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情况下可以减免农业税?

什么情况下可以减免农业税?

一、什么情况下减免农业税(论文文献综述)

徐晓辰,王松,孙楚仁[1](2021)在《农民减负与农产品出口质量提升——基于2002年农业税改革的研究》文中提出农民减负一直是党中央兴农和惠农政策的重要举措,提升农产品质量是新时期"质量兴农战略"的基本要求,21世纪初的农业税改革在整个中国农民"减负"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基于农业税改革县统计数据和2001—2006年农产品出口数据,本文利用倍差法考察了2002年农业税改革对农产品出口质量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农业税改革促进了农产品出口质量提升,这一政策效果体现在税改后的第一年和第二年,第一年的作用大于第二年。该实证结果在剔除贫困县、以改革省本省和改革省邻省的非改革县为对照组、仅考察农业大省的情况下,仍是稳健的。机制检验还表明,农业税改革通过刺激农业生产投入扩大和促使更多企业进入农产品行业促进了农产品出口质量提升。本文的结论表明农民减负有利于农产品质量提升,这既为国家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为"质量兴农战略"的深入实施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政策指向。

韦锋,徐源琴[2](2020)在《农业税减免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来自中国全面取消农业税的证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是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的核心所在,制度变迁尤其是税收体制变革深刻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本文将农业税费改革视为政策试验,采用双重差分法,运用1999—2010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中央全面废除农业税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全面废除农业税会显着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该提升机制更多来源于技术进步,而技术效率的贡献相对较小。(2)废除农业税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具有明显的持续性和地区差异性,具体而言,农业税费改革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会持续1~3年,且该作用在非西部地区和非农业大省表现更为明显。(3)究其原因,主要是上述地区具备较好的市场化水平、人力资源禀赋、交通基础设施和政府财政自给率等配套软环境。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回答制度变迁如何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而且通过识别农业税减免所需要的市场化条件、政府作用等配套软环境,也为乡村振兴中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供了政策建议。

赵丽娟[3](2020)在《山西省利用货物劳务税政策促进农业发展的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农业的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进入新的时代以来,“三农”问题越来越突出,以科学有效的策略来推进“三农”问题的解决,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当前,我国农业的发展要滞后于工业,农业在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现代化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不足,在探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农业发展的货物与劳务税政策也是影响农业发展众多因素中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它对发展“三农”、提升农民总体收入水平都存在着较大的影响。文章在探讨促进农业发展的货物与劳务税政策时,运用理论、实证等研究方法,在对与之相关的政策进行整理和分析的同时,再以山西省税务局在该方面的实际做法从数据的层面进行实证分析后,梳理出当前在政策上存在着问题:目前已制定的相关政策系统性不足,达到规定政策的前提条件过多,政策所能辐射的范围过小,缺少针对农业专业合作社相关的支持政策,制定的电子商务领域的政策与实际之间的差距较大,对企业的纳税有着较大的影响等。文章在研究促进农业发展的货物与劳务税政策时,一方面对OECD国家所制定的税收政策进行分析,另一方面对比了不同农业资源国家在该方面的政策后,可以发现:全球大多数国家在农业货物与劳务税方面都制定了相关的优惠政策;该政策并不是独立的,而是与其它政策相结合来实施;本国农业的发展情况是政策制定的依据;与促进农业发展的货物与劳务税政策在具体内容上要有可操作性,利于纳税和征收管理。在对山西省利用货物与劳务税政策,促进农业发展过程中实施效果进行量化分析。对存在的现有政策缺乏系统性,享受政策前置条件多,政策受益未能覆盖全环节等问题进行分析后,文章也指出促进农业的发展,税收杠杆在其中也能发挥出关键性,提出税收杠杆利用的目标、原则和方式。在此基础上,围绕着农业发展的货物和劳务税政策,给出了相关的策略,如建立和完善与之相关的法律体系;围绕着农业发展的产业链,来推动增值税政策的改革;以积极的消费税政策来刺激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完善货物与劳务税政策对宏观经济政策的支持力度;落实税收优惠开展扣除试点助力农业发展。

