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历史教学质量论文_彭勇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历史教学质量论文_彭勇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复圣中学 271400

摘 要:本文阐述了在历史课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意义和方法。

关键词:历史教学 问题意识培养 教学质量

一、目前中学生学习历史的现状

课堂上教师选定一个问题,指导学生去解决问题,而不是让学生提问题,这是目前的课堂教学方式。在今天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历史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应对考试,教师也只以传授知识为主,而忽略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没有认识到如何能将方法和知识进行链接的方式。中学历史教学观念的滞后性,中学生缺乏学习中的问题意识,与当前社会对历史教学观念的滞后性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学的历史教学材料大多是以课本为主,并且以平面化的文字、图片为主,过分政治化、理论化,缺乏生活化、时尚感,从而弱化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历史教材通常会有固定的观点,缺乏对立、辩证的史学思维,从而使得学生们的创造思维、问题思维被束缚。

在当今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变得多样化,但是有些教师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无法将多媒体技术等与历史学科的优势结合在一起,不能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故而也很难引导学生产生问题意识。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积极意义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只有当学生认识到自己要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时,其思维才算是真正被启动,使学生真正理解“唯一愚蠢的问题是你不问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不惟书、不惟师、不依常规,大胆打破传统思维定势,进行求异思维,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前提。也激发了学生内动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方法

1.改变传统的历史教学的观念,打破思维定势,克服习惯性答疑,鼓励学生提出疑问一切创造始于“问题”。 学生的思维容易受过去已获得的知识、技能、方法以及对问题的态度影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接受历史信息时,容易盲目地运用特定经验,习惯方法去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从而造成思维懒惰。打破思维定势,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

(1)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学生敢于质疑就离不开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把学生看成是课堂的主人,这样就可以消除学生在课堂中的紧张和畏惧。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各种想法和见解不再受到约束,学生的疑问和困惑就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展示。

(2)创设丰富多彩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质疑。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历史图片、播放纪实录像资料和历史歌曲、编演历史短剧等多种手段,把学生带到历史的情景中去。学生依据创设的历史情境中的信息,提出自己的发现和质疑,甚至提出独到的见解。

(3)引导学生寻找“发现型问题”。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主要让学生学会提出“发现型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由探究,积极思维。

2.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烈的好奇、浓厚的兴趣是学生们产生问题的重要前提,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进行历史知识灌输、思维方式培养之外,还应当努力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自己去琢磨历史、触摸历史、理解历史,对历史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并将好奇心转化为持久的精神动力。

3.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在我们这个信息发达的社会,师生共同获取信息,共享信息资源,教师不是全能者,学生能够难倒老师已是常事,教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多看、多读、多想,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学习教育理论,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新问题。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提问时,应当多提一些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设计好提问的问题,帮助学生联想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成熟的学习思路。另外,教师还应当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对当下教材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实践上的优化,将简单的理论分析和史实记述等辅以矛盾的说法、各种史学观点、丰富的史料等,把课教“活”。

四、建造实用多效的课堂模式

1.“合作学习”是指在合作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小组合作学习。它既是一种教学原则,又是一种教学策略。每小组由4—6人组成,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策略,充分利用“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动态因素,积极开展小组竞赛活动,采取小组集体评价的形式,以实现课堂学习目标。

2.“教学方法的开放”是指教师在课堂上要有灵活的方法。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做到“会学”。

3.“民主主动”是指教师给学生一定的自由机会。如答错了允许重答,允许补充;没有听懂的允许再问;不同意见允许争论;必要时允许学生不举手自由发表等方面。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动脑、动口、相互交流合作,促使学生的思维、表达、实践、合作能力得发展。

论文作者:彭勇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6月总第24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1

标签:;  ;  ;  ;  ;  ;  ;  ;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历史教学质量论文_彭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