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斯大林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论文

试析斯大林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论文

试析斯大林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

杨苹苹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350)

摘 要: 斯大林晚年形成的商品经济理论,是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斯大林提出的商品经济理论主要贡献有:提出商品生产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运用两种公有制并存论证商品生产的存在以及指出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条件下发挥作用等。但同时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对商品生产的范围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对商品生产存在的原因认识不够彻底、对价值规律作用的范围做了严格的限制。全面客观认识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贡献,有助于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

关键词: 商品经济理论;商品生产;价值规律

斯大林作为苏联的领导人,在没有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经验的情况下,领导人民建设社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他在领导苏联的三十多年里,积累了大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这些都为其晚年形成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斯大林形成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概括。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如何看待商品生产、如何看待资本主义以及怎样认识价值规律问题上,斯大林都提出了看法。总之,斯大林对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商品经济理论的探索和创新,仍值得借鉴和学习。

一、斯大林商品经济理论形成的背景

(一)实践背景

斯大林商品经济理论的提出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对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的理论总结。商品经济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艰难的探索阶段,在这个阶段苏联冲破资本主义国家的重重包围独立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在这个过程中实施重点发展重工业的举措,让苏联短时间内成为了社会主义工业强国,能够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阵营相对抗。同时,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建立。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也为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打败德国奠定了物质基础。在实践探索基础上成长起来的苏联,为斯大林形成商品经济理论提供了事实依据。

在云峰石刻的科学考察完成后,赖非等又对山东境内的秦汉刻石进行调查和捶拓。他的视野不仅在于简牍帛书和《礼器》《曹全》等汉碑,更涉及到了山东境内出土的所有汉代砖瓦、陶器、画像等等。1986年秋,赖非先生开始对山东全境的北朝摩崖刻经进行调查、测绘、记录和捶拓,历时数年。上世纪90年代,他又考察山东境内的汉画石像、历代墓志、古代玺印……山东境内的石刻分布及现状,他了如指掌,哪个字有痕,哪个字有损,哪个字在假版上错了哪一笔,没人比他更清楚。可以说,他是山东石刻研究方面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二)理论背景

苏联学术界一直在筹备出版一本关于政治经济学的教科书,以此对人民进行政治经济学的普及教育。1950年稿子最终完成基本整合,但是在对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进行审稿的过程中,苏联学者在对其中某些问题的认识上产生了很大的分歧,比如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问题、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质问题等等。为了能够清晰地回答在这本教科书中的争议性问题,斯大林撰写了部分书信进行阐述。这些书信后来被结集成书,统一整理出版后被命名为《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这是斯大林晚年的一部重要著作,是对其多年来领导苏联开展建设活动的理论概括,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斯大林在书中对苏联学界存在的各种问题和分歧进行了清晰的界定。

(三)国际背景

二战后,社会主义在东欧的很多国家取得了胜利,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建立起来,但是这些新兴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建设方面缺乏经验。苏联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头羊,一方面指导东欧国家巩固新生的政权,另一方面要为各国经济建设给予理论上的指导。与此同时,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封锁社会主义国家,开始实施“冷战”政策。社会主义各国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苏联为了巩固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着手在经济建设方面寻找突破口,力求在理论上引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方向。于是,斯大林决定对商品经济问题进行理论上的论述,在这个时期提出商品经济理论,澄清商品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争议,有助于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的顺利开展。

二、斯大林商品经济理论贡献的主要内容

(一)提出商品生产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

在实践上取得的成功为斯大林在理论上的突破奠定了基础,通过一定的总结和概括,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社会和商品生产的关系有了清晰的认识。对苏联学界存在的争议,斯大林予以了澄清和解释。斯大林非常明确地指出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要保留商品生产的问题,对主张废除商品生产的观点给予了批评。提出社会主义与商品生产并不是不相容的,商品生产不等同于资本主义的观点。一方面,斯大林认为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应该承认和肯定商品生产的存在,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时仍然处于生产力水平低、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它并不是马克思所预测的从发达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典型国家,恰恰相反,列宁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取得了胜利的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非常低。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就不能单纯地从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中寻找发展的答案。应该根据俄国的国情不断调整发展的方向。斯大林认识到,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国家,商品生产是不可或缺的因素,要通过商品生产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并且在整个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阶段,都不能阻止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从而斯大林澄清了商品生产与社会主义社会并不是不相容的观点。另一方面,斯大林指出商品生产不能与资本主义生产划等号。商品生产并不是单纯存在在资本主义社会,它的出现有很长的历史时期,只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和繁荣。斯大林认为“不能把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混为一谈。这是两种不同的东西。”① 中央编译局,编.斯大林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607. 在斯大林看来,商品生产并不等同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转化为资本主义。斯大林的这种观点,厘清了商品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的关系问题,这两者的概念不能随意互换,更不能随便划等号。在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上,他提出两者是不能等同的;在商品生产和社会主义的关系上,又提出两者不是不相容的。对于这两种关系的清晰界定,让苏联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有了更大胆的发展路径和发展思路。斯大林从本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国家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活动,国家的社会主义事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创造了资本主义国家所不能匹敌的经济增速。斯大林在商品生产方面的认识,在理论上对政治经济学具有非常重要的贡献,在实践上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思路。

