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适应改革形势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1997年辽宁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_大学论文

积极适应改革形势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1997年辽宁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_大学论文

主动适应改革形势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1997年辽宁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辽宁省论文,毕业生就业论文,高校毕业生论文,形势论文,主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我省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始终围绕着我省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人才的需要而稳步发展。在国家政策指导下,我们积极培育以高校为基础,以地区为中心,以政府为主导的毕业生就业市场,通过“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和“自主择业”,调整就业结构,拓宽了就业渠道,扩大了就业容量,为缓解毕业生就业难,为社会稳定,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同时由于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直接相互接触,增进了高等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学校培养的人才是否得到社会认可,也是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检验,促使高校的人才培养要主动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高等学校的要求。为了使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和健康发展,针对我省199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做一简要分析。

一、1997年就业工作的基本情况

1997年我省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为50170人,比1996年略有增加。按学历层次分:研究生:1798人,本科生:23678人,专科生23838人。另外,省外院校毕业生回辽宁就业的有856人。1997 年纳入我省分配就业计划的毕业生共有18729人,其中分配到重点项目单位438人,占2.6%,中直单位1672人,占8.9%,省直单位1170人,占6.2%,14个市地13833人,占73.7%,出省就业1571人(其中含外省委培、 对等培养),占8.3%。

从调查情况看,由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各级主管部门能从稳定的大局出发,积极贯彻国家教委、省政府有关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方针政策,并相应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各用人单位密切配合,相互支持,使1997年全省的毕业生派遣、接收、安置工作得以顺利完成。

二、1997年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突出特点

1.各级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普遍提高了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认识

由于1997年的毕业生就业面临“两件大事”,而毕业生人数多需求少,形势严峻。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多次听取省教委、计委的汇报,并批准下达了有关文件,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政策保障和比较宽松的就业环境。省委、省政府的重视,教委、计委对此项工作抓的比较早比较实,使得各级政府和各主管部门都给予高度重视,各地区均都召开了毕业生就业工作会。大连、抚顺、丹东、盘锦等市都在当地的电视台、报纸做了大量的宣传报导工作,得到广大毕业生和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2.政府加大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力度

阜新市在接收师范毕业生时,因基层财政开支人头费紧张而遇到困难。董晓时副市长亲自主持现场办公会,为市教委落实分配计划给予积极支持。营口市在今年的政府文件中规定“为储备人才,只要专业对口,可指令性超编安排一定数量的本科毕业生到事业单位,计划单列,一步到位,硕士以上研究生只要有用人单位同意接收,编制允许,可直接安排进机关、事业单位”。

近几年来滞留待业的毕业生安置问题是我们调查的重点之一,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全省滞留待业的毕业生数量较少, 仅占毕业生总数的1%,而绝大多数是中专毕业生。盘锦市大洼县从1991年至1995 年有102名毕业生(大专4名、中专98名)未选择到工作岗位。 县人事局本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对毕业生负责的态度,多次向县政府汇报,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下,与有关部门密切协调,在人员普遍超编的情况下,于1997年上半年对这102 名毕业生通过指令性计划分别派遣到县直各企事业单位和各场乡镇安置就业,解决了毕业生的后顾之忧。县区一级政府这样坚决果断一次性解决如此之多的毕业生遗留问题,确实为百姓做了一件好事,产生了极好的影响,在人民心目中树起了形象,这在我省尚属首次。实践证明,只要地方政府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即使在就业较难的情况下,毕业生也能顺利地得以安置。

3.加强改革措施,努力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锦州市为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深化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在全省率先出台《锦州市鼓励应届大中专毕业生自谋职业的若干规定》,为自谋职业的毕业生办理《优惠证》,享受在工商管理费、营业税,土地使用费等方面的减免。盘锦、抚顺、营口市等市对到乡镇、区街、三资、个体、私营企业及民办科研机构就业的毕业生,可享受许多优惠政策。大连市为鼓励市内生源到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就业,制定了户口落在市内的优惠政策。沈阳市充分发挥市场在毕业生配置中的灵活性作用,将自费毕业生的档案转至市人才中心管理,利用每周六人才市场交流活动,为毕业生提供择业机会。至今已有1200名自费生找到了工作岗位,占1997年沈阳市毕业自费生总数的32%。

