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口迁移和流动对广东语言的影响_流动人口论文

论人口迁移和流动对广东语言的影响_流动人口论文

试论人口迁移流动对广东语言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广东论文,试论论文,人口论文,语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是我国人口迁移流动较为频繁的省份之一。人口的大规模、经常性流动,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广东的语言。本文中,我们试讨论这种影响的两个侧面。

一、广东人口迁移流动的基本情况

1.人口迁移流动规模庞大

由于迁移流动人口流动性等原因,很难对其规模作出确切的统计。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广东迁移流动人口总量为393、17万人(其中,省外迁入流入为125.75万人,省内跨市县迁入流入为267.11万人,其他0.31万人)。如加上常住不满一年的人口,则匡算数据为580万人左右,约占当年全省总人口的1/10。

时至今日,有人估计现在全省境内的迁移流动人口总量约在1000万左右。这个估计不一定准确,但相当符合经验的观察。如是这样,则流动人口占了全省总人口的1/6。

2.人口迁移流动的流向呈明显的集中趋势。

省外迁入流入广东人口来源地情况见表1。如表所示,广西、湖南、四川、海南等省份是主要的迁入流出地。1990年省内流动人口的流出地,主要是茂名、汕头、肇庆、梅州、河源等城市。从流入地来看,迁移流动人口主要涌入了珠江三角洲,见表2、表3。

表1 1990年省外迁入流入广东人口来源地布构成

单位:%

来源地 占省外流入 来源地 占省外流入 来源地 占省外流入

数的% 数的% 数的%

广西 31.83 云南 1.41 新疆 0.38

湖南 18.12 河北 0.76 甘肃 0.39

四川 12.21 陕西 1.19 天津 0.23

海南 6.03 上海 0.89 内蒙古0.19

江西 4.55 安徽 0.71 青海 0.14

福建 4.55 北京 0.85 宁夏 0.06

湖北 3.07 辽宁 0.64 西藏 ……

浙江 2.95 黑龙江0.53 港、澳、

河南 2.53 山东 0.67 台、国外 0.31

贵州 2.44 吉林 0.46

江苏 1.92 山西 0.29 合计 100

资料来源:跨世纪的中国人口(广东卷).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

表2 1990年省外迁入流入广东人口在各市的分布

市别 占省外流入 市别 占省外流入 市别 占省外流入

人口%人口%人口%

东莞17.51 湛江3.83 梅州1.11

广州15.02 中山3.70 清远1.27

深圳21.80 惠州3.54 河源0.55

佛山8.30 江门2.94 汕尾0.95

珠海3.55 汕头2.66 潮州0.64

韶关4.80 肇庆2.41

茂名4.56 阳江0.87 合计100

资料来源:同表1

表3 1990年广东省内跨县、市迁称流入人口分布

市别 占省外流入 市别 占省外流入 市别 占省外流入

人口%人口%人口%

深圳29.31 韶关4.24 河源0.72

广州16.85 汕头2.79 阳江0.76

佛山8.18 肇庆3.38 清远1.51

东莞8.17 湛江29.4 汕尾0.96

珠海4.92 茂名2.03 潮州0.32

惠州5.11 梅州2.22

江门3.60 中山2.047 合计100

资料来源:同表1

3.流动人口年龄构成轻与文化程度较高。流动人口以青壮年居多,15~59岁年龄段的占总量的87%,特别是15~29岁年龄段的人,占总量的68.21%,都大大高出广东省这两个年龄段的人口比重。流动人口文化素质也相对较高,超出全省平均水平,见表4。

表4 1990年流动人口和全省人口文化程度状况

流动人口 全省人口

文化程度 人数 占总人口 人数占总人口比重

(万人)比重(%) (万人) (%)

大学 4.86 1.4784.09 1.34

高中 41.18 12.42

561.488.94

初中 160.4048.39

1447.82

23.04

小学 93.04 28.07

2452.56

40.47

文盲半文盲13.06 3.94663.2310.56

资料来源:同表1

由上可知,近十几年来迁移流动人口数量大,来源地相对分散,流入地相对集中,流动人口年龄较青,而且又多受过一定的教育。这些对影响广东的语言极具意义。

二、对广东语言构成的影响

传统上,广东的语言主要由汉语的三大方言,即粤方言、客方言、闽方言三大方言构成,他们是广东语言的主体。此外,若干地区还分布着汉语土语(如韶关土语)、非汉语(如瑶语)等,不过只是次要的。

这三大方言的形成,归根结底也是移民的结果[1]。受战争等各种原因的影响,中原一带的先民,历史上不断南迁。他们带来的中原汉语经过与本地的土著语言融合等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了三大方言。最迟在唐宋时期,广东境内汉语方言的构成,便基本如今。其后的语言变化,只是方言间彼此进退消长,以及具体分布区域的更迭,而再无新的语码(language code)系统进入。

