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OT视野下的中国教育学科发展论文

SWOT视野下的中国教育学科发展论文

SWOT视野下的中国教育学科发展*

王传毅,杨佳乐,郑 湘

(清华大学,北京 100084)

摘 要: SWOT分析结果显示,中国教育学科发展存在规模扩大、全球显示度上升、社会效益良好的优势和结构不均衡、培养质量下滑的劣势,面临着政策指引、全球化加速、知识生产模式转型、新科技涌现的机遇和教育系统内外部提出新要求新期待的挑战。可供选择的发展战略包括:汇聚合力,建设更加广博的教育学科;扩大开放,建设更加国际的教育学科;服务社会,建设更加前瞻的教育学科;内涵发展,建设各具特色的教育学科。

关键词: 教育学;学科发展;SWOT分析;战略选择

自教育学诞生之日起,就始终面临着学科合理性与合法性的质疑,学科危机的高潮突出表现为组织建制的裁撤,无论是国际上曾享誉一时的芝加哥大学和耶鲁大学教育系,还是国内兰州大学、中山大学教育学院,都难逃被撤销的遭遇。未来的教育学科将何去何从?这是教育研究者必须认真思索并予以解答的重要问题。广泛应用于企业战略管理领域的SWOT分析在综合考虑组织内部优势(Strength)与劣势(Weakness)、组织外部机遇(Opportunities)与挑战(Threat)的基础上,形成组织发展的备选战略,进而制定切实有效的行动计划。[1]教育学科作为需要进行管理的组织实体[2],其发展同样受到内外部环境的制约,SWOT矩阵因而成为分析教育学科发展态势的有力工具。本研究通过全面梳理教育学科发展环境,提出学科未来发展的可行战略,以期为我国教育学科突破现存困境提供思路和参考。

一、审视自身:中国教育学科发展的优势与劣势

(一)中国教育学科发展的优势

优势指向组织内部的资源积累和竞争力、影响力的突显,教育学科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学科资源和竞争力、影响力为其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将课例研讨分析活动做实在,尤其是书面资料的整理和收集。及时形成经验总结和论文并在全校推广,将研究成果辐射区域更广些。

第一,学位授权点规模扩大,分支学科日益繁荣。目前我国共有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329个,其中,博士学位授权点63个,占比19.15%,硕士学位授权点266个,占比80.85%,且学位点的分布呈现由师范院校逐步扩散至综合性大学的特征。发达国家教育学科的学位点扩散往往遵循精英大学到优秀大学,最后扩展至一般大学的逻辑,而中国教育学科的扩散逻辑有所不同,学位点首先主要集中于师范院校,此后逐步扩展至综合性大学,特别是精英高校,这使得教育学科的发展后劲十足。在我国《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中,教育学一级学科下共有教育学原理等10个二级学科。此外,培养单位还自主增设了112个二级学科,包括民族教育、教师教育等,自主设置学科的出现突破了现有学科目录的局限,在教育理论探索和教育实践指导方面发挥了重要价值。

第二,教育学科教师和学生的规模持续增加。学科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学科内部学者们的推动,从2011年到2016年,教育学科的专任教师从62286人上升到73875人,增幅约18.6%,师资队伍的扩充在提升培养条件的同时也促进更多学术共同体的形成,共同推动教育学科的发展。学科是专业人才规训的体系,而规训的对象——学生的多少则直接关系学科未来的生命力。伴随着教师规模的扩大,教育学科招收的生源数量也在持续增加,2011-2016年教育学在校研究生数从61173人增长到78543人,学位授予数从23017个增长到32319个。

事实上,在之前二十多年里,陆续加入日内瓦展的,主要是被历峰集团收购的品牌,如江诗丹顿、积家,朗格、沛纳海,等等。

截至2017年7月,共支持受援单位书刊7000余册、印发培训资料150余套一千余册,Interlib分馆系统2套、防盗设备1套、期刊盒100余个,并为基层馆安装电子阅览室管理软件、支持多种数字资源、冀图讲坛讲座资源等,提高其电子阅览室的利用率。并借此契机,与受援图书馆建立协作构建文献资源互通机制,征集到平山、西柏坡、临城、清河、曲阳、青龙等地方文献或地方作家出版物,有效补充丰富了省馆地方文献馆藏。与基层文化单位共同策划举办了4期“河北地域特色文化系列展”。