4.国有大中型企业为谋求可持续发展,积极吸引毕业生

国有企业在我省占有的份额比较大,在我们走访中看到,许多大企业表现出积极吸引人才,敢于竞争人才,谋求在市场经济中持续发展的强烈愿望。沈阳金杯汽车集团公司从80年代初,积极吸引大量毕业生,从1984年到1997年共引进3600人,其中本科1600人、专科1720人、中专230人。他们1995年加入一汽集团成为转型车基地以来, 一年一个台阶,1996年扭亏,1997年盈利。他们为了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根,制定了“引进来、留得住、培养好、起作用”的吸引人才战略。他们与吉林工大、武汉汽大等8所高校建立人才开发基地, 公司每年投入一定数量的奖学金。他们在使用、培养和待遇方面实行了独特的办法,颇具吸引力。1997年上报需求计划200人,共引进199人,本企业急需专业全部完成。阜新市通讯电缆厂吸引毕业生的工作扎实、有效。他们所急需的通讯电缆专业在全国仅西安交大、哈理工等少数几个高校有。为了争取人才,厂长亲自带队,到学校去游说,把工作做到班级,做到宿舍。 1996 —1997年共引进6名外省籍该专业毕业生,全部成为业务骨干。 该厂从生活的各个方面无微不至的关怀,使这些毕业生深受感动,纷纷表示,虽然阜新不是经济发达到区,电缆厂也不是效益最好的单位,但我们都感受到全厂对人才的尊重和渴望,我们一定要扎下根来干一番事业。

5.加强舆论宣传,积极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由于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这项工作又涉及到千家万户,各地区和往年相比,都比较重视加强舆论的宣传工作。沈阳、大连、抚顺、盘锦等市都在报纸、广播和电视做了较广泛的宣传报导;抚顺市针对本市实行的“先计划,后市场,再计划”的办法在电视台进行了专题报导。盘锦市人事局将市政府批准实行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优惠政策及时的在《盘锦日报》进行全面报导,受到广大毕业生及家长的欢迎。事实证明,只要有正确的舆论导向,只要公开就业原则、办法和方案,增加透明度,就能使毕业生及家长理解政府安置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难度,也能有效地引导广大毕业生自觉地根据国家的需要,树立新的择业观念。

三、当前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回各市就业的毕业生学历层次低、长线专业多、 供需矛盾大是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

由于我省现有的高等学校结构不尽合理,工科院校少,文理院校多;部委属工科院校多,省属工科院校仅二所;部委院校留成给地方的仅占毕业生总数的17.5%,远远不能满足省内重点建设项目,省直属单位和各市地的需求;省属院校中,本科少,专科多。在每年的分配中,除去留校、考研、选拔公务员和中省直、重点项目的选拔以外,回各市的毕业生自然是层次低,短线专业少。

随着我省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转换企业结构调整时期,全省相当一部分企业效益尚未得到根本好转,各用人单位的需求明显锐减。阜新市共有毕业生生源2429人,比1996年增加132人, 而1997 年需求总数为900多人,仅占毕业生总数的37%左右,抚顺市1997年共接收3090人,总量比1996年增加了28.2%,增长人数为680人。而全市需求毕业生720人仅占毕业生资源的23.3%,各地区供需比均呈现供过于求的普遍现象。

2.目前我省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家教委周远清副主任曾指出“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效益仍然较低,重复设置高校,条块分割,规模效益偏低,结构布局不够合理,各个学校相对封闭办学,人力、设备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未得到合理配置,这种状况难以适应21世纪的挑战。”经分析比较,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结构、规划和范围三个方面。

①结构性浪费:主要存在于高等教育结构不当所造成的资源浪费。如:高等学校办学层次多、专业设置过细。据统计,几乎所有的本科院校都在招专科生;同时,少数专科学校则通过“联合办学”等途径在招收本科生。这种状况不仅难于保证各自的教学质量,而且还会降低办学效益。其次,专业设置布局结构不尽合理。我省地方高校共有学科56类,221种专业。但目前地方高校工科专业仅占26.95%的比例,比全省工科专业48.31%的比例低了21.36个百分点,比全国本科专业工科专业41.21%的比例低了14.26个百分点。工科比例偏低,与我省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相比不相适应。再次,学校和专业规模效益的实现与市场有限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如近几年,一些行业部门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实际需求只是毕业生总数的40%至60%,导致部分院校毕业生就业难,以致出现煤炭、电力等行业专业的毕业生分到地方,给地方增加了安置困难;个别高校盲目追求“热门专业”,扩大招生,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培养过多,在就业中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

