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作品呼唤古典教师_文学论文

经典作品呼唤古典教师_文学论文

经典作品呼唤经典教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典作品论文,教师论文,经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所选文章不尽相同,但在这不同之中有一点肯定相同,那就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经久不衰的经典文学作品必定享有其“王者”的尊贵地位。因为这些不朽的经典之作凝聚了人类思想和艺术的精华,读懂、读透、读好这些作品,不仅可以陶冶人的思想情操,给人以深沉的思维空间,同时还能提升人的品鉴能力,吸纳写作养料。然而这些文学宝库里的璀璨明珠对学生的吸引力究竟有多大?对他们的影响力究竟又有多大?我想每个实话实说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恐怕都是不敢夸口的吧。

那么我们究竟怎么做才能让这些经典作品发散出经典的光芒,收到经典的效益呢?一句话,要想教好经典之文,我们应努力当个经典之师:深度领悟作品的精髓,努力寻找适切的教法,仔细打磨教学的要素,力争上出精品语文课。下面我们就初中语文教材中经典文学作品教学的实践和思考,谈几点浅见。

一、走进经典作品,领略精髓

新一轮课改实施以来,语文教学上的新名词、新事物、新现象不断涌现。比如许多教师开始对自己的课进行层层包装,喜欢追求形式上的“高潮”或“热闹”,但对文本的解读却往往浮于表面,缺乏深度,甚至有失偏颇。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不仅给课堂教学留下了遗憾,很可能还给学生的后续发展留下了遗憾。倘若对经典文学的教学也抱着这种浮夸的态度,岂不可怕?因此我想,经典作品的教学,首要环节应是我们教师带着敬畏之心对文本进行潜心研读。经典文学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所“反映出来的生活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而更带有普遍性”。作为教师,应广泛、深入地去发掘这些作品的内在艺术价值,引导学生从更深层次上品味语言大师们的精妙匠心,领会其艺术魅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更高层面上,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应有更深厚的生活积淀,明了生活的本原及本质,给学生以哲理的启迪;应有更强的语言感悟能力,心有灵犀,把握语言的精炼及精妙之处,师生互动,“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应有更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能力,从作品的梦幻境界出发,透过“满纸荒唐言”,去把握作者的“一把辛酸泪”。总之,教师应该具有更高的文学素养,对精髓能有深度的把握,对教学资源能加以合理取舍。所以说,要想领着学生走进经典领略里面的无限风光,教师应该像一个出色的导游,不仅能介绍景点之美,能剖析此景之所以美,还能让游客追随你的独特视角品尝到常人难以发现的美。而做到这一切的前提就是教师不仅眼中有景,口中有景,而且心中有景,真正领略景之精髓。

比如被宋代古文家尹洙评为“传奇体”的《岳阳楼记》,风格独特,与一般的古文相比有着明显的不同:就内容而言,该文虽名为“记”,但不以记叙重修岳阳楼为主,而是以描述洞庭湖的景象为主,写景象是为了抒“览物之情”,然而抒情并非最终目的,议论才是文章的主旨所在,文章意在表达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情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而这又是建立在对不同的“览物之情”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可以说,全文叙事简洁,写景生动,感情丰沛,议论精警,且衔接自然,给人以浑然天成的整体美。就语言而言,该文大量运用赋体,四字句如珠走玉盘。不少地方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它们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整齐对称;它们内容或相关,或相反,或相近,互相映衬,互相对照,收到了更好的表达效果。同时全文合辙押韵,又给人以铿锵和谐的音律美。像《岳阳楼记》这样流传千古的经典之作,如果我们教师不能带着敬意走近范仲淹,读懂范仲淹,不能静下心来仔细读原著,广泛查资料,怎么可能领略到这经典作品的经典之处,又怎么可能引领学生欣赏到这经典之作的独特魅力呢?