郭志炜[4](2019)在《集体化前期农民的农业收入及其分配研究(1950-1957) ——以山东省东平县刘所村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共产党掌握全国政权后,开始在农村推行全面集体化,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纳入合作社。农民的收入是否增加,不仅是一个生产问题,也是一个分配问题。在集体化前期,农村的农业收入是否有增加?生产条件改善如何?农业收入分配的政策有哪些?这些政策在基层社会是如何运行的?村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有何变化?本文利用山东省东平县刘所村的村庄档案,对农村的收入和分配问题做一个微观的研究。刘所村与华北地区的其他农村一样,在中共建国前农民之间就存在各种形式的互助组织。东平县利用40年代末战争支前、抗洪修堤造成的后方劳动力短缺,推进农业合作化运动,刘所村的农业合作化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的。农业生产合作化只是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这并不会带来农业收入的大幅增加。因为对农业收入影响更大的还在于生产力方面,而这一时期刘所村除了水利有所改善,其他肥料、种子、农药等与以前相比都没有明显的变化。因此,通过研究发现1950—1957年刘所村的农业产量在25万斤至32万斤之间波动,这种波动与自然灾害密切相关。刘所村村民的农业收入主要受三个分配政策——农业税、统购统销、集体提留——的影响。农业税政策最初带有浓厚的根据地色彩,计算复杂,1951年以后改为有免征额的比例税制,简便易行。农业税在刘所村的实行与政策基本一致,这从侧面反映了 50年代政策的贯彻较好,没有在基层变样走形。从农业税率来看,农民的负担变化不大,但是农业税总额在农业产量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从8%上升至15%左右。这是因为当时的农业税是以常年产量为基础,而评定的常年产量经过多次调整而增加了,农业税也随着增加了。统购统销政策在推行的过程中,开始遭到了农民各种各样的“抵制”,粮食“三定”之后才渐趋稳定。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分配制度调节了高收入,补贴了低收入,不同农民之间的收入水平差距缩小。合作社“土劳分益”和“按劳分配”的原则在实施时常常被打破,因为农民的“借支”和“超支”,加重了合作社的负担,导致了一定程度上的“按需分配”。集体化前期刘所村内部的贫富差距,经历了从扩大到缩小的过程,但是高收入者都很少。农业收入除了受阶级成分的影响外,还与家庭消费人口与劳动人口之比有关。

陈玉龙[5](2015)在《基于事实与价值的公共政策评估研究 ——以农村税费改革政策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手买与价值的关系到底如何?这是一个古老却又没有定论的命题,任何科学研究都不可避免地要回答、解释这个问题,公共政策评估亦不例外。在公共政策评估的发展历程中,这个问题经历了激烈的思考与争论,事实与价值的“两分’一度成为公共政策评估的主流思想,纯理性的评估追求也极大地推动了公共政策评估的发展。但是随着公共政策评估研究的深入与细化,价值缺失所带来的问题和隐患开始显现,“价值回归”以及“事实与价值统合”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目前,事实评估与价值评估相融合的评估思想已经获得了大部分学者的认同,从单一理性模式到多元理性模式的耦合成为公共政策评估发展的潮流。可是,如何理解事实与价值之间的关系?如何实现事实评估与价值评估的融合?对于公共政策评估中的各要素如何进行结构性安排?怎样最客观地实现价值评估?……这些现实中存在的难题成为了限制公共政策评估进一步发展的桎梏。本文正是以这些亟待解决的理论或实践问题为逻辑起点,将研究主题聚焦于事实评估与价值评估的融合,聚焦于构建具有普适性和可操作性的公共政策评估框架。以事实评估和价值评估的融合为逻辑主线,以“文献综述——理论分析——实现路径——案例分析”为研究路径,本文在梳理总结国内外公共政策评估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逻辑推演,提出了将事实与价值相结合的公共政策评估框架,并且以农村税费改革政策为例进行了实证评估,验证了该框架的普适性和可操作性。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本文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1)构建了基于事实与价值的公共政策评估框架。突破了哲学上的探讨,根据公共政策的回溯性,以公共政策目标为联结,本研究构建了基于事实与价值的公共政策评估框架,实现了经验与规范的统一。该框架遵循先“事实”后“价值”的评估路径,以政策目标为中介,实现由“政策效果——政策目标——政策价值”的反推,在理性事实评价的基础上进行非理性的价值判断,将事实评估与价值评估串联起来。(2)建立了基于事实与价值的公共政策评估路径。在理论分析的指引下,形成了完整的公共政策评估路径,将公共政策评估分为3部分,分别是政策目标提取、政策目标效果测度和政策整体绩效价值判断。通过这样一个路径赋予事实评估与价值评估可操作性,对政策价值、政策评估主体、政策目标、政策目标群体及政策评估方法进行了结构性安排,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多元模式的困境,弥补了现有研究的不足。(3)促进了公共政策评估方法的融合。以往的公共政策评估研究大多采用单一的方法对政策效果进行研究,并且运用定量评估手段的文献不多。本研究在广泛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将内容分析、社会网络分析、工具变量法、双重差分法、政策论证、多属性效用分析等方法引入到公共政策评估系统,形成了公共政策评估方法的集合,提高了公共政策评估的效度,弥补了我国公共政策评估在实证领域的缺陷。(4)对农村税费改革政策从事实与价值两个维度进行了绩效评价。依据前文所建立的公共政策评估模式,选取农村税费改革政策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实证分析,填补了国内在这方面研究的空缺。本研究在确定公共政策目标的基础上,以回应性、公平性和发展性为价值指导,从事实和价值两个维度对农村税费改革政策进行了评估。研究发现:第一,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回应了农民的利益诉求,显着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并且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具有明显的时间持续效应;第二,农村税费改革政策没有很好地满足公平性价值要求,原因是制度设计上追求形式的绝对公平反而导致了实质的不公平,并且地方政府的选择执行和变相抵抗阻碍了执行过程的公正严明;第三,农村税费改革导致政府债务进一步增加,这种财政上的风险透支了地方和农村的发展潜力,为地方和农村的长治久安带来隐患。