其三,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丰富了教育学科的内部结构。在知识生产模式1下,研究问题的情景主要由学术共同体主导,知识生产基于学科,同质性较强,知识生产质量的控制方式主要是同行评议。在知识生产模式2下,研究问题的情景主要是由社会需求主导的应用情景,知识生产面向解决跨学科问题,异质性较强,知识生产质量的控制交于各类利益相关群体。[4]受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变,过往局限于学科内部的人才培养和知识生产活动将放眼至更宽广的社会领域,高校之外的科研机构、企业以及第三方组织等主体均会为教育学科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通常牲畜在患病后,会出现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呼吸困难、便稀以及神经紊乱等症状[3]。此外,这种状况通常难以通过用药或者注射药剂得到有效的改善,且出现这种状况的牲畜通常会在几天内死亡。

在相同试验条件下利用此曲线与标准气相色谱仪对同一浓度动态变化的甲烷气体进行实时检测,经过采集处理后的测试数据曲线如图7所示。

(二)中国教育学科发展的劣势

第四,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有下滑迹象,且博士学位论文抽检不合格率位居各学科前列。学位论文质量是培养质量的重要表征,抽检不合格率偏高直接反映出学科的人才培养质量危机。2011-2016年,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抽检不合格率从3.6%上升至12.59%,且2016年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抽检不合格率几乎是全国平均水平(3.94%)的3倍,不仅高于同属社会科学大类的法学(6.23%)、经济学(10.66%)和管理学(9.51%),也高于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大类,位居各学科之首。

其四,新科技革命为教育学科的发展带来新思路。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科技的涌现,一些新兴、交叉的教育领域应运而生,例如教育大数据、深度学习以及教育神经学等。这些新领域的产生拓宽了教育学科的既有边界,也使得应用更多科技元素、更先进技术手段进一步加强教育根本问题的研究成为可能,从崭新的角度回答人是如何学习的、哪些因素影响人的学习效果等问题。同时,新科技也推动了教育实践的创新,赋予教育领域面向未来、奋发向上的生命力。

第二,学位授予数占学位授予总数的比例偏小并存在微弱的下降趋势,与国外相比也处于劣势,该比例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教育学科的学科地位。2011-2016年,教育学博士授予数占全国博士学术学位授予总数的比例保持在1%左右,且呈现出下降趋势;教育学硕士授予数占全国硕士学术学位授予总数的比例基本稳定在2%左右;教育博士授予数占全国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总数的比例低于2%,且在2015年达到峰值后也出现下降趋势。相较于国外,我国教育学科在国家学科结构中所占的位置也存在明显差距。2015年教育学博士学位授予数占该国当年博士学位授予总数的比例在5%以上的国家有美国(6.65%)、韩国(6.32%)和澳大利亚(5.43%),在1%-5%之间的有日本(3.76%)、英国(3.51%)和德国(1.37%),中国仅为0.9%;教育学硕士学位授予数占该国当年硕士学位授予总数的比值在10%以上的国家有美国(18.56%)、韩国(17.07%)和澳大利亚(10.47%),中国仅为4.45%。

(1)哈拉湖南部高山区。阴离子之间相关性较低,阳离子之间相关性较高,表明阳离子交换作用较频繁,Cl-与K+,Na+,Ca2+,Mg2+呈显著性相关,原因是受到了白云岩、长石、岩盐的溶解影响。Mg2+与呈显著性相关,考虑是基性岩浆岩的溶解影响,矿化度与呈显著性相关,说明了矿化度主要来源于这几种离子,见表2。

虽然教育学科的发展存在着体量不大、结构不优、质量不高的劣势,但若能抓住机遇,以机遇弥补劣势,则能够建设创新、优质的教育学科。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中国经历了若干年的“出国热”后,又迎来了一批强烈的“归国潮”,大批海外求学归来的硕士、博士进入高校深造或工作。这些归国学子中不乏具备真才实学之人,若能够将他们引进至高校工作,则会进一步充实教育学科的人才力量,提高教育质量,进一步促进观点的交融,带来创新。同时,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合作的开展和人员流动的频繁增进了世界对于中国教育体系的认识,为吸引更多国际学生来华攻读教育学科奠定了良好基础,符合中国打造“世界教育中心”和“世界最向往的留学目的国”的大势,国际生源的输入在增加学位授予体量的同时也带来了提升多样性、扩大影响力的正向溢出效应,不失为保持教育学科持续健康发展的良策之一。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留学生教育成为重要的着力点,[8]中国与沿线国家共建教育共同体,西部省份凭借地缘优势有望扭转教育学科布局劣势,围绕区域教育合作集中发力,从而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

