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管理培养的职业院校教研改革新举措论文_安婧

基于知识管理培养的职业院校教研改革新举措论文_安婧

廊坊卫生职业学院 河北 廊坊 065001

摘要:在知识管理视角下,职业院校想要有效促进教研改革的完成,需要尽快建立起系统完善的知识管理组织保障体系,要有效更新职业院校及工作人员的知识管理观念,积极打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打造知识共享的良好环境。同时可以积极应用网络技术,构建更为高效的职业院校知识网络,增进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为科研改革提供必要的支持。本文将主要探讨基于知识管理培养的职业院校教研改革新举措。

关键词:知识管理;职业院校;教研改革;新举措

在我国职业院校中,教研室作为具体组织实施教学、科研的组织,在日常教学、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之中显得十分重要。当下,职业院校的教研室在教学事务处理方面游刃有余,而在科学研究工作方面显得力不从心。职业院校教育工作者对教研室进行优化与有效管理,特别是增强教研室教研活动成效显得尤为重要。

一、职业院校知识管理的内涵

(一)职业院校知识管理的核心概念

知识管理过程中,知识是知识管理的主要对象,而想要认识知识管理理念,就需要对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在我国文献中,对知识和信息及数据等进行了区分:所谓数据,其指的是在没有任何判断和背景内容的情况下,对事件进行描述的客观事实。数据在实践应用中被赋予一定的意义和理解,然后就可以被整合成信息。可以说,信息是拥有相关性和内容的数据,通过深入分析使用者的要求,然后在有效的组织和融合后生成背景信息。而对于知识管理来讲,其是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存,以及开发、传播和应用的全过程的全面管理,通过有效管理来达到个人或者组织对知识的创新或者共享,从而有效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职业院校知识管理的内容

职业院校知识管理的内容主要分为四个方面。首先是对教师的知识管理。在对教师进行知识管理时,通过构建并完善内部知识管理平台,有效达到内部知识资源的积累、沟通和共享,让教师能够更好地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总结,不断进行高质量的教学以及高水平的知识创新,对自身的知识进行不断的更新和完善。其次是对学生的知识管理。在这一过程中要着重努力实现创新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要积极完善创新教育模式,实现素质教育,更大化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力。同时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可以更好地进行思考。此外,还要有效调整并更新职业院校的教学内容,不断创新教法,为学生提供更好地学习环境支持。第三是对科研过程的知识管理。在这一环节中,要积极掌握当前职业院校的知识管理现状,理解学校对于知识的需求状况,从而更为有效地积累相关知识,建立信息共享的氛围。要加强对输入知识管理、处理知识管理以及输出知识的管理。第四是对服务过程知识的管理。在这过程中要加强对知识保护的管理、联合开发管理以及教育服务管理。只有从整体把握,才能够有效保证职业院校的改革更好地实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职业院校教研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形式主义

虽然部分高校对教研活动做了要求,比如每周要在规定的时间举办一次教研活动,但是只是对时间做了具体规定,对于教研活动的质量要求没有标准可以执行,对上交的教研活动方式、内容也没有明确要求,好像每次教研活动只要不迟到、旷工就完成了任务,上级来检查也只是看看人到了没有,对具体内容没有检。

(二)聊天会

教研活动中,大部分老师只是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阐述,比如学生学习能力差,什么都不会,教师待遇低、对近期的一些新闻事件进行评论至于对遇到的问题没有深入思考对改进的措施也没有进行深入的讨论对问题没有具体讨论开会频率高问题提出没有有效的落实,没有后续跟踪。

(三)思想认识不到位

组织分散,思想上不重视教研活动,部分老师积极参与性不够,功利主义严重,总觉得教研活动没有多大的意义,自己教学水平提高存在单打独斗的方式,教研活动的好坏又与工资不挂钩教研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跟不上教学改革的部分,教研室组成成员学科知识接近,比如机械工程系相关教研室往往以学机械类专业为主,电学专业的老师极少教研活动内容大部分以专业教学和课程教学探讨,虽然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但跟不上当今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对职业院校教育的要求教研活动从内容到形式没有大的变化,许多反映当前流行的职业院校理论、现代企业发展、国际职业教育等方面的新成果、新思维却没有很好地去研究