邱潇[6](2015)在《毛泽东农业税思想研究》文中提出据《辞海》:农业税是谓国家对从事农业生产﹑有农业收入的单位或个人所征收的税。农业税是中国历史上延续几千年的税种,在中国各朝代的财政史上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从中国共产党党史来说,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农业税都起了重大的作用。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农业税思想的主要缔造者,在整个农业税思想的发展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农业税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起到了巨大的支持作用。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阶段,农业税更是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对国家建设和发展能否取得成效有着重要影响。毛泽东农业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农业税思想,在改革开放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仍然是我国关于农业税征收的客观依据和原则,足见其重要程度。它之间所蕴含的价值,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主要原因。研究毛泽东农业税思想,不仅仅是对中国共产党农业税史的研究、对毛泽东思想的深化研究,也对我们处理当今国家的税收问题有着借鉴意义。本文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基础上,采取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运用图表数据解析农业税发展的具体过程,诠释了毛泽东农业税思想在历史上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最终得出结论:毛泽东农业税思想具有很大价值,它对与毛泽东思想的深入研究,对我国农业税政策的转变研究,对深化税制改革的衍生研究,对农业现代化、三农问题等具体问题的解决,都是具有指导意义的。本文分五部分,包括绪论和正文的四个章节。在绪论内容中,本文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的研究方法,并简介了主要内容和文章创新点及不足点。在第一章中,本文论述了毛泽东农业税思想起源,从理论和现实两个角度,具体从马克思税收本质论、列宁的粮食税政策、毛泽东的生活背景和教育情况、毛泽东的农本情节等方面分析了毛泽东农业税思想的产生原因。第二章,本文具体介绍了毛泽东农业税思想在建党前后、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建国后等时间段的具体表现。详细阐明了我国农业税各时期的发展变化,以及毛泽东农业税思想对其的深刻影响。第三章,本文概括了毛泽东农业税思想的主要内容,系统阐述了贯穿于毛泽东农业税思想中的基本脉络和精髓。第四章,本文阐述了毛泽东农业税思想的历史意义,通过对农业税思想进行马克思主义辩证的分析,提炼出其对我国农业税政策发展的巨大作用以及对农业现代化、解决三农问题等问题的参考价值。

