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劳动力教育水平与经济活动能力的相关性分析_文化程度论文

我国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与经济活动能力的相关性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相关性论文,文化程度论文,农村劳动力论文,能力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66(2006)08-0024-04

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与其经济活动能力之间有没有相关性,有多大的相关性,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是农村劳动力创造出来的,因此,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是体现农村劳动力经济活动能力的主要指标。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是衡量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的主要指标。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关系,来研究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与农村劳动力的经济活动能力之间的相关性问题。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与经济活动能力相关性的水平

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主要是指劳动力接受学历教育的程度,也包括农村劳动力通过其他学习方式达到的文化程度。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3》可以查得2002年我国31个省(市、区)每百个农村劳动力不识字或识字很少人数、小学程度人数、初中程度人数、高中程度人数、中专程度人数、大专以上学历人数等数据。为便于进行相关性分析,需要计算我国各地农村劳动力人均所受教育年限。要计算我国各地农村劳动力所受教育的平均年限,需要设定各种学历层次的修业年限。根据我国各层次学历教育的学制规定,试作以下设定: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是没有接受过正规学历教育的人,将这部分人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设定为2年;根据我国农村现行学制,将小学程度的受教育年限设定为6年;根据我国城乡现行学制,将初中程度的受教育年限设定为9年;将高中程度的受教育年限设定为12年;根据我国现行学制,将初中起点的中专和高中起点的中专折算取平均数,将中专程度的受教育年限设定为12年;将两年制大专、三年制大专和四年制本科折算,将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的受教育年限设定为15年。

我国各地农村劳动力所受教育平均年限的计算过程如下:首先,用各地各种文化程度农村劳动力所占百分比数分别乘以相对应的设定年限,得出各地每百人中各种文化程度农村劳动力的点数;然后,将所得的各地每百人中各种文化程度农村劳动力点数相加,得出各地每百人中各种文化程度农村劳动力的总点数;最后,再用所得的各地每百人中各种文化程度农村劳动力总点数除以100,就得出了我国各地农村劳动力人均所受教育的年限。

对于我国农村劳动力的经济活动能力,可以用我国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来衡量。我国2002年各地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数据,可以直接从《中国统计年鉴2004》中查得。

我们选用英国统计学家皮尔逊(Pearson)用积差方法推导出来的积差系数(即皮尔逊相关系数)测定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与经济活动能力的相关性。按照皮尔逊相关系数测定法的要求,要根据我国各省(市、区)农村劳动力的平均修业年限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数量,制作出我国各省(市、区)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相关系数计算表(见表1)。表中X代表农村劳动力平均修业年限,Y代表农村人均纯收入,X[2]、Y[2]、XY等数据均依据农村劳动力的平均修业年限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数据算出,合计栏数据则为各省(市、区)农村劳动力的平均修业年限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数据以及各省(市、区)X[2]、Y[2]、XY等数据之和。

表1 2002年我国各省(市、区)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相关系数计算表

运用皮尔逊相关系数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已知X=243,Y=82918,X[2]=1941,Y[2]=264934616,XY=672683,n=31,则:

计算结果显示,2002年我国31个省(市、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之间存在着中度正相关关系。其一,我国各省(市、区)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其二,我国各省(市、区)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相关程度不高。

二、我国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与经济活动能力相关性的特点

1.我国人均纯收入2000元以上和以下地区的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与经济活动能力的相关性水平有明显差别。

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农村人均纯收入不同的地区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情况,可以进行分组分析,通过组别之间的比较,揭示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与经济活动能力之间的相关性特点和规律。对我国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进行分组,把我国各省(市、区)分成人均纯收入3000元以上地区、2000元~3000元地区、1500元~2000元地区、1500元以下地区,分别计算这四类地区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

首先,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3》查得我国2002年不同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地区每百个农村劳动力不识字或识字很少人数、小学程度人数、初中程度人数、高中程度人数、中专程度人数、大专以上学历人数等数据;然后用计算我国各地农村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同样的方法,计算出我国不同人均纯收入地区农村劳动力人均所受教育年限,见表2。

计算结果是:这四类地区农村劳动力的人均受教育年限分别是8.29年、8.15年、7.21年、6.10年,全国平均接近8年。这说明,一方面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年限与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呈正相关关系,人均纯收入越高的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另一方面,人均纯收入3000元以上地区和2000元~3000元地区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的差别较小,只相差0.14年,即人均纯收入3000元以上地区和2000元~3000元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年限与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相关性较小。人均纯收入2000元~3000元地区、1500元~2000元地区、1500元以下地区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的差别较大,分别相差1.11年和0.94年,即人均纯收入2000元~3000元以下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年限与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相关性较大。

