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投入不平衡经济增长的理论与模型_经济模型论文

要素投入非均衡经济增长的理论与模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论文,要素论文,模型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本文提出一种不同于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派、结构主义、非均衡经济理论派的增长理论。第一,提出了一种新的见解,即要素投入非均衡的经济增长理论;第二,论述了要素投入非均衡性是产生经济非均衡增长的根本原因,在调控不平衡宏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治理要素投入的非均衡,才是治本;第三,建立了更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增长模型;第四,证明了这一模型不仅包括了新古典经济增长方程,而且也包括了结构主义的增长方程,更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一、引言

纵观世界各国或各地区的经济状态,单纯的完全竞争市场只是理论上的假设,实际各国或各地区的市场具有多种性质。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垄断,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于市场中。譬如在美国,汽车工业基本上就是由三家大公司控制,价格由他们确定,属于寡头垄断市场。发达国家中大企业、大公司或大财团垄断市场的实例,人们早已耳闻目睹甚多,无须多举。在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不发达,发展不平衡,市场机制尚不健全,与大多数发达国家相比,市场中完全竞争所占的成份相对较少。如果是中央计划经济国家,市场是由政府所调控,政府就是该国的最大操纵者。从当前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改革来看,他们正在致力于市场经济的建设,不断完善市场机制,促进资源合理流动,努力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正是各国或各地区的市场中存在着不完全竞争,通常会导致经济的不平衡发展。

经济的非均衡性质制约着经济的增长与波动,激起了经济学界对其研究的浪潮,形成了近代的经济非均衡理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克劳威尔(Robert Wagne Clower)、莱荣霍夫德(Axel,Leijonhufvud)、 贝纳西(Jen-Pascal Benassy)和科尔内(Janos Kornai)等人。经济的非均衡理论认为:经济的不稳定并非来源于某一市场本身,而来源于包括各个市场之间的不协调。欲解决各市场之间的不协调问题,则应当从市场的不完善、信息的不畅通、传导机制的缺陷以及价格刚性的存在等方面来寻求原因,制定对策方案。特别是70年代以来,贝纳西等人对非均衡理论作了深入的探讨,在经济非均衡分析方面有不少的突破。贝纳西认为:在价格不灵活时,交易者受到价格限制和数量限制,即双重限制。交易者既要根据市场的数量信号来调整需求量和供给量,又要根据市场价格信号来调整需求量和供给量。实质上这是一种事后调节,实现的均衡是一种事后均衡。

在宏观经济的调控过程中,为了改变通常意义下顺瓜摸藤、因果寻因的治理方法,变被动方式为主动方式,更有效地运用政府的控制能力,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社会的最大效益,笔者在追溯和分析各主要经济增长的理论时,提出一种顺藤摸瓜、治因出果的新想法——要素投入非均衡经济增长理论与模型。这一理论模型将更适合发展中国家建立经济模型,研究它们的经济发展趋势,为它们制定出更切合其实际的经济发展规划,促进它们的经济更迅速地增长。

二、要素投入非均衡经济增长理论的提出

现代经济增长的研究表明: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是众多的。包括劳动力、资本的量与质的变化,自然资源的数量和开发利用的程度,科学技术的发明、创新和扩散,生产过程中的组织管理水平,观念的改变,体制的改革以及结构的转变,等等。倘若概括起来,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又可归并为资本、劳动力投入和技术进步三大因素,即总量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可表述如下:

分别表示总产出中资本与劳动所占的份额,则α+β=1。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适合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比较适用于长期的经济增长分析,原因是长期的经济增长会趋近均衡。

特别是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过程中,要受制于短线产出的制约,资源流动的困难造成资源的闲置和短缺并存。如我国的原材料、能源、运输业长期处于短缺状态,严重地影响了经济的增长。

经济的不平衡增长导致了要素在各部门中利用率不同,即边际产出存在差异,破坏了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前提假定。针对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局限性,现代结构主义学派在接受新古典学派增长因素的基础上,认为经济增长还与资源在不同部门的配置有关,结构转变导致要素市场非均衡,资本和劳动力从生产率低的部门流向生产率高的部门,从而可以加速经济增长。与新古典增长理论相比,结构主义的增长理论较适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实际经济增长情况。

尽管如此,结构主义毕竟是结构主义,并非尽善尽美。结构主义者只接受了要素在不同部门中边际生产率可能存在差异,没有考虑因部门内部或企业内部管理效率低下,决策有误,内部投资失衡而造成同类的不同用途性质的要素投入的边际生产率也存在差异。譬如在一些国有企业中,管理可能受制于用雷伯斯坦所谓的“惰性区域”或“灰色区域”,不愿承担风险,缺乏自主权,并不为成本最小化而努力,甚至可能在不采取行动的情况下,接受不太理想的结果,出现同类资源闲置又紧缺的现象,造成同类资源不仅在各部门间的利用率不同,而且在本部门内或同一企业内部同类资源的边际产出也相异。因此,笔者认为:经济的不平衡发展不仅仅发生在部门之间,也可能发生在同一部门内部,经济增长与内部资源再配置也有关,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同类不同性质的要素边际生产率从低转化为高,也可促进经济增长。