在施工前对需要反季节种植的植物进行假植,在实际栽植时尽量选择假植的苗木。因为假植一段时间的苗木,其根莞处会长出新根,新长出的根系生命力比较旺盛,受季节的影响较小,在反季节种植中成活率较高。

第三,教育学科在全球的竞争力不断上升,陆续有高校进入世界大学排行榜前列,教育学领域的国际学生不断增多。虽然大学排行榜不能全面反映教育学科的发展状态,但可以从论文发表、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反映中国教育学科与国外教育学科在某些可比指标上的数据表现。2015年中国内地共有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清华大学4所高校进入QS教育学排行榜,到2018年增加至5所,意味着在国际教育学科发展舞台上,中国教育学科的声音渐强。国际声誉也与对国际学生的吸引力高度相关,2011年教育学在学硕士生中国际学生的比重为1.88%,在学博士生中国际学生的比重为6.43%;到2016年,在学硕士生和博士生中国际学生的比重分别提高至12.96%和13.68%,增幅在各学科中居于首位。

通过能源的综合利用与智慧管控,可以有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用户用能成本;利用不同类别能源之间的特性差异和相互转换,可以促进可再生能源的消纳;结合多能源的耦合互补,可以提高用户用能的可靠性,为电网运行提供更多柔性资源;同时,综合能源系统的协同规划亦可减少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

劣势指向组织自身存在的短板或问题,教育学科内部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将制约学科的未来发展,需要正视并解决。

二、环境扫描:中国教育学科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中国教育学科面临的机遇

机遇指向组织外部的利好因素,政策导向、全球趋势、知识生产模式变化和科技革新赋予教育学科发展更多新的可能。

其一,党的十九大召开为教育学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十九大进一步明确了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的基本战略,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更加重视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教育学科的发展必须牢牢扎根于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土壤,扎根吾土、服务吾民,这就要求学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都必须积极回应党的十九大对教育工作的全面系统部署,做出有显示度、有解决力、有创新性的学科贡献。

其二,经济全球化为教育学科的发展带来新契机。全球化时代将各国教育学专家更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全球性、区域性的学术共同体不断建立,专家们彼此交流思想、启迪智慧,共同为教育学科的发展贡献力量。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成立的教育中心为例,北京师范大学设有联合国教科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清华大学设有联合国教科文工程教育中心、上海师范大学设有联合国教师教育中心、南方科技大学设有高等教育创新中心,均在推动教育学科的发展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全球化也加速了人才的跨国流动,“智力循环”速度加快,中国教育学科的发展将迎来又一个“海归”浪潮。这些学成归来的教育学博士如果能迅速投身中国教育学科的建设之中,将极大充实教育学科的发展队伍。此外,在全球化时代,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也成为了一国公共外交的重要手段,教育学科发展必须重视这一趋势,将教育的公共外交功能作为其学科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从公共外交的视角创新教育学科的人才培养体系、科学研究领域等。

第四,教育学科的发展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中小学教师供给提供了有力支撑,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力。从美国教育学发展经验来看,培养中小学教师是推动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迅速扩张的核心动力,教育学研究生毕业后是否进入中小学任教是其个人所学与所用之间匹配度的重要体现,不仅能够显著提升个人就业满意度,[3]而且也是教育学科社会影响力的直接表征。2011-2016年,我国普通高中、初中、中等职业学校和小学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数占比持续增加,这表明在中小学教师规模扩张的同时,有更多的毕业研究生进入到中小学领域从事教职。具体而言,专任教师中研究生学历占比在高中从4.54%增加到7.94%,在初中从0.86%增长至2.2%,在中职从4.30%增长至7.16%,在小学从0.19%增长至0.78%。教育学科特别是硕士生教育为中小学教师学历提升和继续深造做出了重要贡献。2016年教育学一级学科授予的硕士学位数为31817人,同年中小学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数增幅为40855人。受数据可得性所限,虽然本研究并未掌握相关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中文、英语等)中毕业研究生的就业情况,但目前的数值显示,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或教育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可能有非常高的比例进入到中小学任教,从而有力支撑了中小学教育水平的提高。

