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铁良教授治疗肾性血尿经验论文_张春戬

王铁良教授治疗肾性血尿经验论文_张春戬

张春戬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肾一科 150036

肾性血尿(肾小球源性血尿)是一组不同病因、不同发病机制,以血尿为共同特征的肾小球疾病,其病程缠绵,反复发作,多在发病之前有感冒或咽喉疼痛等病史,或每遇感冒、咽炎、扁桃体炎等上呼吸道感染或疲劳过度时血尿的症状就会加重。最常见的引起单纯性血尿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是IgA肾病(IgAN)[1],其他可见于系膜增生性肾炎,局灶节段增生或硬化性肾炎、膜增殖性肾炎、新月体肾炎等,也可见于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如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等,在祖国医学中归属“血证”范畴,称为溺血、溲血、小便血或小便出血.《素问?气厥论》中说“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而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篇中最早提出了尿血的病名:“热在下焦者,则尿血,亦令淋秘不通”。

一、对尿血的病因病机认识

1.肺肾相互为病,湿热灼阴为其基本病机。

王老师认为肺和肾以经络相连,肺病累肾,肾病及肺,肺肾相互为病,湿热灼阴为其基本病机。《黄帝内经》曰:“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肺为水之上源,金清则水清,水宁则血宁,盖此证原是水病累血,故治水即是治血”。肺金为肾水之母,具有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职能。肺病累肾,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或外感风寒湿之入里化热,侵袭于肺,肺热下迫膀胱,损及血络而为血尿;或血尿日久,精微外泄,肾阴亏虚,虚火内炽,灼伤血络则尿血;若肺虚失其制节,不能约束水道,外邪引动内热,精微下注也可致尿血。肺肾相互为病,互为因果,病程日久不愈,反复发作。

2.湿热、瘀血是本病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实邪

王老师认为湿热、瘀血是肾性血尿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最重要的标实之邪。患者感受外邪以风湿热邪为主,首伤肺卫,肺失宣降,热邪灼伤肾络;或平素嗜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之品,日久伤及脾胃,升降失和,酿生湿热,湿热下注膀胱,或湿邪为病,伤及肾脏,肾阴亏虚,虚热内生,湿邪从阳化热,而形成湿热之邪,蕴结于肾与膀胱。湿热之邪留着于肾,粘滞不去阻闭气机,导致肾脏气化不利,日久则瘀阻肾络,血行不畅,形成瘀血,瘀血内停,血脉阻滞,流行不畅,致血不循经,形成尿血,瘀血又能妨碍新血的生长及气血的正常运行,更加损害肾主水司气化的功能,这就是本病缠绵难愈和后期肾功能恶化的原因。湿热、瘀血不但与肾炎或肾病的病情活动有关。而且也是导致和加重肾功能损害的重要因素之一。若湿热壅滞上焦,上焦不利,气化失司,易致外感,多伴有咽喉红肿疼痛,或见乳娥;湿热壅滞中焦,可见纳呆食少、腹痛、腹泻、舌苔黄腻,湿热壅滞下焦则小便黄赤灼热。一般临床上合并肺部感染,肠道感染,尿路感染时,湿热证候尤为突出。

3.肾病日久,外邪引动伏邪发病是血尿缠绵不愈的主要原因。

王老师认为肾病日久,伏邪羁留,外邪引动发病是血尿缠绵不愈的主要原因。肾中精气亏虚,水湿不运,久蕴内生邪毒而发病。外邪是以风寒、风热、时疫病毒侵犯人体:一是邪毒从皮毛玄府而入,因肺在体合皮,少阴肾脉注入肺中,循咽喉;二是邪毒从呼吸道而入,结于咽喉,邪结咽喉之络脉,血液循环受阻则咽喉红肿,邪毒随血脉下犯于肾而发血尿。因为足少阴肾经“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系舌本”。咽喉病邪不除,导致肾病缠绵反复。临床上急、慢性肾炎发病常以链球菌感染为前驱,于上呼吸道感染后1~4周发病即是此因。感染即为风热毒邪从肺卫或口鼻而入,滞于咽喉,伤于肺卫,蕴结于肺,主要病机为肺经热毒。