斯大林将所有权分为生产资料和产品两类所有权,认为“在集体农庄这种企业中。虽然生产资料(土地、机器)也属于国家,可是产品却是各个集体农庄的财产”。② 中央编译局,编.斯大林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608. 商品是不同的产品所有者之间相互交换的劳动产品,在这两种公有制下所生产的产品归属于不同的主体,分别是属于国家和集体农庄。正因为所属主体的不同,所以在这两种公有制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全民所有制经济为了进行工业生产和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需要从农村集体经济中取得粮食、经济作物和其他农副产品。而农业集体所有制的企业为了进行农业生产和满足农民生活的需要,要从全民所有制那里获得农业生产资料和工业用品。但是,不管是怎样的商品需要,都不能无偿获得,需要进行必要的商品交换。于是这种所有权不同的两种所有制之间就产生了商品交换的可能,由于两者之间不同的经济利益和发展诉求,商品交换和商品流通也在两种所有制之间产生了。因此,在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即便生产资料私有制已经消失,两种公有制的并存状况也不能排除商品生产存在的可能。只要产品分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各自有交换产品的需要,就会出现商品流通。同时,也要考虑到,在集体所有制当中也分别具有不同的所有者,它们分别占有自己的产品,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这就决定了集体所有制经济之间产品的交换的生产也是一种商品生产。这种运用社会主义两种公有制并存的观点来阐释商品生产存在的原因为更进一步形成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奠定了基础。通过这种国家与集体农庄生产产品的交换和产品流通,也就在社会主义国家存在了商品经济。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存在的两种公有制形式是商品生产存在的主要原因。在苏联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虽然已经消灭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但是公有制仍然存在着两种形式,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这种从两种所有制并存角度出发来论述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生产的思路确实为斯大林首创。

在很长一段时期里,苏联多数学者认为,商品经济属于资本主义所特有的内容,要求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消除商品生产。他们还认为,在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要避免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进行经济生产活动。但是斯大林认为,就商品生产本身的历史来说,其存在有源头可循,最早可追溯到奴隶社会时期,只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成了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所以,在对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界定问题上,不能简单化地将两者等同,更无法得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允许商品生产存在的结论。

(二)运用两种公有制并存论证商品生产的存在

华彦钧借鉴了许多原地方戏曲、民歌、民间乐曲,但也以其艺术手法突破了地方戏曲、民歌及民间音乐的诸多局限性。他忠于真实的生活、忠于艺术,他按照自己本来的生活创作这首曲子。他一生穷困潦倒,受尽凌辱辛酸,但是他个性倔强,尽管他无奈自己就是一个小人物但是他骨子里的反抗精神一直都在。这些客观现实与他个人的矛盾、彷徨的思想都揉合在了他的《二泉映月》中。在结尾处给人留下了无限的猜想,人生该往何处去?

对于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商品生产,马克思主义经典也做了相关的论述。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关于这一问题,有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高的几个国家中取得了胜利。因此,马克思曾经预测说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后将没有商品生产。恩格斯指出,“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① 中央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71. 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提到对于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商品生产的问题时,他们所设想的前提是必然要存在的。在这些国家中,生产力高度发达已经成为既定的事实,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后,生产资料将全部变为公有制,而私有制自然也将消失,商品生产将不复存在。但是,事实正好相反,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无产阶级革命首先获得了胜利,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是否还存在废除商品生产的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却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后,列宁领导俄国人民建立起了苏维埃政权。俄国作为贫穷落后的国家在取得了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后,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过程中,是否应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预言,立刻废除商品生产呢?列宁在这个问题上,用实践检验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在苏维埃政权建立的最初几年,国家由于遭受着国内外双重势力的压制,不得不在国家建立之初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而废除了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但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没有给苏联带来长久的稳定和发展,长时间的粮食配给制引发了国内的骚乱,国家内部政权不稳。列宁及时调整了政策,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在“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允许一部分的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苏联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避免了国家经济和政治的动荡。但是,由于列宁的逝世,新经济政策未能长久实行下去,对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商品经济理论的探索落在了斯大林的肩上。