指的是大学教师兼任企业的顾问,或者企业的技术人员、专家兼任大学的讲师。这种交流使企业和学校互相沟通,共同研究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第一,教育学二级学科之间的发展极不均衡。虽然教育学一级学科分为了十个二级学科,但各二级学科的发展态势差距极大。近年来,成人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特殊教育学与学前教育学的发展缓慢,学位授权点少,教师和学生规模偏小且从教人数不多,既难以满足学科自身发展与传承的需要,又难以满足社会对此类学科人才的需求。

(二)中国教育学科面临的挑战

挑战指向组织外部的环境恶化,教育学科的发展不断面临新要求、新期待,必须做出有力回应。

挑战一:经济社会转型对教育学科提出的攻坚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改革攻坚的深水区,教育领域的改革也进入到关键时期,攻坚的要求不仅需要教育学科对当前的教育实践做出指导,如解决学校管理、教学创新等现实问题,更需要基于现实土壤提出对于教育发展、人才培养的应然思考,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从而引领未来一段时期中国教育的发展。

挑战二:“双一流”建设提出的卓越要求。2017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正式确认首批“双一流”建设学科共计465个,其中跻身一流学科建设的教育学科仅有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不足“双一流”建设学科总量的1%。另一方面,多所师范院校(或前身是师范院校)入选“双一流”名单的学科并非教育学,如首都师范大学是数学,东北师范大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世界史、数学、化学、统计学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南京师范大学是地理学,华中师范大学是政治学和中国语言文学,这可能对教育学科在所属院校的“生态位”产生负面影响,直接关乎各院校对教育学科的资源配置和制度安排。某些老牌的综合性大学甚至对教育学科采取“关、停、并、转”策略,严重阻碍了教育学科的发展。

挑战三:学术资本主义提出的经费要求。当今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各类经费要求将大学绑架,各院系、各学科都面临着巨大的经费任务,特别是科研经费,并且该任务又和研究生招生指标的分配、教师可获得薪酬甚至是教师聘用岗位密切相关,这种高等教育组织为争取外部经费而不得不开展的市场行为即为斯劳特(Slaughter)和莱斯利(Leslie)所言的学术资本主义[5]。教育学科在学术资本主义浪潮下属于弱势学科,既不同于理学、工学可以获取大额的科研经费或取得专利转化,又不同于经管、法学可以与市场密切接轨,借市场优势争取各类经费,筹资能力的弱势导致教育学科发展面临困境。

挑战四:新公共管理主义提出的绩效要求。新公共管理主义是一种强调透明化、绩效、问责的公共部门治理手段[6],这一理念的扩散使得生产力、效率、绩效、问责等概念开始在我国高校系统中“流行”起来,院校管理者像管理工厂一样对各学科的投入产出绩效进行计算,并以此作为指导学科建设的重要依据。与同为社会科学的经济学、管理学相比,教育学科在产出SCI/SSCI论文、竞争类人才培养以及为各级政府提供咨询报告等方面显示度不高。此外,教育学毕业生往往就职于学校岗位或收入不高的政府及事业单位岗位,致使在以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起薪作为衡量人才培养绩效的考核体系中,教育学再次落后于其他学科。

三、多管齐下:促进中国教育学科发展的战略选择

基于SWOT分析,促进中国教育学科可供选择的发展思路包括:发挥优势把握机遇的S-O战略、抢抓机遇弥补劣势的W-O战略、发扬优势应对挑战的S-T战略和克服劣势迎接挑战的W-T战略。

