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农村城镇化道路_农民论文

论我国农村城镇化道路_农民论文

论我国农村城市化道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路论文,农村论文,论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随着农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已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难点。能否妥善解决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而且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能否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可以有多种可选择的途径,但根本的出路在于农村城市化。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我国农村城市化道路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也是农村工业化与现代化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前,由于我国多年实行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并相应地实行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使原有的不断增加的农村劳动力都限制在农村,这就产生了庞大的农村人口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改革开放后,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加之生产条件的改善,农业劳动生产力大大提高,使农村大量劳动力又剩余出来;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但农村人均占有资源数量都严重不足。1979年——1993年农村劳动力增长近1.4亿人。 九十年代中后期,农村劳动力每年还将增加600万人左右,到本世纪末, 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达到2亿人左右,但我国人均占有耕地目前都只有1.2亩,随着农村人口的增加和工业发展大量占用耕地,人多地少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将会更多。上述原因使得现在和今后一个较长时期中将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存在。

如何对待农村中大量剩余的劳动力,这是目前农村改革与发展中必须认真考虑并加以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对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都将产生不利的影响。首先,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不利于土地的规模经营。因为土地是农村中农民生产的基本条件,农民依靠土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也依靠土地维持自己的生活,没有土地,农民就失去了生产的基本条件从而也就失去了生活的基本依赖。我国农村实行联产承包以后,以农户为单位承包土地,耕地被划成小块面积经营。大量农民滞留在小块农田上,把土地作为自己赖以生存的依靠,必然影响土地的适度集中和规模经营。第二,大量农民滞留在土地上也影响农业机械化的实施。农业机械化可以大幅度减轻劳动者的劳动强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但农业机械化的实现,其前提条件:一、土地的集中和土地的规模经营。二、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土地转移到非农产业,如果土地经营过于分散,农业机械化将无法实施,而如果大量农民滞留在土地上也将会人为地阻止机械化的实施,因为大量剩余劳动力尚且无事可干,必然会出现劳动力排挤机器的现象。三、如果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土地上不能向外转移,人们只能在人均1.2亩土地上做文章, 无论如何精耕细作也不可能使农民很快富裕起来,农民不富裕,不能在农业中实行高投入,农业现代化将是一句空话,为解决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实行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必需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农村城市化过程,走农村城市化道路。

二、我国农村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农业国工业化、现代化是农业国社会经济二元结构向更高层次的一元化结构转化的过程,也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从事第二、三产业,实现农村城市化的过程。加速我国农村城市化的过程,既是推动我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关键,也是由社会经济二元结构向更高层次的一元化结构转化的关键。

这是因为随着农村城市化过程的加快,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这些作用是分散的农村所无法比拟的。

城市作为工业中心,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拥有大量的机器设备和先进的生产设备,拥有大批熟练的训练有素的工人和较高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城市中既有专业化的分工,又有紧密的协作,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较高,因此,它具有广大农村所没有的作为工业基地的客观条件。同时,城市作为工业中心,本身就是一个广阔的市场,它一方面大量地吸收城市以外地区提供的原材料和农副产品;另一方面又为社会提供大量的消费资料,成为物质生活所需商品的主要来源,它还为各行各业及广大农村提供先进装备、技术和生产资料,并通过专业化协作带动和刺激其它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起的主导作用是分散的农村无法替代的。

城市作为贸易中心,成为商品交易的集中地和主要场所。城市信息灵通,各项基础服务设施比较完善,交易条件好。城市一般是交通枢纽,对外经济联系方便,交易辐射面大。城市具有农村无法比拟的进行商品交换的优越条件。

城市作为金融中心在调动和运用资金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城市中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高度集中和发达,必然引起城市中资金流动的活跃,这就导致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在城市的集中。城市作为金融中心的功能也是分散的农村无法替代的。

城市还是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同农村相比,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科技力量雄厚,大多数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图书馆、展览馆、博物馆、电影院、剧场等也大都集中在城市。城市作为科技、教育、文化的中心必然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城市这些作用是在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发挥出来的,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的80%,城市的发展过程,从根本上说是大量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的过程,是农村城市化的过程。

但农村人口和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面临着几种选择:

