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党的新政府观_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党的新政府观_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党的新型执政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要思想论文,代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探索执政的规律,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社会每一个具体阶段的重大课题。在21世纪的新时期里,中国共产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党的执政观,这在探索执政规律的课题上迈开了关键的步伐,并将在今后一定时期里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对党的执政问题的探索引发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执政是现行政治组织的追求目标。对于共产党而言,执政带有更加深远的意义:其一,执政是在领导人民夺取国家政权之后,领导人民掌握政权的方式,或者说是领导的内容之一,执政要在完整把握领导涵义的基础上来理解。其二,执政要追求积极后果而避免消极后果,也即执好政。其三,执政是在各阶段的执好政基础上,在整个社会主义社会这一过渡性社会形态里的长期执政。

然而,由于发生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特别是共产党执政遭受到严重挫折。而在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由于“摸着石头过河”,没有先例可循,在经历了初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之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也面临了一系列考验,如经济犯罪、腐败,甚至是社会动乱。解决有关执政的问题,把党执政的根本要求置放于现实中尤其迫切。

基于实践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对这一问题作了深入的思考,在提出“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两大历史性课题之后,又提出“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设问,从而引发和总结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从历史上分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赢得人民拥护、能够执政的原因:“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我们党因为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现实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成为主心骨和领导核心、执好政的保证:“我们党要继续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胜利前进,归结起来,就是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本质上来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保持先锋队性质、长期执政的要求:“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保证我们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与此同时,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国共产党人13年来的执政,是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的情况里的执政,执政的目标指向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间国内国际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提出了挑战,我们从容应对一系列关系我国主权和安全的国际突发事件,战胜在政治、经济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风险,经受住一次又一次考验,排除各种干扰,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船舶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破浪前进。这就是说,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重大事件的应对和处理是成功的,它不断推动执政目标指向的实现,执好了政,没有战乱、内乱和动乱,这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是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这给思考党的执政的问题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和有益的参照物。13年来的实践,加深了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联系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归结起来就是党必须做到“三个代表”。因此,党要执好政,就必须运用这些经验,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断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的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在对党的执政的思考中推导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又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深化了对党的执政的认识。这可从中国共产党对作为领导对象的社会生活领域和作为领导主体的党的自身的认识两方面得到说明。

从社会生活领域看,新的社会生活领域的开辟和新的社会阶层的产生是其主要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中,发生了一系列与党的执政不相协调的问题。因此,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党的执政必须使党的领导切实有效地覆盖社会和市场发展的广泛领域,把“三个代表”的要求落实到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中去,加强国有企业、农村基层组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街道社区的党建工作,特别是要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建立党组织,更好地代表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不同社会群体的具体利益,“一定要使分布在全国各条战线、直接联系着社会各阶层群众的基层党组织,不仅能在平时改革、发展、稳定等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而且在遇到突发事件、面临各种政治风浪时也能显示出强大的战斗力。”要防止“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情况;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要把新的社会阶层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组织中,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来自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干部的党员是党的队伍最基本的组成部骨干力量,同时也应该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经过长期考验、符合党员条件的社会其他方面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注意在生产、工作第一线和高知识群体、青年中发展党员。”

深刻的社会变革使人们的精神生活也随之复杂化。“由于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和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市场经济活动的弱点及其带来的消极影响,反映到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人与人关系上来,容易诱发自由主义、分散主义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人民内部矛盾的内容和形式也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我们实行对外开放,有利于人们开阔眼界、增加见识、活跃思想,但国外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文化也会乘机而入。我国社会长期存在的封建主义残余思想包括封建迷信和愚昧落后的思想观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也会沉渣泛起。”而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西化”、“分化”的意图更是混淆了部分人的思想。要真正把一些道理向干部群众讲清楚,把他们的思想统一起来有一定困难。但如果思想政治工作软弱,抓得不紧,错误思潮泛滥,人们的思想混乱,人心涣散,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及南斯拉夫政局的演变等事件,除了政治、经济等原因外,执政党内和群众中发生思想变化、思想混乱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党的执政必须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这在工作全局中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它包括了要用宽广的眼光去观察把握当代世界的发展趋势和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深化对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以及我国改革对思想影响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的认识,努力把“三个代表”的要求研究好、宣传好。

从中国共产党自身看,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必须做到领导水平的“与时俱进”、努力克服腐败消极现象和培养造就接班人。领导水平的“与时俱进”、努力克服腐败消极现象事关执好政,培养造就接班人事关长期执政。领导水平的“与时俱进”就是面对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提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执政能力,以提高素质、优化结构、改进作风、增强团结为重点,建设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层;以及不断健全民主集中制。这是一个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的问题。努力克服腐败消极现象,或者说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克服不正之风,惩治腐败,则是一个突出的需要加快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中国共产党对克服不正之风、惩治腐败的认识十分深刻。“党内确实存在一些同党的性质、宗旨不相符的突出问题,如果我们不下最大的决心加以解决,就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一些腐败案件触目惊心,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警觉。九十年代以来,一些执政几十年的政党先后下台,有的已经衰亡。其中的根本原因是党内出现了问题。……我们现在总的形势是好的,但也面临着不少问题,既有内忧也有外患,切不可掉以轻心。”因此,只有首先把党员、干部队伍教育管理好,党自身巩固和坚强了,才能执好政,治好国,办好社会主义事业。如果治党不严,疏于管理,就相当危险。