(一)S-O战略:汇聚合力,建设更加广博的教育学科

近年来教育学科的研究领域、人才培养体量和师资队伍规模都在显著扩充,若抓住机遇,在规模扩充之际实现教育学科内部结构的转型,将会汇聚合力,建设一个更加广博、丰富的教育学科。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使越来越多身份不同但使命相同的教育研究者广泛地加入到教育学科的建设之中。这些教育研究者大多为教育学科所培养,但也有相关的学科(如经济学、社会学等),他们散布于社会的各个部门,如教育公司、各级各类院校、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研究机构以及第三方组织。他们具备不同的教育研究或实践经验,能够基于自身的立场提出若干教育理论或教育改革建议。这些理论或建议可能有别于传统的教育学科内部研究者的眼光,但若能集思广益,吸引有志者加入教育研究队伍,则很可能对教育学科的建设贡献智慧。

学科交叉逐步模糊了硬—软学科、纯—应用学科的边界,新兴的研究领域从本属于软—应用型的教育学科[7]中产生,教育神经科学、教育大数据、机器学习、教育人工智能以及教育地理学等蓬勃发展。教育犹如一块公共园地,吸引着各类学科的研究者来悉心耕作。他们或具有不同的研究方法、或具有不同的研究工具,但研究的开展均为教育学科外延的拓展有着很大的帮助。若教育学科内部的学者们能够摒弃学科赋予自身的优越感而与此类学者们平等对话,相信这将是教育学科建设的一大幸事。

(二)W-O战略:扩大开放,建设更加国际的教育学科

第三,教育学科学位授权点分布的地区差异过大,不利于实现省域教育的均衡发展。从学位授权点的地域分布结构来看,北京教育学博士学位授权点最多(5个),占比14.29%,54.29%的教育学博士学位授权点集中在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山东、湖北和广东八省市,其他省份所占的比重均低于3%;江苏(11个)、北京(8个)和湖北(8个)教育学硕士学位授权点最多,占比分别为10.89%、7.92%、7.92%,其他省份所占的比重均低于5%;北京(4个)和江苏(3个)教育博士学位授权点最多,分别占比14.29%和10.71%,53.57%的教育博士学位授权点集中在北京、江苏、广东、河北、湖北和浙江六省市;教育硕士学位授权点最多的三个省份是湖北(11个)、北京(10个)和江苏(10个),占比分别达到6.67%、6.06%、6.06%。

教育学科的短板也能够借助“外力”有所弥补。虽然教育学科在二级学科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不平衡,但新技术的引入能够加速学科发展,使得某些学科具有更多的后发优势。例如,教育技术学将教育与计算机技术结合,创新了教育方式(慕课),推动了教育公平(网络教育),优化了教育评价方法(基于状态数据的学习评价),带动了在线教育产业的发展;特殊教育学将医学、神经科学和教育学相结合,使得特殊人群的教育更能够依据其生理特征加以实施,从而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这些改变都反作用于教育学科的发展,使教育学科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三)S-T战略:服务社会,建设更加前瞻的教育学科

面对经济社会转型所带来的攻坚要求、双一流建设带来的卓越要求、学术资本主义带来的经费要求、新公共管理主义带来的绩效要求,教育学科应当密切扎根教育实践,建设开放、服务的教育学科促进教育实践创新,为教育学科的发展注入强劲的推动力。理论建构是教育学科之根,实践创新是教育学科之魂。只有推动实践创新的教育学科才能具备生存的土壤,否则只能如芝加哥大学教育学院一样遭受“灭顶之灾”。而扎根实践、指导实践、创新实践的关键就在于教育学科城堡内的学者们能否真正具有实践的体验,在实践田野耕作的一线教师能否具备学者的思维。

在教育学规模扩张的同时,教育学硕士、博士学位的获得者逐步地走向一线实践,成为中小学中的普通教员;越来越多具有工作经验的一线教师又进入教育硕士、教育博士阶段接受深造。如果教育学科的发展能够秉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张开大门让更多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一线教育工作者进入人才培养的体系之中,担任实训导师,为研究生教育注入更多实践的元素,或让更多的高校学者与一线教师携手开展实践问题的行动研究,或定期追踪毕业生发展,通过毕业生回访优化培养过程,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切性,那么教育学科的发展将会有新的活力,教育学也会在与经济、社会系统的互动中彰显其独特价值。

高中阶段的学生相对于初中小学阶段,普遍具备较为成熟的学习心理,因此教师在该时期更多的是强调学生的学习能力问题.在传统高中化学教学中,多数教师都会直接选择按照自己设定的教学过程带领学生学习,忽略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但学习如果仅靠教师耳提命面式的教学,而缺乏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会导致学生形成依赖型思维,而在自我探究能力等方面较为薄弱.对此教师应根据高中生的学习特点和化学学习内容,安排学生在化学学习中逐渐培养自主管理能力,完成自身学习中的华丽蜕变.

