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高中数学新课程#183;教科书#183;高考_数学论文

日本高中新数学课程#183;教材#183;高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教材论文,数学课程论文,高中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日本最新数学课程标准、教科书,以及高考与前者的关系,旨在全面、深入了解日本当前的数学教育,为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数学课程改革起一个借鉴和参考作用。

日本的教育,基本上沿用从1953年起建立的结构,也就是我们熟悉的6-3-3-4制,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年或两年(短期大学);小学与初中合为九年义务教育。在小学之前有幼儿教育,可以从三岁开始,六足岁进入小学,与高中平行的学校,还有职业学校(商职、工职)。四年制的大学毕业后,可以考入“大学院”(类似于我们这里的研究生院),大学院设有硕士(三年)与博士(三年)两种课程。

日本的《学习指导要领》(类似于我国的课程标准)由日本文部省颁布,1945年以来大体上每10年修订一次,最新的《学习指导要领》是1999年3月颁布的,与此相匹配的教科书在2003年4月正式开始实施,日本新一轮课程改革从此拉开帷幕,这次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人性和社会性,具有日本人自立于国际社会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通过展开宽松的教育活动,切实加强基础,充实发展个性教育;使各个学校能够发挥主动性,创造有特色的教育。依据上述改革目标,日本对现行的课程结构、课时比例、各科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以及课程的管理、实施等进行了全面调整。例如,学校必须开设增加学生阅历的综合课程,而且三年级以上要求每星期至少2学时。增加综合课的目的之一是增加学生坚忍不拔的态度。课程实施三年,这中间经过了2002年5月、2003年4月、2003年12月三度修改。为了全面和详细地了解日本数学教育的现状,下面我们从日本的高中数学学习指导要领、教材和高考这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与介绍。

1.新高中数学课程

1999年3月日本文部省颁布的《高中数学学习指导要领》(以下简称要领),其总的要求是在数学学科中深刻理解基本的概念、原理和法则,提高用数学的观点去观察现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意识到用数学的方法看问题、思考问题的优越性;积极培养学生运用这些方法的能力。

从2002年起,日本的学校由每周6天授课制改为5天,日本的高中一学年是35周,每节课是50分钟,由于课时的减少,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数学内容也被分别减少,其中小学减少30%,初中减少36%,高中也作了相应的删减比如“复数与复平面”“平面图形的变换”“空间向量的方程”和“轨迹”等内容都被删减了。根据新《要领》数学由原来“数学Ⅰ”“数学Ⅱ”“数学Ⅲ”“数学A”“数学B”和“数学C”6个科目增加到7个,新增设的为“数学基础”,文部省规定“数学基础”或“数学Ⅰ”是必修科目其余均为选修或部分必修。初中被删减的内容有些被移到高中,由于这些内容是高中数学的基础,考虑到数学学科的系统性,因此其中的大部分被安排在“数学Ⅰ”和“数学A”中(参考表1)。新《要领》与1989年颁布的相比,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学生选择的余地更大(参考表2)。

表1 从初中移到高中的内容从初中移出的内容

在高中的按排数集(7年级)一元一次不等式(8年级)二次方程式的解法(9年级)各种实例与函数(9年级)

数学Ⅰ相似形的面积比、体积比(9年级)球的表面积、体积(9年级)三角形的重心(8年级)

数学A圆的部分性质(9年级)资料的整理(8年级)

数学基础、数学B样本调查(9年级)

数学基础、数学C

“数学基础”“数学Ⅰ”和“数学A”的侧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思想方法的优越性;而“数学Ⅱ”“数学Ⅲ”“数学B”和“数学C”的侧重点是培养学生对一些具体的事例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灵活运用这些能力。

新《要领》一方面保持了1989年《要领》的层次性和选课的灵活性(必修加选修),另一方面对课程的内容进行了大改革,在删除了约的内容的同时增加了《数学基础》这个新课程,这也是此次改革中最靓丽的地方(见表2)。

表2 新旧课程比较新课程

1989年的课程科目

学分

性质

科目

学分

性质数学基础

2

选择必修数学Ⅰ

3

选择必修

数学Ⅰ

4

必修数学Ⅱ

4

选修

数学Ⅱ

3

选修数学Ⅲ

3

选修

数学Ⅲ

2

选修数学A

2

部分必修

数学A

2

部分必修数学B

2

部分必修

数学B

2

部分必修数学C

2

部分必修

数学C

2

部分必修

值得注意的是《数学基础》并不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增设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数学与人类的关系,理解数学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在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关心的同时,培养学生认识到利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的能力。比如有一个内容是关于估算的,详细介绍了弃九法的来龙去脉以及如何利用,很实用。“数学基础”包含的主要内容见表3。

