,这也就是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包含了研究性学习,也包含了更为丰富的学习领域,与学校以往的传统活动有许多重叠之处,这些活动均未超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范围。而这些学习领域与研究性学习相比,学校更为熟悉,更有利于承袭以往的经验,更方便实施和操作。这些活动内容似乎都能包含在非指定领域中,当然成为实施中的首选。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这种实施方式还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实施的思路。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是本次课程6项具体的目标之一。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校各项活动整合实施,似乎有利于提高学校的课程效率,实现课程的综合。

基于以上理解,是否意味着学校原本就有的各项活动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呢?所有的学校活动都能贴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标签,摇身一变成为符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的课程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这种做法中隐含着推诿搪塞的因素。

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当作“筐”的现象引人担忧。如果把什么都往里装,没有必要的考量,那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该如何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颗新课程之星如何才能闪亮?

众所周知,传统并非全是“优良”,继承也不意味着全盘接受,我们需要思考的是继承什么、发展什么以及如何规范的问题。这些传统的活动形式虽然没有超出综合实践活动的范围,但它是否具有课程形态,能够被称为“课程”吗?整合实施多种活动的思路并没有错,问题在于该怎么整合,整合之后这些活动又该以怎样的课程形态出现。

应对策略——继承与发展同在共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校的各类传统活动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不等于研究性学习。陈树杰教授认为,“研究性学习属于却不等同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领域,尽管其属于实践学习的高级形式,却无法用以指导综合实践活动各个领域的内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含了更为丰富的主题活动方式,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非指定领域内包含了班团队活动、学校传统活动、读书节等,都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范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这些传统活动指明了改进的方向,使这些活动得以站在课程的角度被重新审视,克服其中的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突破其中教师导、部分学生演的低效模式,改变其中随意性无设计、无评价的教学方法,为提高学校传统活动的课程价值和教育意义,提供了规范化和课程化的途径。

并不是所有的传统活动都符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要防止过分泛化。如果仔细分析,不难发现有些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相悖。比如春秋游活动、读书节及歌咏比赛等活动,在实施中有明显的不足,形式化倾向严重,只注重活动结果,而没有活动过程;没有针对性,目的性不强,即使教师在设计活动方案时有目的,但学生并不了解;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参与者,常常处在被安排、被设置的被动的配角地位,学生不可能在这种活动中享受到自我发展、自主成长的快乐。这种没有主题,没有需要解决的问题,更不用说是学生自己的问题,不符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特征:自主性、开放性、综合性、生成性、实践性。可以说,这种类型的传统活动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建立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理解。审度一项活动是否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妨首先辨析它是否具有课程形态,其次观察它是否具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自主性、综合性、生成性、实践性的特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离不开活动,但只有当活动具有课程的特征时,才能称得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至少需要具备四个基本要素。

第一个要素是课程价值和目标的确立。要使郊游或者军训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部分,就要设计明确活动的目标,比如,在活动中学生发展了哪些能力、哪些基本技能,掌握了哪些知识等。如果春游、秋游只是把学生带出去海吃海喝、观光、旅游一下,学生很兴奋,在公园里打打球,相互游戏,得到的只是“今天很开心”等表面感受,时间一长,这种目标预设不足的活动重复多次,学生参与的热情渐失,所以活动想要成为一门课程首先要有明确的课程目标。

第二个要素是课程内容。综合实践活动真正的课程内容是学生生活中的主题,而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只是综合实践活动内容范围的一个模块。真正的内容是在学生、教师的讨论、沟通、交往当中运用各种方法所确定的活动的主题或者问题,那才是课程内容。学生的主题从哪儿来?还是来自于学生的问题,这才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春游、秋游、军训的内容是什么呢?如果能把这三个活动的设计体系化,能够使学生在其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来展开春游,带着问题来展开秋游,并且尝试着去运用各种方法去解决问题,去发展他们的各种能力,那么春游、秋游也就成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部分。

第三个要素是学习方式。任何一门课程都有相对稳定的学习活动方式、教学方法。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说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当中就要有观察、调查、访问、收集资料、试验、技术设计与操作、社会服务、宣传、劳动,还有公益活动等,如果在春游、秋游、军训活动中学生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而且是与学习目标相关联的过程,那么它也可以成为一门课程。

第四个要素是评价。如何来评价课程实施的效果?它对学生的发展究竟起到哪些方面的促进作用?也需要根据目标对评价的内容、指标及工具进行设计与实施,对活动实施的效果进行测评。

面对课程现实,武断地作出“不是”的判断,可能打击课程探索的热情。而如果盲目作出“是”的判断,又可能禁锢课程的发展。我们能做的,应该是辨识学校传统活动中积极的课程要素,引导学校传统活动走上课程发展的历程。

标签:;  ;  ;  

传统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关系_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