一是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现有的大城市。由于我国人口多,为了防止大城市人口膨胀,长期以来在传统体制下实行了城乡分割,人为的阻止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虽然对防止大城市人口膨胀起了一定作用,但由于城乡分割,也人为阻止了城市化的发展,造成城市发展缓慢,城市化水平很低,目前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已达80%以上,有的国家(如英国)已达90%,而我国只有26.2%,我国12亿人口中9亿人口仍在农村。具估计, 我国目前农村已有1.2亿剩余劳动力,到本世纪末,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达到2亿。如此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到我国现有的大城市,必然加剧城市住房紧张、道路拥挤、基础设施不堪负担等,并且使原来就存在的城市就业矛盾,更加尖锐化。2亿劳动力一齐拥往大城市, 现有大城市无论如何是承受不了的。同时,在一个二元经济结构条件下,农村劳动力素质相对于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来说,总体上是比较低的,这种低素质的劳动力拥往大城市对大多数人来讲也会面临选择职业的困难,由此可以看到把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我国现有的大城市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人们开始思考劳动力转移的路子,由于大城市无法容纳众多的农村劳动力,而大量劳动力不能强制性地长期滞留在耕地上,人们提出了“离土不离乡”。这对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为转移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了条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对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确实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到目前全国乡镇企业已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1.1亿, 乡镇企业产值已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47%,形成国民经济中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但是,也应该看到乡镇企业的发展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自身难以克服的不足。乡镇企业是在一乡、一镇、一村、一户的范围内发展起来的,企业规模小、起点低、布局分散、设施落后。据统计,全国乡镇企业总数集中在县城的占1%, 集中在乡镇的占7%,其余92%都分散在各自然村。 全国各乡镇企业2079万家,其中1990多万家分布在各自然村。乡镇企业容纳的1 亿多农业剩余劳动力中,有相当比例是“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农闲务工、农忙务农”兼有农民和工人这两种身份的人。乡镇企业过于分散很难形成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也不好形成规模效益。当人们在用“处处办厂,村村冒烟”来形容乡镇企业逢勃发展的同时,实际也昭示了乡镇企业的另一方面,即乡镇企业分布的极度分散性。

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大城市转移,这条路子在中国行不通。乡镇企业的极度分散又难以显现出城市所具有的作为各种中心优势,我国城市化的道路在选择上必然是大力发展小城市。

小城市既具有城市的特点,具有城市的功能和作用,遍布全国的小城市又与农村保持较强的联系,这对于农村工业化,对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于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都将起到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

小城市不仅是农村工业化的基地,而且能综合提高农村社会发展水平。这不但丰富了农民的生活内涵,提高生活质量,而且还为农民创造各种发展的机会,使他们走出传统,促使他们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向现代化演变和发展。

小城市是农村与外界联系的桥梁,有助于打破农村的封闭性,使整个社会的联系变的更加密切。

小城镇发展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向城市转移,有助于降低农业人口比例,加快农村城市化过程。

大力发展小城市应该是我国农村城市化道路的可行选择。

三、我国农村城市化道路的构想

既然大力发展小城市是我国农村城市化道路的可行选择,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发展小城市了。

世界城市化进程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集中性城市形式。这主要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从空间上的分散状态向空间上的集中状态发展的社会过程。在这种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新的小城市。由于我国农村人口所占比重过大,城市发展落后,这种形式应是我国农村城市化过程中发展小城市的主要形式。小城市的发展可作如下构想:

1、以现有县城为基础,发展小城市。我国有两千多个县城, 它们是城乡结合部,随着经济的发展,县城建设一般都初具规模,县城已成为一个县范围内的工业中心、商业中心和农副产品集散地。同时,道路设施建设也具有一定基础。以县城为中心逐步发展小城市既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也可以形成布局合理、适应各地不同特点的小城市体系。

2、在一些所形成的交通运输枢纽建立和发展小城市。 随着交通运输业发展,新的交通干线不断增加,形成一些新交通干线交叉点,这些交叉点,大多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有大量客货流集散,也有利于第二、三产业,可以形成和发展以交通运输为特征的交通运输城市。

3、以资源和原料为基础,建立和发展小城市。 我国有着丰富的地上和地下资源,如煤、铁及其它各种矿藏,森林河流等地上资源,更有丰富的具有各地特点的农产品原料,随着工业的发展和对资源的开发,可以形成以资源开发和原料加工为特点的小城市。

4、以有利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优势为基础, 也可建立如旅游城市,具有历史文化特点及反映人文景观的城市。

城市化进程的另一种形式是分散性城市化形式。这是指城市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外扩散的一种社会过程,在扩散过程中形成一批小城市。

我国目前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32座,50万—100万人口的大城市也30座以上,这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具有强大的辐射能力,在每一个大城市周围在其辐射的范围圈以内建立卫星城,既可以减轻大城市人口过渡膨胀的压力,又可以在其周围带动小城市的发展,以小城市为纽带和桥梁,把大城市与广大乡村联系起来。这是我国发展小城市的又一种形式。

当然,在发展小城市的同时,不应忽视现有大中城市的作用。小城市规模小,功能不全,其辐射能力有限,它不象大城市那样能带动周围很大一片农业地区发展商品农业、服务业甚至农村工业。因此,发展小城市应当以大城市为依托,建立以大中城市为依托的、小城市分布合理的城市网络体系。同时,小城市也应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扩大自己的规模,完善城市功能,增强辐射能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标签:;  ;  ;  ;  

论我国农村城镇化道路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