范连生[7](2013)在《建国初期新解放区农业税征收的历史考察(19491952)——以黔东南地区为例》文中提出建国初期,黔东南地区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努力解决农村各阶级之间和农民内部在农业税负担上的矛盾,农业税的征收基本上贯彻了"查实田土、评实产量、依率计征、依法减免"的方针,圆满地完成了税收任务。虽然农业税征收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弊端,但不能否认建国初期农民的平均税负减轻了,税收政策亦日趋合理,提升了党和政府对乡村的动员能力和号召力。这对当前解决"三农"问题和构建和谐社会在理论与实践方面有借鉴意义。

左翔,殷醒民,潘孝挺[8](2011)在《财政收入集权增加了基层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吗? 以河南省减免农业税为例》文中指出很多研究表明,中国式分权导致了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结构偏重基础设施建设,忽视公共服务和人力资本投入。免征农业税和相应的转移支付降低了基层政府的财政独立性,其影响与上述政策结果相似。利用河南省108个县级单位2001—2008年的面板数据,本文对减免农业税后的财政支出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受到免征农业税影响较大的县农业支出显着增加,对教育的投入显着下降。由于前者主要是由"新农村建设"等政策压力造成的,这说明财政收入集权强化了那些易于考核的政策目标的执行力度。

左翔,殷醒民,潘孝挺[9](2011)在《财政收入集权增加了基层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吗? 以河南省减免农业税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很多研究表明,中国式分权导致了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结构偏重基础设施建设,忽视公共服务和人力资本投入。免征农业税和相应的转移支付降低了基层政府的财政独立性,其影响与上述政策结果相似。利用河南省108个县级单位2001-2008年的面板数据,本文对减免农业税后的财政支出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受到免征农业税影响较大的县农业支出显着增加,对教育的投入显着下降。由于前者主要是由"新农村建设"等政策压力造成的,这说明财政收入集权强化了那些易于考核的政策目标的执行力度。

左翔[10](2011)在《中国公共品供给失衡与地区差距研究 ——基于财政收入集权和土地财政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由财政分权和“政治集权”相结合的“中国式分权”被认为是中国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财政分权让地方政府更多地分享经济增长的果实,而“政治集权”为中央引导地方政府为“增长而竞争”创造了条件。然而,上述地方政府治理模式在经济增长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的同时也伴随着许多代价。其中一项便是地方公共品提供的扭曲:与基础设施投入的过度热情相比,中国在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提供方面提供明显不足,而且区域分布失衡。本文基在梳理已有文献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证上更为清晰地分析了“中国式分权”是如何影响地方政府公共品提供结构的,并力图包含一些非常重要但已有研究关注较少新现象。首先,许多文献认为财政收入分权是导致地方政府忽视公共服务的重要原因,相应的政策含义便是财政收入集权和加大转移支付,这实际上符合近年来的政策实践: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央财政收入比重大幅度上升,同时开始实施大规模的转移支付。然而,本文认为,“中国式分权”所包括的财政收入分权、行政和财政支出责任高度下放以及由政治集权引发的政绩考核和晋升激励是互相嵌入的制度安排。它们的共同作用造成了当前地方政府角色错位。单独对一方面的修正,特别是分税制改革以来的财政收入集权和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并不能缓解这一问题。相应的实证研究支持上述观点,财政收入分享比例和财政自主权的下降强化了地方政府执行中央或上级政府政策目标的力度,但对但对那些中央政府难以考核的公共服务部门,财政支出可能受到负面影响。事实上,在“向上负责”的政治体制下,中央或上级政府制定的政策目标高度依赖于是否能够建立可量化指标,这使得政策目标很难覆盖难以评估教育等公共服务职能。因此,财政集权条件下地方政府对上级政府重视部门的高强度激励反而可能降低了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这可能会加大财政支出结构的扭曲。本文的另一个研究重点是“土地财政”与地方公共品提供的关系。当前,通过垄断土地转让一级市场获取了大量财政收入已经成为地方政府的重要融资模式。本文建立了一个简单的理论模型证明,在“以地生财”和“以地引资生税”两种机制的作用下,尽管掌控更多的土地资源放松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约束,但是也提高了经济性公共品的边际收益和非经济性公共品的机会成本,因此在均衡时地方政府会增加经济性公共品的投入,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并不一定是宽裕财政收入的受益者。利用全国283个地级市2003-2008年的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地方政府掌握更多的土地资源会显着降低非经济性公共品的供给。因此,要素市场改革和土地增值收益的规范管理是改善地方公共服务的重要途径。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1章提出问题;第2章分类梳理与本文主题相关的已有文献,并在相应处给出必要的评论;第3章对“中国式分权”的制度背景进行了详细的考察;第四章实证研究了财政收入集权能否增加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支出;第五章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研究了“土地财政”与地方公共品提供的关系。最后一章是结论和政策含义。