表3 《数学基础》的主要内容各章内容

各章目标

各节内容1.数学

理解数量、图形的概念等是因为与

1.1数与人类与人类的

人类的活动有关而发展的,提高对

1.2图形与人类活动

数学的兴趣和关心。2.在社

在社会生活中通过一些利用数学的情

2.1社会生活与数学会生活中

景、通过对身边的具体实例用数理地考

2.2对身边实例进行学会数理

察等手段,让学生知道数学的有用性,

数理地考察地观察

丰富学生数学地看问题和数学思考。

有目的地收集资料,然后利用图、表3.身边的

等表示它们,能够利用代表值取得资

3.1资料的整理统计

料的趋势,理解统计的思考方式,并

3.2把握资料的趋势

能灵活运用它们。

高中数学课程有两个系列,一个是数学Ⅰ、Ⅱ、Ⅲ,另一个是数学A、B、C。在整个高中阶段,“数学Ⅰ”是作为一门获得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并且能灵活运用这些能力的课程而设置的,“数学Ⅰ”结合数学教育改革理念和培养目标对原有的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与筛选,考虑到高中与初中学习的连贯性,初中被删除的相当一部分内容被安排到“数学Ⅰ”和“数学A”的“数与式的计算”“函数”“图象”中,它的学分由原来的4个下降为3个;“数学Ⅱ”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考虑到与“数学Ⅲ”的系统性,同时又兼顾到高二是充分学习的阶段,因此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主要有函数、图象和式等。由于这些知识点的重要性,因此“数学Ⅱ”的学分由原来的3个上升为 4个。虽然它属于选修课程,但在每年的全国统一考试中,它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选择“数学Ⅱ。数学B”试卷的考生是最多的,究其原因是几乎每个高校(理科)都需要该项成绩;“数学Ⅲ”是为想进一步深入学习数学的学生而开设的选修课,主要内容是微积分。虽然在每年的全国统一考试中,没有单独这方面的试卷,但在第二次各大学的自主考试中,涉及的试题很多都与“数学Ⅲ”“数学C”有关,特别是一些名校。这三门课程具体内容见表4。

表4 “数学Ⅰ”“数学Ⅱ”“数学Ⅲ”的主要内容

附图

表5 “数学A”“数学B”“数学C”的主要内容

附图

“数学A”是作为一门基础课程而设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得学生具有能真正掌握对具体的事例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处理问题的能力;而“数学B”“数学C”属于部分必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选择适当内容进行学习。这三门课程的具体内容见表5。

以上7个科目的顺序安排,文部省给了一个指导性建议:“数学Ⅱ”在“数学Ⅰ”后学习;“数学Ⅲ”在“数学Ⅱ”后学习;“数学A”与“数学Ⅰ”或“数学基础”并列学习,或者在他们之后学习;“数学B”在“数学Ⅰ”之后学习;“数学C”在“数学Ⅰ”以及“数学A”之后学习(如图)。

附图

新课程与旧课程相比,理论上的要求降低了,对一些技巧性和偏高偏难的内容作了删减或作为拓展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人性化。从过去追求统一要求逐渐转化为注重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比如必修课原来只有“数学Ⅰ”,没有选择余地,所有的高中生都必须学习。现在多了一门“数学基础”,必修课也有了一定的选择余地;另外在顺序上也比较灵活,比如“数学A”可以与“数学基础”或“数学Ⅰ”并修,也可在他们之后选修。

(2)兴趣和素养。关注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数学文化素养。这一点在“数学基础”中体现得比较好,无论是内容的选择还是编排方式,强调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强调定理、原理、法则的过程。

(3)数理思考与应用。从原来片面追求解题和结论逐步转变为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数理地思考身边的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2.高中数学教科书

日本高中数学教科书据新《要领》精神,相应地编写了7本教材,分别是《数学基础》《数学Ⅰ》《数学Ⅱ》《数学Ⅲ》《数学A》《数学B》和《数学C》。

虽然文部省只规定选择《数学基础》或《数学Ⅰ》为必修课,但是在实际的高考或求职考试过程中,各大学、公司对考生在数学学科上的要求是比较高的,特别是大学这一块,在招生简章上都明确注明,如果未修过相关科目,那么没有资格参加该校的入学考试,所以一般的普通全日制高中和职业高中为了适应升学和求职的需要,几乎都将《数学A》《数学Ⅱ》和《数学B》作为必修课安排,实际操作是这样:高一上《数学Ⅰ》或《数学基础》和《数学A》,采用并立教学;高二上《数学Ⅱ》和《数学B》,方法和高一相同也是进行并立教学。一般在公立普通全日制高中,到了高三开始文理分科,《数学Ⅲ》是高三理科班学生的选修课,欲参加高考的基本上都选,《数学C》无论对理科还是对文科来说都是必选课。