②规模性浪费:是指因高等学校规模偏小所造成的资源浪费。A.我省高等学校在校生规模偏小。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中明确规定“到2000年学校平均规模,本科院校达到3500以上,专科学校达到2000人以上。”我省本专科学生规模低于3500人的本科院校有21所,占其总数的55.3%,专科院校有24所低于2000人规模,由此可见高等学校在校生规模偏小的现象仍相当严重。B.专业规模效益偏低。现在不少专业每年只招一个班,专业年均招生47个左右,与专业的规模效益一般要求的60至90人差距较大,人力物力浪费严重。

③范围性浪费:是指因高等学校设置不规范,特色不明显,缺少根据社会有效需求结构对学校予以合理的分工。A.许多学校既培养本科生、专科生,又培养博士生、硕士生,致使学校精力分散,顾此失彼。专科生和本科生的差别,仅体现在课时上,没有特色。许多学校追求办学模式的大而全等等。这些都说明高校发展的运行机制方面有不适当的地方。B.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许多用人单位反映,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政治素质、道德觉悟普遍下降,动手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较差。主要原因有:封闭办学,专业综合化步伐缓慢,对培养新型适用人才的专业设置不足;传统专业的口径偏窄,划分过细;实践环节减少,使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受到很大局限,亟待我们改进。

3.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单位人才流失严重

从铁岭、阜新、朝阳、锦州以及抚顺、盘锦等市的调查来看,不同程度地出现人才外流现象。“上大学的一年比一年多,而回家乡就业的人才一年比一年少”。形成“经济越落后→高考越热→人才越匮乏”的怪圈。据抚顺市人事局提供的材料,该市近几年来,每年本科以上的毕业生一千多人,而回到抚顺的只有二三百人。这些人才外流的主要去向是国外、南方沿海、上海、北京、山东等地区,省内主要是大连、沈阳等地。营口每年考入高校的本科生约1000人左右,而回到营口的含师范类的本科生也不超过300人。

国有大中型企业单位的人才流失更为严重。沈阳机床集团每年有近百人调离,其中多数是近一两年分配来的大学生。沈阳长白集团在1993—1994年每年接收120人,1996年接收70—80人,1997年仅有50人报到。沈阳变压器厂近一两年流失的骨干专业人才有20人,抚顺市人事局对本市所属的二十多家国有企业的调查结果,近几年外流人才多达350 人。虽然经济不景气和市场经济对择业观念的冲击是这些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但是,更重要的是在市场竞争中,国有企业处于劣势,大学毕业生到岗转正后工资仅为400至500元之间,而民营企业起点就是800元, 一年后就可达1000—1800元之间不等。国有企业流失的人才多数为企业的骨干,国有企业事实上已成为竞争对手的人才培训基地。

4.农村基层急需农科类高层次毕业生,毕业生派不回去

在阜新县,据人事局同志反映,阜新县是农业县,文革前毕业的大学毕业生基本退完了,现在非常急需农科类毕业生。阜新县拟建成农业强县,目前现有果树30万亩,急需相关专业60人,但是由于经济原因,在沈阳农业大学召开的双选会上,没有学生愿意回来。毕业生的期望值偏高,脱离现实。

5.“乡企定向”招生的毕业生显露出来的问题严重

1997年乡企定向自费毕业生1706人,从目前调查的结果来看,原定向单位真正需要的很少,一是长线专业多,二是学历层次偏低,这与培养的初衷相距甚远。另外,在调查中还发现乡企定向招生中,假协议,假手续现象比较严重,有些基层部门还利用此事乱收费。

四、适应形势,转变观念, 加快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步伐

1.积极推进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 适应辽宁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

省委、省政府已确定今后辽宁经济改革的指导思想:以十五大精神为指导,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对国有企业实行抓大放小,进行资产重组,以集团经济参与市场竞争;对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一视同仁,采取政策扶持,拓宽领域,调整结构,加快发展的方针;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在数量上快速发展,在质量上明显提高。面对新的形势,我省毕业生就业工作首先要从观念上有个根本的改变。要树立以买方为主,为用人单位服务的意识,要形成以具体服务为主,宏观管理为辅的指导思想。既要保证国有支柱产生急需的人才,更要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吸收接纳毕业生,并为其大开方便之门;不仅从计划管理,派遣调配上,还要从档案管理,户粮关系办理等诸多方便给予支持,努力增强服务于经济的功能,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对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的要求。

