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抢占乳品市场_伊利论文

伊利抢占乳品市场_伊利论文

伊利抢攻乳业市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伊利论文,乳业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乳制品制造企业目前面临历史的发展机遇。近几年奶制品需求增长非常快,已经远远超过了国内奶业加工所能够承受的能力,同时也超过了奶源的增长速度。与消费状况相比,奶制品的生产增长相对慢一些。总体来看,国内各大城市奶制品的消费增长率都在20%左右,而奶制品的生产增长率却在10~12%左右。显然,奶制品在产消方面存在一定的缺口。生产增长跟不上消费的主要原因在于,虽然我国奶业生产企业数量不少,但企业规模、产品质量、产品品种等都跟不上消费结构和消费发展状况。从奶制品企业总体发展状况来看,较低程度的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和创新,1000余家生产企业中绝大多数是产量小、质量一般、效益不好,日处理能力在50~100吨的占到40%,国内规模较大、效益良好的企业仅仅为10家左右,日加工处理超过100万吨的企业只占5%左右。因此,消费的旺盛会推动乳品企业进一步扩张。

国内较大的乳业集团主要有内蒙古伊利、上海光明、河北三鹿、黑龙江完达山、北京三元等,这些企业的日处理能力均在100吨以上。虽然这些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很高,但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些企业仍然无法与国际同类企业相抗衡。

有两组数字足以说明目前国内乳制品企业的扩张道路非常紧迫:一是根据入世协议,乳制品的进口关税减让幅度从目前的平均50%左右下降到12%,这意味着部分乳制品价格(如进口奶粉)至少会降低30~45%,对国内产品的冲击可想而知;二是目前世界排名前15位外国乳品公司中已有13家先后进入我国,2000年全国约有独资和合资乳品企业45家,产值约占我国乳品工业总产值的36%,在WTO下,中国奶业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使国外乳品制造巨头的兴趣会持续多年,因为,中国人每年的乳制品消费仅为世界消费平均水平的7%,因此活生生的数字会把国内乳制品企业推向竞争的顶峰。事实表明,我国乳制品企业在面临需求旺盛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兵临城下的巨大压力。在这种态势下,国内乳品企业的反应并不迟钝,近年来纷纷举起并购、圈地大旗;或者对奶源进行争夺,或者对市场占领,或者通过收购拓展产业链条……

股权结构分析

深沪两市第一家以乳制品为主业的上市公司———伊利股份(600887),截止到2002年3月底,总股本为14667.11万股,发起人股3302.87万股,法人股为3374.84万股,社会公众股为7989.39万股。伊利股份的股权结构比较简单,由于其当时改制时是集团公司整体改制上市,因此,不存在控股母公司和股份公司的母子关系。其第一大股东为当地国资局,持有伊利股份22.52%的股份,因此,伊利股份的公司治理结构基础比较好。伊利股份作为一个集团化的股份公司来说,其控股的子公司大都围绕其主营业务做文章,98%的公司都从事乳品制造、加工或销售;伊利股份的子公司涵盖的乳制品上下游产业链条较长,既有饲料生产加工,又有以奶牛、牛奶生产有关的食品加工;其控股子公司的规模仍然偏小,一些公司的盈利能力仍然偏低,因此,在扩大生产规模、实现规模经营的同时,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实现高附加价值产品仍是公司未来选择发展道路。应对入世从1995年起,雀巢、达能、帕玛拉特等国外乳业巨头已经纷纷进入中国市场。至今,全世界排名前20位的乳业品牌已全部进入。面对逐步进入国内乳制品行业的国际大鳄,如果固态奶(如奶粉)进不能攻,那还有液态奶退可以守。应当说,这是世界各国牛奶业在应付来自境外的竞争压力时的最后一张王牌,一旦连液态奶市场也要被解除武装,则无异于奶业市场已全线崩溃。对中国牛奶业而言,液态奶市场恰恰是奶业市场的最后一块阵地,雀巢、达能、帕玛拉特可以把它们的固态奶通过品种多样化不断占领中国的乳制品市场,但绝不会赶着它们的奶牛到中国市场上来冒地面战的风险。因此,中国奶业协会已制定出发展中国奶业市场的主攻方向:全力开拓液态奶市场。伊利股份选定的发展方向恰恰把液态奶,作为主攻方向。

对外扩张

从伊利股份本身来说,近两年来的扩张既有公司内在发展的需求,同时又是与世界大鳄相抗衡的一种手段。近年来,公司仍然将液态奶、冰淇淋作为未来竞争的主打产品。在上海亚商公司的策划下,瞄准世界水平,投资5亿多元,启动了核心企业的技术改造工程。他们引进了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丹麦海耶公司的冰淇淋生产线,德国GEA集团无菌奶加工设备和瑞典利乐公司超高温灭菌奶包装线,建立了符合国际标准的产品质量控制体系和新产品研发中心等;继在黑龙江、上海、呼伦贝尔草原的成功办厂后,去年9月,一座年加工能力6万吨酸奶的工厂在北京市密云县投产,年加工能力3万吨优质酸乳的工厂在天津登陆;11月,投资1.6亿元的液态奶加工厂在包头动工。尔后,伊利集团又凭借自身的技术、资金、体制、市场、人才和品牌优势,在国内大规模地整合乳业资源:登陆京津沪、扎根黑土地。近年来,伊利股份加快在国内进行乳业资源的整合,在黑龙江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投资2.5亿元建起了中国目前最现代化的奶粉生产线,一期投资1.1亿元在北京绿色环保基地———密云县建成日处理牛奶200吨的保鲜奶生产基地;在包头投资1.6亿元建设了一个全新的液态奶加工厂,在上海、北京、天津等中心城市,也都建起了生产伊利著名奶制品的大型企业。

2001年底,伊利的8吨纯牛奶从天津口岸出口香港,并顺利地一次性通过了香港卫生署的严格检验,于2001年12月19日拿到了大陆乳品入埠香港的第一张放行书,这使得伊利集团成为首家获准大规模进入香港市场的国内乳品企业。这也是在中国正式加人WTO以后,内地乳品企业最大规模的一次外扩行动。目前,伊利已和澳门、柬埔寨、印度等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商业伙伴达成了合作意向,井将在2002年全面启动海外市场。

二级市场走势呈强

2002年6月24日受国有股减持停止利好消息的影响,该股成交量放大,股价也上升了10%左右,并一举突破60日均线。从该股走势来看,中长线仍然具有较强的支撑,短线有回调压力。从产业发展前景来看,乳业发展的空间很大,作为乳制品的行业老大—伊利股份,由于公司业绩稳定、主业鲜明,股权结构合理,每股净资产很高,具有长期关注的价值。

标签:;  ;  ;  

伊利抢占乳品市场_伊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