二、什么情况下减免农业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什么情况下减免农业税(论文提纲范文)

(1)农民减负与农产品出口质量提升——基于2002年农业税改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制度背景和影响机制
    (一)农村税费改革制度背景回顾
    (二)农业税改革促进农产品出口质量提升的影响机制
        1. 直接影响:投入效应
        2. 间接影响:竞争效应
三、数据与政策年份选择
    (一)农产品出口质量测算
        1. 测算方法
        2. 数据处理和测算结果
    (二) 2000—2002年农业税改革试点县数据收集
    (三)政策年份选择
四、计量模型与实证结果
    (一)基准计量模型
    (二)实证结果
        1. 基准结果
        2. 政策外生性检验
        3. 共同趋势检验
        4. 政策的动态效应
五、稳健性检验
    (一)剔除贫困县
    (二)以改革省本省和改革省邻省的非改革县为对照组
    (三)仅考察农业大省
六、机制检验
七、结论与政策建议

(2)农业税减免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来自中国全面取消农业税的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理论分析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
    2.1 理论分析
    2.2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
3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3.1 模型设定
    3.2 变量选取
        (1)农业生产端影响因素。
        (2)政策因素。
        (3)结构类因素。
    3.3 数据来源
    3.4 变量的描述统计
4 实证研究
    4.1 农业税费减免对农业TFP的影响
    4.2 农业税费减免对TFP提升机制的影响
    4.3 区域划分估计结果
    4.4 异质性分析
    4.5 动态效应检验
    4.6 稳健性检验
5 结论