(四)W-T战略:内涵发展,建设各具特色的教育学科

虽然目前教育学科规模较小,但是不是一定需要将教育学扩至法学、经济学、管理学一样的规模,是不是一定要所有二级学科都齐头并进地发展,似乎也很难得到肯定的回答。事实上,在院校层面,上述两个问题往往得到的是否定回答。即使是师范院校,教育学科也难以和经济学、管理学的规模相媲美,即使是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北京师范大学,也并非所有教育学二级学科的规模都全国最大、实力都全国第一。

院校教育学科下属专业(或研究方向)的建设应遵循“小而精”的原则,着眼于典型的特色的凝练,从而形成别人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例如师范院校中东北师大的农村教育、西南大学的民族教育,综合性院校中厦门大学的高等教育、清华大学的工程教育等等。这些院校特色的叠加共同促成了中国教育学科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为整个中国教育学科的发展进一步拓宽了疆界。

注释:

①数据来自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信息平台,数据检索日期为2018年10月31日。

②数据来自《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受统计口径所限,此处含心理学。

③数据来自《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在校生数统计口径为学科门类,学位授予数统计口径为一级学科。

④数据来自《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统计口径为学科门类。

⑤数据来自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信息平台,数据检索日期为2018年10月31日。

参考文献:

[1]王传毅,陈东,赵丽娜.协同创新:当今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与变革[J].中国高教研究,2013,(8):64-68.

[2]龚怡祖,谢凌凌,陈金圣,等.大学学科运行与学科发展战略中若干问题的理论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1,(10):38-49.

[3]高耀,杨佳乐.学术型硕士生初次就业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16年全国研究生离校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8,(3):82-101.

[4]Michael Gibbons,Camille Limo Ges,Helga Nowotny,et al,The New Production of Knowledge:The Dynamics of Science and Research in Contemporary Societies[M].London:Sage,1994:12-16.

[5]Sheila Slaughter,Larry L.Leslie.Academic Capitalism:Politics,Policies and the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M].Baltimore: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7:7-8.

[6]Garth Den Heyer.New Public Management:AStrategy for Democratic Police Reform in Transitioning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J].Policing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lice Strategies&Management,2011,34(3):419-433.

[7]托尼·比彻,保罗·特罗勒尔.学术部落及其领地:知识探索与学科文化[M].唐跃勤,蒲茂华,陈洪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40-41.

[8]王传毅,陈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来华读研的影响因素——基于宏观数据的分析[J].高校教育管理,2018,12(3):34-42.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Discipline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WOT

WANG Chuanyi,YANG Jiale,ZHENG Xiang
(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SWOT analysis results,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ducation discipline shows several advantages such as scale expansion,the rise in global ranking,good social benefits and several disadvantages such as unbalanced structure,and the decline of training quality.As for development environment,Chinese education discipline faces some opportunities like policy guidance,accelerating of globalization,knowledge production mode transformation,emerging of new technology,as well as some new requirements or new expectations from bo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education system.Op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include pooling efforts to build a more extensive education discipline;opening wider toward the outside world to build a mor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discipline;serving the society to build a more forward-looking education discipline;and finally,developing with quality to build a more distinctive education discipline.

Key words: education discipline;discipline development;SWOT analysis;strategic choice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5485(2019)03-0001-06

*基金项目: 清华大学全球学校与学生发展评价研究中心2017年立项课题“基于科研数据的高等教育学科发展及变迁分析”(2017ACSD004)。

作者简介: 王传毅(1985-),男,四川成都人,清华大学副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研究生教育研究;杨佳乐(1992-),女,山西大同人,清华大学博士生,主要从事研究生教育研究;郑湘(1995-),男,浙江杭州人,清华大学硕士生,主要从事研究生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李作章;责任校对:徐治中)

标签:;  ;  ;  ;  ;  

SWOT视野下的中国教育学科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