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系统研究_灾害救援论文

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系统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然灾害论文,物流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高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组织实施能力,应强化以下基础性工作:一是建立健全应急物流预案体系;二是了解掌握应急物流资源信息;三是有效利用社会物流资源;四是不断提升自我保障能力。

应急物流是为满足应对突发事件的物资需求,以超常规手段组织应急物资从供应地到需求地的特殊物流活动。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近些年来,相继发生了多次特别重大的自然灾害,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政府有关部门积极整合全社会物流资源,紧急调用储备物资,在第一时间调运应急物资,在抢险救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我国自然灾害应急物流指挥调度尚缺少统一的体制机制,通常按照灾种由各个职能部门自行组织,亟须优化整合、统筹规划。特别是未来全球气候异常变化,工业化、城镇化速度加快,我国自然灾害救援工作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加强应急物流建设并推动其发展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的特点和要求

自然灾害与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等其他突发事件不同,具有分布地域广、影响范围大、造成损失重、受灾人数多的特点。自然灾害应急物流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向灾区人民群众提供必要的基本生活保障,保障的规模大,受环境因素影响严重。

(一)灾害救援行动具有不同的物资需求,要求遂行专业化的物资保障。每一种自然灾害都表现出独有的破坏机理,自然灾害应急物流需要根据灾害及其次生灾害的性质、特点、范围和规模,因地制宜,组织专业化的物资保障。

一是物资类别的专业化。按照用途,应急物资可以分为防护用品、生命救助、生命支持、救援运载、临时食宿、污染清理、动力燃料、工程设备、器材工具、照明设备、通讯广播、交通运输和工程材料等13类[1]。自然灾害应急物流需要提供特定的物资品种,以满足专业化的物资需求。比如,地震等掩埋性的灾害,一般会造成建筑物垮塌,对工程设备、器材工具的需求多;洪灾中物资需求更多集中在冲锋舟和防汛物资;而雨雪冰冻灾害中,对防滑链、除雪设备需求多。2008年初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发生时,军队某仓库储备的5000多条防滑链全部发放,极大地缓解了京珠高速结冻路面的车辆拥堵情况。

二是物流运作的专业化。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的运作方式不同于常态物流,是一种为了应对自然灾害的特殊物流活动。从字面上理解,这种特殊的物流活动就是“物流”加上“应急”,可以简单地说是在常态物流的基础上增强物流活性,强调时间第一、效率至上的原则,适应不确定性、弱经济性、高时效性、非常规性等特点,需要急事急办、特事特办、按照程序快办。

(二)灾害救援具有紧迫的黄金时间限制,要求遂行高时效的物资保障。瞬间发生的灾害可能造成大量生命死亡和财产损失,但仍有大量的幸存者和可挽救的财产。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地震发生第一天,瓦砾下的幸存者生存率为74%,第二天为26%,第三天为20%,第四天仅为6%[2]。其他致人掩埋的灾害,如泥石流、滑坡、建筑物倒塌等灾害中的幸存者生存率也大致是这种情况。这些掩埋性灾害的黄金救援时间一般都在72小时以内。如果反应缓慢、处置不当,会造成无法弥补的重大损失。因此,灾害救援就是与时间赛跑,从时间中抢生命、抢财产,应急物流也必须提供高时效的物资保障。

一是物流通道的畅达度。“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宝成铁路109隧道严重塌方,导致宝成铁路彻底中断了12天。正在铁路输送的济南军区某部不得不临时改用摩托化机动方式入川救灾,大批原计划走宝成铁路的救灾物资也被迫绕道改走其他线路或空运。物流通道的畅达度对于应急物流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二是载运工具的高效能。汶川震灾救援中,由于我国没有重型直升机,无法将工程机械吊运到施工面,最后临时租用俄罗斯的米-26直升机。航空运输能够在第一时间将物资运送到灾区的机场,救援的效用很强,特别是在国际援助中,首批救灾物资的送达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应当说,离开高效能的载运工具,应急物流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功败垂成。

三是运输组织的高效率。有了物流通道、有了载运工具,还要有科学高效的组织管理。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某部队受领了向灾区紧急运送2万件土木工具的任务。为快速安全地将这批土木工具运抵目的地,该部队专门制定了周密的运输计划,抽调驾驶技术过硬的骨干力量组成运输队。运输过程中,为防止驾驶疲劳,驾驶员昼间2个小时轮换1次,夜间1个小时轮换1次,确保了车队快速安全地机动。最终不到30个小时车队就到达了第一个卸载站,不到48小时驱车4200多公里,顺利完成了运输任务。