(3)山西省利用货物劳务税政策促进农业发展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1.2.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依据
    2.1 研究的核心概念
        2.1.1 货物与劳务税
        2.1.2 税收政策
    2.2 研究的理论依据
        2.2.1 税收效应理论
        2.2.2 最优税制理论
        2.2.3 税收杠杆理论
        2.2.4 政策工具理论
第三章 山西省促进农业发展的货物与劳务税的政策实施现状
    3.1 山西省税务系统促进农业发展的货物与劳务税政策实施情况
    3.2 山西省税务系统促进农业发展的货物与劳务税政策实施效果
第四章 山西省利用货物与劳务税政策促进农业发展中存在问题与成因分析
    4.1 目前促进农业发展的货物与劳务税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4.1.1 现有政策缺乏系统性
        4.1.2 享受政策的前置条件多
        4.1.3 政策受益未能覆盖全环节
        4.1.4 政策扶持鼓励不到位
        4.1.5 相关电子商务政策滞后
    4.2 现行促进农业发展的货物与劳务税政策存在的问题成因分析
        4.2.1 税收政策制定工作滞后
        4.2.2 农业生产者对税收政策掌握不充分
        4.2.3 农业税收政策执行中存在偏差
        4.2.4 税收信息化交流共享不足
        4.2.5 农业生产企业的税收风险较大
第五章 国外促进农业发展的货物与劳务税政策经验借鉴
    5.1 国外促进农业发展的货物与劳务税现状
        5.1.1 美国的促进农业发展的货物与劳务税政策现状
        5.1.2 德国的促进农业发展的货物与劳务税政策现状
        5.1.3 韩国的促进农业发展的货物与劳务税政策现状
        5.1.4 日本的促进农业发展的货物与劳务税政策
    5.2 对山西省促进农业发展的货物与劳务税政策启示
        5.2.1 税收优惠政策的出台是国际上的普遍做法
        5.2.2 税收优惠政策要与其他政策相互配套
        5.2.3 政策要与实际的农业发展水平相适应
        5.2.4 税收政策设计上要注重用词明确方便税收征管
第六章 促进农业发展的货物与劳务税问题的改进对策
    6.1 发挥货物与劳务税政策作用促进农业发展的基本要求
        6.1.1 促进农业发展的货物与劳务税政策的必须有针对性
        6.1.2 促进山西省农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的遵循的原则
        6.1.3 促进农业发展的货物与劳务税政策的实现路径
    6.2 发挥货物与劳务税政策作用促进农业发展的具体措施
        6.2.1 提高税收政策的立法层次
        6.2.2 完善农产品相关环节的增值税政策
        6.2.3 发挥消费税政策在促进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6.2.4 完善货物与劳务税政策对宏观经济政策的支持力度
        6.2.5 落实税收优惠开展进项税额扣除试点助力农业发展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集体化前期农民的农业收入及其分配研究(1950-1957) ——以山东省东平县刘所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学术前史
        (1) 关于集体化时代的整体史研究
        (2) 对农业合作化运动历程的研究
        (3) 集体化时代其他方面的研究
        (4) 山东地区的合作化运动研究
        (5) 有关农业税的研究
        (6) 对统购统销政策的研究
        (7) 集体化时代的收入和分配研究
    三、资料情况
        1、刘所村村庄档案
        2、东平县档案馆
        3、资料汇编和地方志
    四、篇章结构
        (1) 相关概念辨析
        (2)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一章 区域环境与社会生态
    一、东平县的区域概况
        1、行政区划
        2、地理环境
    二、近代东平县的经济状况
        1、人口的增减变化
        2、近代东平县的农工商业
        3、近代东平县的人民生活
    三、五十年代东平县的农业制度变革
        1、土地改革
        2、生产互助运动
        3、农业生产合作社
    四、刘所村的区域概况
        1、村庄概况
        2、地理环境
        3、革命历史
第二章 集体化前期刘所村的农业生产
    一、土改后的秩序重建与经济影响
        1、结束土改、分配果实
        2、民主建政,颁发土地证,恢复生产
    二、农业生产的传承与变迁
        1、传统农业生产的延续
        2、包工制:合作社的劳动制度
    三、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
        1、生产条件
        2、自然灾害
    四、1950—1957年的农业产量评估
第三章 农业税政策及其村庄实践
    一、农业税政策的变化
        1、新农业税政策的推出
        2、农业税政策的调整
        3、农业税政策的稳定
    二、农业税政策的运行
        1、查实地亩、评定产量
        2、调整时期农业税的计算
        3、稳定时期农业税的确立
        4、农业税的征收
    三、农业税总额的变化和比重
        1、1950—1957年农业税总额的变化
        2、农业税在农业收成中的比重
第四章 农业收入中的统购统销
    一、统购统销政策的推行
        1、统购统销政策的主要内容
        2、粮食统购统销中的“三定”
    二、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
        1、余粮户的粮食统购
        2、缺粮户的粮食统销
    三、统购统销政策对农民生活的影响
第五章 合作制下的集体分配
    一、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分配政策
    二、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分配
        1、夏秋预分
        2、年终决分
    三、刘所初级社的分配
        1、夏秋预分
        2、年终决分
    四、刘齐高级社的分配
        1、夏秋预分
        2、年终决分
    五、集体分配中存在的问题
第六章 乡村经济制度变迁下的农业收入
    一、国家、集体和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分成”
    二、刘所村的农业收入状况
    三、刘所村村庄内部的贫富变化
    四、不同身份农民的收入状况
结语
参考文献