也有一部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高中,他们在高二就已经文理分科,有的在高二结束时已把《数学Ⅲ》和《数学C》的内容教完(主要是私立中学),个别私立高中甚至在高一阶段就教《数学Ⅲ》,私立高中不惜代价拚命加快进度,以便有更多的时间复习迎考,为的是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显然数学教育改革在他们那儿已失去了意义。

在日本出版教科书首先要拿给文部省审查,合格后才能出版,在日本能出版合格的数学教科书的出版社大约有12家,其中出版高中教科书的有数研出版、启林馆,实教出版,东京书籍、第一学习社,旺文社和三省堂等7家出版社。教科书从编写到使用一般需要将近三年的时间,这些教材都是按照日本文部省指定的《要领》的精神和处理建议来编写的,包含的内容基本上一致,但编写的风格不尽相同,表现在章节的安排、知识的处理、概念的引入和例题的挑选等方面。日本教材的共同点是比较强调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用介绍和拓展的形式适当补充了一些重要的相关内容,教材的体系是从上到下(即与大学衔接),知识结构较清楚,例题典型,习题安排较合理。

学校使用什么教材,日本文部省不作统一规定,各校自选,除部分国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外,一般小学和初中以学区为单位选择同一教材较多,高中以学校为单位选择教材较多。若以学区为单位,一般由各学校各选派一位经验丰富的教师,到指定的地方,按一定的评估指数(如概念的引入,各章的顺序安排,例题的选择,练习题的量,教师使用是否方便等)对教材打分,以最高分取胜;若以学校为单位,则在学校的教材会议上由数学教师讨论决定各年级使用哪个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基本原则是不同的年级尽可能使用不同出版社的书(以便体会各个出版社教材的特色和风格),但在一年级一旦决定采用哪个出版社的,则该年级在以后三年一般都延续使用同一出版社的,目的是为了保持前后的一致性,便于教师和学生使用。其次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相应的教科书即因人选书。第三以使用是否方便为准等等。由于各个地方的教育委员会有很大的自主权,高中和私立学校各校也有自主权,所以不同的学区,不同的学校使用不同的教科书是常有的事。日本的高中主要有普通全日制高中、商业高中和工业高中(后两种类似于我国的职业中学)这三种。在普通全日制高中中据大学升学率的高低又可分为好、较好、一般等三种。

目前在高中被广泛使用的是数研出版社出的数学教科书。这是因为它出版的种类不仅繁多,从低层次到高层次品种齐全,能满足各类不同程度,不同类型高中的需求,而且他们的教科书中出现的例题和习题可以说在所有的出版社中是最难的,为此,名牌高中和追求升学率的高中几乎都乐意使用他们的教材。三省堂出的教材质量也很好,它在内容的安排和概念的引入方面都很有特色,遗憾的是他们已决定几年后将不再出版教科书了。

3.数学课程与高考

日本的高考分为两次进行,第一次考试是全国统一进行的,在每年的1月20日左右举行,由考试中心负责,也称为大学入试中心考试,第二次考试是由各大学自行命题,也称为自主考试。中心考试数学试题有以下几种类型组合:

①“数学Ⅰ”,

②“数学Ⅰ·A”,

③“数学Ⅱ,

④“数学Ⅱ·B”,

⑤“工业数理”, ⑥“簿记”,

⑦“数学信息基础”

等7种类型(说明:“数学Ⅰ·A”的出题范围是综合了“数学Ⅰ”和“数学A”的内容后出的,“数学Ⅱ·B”的出题范围是综合了“数学Ⅱ”和“数学B”的内容后出的)。

选择的方法是在①和②中选一项,③-⑦中选一项(普通全日制高中毕业的考生一般在③和④中选,商业高中和工业高中毕业的考生可在⑤、⑥和⑦中选)。在高考之前各大学的招生简章都已公布,招生简章中明确注明报考本校需要哪些学科和科目的全国统一考试成绩,考生以此来决定选择考试科目。明年2006年1月的全国统一考试是新指导要领实施以来的首次考试,以往每年考试的主要内容比如方程、复数与复平面、几何、概率等在新《要领》中有的被精简、有的被删除,因此很多教师对明年考试的内容和程度没有把握,有的甚至不知所措,据笔者最近和一些日本高中教师的谈话中了解到,为了万无一失和保持高升学率,有些教师无视新教改,被新指导要领删除的内容在他们那里依然生机勃勃,教师讲得头头是道,理由是教总比不教好,时间不够加班加点。可见高考指挥棒不仅在我国有很大的作用,在日本也同样。明年的统一考试数学科目会有怎样的变化,哪些内容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等都是教师、学生以及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让我们拭目以待。

标签:;  ;  ;  ;  ;  ;  ;  

日本高中数学新课程#183;教科书#183;高考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