(三)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牵涉面广,要求遂行多元化的物资保障。自然灾害应急物流常常是多方合作、军地联动、广域展开,既可能是单一的救灾力量,也可能是多种力量联合进行。参与单位体系不同,类型各异,处置能力和行动特长各不相同,对物资保障的需求也不同。

一是物资需求多元。自然灾害应急物流面临多种多样的物资需求。比如,在汶川特大震灾后,救助的食品中大多是方便面,使得习惯吃米饭的当地受灾群众难以接受。而民族地区,又有不同的饮食生活习惯,对物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二是保障对象多元。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的保障对象既有受灾群众,也有地方政府、企业、志愿者,还有军队、武警、公安消防、民兵、预备役等。即使军队也有不同建制、不同类型的部队。如果各方面的关系协调不好,就可能影响执行救灾任务各方力量的团结和统一,进而影响任务的完成。

三是保障手段多元。根据灾害救援的实际情况,应急物流应当一切以救灾第一线的需要为准,灵活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不仅有汽车、舰船、飞机、管道等先进高效的运输方式,甚至在必要时还要使用人搬肩扛等传统手段。

二、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组织实施的主要内容

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应急物流活动以转运、配送、分发等动态过程和功能环节为主,涵盖了应急物资的筹措、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以及信息处理等过程。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的组织实施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组织难度大。东南亚海啸发生后,国际红十字会与红新月协会联盟负责灾难与难民政策的前任理事彼得·沃克说:“灾难预备工作就是把仓库填满,这种旧观念正在消失。问题不是储备物资,而是把你的供应链完备地部署到位。”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自然灾害应急物流应当重点关注物资筹措、集配组套、紧急发运、分发配送、回收利用等物流环节。

(一)物资筹措。物资筹措是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的基础工作。没有物资筹措,自然灾害应急物流就“无物可流”,缺少必要的物质基础。

一是物资筹措的方式。对于应急物资的筹措,最主要的渠道是库存物资调拨,但物资品种有限,还需要依靠动员、征用、社会捐献等渠道。为了弥补品种不足的缺陷,很重要的一种方式就是组织应急采购。应急采购是采购机构在战争、自然灾害或其他紧急情况下,为满足保障任务而不能按常规采购程序进行的采购方式。要组织高效可靠的应急采购,最主要的是要有货源渠道,掌握大量的资源信息。

图1 地震灾害救助物资消耗变化规律示意图[3]

二是物资筹措的重点。对于不同类型的灾害,物资筹措的重点不尽相同。比如地震灾害中,以72小时黄金救援时间为测算依据,主要物资消耗规律如图1所示。要根据消耗规律进行物资筹措,食品是始终要重点筹措的物资,而帐篷、药品、专用工具在一定时期后需求量就会大幅下降,应当采取分级、分期、分类的策略,有重点地组织筹措。

三是应急采购的组织。应急采购一般按照组织商务谈判、签订合同、协调应急生产、检查产品质量、进行出厂验收、办理结算手续、组织物资的装卸发运配送等程序组织实施。采购的品种、数量、时限视上级要求和事态进展而定。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很短时间内,成都驻军某部采购部门就组织人员把应急协议供应商的资料整理出来,立即打电话口头约定应急采购事项,第二天上午就完成了与应急协议供应商的签约。在当时震区周边市场几乎全部瘫痪、物价剧烈波动的情况下,这个部门依托38家协议供应商,组成了强有力的应急物资采购保障网,及时保障了13万救灾大军基本生活物资的应急需求。

(二)集配组套。物资集配组套就是在任务明确、物资需求清晰的情况下,对物资进行配套集装,有针对性地把配齐的各种物资,进行集装化包装。集配组套既可以提高物资补给的速度,又能降低物资收发时的出错率,这在近年来自然灾害应急物流中已经得到检验。