不正之风中的跑官风、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近年尤为严重。跑官风就是整天想着升官,最后发展到跑官、要官、买官。这一现象还在跟着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不断变换方式。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则是群众反映最大的两个问题,是党的一大祸害。“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形式主义作风和官僚主义作风,全党上下,全国上下,必须痛下决心把这两股歪风煞住,越快越好。“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时时处处坚持重实际、说实话、务实事、求实效,必须大力发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这也即是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也即要认真地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夙兴夜寐地抓工作、抓落实,要扎扎实实地解决改革发展稳定和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克服不正之风的同时在惩治腐败,不坚决惩治腐败,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会受到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我们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决揭露和惩处腐败分子,包括严惩了少数违法犯罪的很高级别的干部,是因为不这样做,我们就要脱离群众,就有亡党亡国的危险。”

在培养造就接班人问题上,以“三个代表”为要求,中国共产党的观念同样有了质的更新。“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党,一个国家,能不能不断培养出优秀的领导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政党、这个国家兴衰存亡。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能不能巩固和发展下去,中国能不能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强盛不衰,关键就要看我们党能不能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领导人才。”培养接班人,一要不拘一格,二要加强磨练,三要人才辈出;理论教育和学习是培养,基层锻炼是培养,使用也是培养,而且是更重要的培养。要把德才兼备、实绩突出和群众公认的人及时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

三、以新型执政观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突出特点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党的领导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通过党的执政地位来实现的。在长期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把党的领导具体化为: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来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特别党委在同级各种组织中的核心作用),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政治思想组织领导;其中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党委要支持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

党的领导的特点要求和具体化,同中国共产党“三个代表”的新型执政观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三个代表”的新型执政观对于“权力”的解释,无疑是建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党的领导的内在依据,同时也是其要不断推进的缘由。

“权力”是社会政治结构中的一个迷。从古今中外历史的发展看,有多种多样的解释,“神授”(包括同宗分封、军功封授、君主委任)、武力占有(如中国的军阀割据和西方的殖民侵略)、契约性协定(如西方民主国家议会)等,是人们所常见的解释。“三个代表”的新型执政观的解释则立足于“代表人民”和“人民赋予”。这种解释促成了中国共产党提出“问题意识”和“人心向背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掌握了政权,有了调动全国人、财、物等资源的权力,而且权力之大,可调动的资源之多,都是未执政前无法比拟的。大批党员、干部担任了从中央到地方各个部门、各个地区的领导职务,手中都掌握了这样那样的权力。

所谓“问题意识”就是:以“能否真正懂得权力是人民赋予和能不能正确地运用手中的权力”的问题,正确对待权力。或者说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为什么”:“参加革命是为什么?现在当干部应该做什么?将来身后应该留点什么?”

“问题意识”使中国共产党对消极现象有了深层次的认识:执政以后,党内一些人不思进取、好逸恶劳,不愿意艰苦奋斗,滋长了贪图享乐的思想,他们在人民利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更多地偏向于自己的个人利益,甚至热衷于追逐不应该属于自己的不合理的、非法的个人私利,并不惜利用自己的地位、职权、影响去竭力维护和扩大这种私利。许多消极腐败现象,特别是形形色色的以权谋私、权钱交易、骄奢淫逸、贪赃枉法的行为,以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不良作风的泛滥,都因这种私利而起。“并不是只有我们党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执政以后特别是长期执政后都遇到这样的问题。现在有些原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已经垮掉了,丧失了政权,教训十分深刻。如果我们不警惕、不警觉,让那些与我们党的性质、宗旨相违背的错误思想和腐败行为蔓延开来,那将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消极现象若走向极端,必然出现人心向背的变化。“人心向背律”早在《孟子·离娄上》的“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该论述一直是中国正直政治家思考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把这一问题放到政权兴亡的高度来考察,认为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亡的根本性因素,党作为执政党,必须高度关注党与群众的关系问题、人心向背问题。“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很多都走了从得到民心兴起到失去民心衰亡的这样一条道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和在台湾失去政权,以及印度尼西亚、墨西哥、秘鲁、菲律宾政局的动荡等等,尽管各自的原因很复杂,但人心向背的变化都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换言之,中国历史上一个个王朝的覆灭,世界历史上一个个不可一世的大帝国的崩溃,当今世界一些长期执政的政党的下台,都是人心向背变化的结果。

“三个代表”的新型执政观通过对“权力”之迷的解释,把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观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丰富了作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有机部分的党的领导的内容,从而也将极大地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标签:;  ;  ;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党的新政府观_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