(5)基于事实与价值的公共政策评估研究 ——以农村税费改革政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范围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技术路线图
2 文献综述
    2.1 公共政策评估的内涵及核心要素
    2.2 公共政策评估价值取向的争辩
        2.2.1 政治与经济之争
        2.2.2 事实与价值的结合
    2.3 公共政策评估模式的分类与演进
    2.4 农村税费改革政策评估研究
        2.4.1 农村税费改革政策评估的实现途径
        2.4.2 农村税费改革的政策效应辨析
    2.5 以往研究总的评价与分析
        2.5.1 主要结论
        2.5.2 研究不足
        2.5.3 本研究的切入点
    本章小结
3 基于事实与价值的公共政策评估的理论分析与实现路径
    3.1 公共政策评估的两个尺度:事实与价值
    3.2 公共政策评估:以目标为联结的事实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结合
    3.3 事实尺度的公共政策评估:政策目标实现程度的测度
        3.3.1 一个经典的分析路径:从目标到绩效
        3.3.2 目标——工具——绩效:加入政策执行的考量
        3.3.3 事实尺度的公共政策评估实现路径
    3.4 价值尺度的公共政策评估:目标效果的讨论与整体绩效的评价
        3.4.1 从问题到目标:价值评估的逻辑起点
        3.4.2 问题的界定:价值的选择与重构
        3.4.3 价值尺度的公共政策评估实现路径
    本章小结
4 农村税费改革的逻辑起点及演变轨迹
    4.1 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前我国农村居民税费负担基本情况
    4.2 我国农村居民税费负担沉重的原因剖析
    4.3 税费关系的调整:从正税清费到税率减免
    4.4 税费改革效果的巩固与延续:从农业税终结到综合性改革
        4.4.1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改革
        4.4.2 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4.4.3 基层政府机构改革
    本章小结
5 基于事实与价值的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绩效评估
    5.1 农村税费改革政策评估目标分析
        5.1.1 中国中央级农村税费改革政策文本的筛选
        5.1.2 目标关键词的提取和共词矩阵的建立
        5.1.3 目标的社会网络分析
    5.2 基于事实维度的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目标效果评估
        5.2.1 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增收效应测度
        5.2.2 农村税费改革影响农村地区公共服务水平的政策效应研究
    5.3 基于价值维度的农村税费改革政策整体绩效评估
        5.3.1 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利益相关者的识别和认定
        5.3.2 农村税费改革政策评价属性树的建立
        5.3.3 农村税费改革政策评价属性树权重体系的确定
        5.3.4 农村税费改革政策评价数据的采集及效用的计算
        5.3.5 农村税费改革政策整体绩效的评估
    5.4 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的评估结论及政策建议
        5.4.1 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的评估结论
        5.4.2 完善农村税费改革的政策建议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6.2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

(6)毛泽东农业税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论文研究方法
    四、论文的主要内容、创新点和不足点
        (一)主要内容
        (二)创新点
        (三)不足点
第一章 毛泽东农业税思想的来源
    一、毛泽东农业税政策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税收思想
        (二)列宁的粮食税思想和政策
    二、毛泽东农业税思想的现实来源
        (一)毛泽东农业税思想产生的客观原因
        (二)毛泽东农业税思想产生的主观原因
第二章 毛泽东农业税思想的历史演进
    一、建党前后、大革命时期的毛泽东农业税思想
    二、土地革命时期的毛泽东农业税思想
    三、抗日战争时期的毛泽东农业税思想
    四、解放战争时期的毛泽东农业税思想
    五、建国后的毛泽东农业税思想
第三章 毛泽东农业税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发展经济,保障供给
    二、区别对待、合理负担
    三、开源节流、厉行节约
    四、实事求是,因时因地制宜
    五、国需民有,利益兼顾
第四章 毛泽东农业税思想的价值
    一、毛泽东农业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税收思想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二、毛泽东农业税思想对农业税政策改革直至取消具有借鉴意义
    三、毛泽东农业税思想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依据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建国初期新解放区农业税征收的历史考察(19491952)——以黔东南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业税的征收标准
二、农业税的调查评议
三、减免及照顾
    1、灾情减免。
    2、社会减免及照顾。
四、农业税征收的成绩与不足
    1、成绩。
    2、不足。
五、结语