一是集配组套的时机。物资集配组套的时机很重要,过早、过晚都会影响物资保障。一般来说,物资需要分类储存,这是因为每种物资都有不同的储存条件,如果集配组套时机过早,储存条件容易发生改变,影响物资的质量;集配组套时机过晚,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影响保障时效。物资集配组套主要考虑的影响因素有:预计的时间,可能的方向、地点,可能的保障方式、保障规模,可能的人员装备数量种类,以及地理环境。选择位置合适、交通发达的物资集配地,对不同专业的物资进行集中组配、集中装载、统一投送。

二是集配组套的方法。按照专业,提前组配的模块主要有基本生活物资模块(包括各种方便食品、饮用水、棉衣被等分类)、医药物资模块(各种药品、药材、药械等)、交通保障器材模块(各种桥梁构件、道路抢修物资等)、住宿物资器材模块(帐篷、发电机、供水供电供暖设备器材)和油料模块(各种燃油、润滑油、润滑脂和配套物资)等等。以保障对象的数量为参考,可以进行“基数化”组配,得到不同人员规模的保障模块。根据遂行任务的不同特点将物资进行“任务化”组配,比如灾害救援保障模块、基本生活保障模块等。灾害救援中,在进行提前组配时通常应综合考虑专业需求、任务特点和需求单位建制级别等,将各专业物资进行数量规模、品种结构上的搭配,满足具体的保障需求。

(三)紧急发运。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的关键和核心是要在第一时间把物资送上去。比如,美国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灾害救援,在灾后4天仍没有救援机构带进水、食物及药品等重要的救灾物资,致使很多伤者得不到有效的救助而失去生命。

一是运力的计划协调。没有高效可靠的运力,物资的紧急发运是不可想象的。青海玉树地震发生仅20分钟,郑州铁路局迅速组织人员到担负装载任务的车站进行检查,果断停装原计划用于商运的26辆平车,卸载了已装好商用货物的3辆平车供救灾备用[4]。

二是运输的有序组织。灾后相当一段时期救援工作一般都是比较混乱,运输的有序组织对加快灾害救援行动物资保障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汶川抗震救灾中,为保障救援车辆顺利快速通行,尽早将救灾人员和物资运抵灾区,甘肃、陕西、重庆等四川周边省市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增加标志,靠前引导,增加临时服务点,设置路边信息台,实现24小时不间断无缝隙式主动服务,为救灾车辆开辟了一条高效、便捷、畅通、免费通行的绿色通道。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提供全方位便捷服务,保证救援车辆的优先快速通行。

三是物资的押运移交。由于抢救和运送物资的重要性,以及救灾工作的繁忙和急迫,容易出现交接现场的混乱,因此,押运非常重要。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必要时配备安保力量,以防物资被不法分子哄抢;对于抢救和运送的物资必须实施严格的交接手续,以示负责并以备后查。

(四)分发配送。分发配送是物流最后1公里的关键环节。差这1公里,即使之前所有的物流环节运行得再顺畅,对受灾群众来说也是没有意义的。

一是科学组织分发配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比如,在汶川特大地震之后的绵阳九洲体育馆,一度积压了大量的社会捐助衣物,任由受灾群众随意翻拣取用。这些衣物的收集整理、捆扎打包、仓储保管以及紧急发运,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捐助衣物的积压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更重要的是因为没有及时、精确的分发配送,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

二是应当弄清需求信息避免无序分发配送。汶川震灾中,某企业热情很高,捐了1车鲜牛奶,运到灾区后没法分配,最后只好浪费了。在以后的几次灾害救援中,物资的分发配送就受重视多了。在玉树抗震救灾中,运送物资的车辆在进入灾区后,在路边专门的卡点进行登记,根据前方需求指定车辆的到达地点,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盲目无序的分发配送。

三是搞好包装标识确保有效分发配送。分发配送很重要的两点就是包装和标识。没有可靠牢固的包装,在装卸搬运、转运投送等环节中可能会造成物资的大量毁损、变质、散落,特别是在灾区恶劣环境下物资的防水防潮也需要妥善的包装。没有清晰的标识,搞不清物资的品种规格,就难以进行及时准确的配送,在野外进行垂直投送的物资也难以寻获。特别是现在都强调科学救灾、高效救灾,对自动识别等先进技术应用的需求更加强烈。

(五)回收利用。物资回收利用对于充分发挥救灾物资的作用效能,避免资源浪费,迅速恢复持续的物资保障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在2008年8月11日出台《救灾物资回收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加强救灾物资管理,提高救灾物资的回收利用水平和使用效率,防止救灾物资的浪费。2012年5月9日修订的《中央救灾物资储备管理办法》规范了救灾物资的回收程序和处理方式。