1949年以后,普通话渐次流入,成为一种有限的上位语体,一定程度上在行政机关、军队、学校等领域使用。不过,这时期的普通话,主要体现为工作语言,是一种官话,既不是日常交际的媒介,亦无以之为母语的语言社区。对广东而言,普通话只是外来话。

随着改革开放而来的迁移流动人口,改变了这一局面,深圳、珠海两个普通话语言社区(language community)的出现,标志着广东语言构成的重大转变。

深圳原是宝安县城,是个边境小镇。1979年,国务院批准成立深圳市,1980年又在深圳市划出327.5平方公里设立经济特区;珠海因位于珠江和南海之间而得名,1979年设市后,昔日荒凉的渔村小镇,到今日已迅速崛起,成为一座花园式的海滨城市。移民“移”出来的这两座城市,其主体人口,自然是移民、流动暂住人口。表5是这两个特区人口变化状况。

表5 深圳、珠海特区人口变化状况

年份总人口(万人) 年平均递增(%)

深圳珠海深圳珠海

198211.36

13.32 -

-

199087.52

33.42

29.07

12.18

如表5所示,人口的这种急剧增长,主要是迁移、流动人口涌入的结果。1982年至1990年间,自然增长人口只占人口新增总量的5.55%,机械增长导致的却高达94.45%。以深圳为例,全市(含宝安县)8年间共增加人口170万,净迁入达164.25万,占96.62%,自然增长人口仅5.75万;特区人口增加76.16万,净迁入为58.16万,占特区人口增加的76.37%。

数以百万计的人口,近乎突然之间涌到一起,而且来源又各不相同(参看表1),所操母语各异,这就自然产生了以何种语码为基本交际媒介的问题。深圳与珠海,都不是以原有城市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不存在采用原有语码的现实可能性。新的通用语码,只能是不同来源的人所共用、都能接受的,这样,舍普通话别无可能。只有普通话才能统一这样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的语言,只有普通话才能让大家都接受,而他们所受的教育相对较高(参看表4),又保证了他们会用普通话,这样,在大方言的背景下出现两个普通话社区,就是自然的选择,唯有的可能结果。

时至今日,深圳与珠海仍以普通话为基本交流媒介,在珠江三角洲占尽优势地位的粤方言,反居次要地位。而且这种局面大概还会沿用下去,这从一个事实可以看出:现时的上二市青少年,不能用粤方言完成复杂交际的多有,不能用普通话完成复杂交际的几无。

由于这两个语言社区的出现,改变了广东的语言构成,三大方言不再是独支天下,这对广东的语言生活,也定会产生深远的影响[2]。

三、对广东语用的影响

广东传统上既是以粤方言、客方言、闽方言为主体语言,其语用,就也是以三者为主,而且语用与语码分布极其一致,即,粤方言区用粤方言,客方言区用客方言,闽方言区用闽方言,彼此之间并无上、下位等关系。这是传统以来的基本语用情况,但是开放以来的人口迁移流动初步改变了这种语用,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粤方言势力扩张,有成为地区通用语的趋势;二:普通话超方言,成为不同方言区交流的基本媒介,使用日多。

粤方言传统上即被看成是广东的代表语言,称之为粤方言、广东话,就是这种优势地位的反映。但是,粤方言尽管有高声望,却没有能在其他方言区流行,其分布,使用仍有限。开放后粤方言迅速扩张、打进了其他方言的地盘,成为地区标准语之势日益明显。造成这种状况的,除经济、传播媒介等原因外,人口迁移流动也是一个重要成因。

以汕尾为例[3]。它原是个海滨小镇,80年代初升格成市。镇上居民通用闽方言,只有几千名原籍粤西的渔民使用粤方言(当地人称为“咸水白话”)。时至今日,该市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听、说白话、青少年尤其兼会闽方言、粤方言、普通话。学会听白话,主要是看香港电视的影响,说白话,则主要与流动迁移人口有关。该市历史上即有许多人在香港、广州等地定居谋生,开放之后,这批人有的回乡定居,有的回乡办企业,他们,尤其是他们的后代,在港、穗等地以粤方言为工具,返乡后仍习惯以粤方言交际,这就使得在同他们来往时,本地人也用起了粤方语;另一方面,该市居民在开放后又多有外出广州、深圳等通用粤方言区工作,在外地习用粤方言,回乡后依然多用粤方言,这样,两类回流人口有意无意间推广了白话。闽方言区向以其他语码难以进入著称,向以语言保守著称,现在其中心地带出现了这样一个语言变异区,的确值得语言学界认真、深入研究。