2.我国许多省(市、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的排序位次差较大。

排序位次差即序差,指同一主体在相关的两个及两个以上序列中的排序位次之差。序差的大小与相关性的大小呈反向关系,序差大则相关性小,序差小则相关性大。若将表1所列2002年我国各地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与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分别排序,再比较各省(市、区)在这两个序列中的序数之差,可以看出,相差5个位次的省(市、区)有12个,依次是浙江、福建、山西、陕西、河南、江苏、河北、江西、广西、内蒙古、四川、广东,占我国31个省(市、区)的38.7%;相差10个位次的省市区有4个,依次是浙江、福建、山西、陕西,占我国31个省(市、区)的12.9%;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与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相差最大的是浙江省,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排在第3位,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排在第20位,相差达17个位次。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与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相差最大的是山西省,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排在第6位,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排在第18位,相差达12个位次。这表明,在我国相当多的省(市、区),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相关性并不大。

3.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相关性不高的省(市、区),在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有不同的表现。

我国各省(市、区)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与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之间的序差存在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排序位次高而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排序位次低;另一种情形是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排序位次低而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排序位次高。这两种情形表明,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相关性不高的省(市、区)有不同的表现。以2002年我国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与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排序相差5个位次以上的12个省(市、区)为例,农村人均纯收入位次高于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位次的有浙江、江苏、广东、福建、江西、四川6省,农村人均纯收入位次低于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位次的有河北、河南、山西、内蒙古、广西5省区。很显然,农村人均纯收入位次高于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的6省,大部分是经济发达省区,农村人均纯收入位次低于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位次的6省区,无一例外的是经济不发达省区。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与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排序相差10个位次的省(市、区),情形也是如此。

三、我国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与经济活动能力相关性不高的成因

人们通常会认为,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与经济活动能力成正比关系,即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越高,其经济活动能力就越强,然而事实上并不完全如此。如上分析,不少地区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比较高,但经济活动能力并不高,有些地区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比较低,但经济活动能力却比较高。这说明造成我国农村劳动力经济活动能力高低的因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并不完全取决于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与经济活动能力相关性不高的影响因子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科技应用水平。

农业科技应用水平是与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经济活动能力相互影响的变量。农业科技应用水平高,对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的要求也就高,相应地,也就会形成较高的经济活动能力;农业科技应用水平不高,对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的要求也就不高,也就不会形成较高的经济活动能力。反之,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高,也会提高农业科技应用水平,形成较高的经济活动能力;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不高,就不会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科技应用水平,就不能形成较高的经济活动能力。我国目前的农业技术应用水平虽然有了较大进步,但总体上来说还是比较低的。前文分析表明,我国农村劳动力人均接受8~9年的教育(即完成初中教育),就能够与我国目前的农业科技应用水平相适应;受教育程度高于这一年限后,优势就不明显了。我国目前的农业科技应用水平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农村劳动力如果人均受教育程度低于8~9年,劣势就显露出来了,就明显地影响其经济活动能力和实际收入水平。当然,从我国农业科技应用水平的发展来看,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8~9年就不够了。可以预见,在未来的若干年内,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至少要达到12年,即达到高中毕业程度才行。因此,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应用水平,形成农村教育和农业科技应用水平的良性互动,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经济活动能力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必要条件。

2.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

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农村劳动力从事经济活动的客观环境,与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及经济活动能力有密切的关系。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仅包括农业发展水平,还包括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高,意味着农村劳动力从事经济活动的客观环境好,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经济活动能力的增强,有利于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反之亦然。一般而言,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成因,与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有关,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高,更容易形成较高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然而,形成较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原因又是复杂的,并不完全取决于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还与当地城市发展状况、农村自然环境状况、农村拥有资源状况、农村所在地理位置等众多客观因素有关。对于农村劳动力经济活动能力的增强和农村居民收入而言,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还具有替代性。也就是说,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方,即使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并不高,其经济活动能力也比较强,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也会比较高,反之亦然。上述浙江等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排序位次相对高而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排序位次相对低,山西等地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排序位次相对高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排序位次相对低,就说明了这种情形。

3.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状况。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特别是在省(市、区)外转移就业,是农民增强经济活动能力、提高收入水平的补充方式。农村劳动力外出转移就业状况与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及经济活动能力也有密切的关系。在劳动力市场已经开放的条件下,农村劳动力只有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才有助于外出就业,从而增强经济活动能力,提高收入水平。否则,外出就业就缺乏竞争力。据统计,目前我国外出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日益增加,且大都具有初、高中文化程度。越来越多的文化水平较高的农村劳动力到外地转移就业,必然对农村劳动力输出地和输入地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结构产生影响。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各省(市、区)农村劳动力外出转移就业,特别是在省际间转移就业规模有较大的差别(譬如浙江农村劳动力出省、出国转移就业的人数较多,而山西农村劳动力出省、出国转移就业人数较少),也会影响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的相关程度。

标签:;  ;  ;  ;  ;  ;  ;  

我国农村劳动力教育水平与经济活动能力的相关性分析_文化程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