总的来看,物资回收利用主要有3种方式:一是调剂使用。已经发放的完好无损的物资可以再收集起来,调剂到别的受灾地点、别的受灾群众使用。二是整理归还。已经使用过、有一定损耗的物资可以进行修理补充,归还物资储备库。三是核销报废。对于过期变质、没有使用价值的物资应当履行完整的手续,进行报废处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有效的回收利用还存在很多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障碍。

三、提高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组织实施能力的基础性工作

自然灾害应急物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组织实施中不能仅仅关注业务工作,还要有重点地抓好基础性的工作。

(一)建立健全应急物流预案体系。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国外学者研究说明,如果发生某一特别重大突发事件,各级政府都有应急预案并立即启动,采取应对措施,这相比没有预案、预案体系不健全、等待总统下达命令再采取应对措施,效率高出320倍[5]。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的预案制订,应当着眼于全社会物流资源,按照“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的思路,统筹规划、优化整合,构建涵盖应急物流全过程、全系统的预案体系。特别是要把握多样性原则,满足多种保障需要;适应多元性原则,使预案能够适应保障主体和保障客体随时发生弹性变化的保障需要;满足多变性原则,能够应对本地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保障的需要,还要有效适应跨区异地保障的需要;具备兼容性原则,对需要的相同保障互相兼容,避免重复计划、重复准备、重复建设。总之,应急预案要做到一情多案、一案多策、一策多法。在此基础上,应当按照年度定期组织演练,从预警响应指令下达、社会物流资源调用、储备物资装载,全程实兵、实车、实装组织,确保各级各类人员熟悉保障行动任务,并结合演练情况修订和完善方案。日本在年度例行性防灾演习中,包括了人员和物资转移、空投救灾物资、运送救援物资等演练科目。

(二)了解掌握应急物流资源信息。对社会物流资源信息的掌握是紧急情况下加以充分利用的基础。国家主管部门应当组织行业协会,调查应急物资生产、流通集散及储备的数量、质量情况,形成应急物资数据库,动态绘制国家应急物资分布态势图,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指挥决策提供物资信息支持;开发与国家其他应急物资储备信息管理系统互联互通的接口协议,构建资源共享的信息呈现平台,满足应急物资调用的需要;依托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构建应急物流信息平台,综合呈现应急物资、运输配送力量、交通设施状况等基本信息,全面掌握社会物流资源信息。

(三)有效利用社会物流资源。从宏观来看,我国的铁路、公路、航空、水路、管道等基础设施发展迅猛,形成了综合运输网络体系。截至2011年底,按照国家标准《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认定的A级物流企业达1506家,涉及交通运输、仓库、货代、快递等综合服务企业,延伸到制造业、商贸业和农业等专业物流服务领域,还有新兴的供应链公司、物流园区等,5A级物流企业达98家[6]。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学会2012年7月发布的《第三次全国物流园区(基地)调查报告》,全国物流园区(基地)有754个之多。从微观来看,现在的快递、网购、电商等,都是现代物流快速发展的缩影和标志。这其中,蕴含了大量可以利用的物流资源。因此,在加强社会物流资源调查摸底的基础上,采用科学的方法手段来优化整合社会物流资源,就可以形成保障合力。

(四)不断提升自我保障能力。应急物流组织实施以及应急物资的及时分发离不开应急救援人员的高效工作。自然灾害中救援人员要持续全力以赴拯救受灾群众,就必须要有足够的自我保障能力,包括心理健康保障能力。在汶川特大地震救灾行动中,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在实施救援的前三天里,每人每天仅能分到1瓶矿泉水和1块压缩饼干,困了累了就在废墟上小坐片刻稍事休息后继续战斗。这种英雄壮举是令人感动的,但也暴露出自我保障能力的欠缺。在《国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中,就明确提出“国家级应急队伍和公安、武警、军队等骨干力量拥有异地72小时自我保障能力”。由于抢险救灾中很可能出现大面积的心理疾患,平时应当有针对性地组织应急救援人员参加心理训练,提高其自身的心理素质和抵抗能力,必要时辅以专业人士的心理干预。

标签:;  ;  ;  ;  ;  

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系统研究_灾害救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