汕尾只是一个典型的个例。事实上,潮汕话通行区粤方言词汇、表达法以及“吊粤腔”现象已相当流行,只是没有出现这样的语言改制现象罢了。但在客方言区,尤其是梅州等客方言腹地以外的地区,如惠州、博罗、韶关的一些地方,改客从粤颇为常见,今天的粤方言分布区、通用区、远比历史上大得多,这再次证明了人民分隔则语言分离,人民流动交往则语言一统这一基本语言学原理。

普通话语用增加则体现出广东语用改变的又一面。传统上,普通话只是一种“官话”,主要用于行政系统、教育系统以及军队中。改革开放后,不仅出现了普通话语言社区,而且普通话语用大为增加,流动人口在其中起了极大的作用。

开放后的人口迁移流动,主要集中在于工、商业,经济型原因(务工经商、工作调动、分配录用)是主导原因,占省外迁移流入人口成因的74.78%、省内迁移流动人口成因的66.94%。短时期内形成的大量流动迁移人口,集中在狭小的行业面中,无法突然之间适应流入地的语言生活,普通话成了唯一超越各自母语的沟通媒介,其语用自然增加。事实上,这是许多向来不用普通话的地区出现普通话的根本原因,通用普通话的工厂散布全省各地,极似语言岛。以顺德等地为例,该地原只通行顺德话,许多本地人甚至并未实际听过普通话,该地开设的合资企业××鞋厂,是该地第一个不以顺德话为交际媒介的大单位。该厂有近两千名员工,开厂之初,来自全国几个省(区)的这些员工,由于大都是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普通话已是基本的沟通媒介。但部分来自潮汕以及粤西山区的员工和本地籍的管理人员,听、说普通话仍有一定的障碍。厂方发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产,于是就大力提倡说普通话,并开设普通话补习班,很快就使员工们都能说相当准确、流利的普通话,当时在该地曾成为一景,本地破天荒地出现了说“怪话”的一群人,语用变得多元了。

当然,如果这种语用只限于外事人,那还只是表面的,并未能真正扎根于当地。重要的是另一面,即外来人通过经商等各种途径,渐渐促成本地人也开始用普通话,这才极为重要。本地人自有母语,由于各种原因的限制,其中绝大多数人原先并不说、用普通话,但在人员大流通的今天,为了更好地经商、搞经济,在与外来人交谈、做生意时,他们开始改变原先的语用。以市桥某电器城为例。该电器城的档主,多是本地人,以前多不说普通话。但是电器城所要面对的顾客,大多是外地人,语言障碍常常意味着生意损失,这就使得普通话不再是身外之事,不再只是“北方佬”的事。我们的调查发现,这些档主基本上都是在经营电器业务中学会普遍话的,对外地客,很自然地用普通话商谈“说好普通话”成了一致的语言心理。事实上,以行业论,现实广东说,用普通话最好、最多的,除行政、教育系统外,当数商业服务业。前二者内通行普通话,是行政等力量、政策作用的结果,后二者内流行普通话,则主要是受服务对象相较起其他行业来外来流动人口更多的作用。近十几年来,广东境内说普通话的现象随处可见,普通话在广东省内大为流行,这与急剧形成的迁移流动人口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广东语用的这两种改变,使广东的语言生活变得丰富起来,双言、多言现象作为语言转制的前奏,日益多见。并成为基本的语用模式,以经济动因为大背景的人口迁移流动,意外地推动了语用的发展、变化。

四、结语

本文中,我们讨论了人口迁移流动对广东语言的影响的两个侧面。

开放后出现的这股人口迁移流动潮,近乎突然之间形成,而且涉及人口众多。源自相对分散的流出地的庞大人口,涌入相对集中的流入地、行业,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广东的语言。受其推动,广东语言在构成上发生了变化,普通话社区生成;在语用方面,普通话、粤方言的使用大为增加,双言、多言现象日益见多。完全可以说,以经济背景为主要动因的人口迁移流动,与其他因素一起,合力把广东的语言推上了重大转折的关头,其深远意义,很快就会更加明显地显现出来[4]

注释:

[1] 具体形成过程,参考李新魁.广东的方言.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

[2] 张振江.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与文化变迁——以语言为对象的研究.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4

[3] 例如对语言体制的影响。参考:张振江.建议在广东实行双语制.同舟共进,1996.4

[4] 例如对语言体制的影响。参考:张振江.建议在广东实行双语制.同舟共进,1996.4

标签:;  ;  ;  ;  ;  ;  ;  ;  ;  ;  

论人口迁移和流动对广东语言的影响_流动人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