如果按照现代非均衡经济理论来加以分析,可见笔者提出的上述观点更加符合实际经济不平衡发展的状态。事实上,经济的非均衡来自市场的不完善、价格的不灵活、信息传递的不通畅等等。经济的非均衡制约经济增长,可能导致经济的较大波动。要避免经济波动或维持经济较稳定增长,应运而生两种论派:一是“宏观调控主线论”,二是“价格改革主线论”。宏观调控主线论认为:非均衡条件下的经济增长应当是以政府的数量配额为主的经济增长。说得具体一些,非均衡经济增长及其波动主要归因于市场机制的不健全,政府的首要任务应当加强宏观经济的调控,具体措施应以政府的数量配额(包括劳动配额、资金配额、生产资料配额,等等)与价格调节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纠正市场的不健全发育,减弱经济的较大波动,促使经济稳定增长。价格改革主线论则不然,当经济增长处于非均衡状态时,主张放开对价格的管理,不断完善市场,让经济活动中的交易各方都处于平等竞争的位置上,促进经济均衡增长。无论是“宏观调控主线论”强制性地调控宏观经济增长,还是“价格改革主线论”自然地调节宏观经济增长,都是在非均衡经济发展出现问题后才作出调控(节)的反映。透过宏观,进入微观,两种调控(节)反映在微观机制上却是异曲同工,都在促动部门间或部门的资源再配置,两者的区别只是在于:前者是对资源要素实行必要的配额的关系,后者是对资源要素产生合理的趋动效果。因此,合理配置部门间或部门内部的资源要素,才能推动经济沿着健康、稳定、持续增长的轨道上运行。

诚然,在非均衡经济增长状态下,资源要素的流动,概括起来只有上述两类形式:一是在部门间流动;二是在部门内部重新组合;因此,笔者就把这两大类的要素投入的流动形式简称为要素投入的非均衡流。

综上可见,要素投入非均衡是引起经济不平衡增长以及加剧经济波动的根本原因,而经济不平衡增长则是要素投入非均衡的结果。经济的发展与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一样,遵循先因后果的因果关系,治因才是根本。所以直接治理要素投入非均衡,从而调整不平衡的宏观经济增长,与“宏观调控主线论”或“价格改革主线论”相比,将会事半功倍。先入手调节非均衡的要素投入,来治理宏观经济的不平衡增长与波动,笔者将此称为要素投入非均衡的经济增长。这一理论的提出,首先颠倒了两种治理非均衡经济增长论派的顺序,即把由果治因的逆过程变为治因得果的顺过程;其次弥补了结构主义非均衡经济增长理论不适应于部门内部经济不平衡发展的不足之处。毫无疑问:要素投入非均衡经济增长理论的产生是有着重大的现实经济意义。

三、要素投入非均衡经济增长的设定与模型

在弄清要素投入非均衡引致经济的不平衡增长与波动的基础上,笔者顺乎非均衡经济增长的实际情况,提出如下几条设定,继而导出要素投入非均衡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以供今后更好地揭示要素投入与经济增长的真实变动规律之用。

设定1:市场具有多种性质,经济经常处于非均衡状态;

设定2:部门间经济发展处于非均衡状态, 经常有要素投入在不同部门中产生的边际产出存在差异;

设定3:在部门内部同类要素投入失衡, 产生同类不同投向的要素边际产出相异;

设定4:在各部门经济行为人追求极大利润的目标下, 将减少低边际产出的要素投入量,加大高边际产出的要素投入量;

设定5:在设定4下,要素间不断地改变数量配置关系。

回顾引言,几乎所有的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均符合假设1, 既然有时经济达到均衡增长,但随着市场各因素的变迁,经济会离开均衡而增长。也就是说,经济均衡只是暂时,经济从不均衡到达均衡,再从均衡进入非均衡,周而复始的增长规律是永恒的。

经济的非均衡增长,往往表现在国民经济中部门间经济不平衡的发展。实质上设定2是结构主义增长理论的假设,上面已陈述过, 其实证分析可参阅H ·钱纳里等人所著的《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一书。

从微观角度上看,要素投入非均衡的经济增长不仅会出现在部门间,也会产生在部门内部,设定3正是对设定2或结构主义增长理论假设的一个补充,使之形成的要素投入非均衡经济增长理论与模型更具有普遍性。

设定4属于传统经济理论的观点。 当投入的要素边际产值大于投入该单位成本时,各经济行为人就追加该要素投入量,以获取利润。反之则减少要素的投入量。

设定5是设定4的动态过程,表明非均衡状态下要素间存在某种内在联系性。正是要素间存在着这种动态性和联系性,才产生了经济从不均衡→均衡→不均衡的运动规律。

显然,在设定1的前提下,有设定2或设定3或设定2和3 同时兼有之存在。如果整个经济系统始终处于均衡状态,就无从说起竞争激励。正因为经济的非均衡性才有市场的竞争机制形成,才会出现设定4。前4个设定最终均反映在设定5上,导致经济的非均衡增长,因此设定5才是产生设定1的根本原因。设定1至5形成如下互相联系、 相互制约的一张网络(图1),这便是要素投入非均衡经济增长的整个运动过程。

图1

该框架属于资本和劳动力双要素投入非均衡的经济系统。只要经济行为人向着高边际产出方面组合好两要素的投入,就能不断地增加其利润。根据假定5,两种资本、 两种劳动力投入量均存在着某种内在的变化着的配置关系,因此,笔者有理由将这些关系设为两种函数关系,即

显然,要素投入非均衡的经济增长方程(9)和(10)式, 不仅包含了结构主义的非均衡增长模型,而且新古典经济增长方程也是它在一定条件下的一种特殊形式。所以,要素投入非均衡增长模型更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标签:;  ;  ;  ;  ;  ;  ;  ;  ;  

要素投入不平衡经济增长的理论与模型_经济模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