既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商品生产,那么在商品生产过程中价值规律是否发挥着调节作用同样需要思考。价值规律对于经济的发展起到调节生产、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认清楚这个问题能够给苏联的经济建设提供很大的帮助。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能够发挥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作用的发挥却让很多苏联学者感到疑惑。斯大林在这个问题上给出的解释是:价值规律具有自身的特点,无论何时何地,价格都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一方面,斯大林论证了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作用问题,他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价值规律依然发挥作用。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是一对孪生兄弟,在有商品生产的地方,必然存在价值规律。在此之前斯大林已经清楚地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生产,那么价值规律应该也与商品生产同时存在并发挥作用。这种作用的发挥不仅表现在商品流通领域,也体现在商品生产领域。斯大林高度评价价值规律的作用,说:“这是很好的实践的学校,它促使我们的经济工作干部迅速成长,迅速变成现今发展阶段上社会主义生产的真正领导者。”① 中央编译局,编.斯大林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612. 同时,也要认识到价值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们要尊重规律,在一定条件下运用规律来开展经济工作。斯大林提醒国家的经济工作者和领导干部,在进行国家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价值规律,高效率地运用现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进行生产,调节结构,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斯大林也对一些在进行经济结算中忽视价值规律的工作人员进行了批评,这种批评说明斯大林对价值规律的尊重。另一方面,斯大林提到价值规律将存在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整个历史阶段。他认为,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商品生产要在整个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长期存在。与此同时价值规律同样会与商品生产一起存在,并在商品生产中发挥调节作用。

(三)提出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中发挥作用

苏联作为世界上出现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方面无章可循,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斯大林在理论上能够取得突破,也为国家建设的实践打开了新思路。只有思想上的解放,才能取得行动上的进步。在对待商品生产的问题上,斯大林并没有可供借鉴的前人经验,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实践不断总结和概括,从而在理论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斯大林敢于寻找新路子,在研究商品生产问题上开阔了新思路,同时也强调商品生产并非资本主义国家所特有的生产方式。斯大林所提出的这种观点对于社会主义国家对待商品经济问题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样,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也要敢于打开新思路,寻找新途径,在不违反社会主义发展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勇于借鉴别国的发展经验和思路。在进行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中,既要有摸着石头过河的胆量,又要有加强顶层设计的规划。

女性主题的艺术作品创作总是显得那么特别又通常,特别是从古代的岩画对生殖图腾的崇拜,尤其是女性图腾,直到后来出现不断演进的艺术流派,不得不说,“女性”一直是艺术家们愿意选择抒发的题材。而对绘画这一属于视觉艺术的门类来说,女性则常常被作为很多作品表达的灵魂所在,则不管是中西方,作为一种有特别的视觉识别特征的性别,已变成艺术家们制造某种精神指向的重要符号之一。无论是“审美对象的女人”还是处于“精神化中的女人”,在特定时代的艺术家们总会把自己对于世界的看法,对独特精神功能的感知通过女性形象来传达。

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商品经济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史上占据重要位置。认识斯大林的商品经济理论要采取全面客观的态度。既要看到他的重要贡献:斯大林形成的商品经济理论是对苏联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总结,结合了本国国情,没有完全照搬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构想。斯大林所形成的商品经济理论在很大程度上给社会主义国家开展经济建设提供了实践上的理论依据。但同时也应该发现其局限性,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二、斯大林商品经济理论的局限性

斯大林对价值规律的认识是有条件的,主要指的是价值规律单纯对于消费品具有调节作用,而整个国民经济的生产主要还是通过计划来调节。同时,他认为价值规律不会对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进行调节。其实,斯大林在认识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划定了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范围,对价值规律的认识停留在较片面的层次。但是,在当时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情况下,斯大林能够认识到价值规律对于经济的调节作用已实属不易。

MOOCs是一种新型开放式的网络课程,它是由诸多愿意分享及协作以便增强知识传播的学习者所组织发布的,传播于网络上的大规模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对商品生产的范围进行了严格的限定。斯大林把商品生产的范围限定在个人消费品领域,而生产资料的生产却不包括在内。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错误,是因为他对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经济的必然性认识不够透彻。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低、物质资料较匮乏,要通过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来增加人们的积极性。

脊髓保护区两个边界的不同画法脊髓0%体积的平均剂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布野方式内脊髓0%体积的平均剂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第二,对社会主义社会商品生产的存在原因认识不全面。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主要原因应该归结到两种所有制这一点上。这样的认识是不全面的,因为商品生产存在的根源并不能简单归结于两种公有制的存在,两种所有制形式的存在只能从浅层解释商品生产存在的原因。现在看来,只有从生产力的角度出发才能找到商品生产存在的根本原因。

第三,在价值规律作用范围上有严格的限制。虽然斯大林认识到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但是他将这种作用的范围限制在了个人消费品领域,对于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方面,则否定了作用的存在。这只是在个人消费品方面作用的发挥,其实并没有真正全面地理解到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这样片面和孤立地理解价值规律一定程度上是不利于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

参考文献:

[1] 中央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20.

[2] 中央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71.

[3] 中央编译局,编.斯大林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607,608,612.

[4] 何俊生.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贡献与局限性[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2(2):11-12.

[5] 白永秀.对斯大林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再认识[J].争鸣与探索,1989,10:99-102.

中图分类号: A83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4-8626(2019)01-0087-04

收稿日期: 2018-11-12

(责任编辑:周卓)

标签:;  ;  ;  ;  

试析斯大林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