2.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还要适应我省高校体制改革的步伐

我省原有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以明显的部门办学,行业办学,条条管理为主要特色。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对促进当年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而现在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经济发展要以区域为主来规划和组织。因此,过去的管理体制,已经不可能再适应新的形势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省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应逐步改变“部门为主”的管理模式,淡化和改变学校单一的隶属关系,调整服务方向,合理利用教育资源,增强高等教育为辽宁经济服务的力度。国家教委已明确指出:改革的基本思路,“九五”期间,以共建、合作、合并等联合办学为主要形式,由“条块分割”转变为“条块有机结合”;淡化和改变学校单一的隶属关系,减少学校数量,调整布局结构,优化资源配置,逐步建立起布局结构合理,学科门类较全,规模效益好,教育质量高,适应社会需要的综合性、多科性、单科性并举的高等教育体系。争取到2000年或稍长一段时间,逐步建立起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统筹为主的管理体制。我省的就业制度的改革也要以此为基础,利用有利时机,创造条件,把省内高校宝贵的人才资源有机地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起来,逐步建立起区域性、多层次的毕业生就业市场,通过毕业生就业市场对我省高层次人才资源的配置得到充分的合理使用。

3.学校只有培养复合型人才,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

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的三大基本职能。人才培养于学校,目的是服务于社会。人才的培养模式即大学应当施行专才教育,还是通才教育?这在教育界一直争论不休。不过,有一点经实践检验确是事实,即专业口径过于狭窄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当今和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了。我们认为,人才的培养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重要的在于拓宽基础知识,加强知识融通与迁移能力的培养,要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全面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我们一方面要大力调整专业设置,拓宽专业口径,另一方面要大力倡导学生跨系科选修,攻读双学位,主副修制,培养大批基础扎实、宽厚,经过两个或两个以上领域专业训练的复合型人才,以增强人才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

4.继续推进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就业办法

从调查结果看,省、市两级政府将在一段时期内,继续实行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就业办法。从理论上讲,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言,大学生就业应是一个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而现实由于各种制度改革进展不一样,互相制约,客观地决定了不可能把毕业生就业马上推向市场。同时人又不是一种经济物资,决定其就业选择行为的不仅包括经济利益也包括其自身愿意承担的社会责任。同时,现实中的就业市场还不能完全体现平等的竞争,人们获得的市场信息:诸如需求信息量的多少,信息的真伪,信息获得的早晚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这样,仅靠市场的内在机制,有时就力所不及了。从此意义讲,政府的宏观调控,适当的就业指导就成了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机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应以法律、经济手段为主,思想教育、政治动员和行政制约手段为辅。我省毕业生工作的当务之急是应根据国家教委的《暂行规定》,出台适合我省实际的相应法规,用来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确保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获得成功。

5.应加强全省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队伍自身的建设

随着形势的变化发展,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人员的更迭,在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在政策形势、思想素质、基本业务和能力等方面,加强对现有毕业生就业工作队伍进行培训,指导和提高,以适应新形势下工作的客观要求。

6.提高毕业生就业指导的服务功能,有效地开展就业指导

随着毕业生逐步走向市场,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目前全省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正稳步走向正轨,一部分高校正把就业指导纳入日常教学计划。但是从调查来看,部分高校对就业指导工作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有的只是在学生毕业前夕,集中指导一次;从就业指导内容上看,涉及的只是当年的有关政策和办法,不了解毕业生需要哪些方面的指导,脱离实际。至于如何参加双选?做好哪些心理和应试准备等内容,则很少向学生进行指导。从范围上看,学校开展得较好,而各地区则仅限于一般性的宣传报导。毕业生供需信息网络的建设还有待于加强,这是今后我们为毕业生服务的重要手段。为此我们建议要提高毕业生就业指导的服务质量和功能,树立为广大毕业生服务的思想,切实抓住毕业生就业的几个环节,开动脑筋,解放思想,扎实、有效地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努力把这项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1998年我省预计有毕业生46654 人, 其中:本科23889 人, 专科11765人。而收集的需求信息,截止于12月份仅占生源的20%。1998年,我们面临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形势不容乐观。为此,各级部门和各高等学校要以十五大精神为指导,加快改革步伐,转变观念,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加强大学毕业生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的思想政治教育,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积极推进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健康有序地发展。

标签:;  ;  ;  ;  ;  

积极适应改革形势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1997年辽宁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