(10)中国公共品供给失衡与地区差距研究 ——基于财政收入集权和土地财政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论文说明:图表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2 本文主要内容概览
    1.3 研究思路图解
    1.4 对本文几个概念的说明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中国式分权"与公共品提供:文献综述
    2.1 财政分权理论的演进
        2.1.1 第一代财政联邦主义理论
        2.1.2 第二代财政联邦主义理论
        2.1.3 财政分权与公共品提供理论的新进展:民主决策过程及实证研究
    2.2 "中国式分权"的收益与代价
        2.2.1 中国的政治中央集权与政策执行模式
        2.2.2 "中国式分权"的收益: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奇迹"
        2.2.3 "中国式"分权的代价:政府多任务的激励扭曲
    2.3 "中国式分权"与公共品供给失衡
        2.3.1 公共品供给的失衡:地方政府的偏好替代
        2.3.2 对已有文献的评述
第三章 中国的财政体制与地方政府治理模式:制度背景
    3.1 中央-地方财政体制的变迁
    3.2 分税制改革后我国的财政体制现状
        3.2.1 地方政府的财政融资结构
        3.2.2 中央和地方的支出责任划分
    3.3 当前财政体制的弱点与缺陷
        3.3.1 转移支付体制不完善
        3.3.2 过多的地方政府层级结构和"扩权强县"改革
        3.3.3 财政分权与财政自主权:一个概念的辨析
        3.3.4 地方政府非税收收入的膨胀
    3.4 地方政府的治理体制
    3.5 结束语
    附录
        1 M型组织结构和U型组织结构
        2 财政承包制的具体制度安排
        (1) "分灶吃饭"体制
        (2) 财政包干体制
        3 "扩权强县"改革的制度背景
第四章 财政收入集权增加了基层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吗?——以河南省减免农业税为例
    4.1 引言
    4.2 中国地方政府治理模式和分税制改革的缺陷
        4.2.1 中国地方政府治理模式
        4.2.2 分税制改革是一项"未完成的改革"
    4.3 研究思路和农业税改革背景
        4.3.1 研究基本思路
        4.3.2 农业税改革的过程
    4.4 计量模型和变量设计
        4.4.1 计量模型
        4.4.2 变量和指标设计
    4.5 实证结果
        4.5.1 数据来源和描述性统计
        4.5.2 回归结果和解释
        4.5.3 稳健性检验
    4.6 实证结果的一个扩展:财政收入集权与地方政府支出结构
    3.7 结论
    附录
        1 双重差分方法介绍
        2 稳健性检验中动态面板方法介绍
        3 稳健性检验的结果
第五章 土地财政与地方公共品提供
    5.1 引言
    5.2 "土地财政"的制度背景
        5.2.1 地方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
        5.2.2 土地转让收入的迅速膨胀
        5.2.3 土地出让金的特点
    5.3 理论模型和分析框架
        5.3.1 理论模型
        5.3.2 对模型的讨论
    5.4 实证检验
        5.4.1 模型设定和变量选择
        5.4.2 数据说明和描述性统计
        5.4.3 实证结果
        5.4.4 稳健性检验
    5.5 结论与政策启示
    附录
第六章 结论、政策含义和研究展望
    6.1 结论
    6.2 政策蕴含
        6.2.1 改革政治治理体制,重塑地方政府行为模式
        6.2.2 调整财政收支关系,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
        6.2.3 加快推进要素市场改革,促进地方政府财政收入规范化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四、什么情况下减免农业税(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民减负与农产品出口质量提升——基于2002年农业税改革的研究[J]. 徐晓辰,王松,孙楚仁. 中国经济问题, 2021
  • [2]农业税减免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来自中国全面取消农业税的证据[J]. 韦锋,徐源琴. 世界农业, 2020(12)
  • [3]山西省利用货物劳务税政策促进农业发展的问题研究[D]. 赵丽娟.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4]集体化前期农民的农业收入及其分配研究(1950-1957) ——以山东省东平县刘所村为例[D]. 郭志炜.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5]基于事实与价值的公共政策评估研究 ——以农村税费改革政策为例[D]. 陈玉龙. 浙江大学, 2015(10)
  • [6]毛泽东农业税思想研究[D]. 邱潇.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15(03)
  • [7]建国初期新解放区农业税征收的历史考察(19491952)——以黔东南地区为例[J]. 范连生. 党史研究与教学, 2013(04)
  • [8]财政收入集权增加了基层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吗? 以河南省减免农业税为例[J]. 左翔,殷醒民,潘孝挺. 经济学(季刊), 2011(04)
  • [9]财政收入集权增加了基层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吗? 以河南省减免农业税为例[A]. 左翔,殷醒民,潘孝挺. 经济学(季刊)第10卷第4期, 2011(总第42期)
  • [10]中国公共品供给失衡与地区差距研究 ——基于财政收入集权和土地财政的视角[D]. 左翔. 复旦大学, 2011(12)

标签:;  ;  ;  ;  ;  

什么情况下可以减免农业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