二、巧用适切方法,教出美味

对于语文教学,不少教师已形成了一种比较固定的“模式”,不论面对哪种课文,无一例外的都是说说作者,讲讲背景,认认生字,读读课文,理理结构,再归纳一下文章中心,分析一下写作特色……这些教法不是不可用,也不是一点没效果,但如果我们在教经典作品时仅用这些方法,仅止于这一种模式的话,又怎能给学生以新奇的刺激?他们又怎能汲取丰富的营养?其实,只要我们愿意寻找,善于动脑,在教此类经典诗文时可用的招数多着呢。

具有音乐美、情韵美的作品,不妨教给学生诵读的方法,让他们读出美味,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刘禹锡的《陋室铭》等经典古文,李白的《行路难》、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经典古诗词,文句本身节奏感强,读来抑扬顿挫、铿锵悦耳,如果在教学时开展诵读竞赛活动,相信一定能吊起学生的“胃口”;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鲜明的作品,不妨为学生搭个舞台,让他们演出美味,如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称得上是戏剧作品中的经典,该戏剧冲突紧张激烈,情节波澜起伏,人物个性鲜明,语言生动形象,如果在教学时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让他们尝试自导自演,相信学生定会兴味盎然,而且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他们多方面的能力也将得到锻炼;作者生平具有传奇色彩、背景材料特别丰富的作品,不妨为学生设个讲台,让他们讲出美味,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诸葛亮的《出师表》、陆游的《游山西村》,这些作品的作者本身就是一部传奇,就有许多故事,如果在教学这些篇目时让学生在广泛搜集素材的基础上讲讲与作者、作品相关的故事,相信学生不仅学习兴趣更浓,收获也将更大;融合了文字、人物、情感、思想之美的文质兼美的作品,不妨为学生创设情境,让他们品出美味,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荷塘月色》,这类文章的美不是“大红大绿”夺人眼球张扬的美,而是那种淡雅朴素之中蕴含着的人情和图画的美,如果在教学时能给学生创设细嚼慢咽的品读情境,相信学生定能用自己的双眼搜索到文章中的内敛之美;而那些具有创造性阅读可能的作品,不妨为学生提供契机,让他们大胆尝“新”,创出美味,如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阐明的道理是,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那么顺境是不是就不能出人才了呢?如果在教学中抛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辩论,相信学生的思路将被打开,辨证地思考问题的能力也将得到培养……

只有巧用适切的方法,才有可能教出经典之美味,学生才可能美美地学,也才有可能品出经典之美味。

三、打磨教学要素,创出精品

如果说领略经典之精髓是上好经典作品前提的话,那么找到适切的方法,也只是使课堂精彩的前提。一堂经典作品的精品课,是需要我们全方位考虑、细致打磨各种教学要素的。比如,讲解的内容学生是否需要,能不能突出重点,化解难点;设计的问题有没有加以整合,有没有关注思维的难度、坡度、清晰度;教学的用语是不是精确、精练、精彩,能不能做到善于激趣、深于传情、工于达意、巧于启智;课堂的节奏是不是张弛有度、过渡自然、循序渐进;信息的处理有没有注意渠道多样,输出真实,处理及时;设计的练习是不是具有针对性、适度性、开放性,是不是序列化……

如由著名作家沈从文所著的《边城》,可以称得上是经典的乡土小说。《端午日》即选自《边城》,作者凭着对湘西端午民俗的细致观察和深切感受,生动地描写了龙舟竞渡和追赶鸭子的欢快场面,展现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风,表现了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教学中我们可以用“相约去茶峒,开心过端午”的旅游方式展开学习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在模拟的游程中安排学生“走进寻常百姓家”、“来到河街看赛船”、“自由下水捉鸭子”,让学生边玩边学。在游程结束后,让学生畅所欲言谈一谈,哪些活动有推广价值;让学生开动脑筋想一想,为使端午节过得更有意义、更加快乐,还有哪些“金点子”。这样的学习活动,富有情趣,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张弛有度,再加上教师生动精彩的教学语言,学习效果自然不错。

的确,一堂精品课犹如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我们唯有用匠心、细心在各个环节以及每一道工序上精心打磨,才有可能打造成功。

记得有位名人曾经说过:“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它是人们在所欲涉足的领域里最终无法绕开的桥梁。”如果我们热爱经典文学,如果我们想成为一座学生成长历程中不愿绕开的“桥梁”的话,那么就让我们努力当个经典的语文教师吧。

标签:;  ;  ;  ;  

经典作品呼唤古典教师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