二、治疗上注重标本兼治

尿血的病因病机复杂多样,不同时期的病机亦不同,初期以邪实为主,后期以正虛为主,或虚实夹杂。先天稟赋不足,外感风热,热邪入里,或可夹湿侵及下焦,损伤血络,诱发尿血。病程日久,湿热瘀互结,耗伤气阴,造成病情缠绵难愈。辨证施治时应全面审视发病原因及病机特点,辨证论治制定治疗方案。《景岳全书》详细论述了血证的治疗总则:“凡治血证须知其要,而血动之由,惟火惟气,故察火者,但察有火无火,察气者,但察其气虚气实,知此四者而得其所以,则治血之法无余义矣”,为血尿治疗总则指明方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王老师在临床上,根据以上主要倡导“肺肾同治法”,提出养阴止血,清热利湿为根本大法。

1.外感风热证:

风热之邪犯肺,伤及肺卫,肺失宣肃,可见咽干,咽痒,口干,口苦,咳嗽等外感症状,感冒易诱发或加重该病。热邪侵犯下焦,灼伤膀胱血络,血溢脉外则尿血。临床上患者主要有尿色红赤,咽痛咳嗽,口干口苦,腰痛,伴或不伴有眼睑及下肢水肿,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或浮数等症时,多用金银花、连翘辛凉透表,清热解毒,生地、丹皮滋阴清热凉血,荆芥透热外出,牛蒡子、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且可解毒利咽,竹叶清上焦热,芦根清热生津,桔梗宣肺止咳,甘草既可调和诸药,护胃安中,又可合桔梗清利咽喉,白茅根、侧柏叶、小蓟清热凉血止血。共奏疏风清热,凉血止血之功。

本病多因外邪引动伏邪所致,治宜疏散外邪为主,配合凉血止血、清热解毒,以银翘散加减用之。外感症状消失后应注意顾护正气,益卫固表,避免再次受到外邪侵袭,导致病情缠绵难愈。

2.脾肾两虚 湿热内蕴证

脾肾两虚,水液运化失司,停于体内,化湿生热,湿热粘腻难去,滞留三焦,留于上焦则肺宣发肃降失常,湿热循经入里,下注膀胱,热破血络则尿血;湿热滞留中焦,则脾失健运,统摄失职,而导致尿血;湿热留于下焦,则湿热蕴结于膀胱,迫血妄行而尿血。对于临床上尿色淡红或镜下血尿,乏力,纳差,下腹坠痛,排尿涩痛,口苦,腰酸,畏寒,面色晄白或淡暗,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者,王老师常用补肾健脾,清热利湿之法。方用参芪地黄汤加减,方中党参、黄芪益气健脾,山萸肉温肾补肝、涩精敛汗,山药健脾滋肾固精;泽泻清泄肾浊、分清水湿,牡丹皮清泄肝火,制山茱萸酸收之性,茯苓淡渗健脾,既助山药补脾固精,又可防脾土之雍滞。枸杞子、女贞子补肾填精,首乌补益精血、补肝肾,配合健脾和胃之神曲、焦山楂、炒麦芽,鸡内金、石苇清热利湿,全方标本兼顾,以补虚治本为主,补不恋邪、泻不伤本、甘淡平和。

3.肺肾阴虚,湿热内蕴证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肾中精气,是机体生命活动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肾阴亏虚,相火妄动,血为火扰,被迫而离经外溢而为血尿。肺和肾以经络相连,肺病累肾,肾病及肺,肺肾相互为病,互为因果,病程日久不愈,反复发作,若症见尿色深赤,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腰膝酸软,口干欲饮,头晕耳鸣,舌质红少苔,脉细数者。方用养阴清肺汤加减化裁应用,方中重用生地甘寒入肾,养阴清热,为君药。玄参养阴生津,泻火解毒;麦冬养阴清肺,共为臣药。佐以丹皮清热凉血消肿,白芍益阴养血;双花、连翘辛凉解表,清热解毒;板蓝根解毒利咽,生地榆、槐花清热凉血止血,知母清虚热,合而成方,具有滋阴清肺,凉血止血之功。