三、知识管理视角下职业院校教研改革新举措

(一)拟定教研室教研活动制度,确保管理科学有序

通过调研兄弟院校教研活动情况、与教师民主协商合理拟定教研室教研活动制度。利用制度对教研活动进行规范化,杜绝“逃课现象”、形式主义、偷懒行为的发生。规定每周三下午不排课程,为教研活动提供时间保证。院系结合教研的项目给教研室提供经费保证,确保教研活动有声有色。督促教师主动参与教研活动计划的制定,使教研活动与实际一线教学结合,通过教研取得成果促进教学的发展。在进行教研活动时要确保有成果,根据各位教师的实际情况,赋予他们在教研中的角色,促使大家都有成果产出。结合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院系的教学中心工作,开展相关的教研活动,促进形成教研成果,促进重点工作的开展。对于完成教科研成果的教师要给予适当的鼓励,形成良性循环。

(二)优化教科研考核机制,激励教师开展教科研工作

职业院校都要对教师进行科研的考核,好多学校是一年一个考核周期,就是说每一年都要对教师重新考核,教师忙于应付考核,不仅仅加重教师负担,亦不利于科研项目的开展,一般科研项目都有一个周期性,需要2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因此,优化教科研考核机制,一个聘期(三年)为一个考核周期,给予人性化管理。对于校级教科研、市厅以上的教科研项目都要给予激励机制,促进教师积极参与项目的申报与研究,有利于学校教科研项目的申报,能够产生优秀的科研项目,亦能确保大家乐于参加教科研项目,确保高质量的完成教科研项目,产生高水平的教科研成果。加强结构分的激励机制,对于教师参赛、指导学生参赛、教材建设、纵向、横向项目等都要鼓励涉及,在年终考核评优、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适当的优先。

(三)实施要素创新

传统的教研活动的“时间、地点、参与者”三固定,缺乏灵活性和实用性。在校企合作办学的大背景下,“闭门造车”式的教研活动不仅难以获得企业界的认同和支持,不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还给小组成员以“头脑暗示”:认为教研活动有固定时间,除此之外,很少把心思放在教研工作上。教研活动时间也成为小组成员迟到、请假的高频时段。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和教研室的工作量越来越大,各种突发性任务接踵而至。这就要求项目的研究与讨论必须打破时空的界限,以需求导向原则,按不同主题,开放性地选择恰当的时间、地点和参与人,充分利用现代微信、QQ等适时通讯手段,灵活多样地开展活动和研究,最终高效圆满地完成工作任务。以技能竞赛为例,由于时间跨度大(从头年年底开始校内选拔赛到次年年中进行全国竞赛)、涉及人员多(老师、学生、组委会、技术支持单位等),如果不采用灵活的会议方式,整个活动的效率将极大降低,并且难以在比赛中获得有利地位。

结论

教研活动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目的促进教研活动改革,营造浓厚的教研氛围,引导和组织老师开展各种活动,加强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为一线教师提供实际性帮助。

(本文为河北省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课题组成员:安婧 陈霞 王冬杰 武刚 张艳梅,编号JZY17015)

参考文献:

[1]杨红玲. 基于知识管理的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机制探讨[J]. 教育教学论坛,2017(51):65-66.

[2]孙晓荣,何德肆,邓灶福,周惠英. 高职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调研与分析[J]. 职业教育(中旬刊),2017,16(08):51-52.

[3]陆菊. 试论高职教师知识管理[J]. 文化学刊,2017(06):139-141.

论文作者:安婧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9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7

标签:;  ;  ;  ;  ;  ;  ;  ;  

基于知识管理培养的职业院校教研改革新举措论文_安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