4.气不摄血证

患者久病失治误治,内伤七情或劳倦过度,忧思伤脾,脾为后天之本,脾气虚则精微下泄,血乏生化,加之统摄无权,血不循其道,妄行脉外,渗于胞中而出现尿血。症见尿色淡红,病程较长,周身乏力,腰膝酸软,神疲气弱,腹胀纳差,便溏,妇女月经过多,舌质淡苔白,脉沉弱或沉细。方用归脾汤加减。方中黄芪、白术、太子参补脾益气;当归补血养心;茯神养心安神,远志宁神益智,木香理气醒脾,甘草补益心脾之气,更调和诸药,加用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使气血化生有源;兼见纳差加陈皮、神曲、山楂以健脾助运;龙骨、牡蛎收涩止血,茜草清热凉血止血,诸药相配,心脾同治,以补脾为主,使脾旺则气血化源充足,脾气充足,统摄有权则出血自止。

典型医案:

孙某,男,32岁,鸡西,2013年11月7日,立冬,患者因腰酸痛、咽干咽痛一个月就诊。该患三个月前外感后出现发热、咽痛,继则出现肉眼血尿,静点抗生素,尿色正常,但尿液分析持续镜下血尿,近两个月外感后又出现咽干咽痛,腰酸痛,自服抗生素后有所减轻,但反复不愈。舌质红少苔,脉沉细,咽部暗红,扁桃体肿大。尿液分析+沉渣:潜血(+3),红细胞:8-10个/HPF。中医诊断:尿血(肾阴亏虚)西医诊断:隐匿性肾小球肾炎合并上呼吸道感染。治则:益肾养阴、清热解毒。方药予以生地15g,玄参15g,白芍20g,麦冬15g,丹皮15g,双花20g,连翘15g,板蓝根30g,白茅根30g,坤草30g,半枝莲30g,舌草30g,茜草30g,藕节20g,小蓟30g,生地榆20g,山豆根20g,大力子20g。7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二诊:患者述服上方后咽痛减轻,腰酸痛仍有,于活动后明显,舌质红苔薄黄脉沉细。化验:尿液分析+沉渣:尿蛋白(-)潜血(+)红细胞:3-5个/HPF。前方加女贞子20g,旱莲草30g,继服14剂。三诊患者无明显不适症状,尿液分析+沉渣:尿蛋白(-)潜血(±)红细胞:2-3个/HPF。前方继服14剂后,随诊2个月,尿检基本正常。

按:隐匿性肾小球肾炎属中医学“尿血”范畴,其记载首见于《内经》,《灵枢?经脉》中所说:“足少阴之脉,从肾上贯肝隔,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隐匿性肾小球肾炎多兼有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外感热毒,迁延不愈,巡经入肾,耗伤肾阴,标本同病。故治疗上多以标本兼治,益肾养阴,清热解毒利咽为主。如血尿明显者可加海螵蛸牡蛎、如腰脊酸痛烦热盗汗,肾阴虚明显者可加女贞子,枸杞子,墨旱莲,杜仲等,该患久病,肾阴亏虚,故二诊时,在湿热之证已减时酌加女贞子20g,旱莲草30g滋补肾阴之品。如病人日久伴有蛋白尿,多为气阴两虚,气虚不能固涩经血所致,需益气与养阴合用,可以在方中加入黄芪、太子参、以益气摄血固精,效果尤佳。

王老师认为本病早期多由于机体正气相对虚弱,卫外不固,使风热时疫乘虚而入,伤及血络而致病。肾病迁延日久,消耗人体正气,使脏腑功能紊乱,抗邪无力,更易复感外邪,使病情反复发作,治疗上对于有外感症状者,应祛邪为主,同时应注意顾护脾肾,祛邪而不伤正,避免出现正虚而导致的病情缠绵难愈。

参考文献:

[1] 王海燕肾脏病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82.

论文作者:张春戬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2/22

标签:;  ;  ;  ;  ;  ;  ;  ;  

王铁良教授治疗肾性血尿经验论文_张春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