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留学生文化适应性研究论文_邹文菁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留学生文化适应性研究论文_邹文菁

邹文菁 厦门大学 福建 厦门 361102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高校世界意识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关注留学生如何适应入校生活,并从日常生活、校园文化、社会文化等角度分析影响其适应情况的因素。并分析留学新生在学习、生活、文化等各方面的需求,探讨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之下,完善留学生管理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留学生管理;跨文化适应

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9)12-165-02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及跨文化适应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引发了世界范围的热议与共鸣。而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程度更加紧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同时也为教育融合,跨文化培养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考。

对于跨文化适应最经典的定义来源于雷德菲尔德•林顿(Redfield• Linton)和赫斯科维茨(Herskovits)的界定,他们认为跨文化适应指的一方与原有文化模式不同的文化长期互动、接触的过程,而导致自身发生变化的现象。许多跨文化心理学家基于这一定义衍伸出许多相关的理论,包括U型曲线理论、文化休克模型、文化学习理论、社会文化适应模型等等。

国内对于跨文化适应性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对跨文化适应理论的综述或是对心理适应与文化融入方面的研究。近几年随着数据库的发展,有些学者开始从量化的角度对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性问题进行分析,刘荣(2013)以89名中高级汉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调查发现高年级学生对在华生活的整体适应性略差于中级学生,而欧美学生对主流汉文化观念的适应性又弱于同水平亚洲学生。王祖嫘(2016)针对北京高校留学生,从语言、生活、心理、文化四个维度对其跨文化适应状况进行问卷研究。目前看来,已有的对于来华留学生适应问题的研究范围较广,专门针对留学生新生这一群体的研究目前较为少见。

二、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情况分析

根据对厦大留学生的调查发现,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状况显著高于中等水平(p<.001),整体适应状况较好。下文将从心理与文化适应等两个角度分别进行分析。

(一)心理适应

情感反应是跨文化心理适应的集中表现。根据调查发现,厦大留学生虽然也存在一定的学业、生活压力,也表现出浓厚的思乡情绪及普遍存在低安全感现象,但总体心理适应性仍然较高于中等水平。

在生活方面,人际交往对留学生的心理的影响极为重要。在笔者调查中发现,留学生群体内部的交往更为频繁,主要还是与本国朋友或是非中国籍的朋友。数据显示,留学新生与中国朋友交往的比例比前两者低了25个百分点以上,中国朋友的亲近程度远不如本国和外国朋友。在现实的生活中,留学生若遇到困难,主要的求助对象也是本国亲友而非中国老师或朋友。

(二)文化适应

另一方面,很多留学生国家的文化与中国文化大相迥异,尤其是欧美国家学生。但数据显示,留学生对文化的适应程度略好于语言和生活层面,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多数留学生对中国文化仍存在极高的兴趣。

从问卷调查中留学生对不同类型文化感兴趣程度的排序分析,留学生对具有代表性和城市符号意义的物质文化接受度最高,他们普遍对名胜古迹、特产以及传统民居等物质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此排序中,排在第二位是传统民俗和市民文化生活,留学生对其总体接受度仅次于前者。最后,留学生对校园文化活动、历史文化和地区文化艺术接受最低。归其原因,除了上述提到的中外学生分开管理体制外,校园文化活动所需掌握的中国文化知识和汉语水平也是使留学生降低参与意愿的重要原因。

(三)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差异及特点分析

根据调查,留学生群体在跨文化适应上存在很大差异,其适应情况受居留时间、国别、性别、学费来源等因素影响。

根据数据分析,留学生语言适应情况与其居留时间成正相关关系,但文化和心理适应性则与时间不成正比,而是成“U型”变化趋势。留学生在中时间越长,留学生语言适应越好(p<.05),到校学习一年以下的学生生活适应较差(p<.05)。但文化和心理适应却并非如此,居留一年内的学生适应性最好(p<.01),此时为留学生的语言和生活适应阶段,学生此时面临的主要是语言障碍和生活困难,心理和文化适应的问题并未显著呈现。而在居留 2-4 年间时,留学生表现出较差的适应性,语言问题和生活问题虽逐渐得到解决,但心理压力和文化冲击反应则日渐明显,此时则进入第二阶段,也是心理和文化适应的关键阶段,因为此时最易出现心理震荡和文化休克问题。等待此阶段的度过,留学生的适应性将重新缓慢上升,跨文化适应会进入相对平稳的回调期,但此时会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且很难恢复到最初的水平。

另外,跨文化适应能力也存在国别差异。对于在华留学生而言,东亚学生虽然后共处儒家文化,与中国文化与生活方式差异较小,但根据数据结果反而显示,东亚学生心理和文化适应性普遍不如欧美、东南亚乃至非洲留学生。欧美学生心理适应能力较强,但由于生活方式同中国差异较大,故生活适应性最差。东南亚学生则在各方面都较为适应,尤以语言和生活适应性较为突出。

另外,性别、学费来源等原因也是影响留学新生跨文化适应的因素。从性别来看,女性的心理适应性显著弱于男性,而男生的社会适应性更弱一些。从学费来源看,自费生跨文化适应性显著弱于公费生(全部p<.01)。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为留学生设立一定数量的奖学金激发留学生学习兴趣,减轻留学生学习压力也可促进留学新生的跨文化适应。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加强留学生管理的思考

首先,高校在进行留学生管理时,需要加强国别研究,推进分类引导。留学生也需要因材施教。不同地区学生在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不同。在整体趋同的前提下,也要注重个体的差异,扬长避短,有针对性地教育引导。

其次,完善趋同性、融合型国际学生工作体系。努力推进中外学生在招生、培养、学位管理等环节的趋同管理,提升留学生教育和校园生活体验。通过多种方式促进中外学生交流融合,引导国际学生更好的融入校园,形成良好国际化校园氛围。

第三,要建立全方位培养模式。在“提出教学要求,控制教学环节,提升培养质量”的同时,也要通过规范的日常管理和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文化活动,帮助留学生了解中国、读懂中国、认同中国,真正成长为“知华、友华、爱华”的国际友人。

参考文献

[1]李秀华,李溪萌,张妮娜.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障碍及其消解[J].现代教育管理. 2016(06).

[2]张泗考.跨文化传播视域下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战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2016.

[3]刘学蔚.文化间性: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的跨文化之思[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01).

[4]李婧,谢佳.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基于文化视角下的分析[J].国际经济合作. 2016 (02).

[5]吴畏.全球化、全球治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视野[J].管理学刊.2019(02).

[6]吴建铭.高校开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教育新探[J].教育评论.2018(12).

作者简介

邹文菁(1991.08-),女,汉,福建省漳州市人,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国际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留学生管理。

论文作者:邹文菁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19年12月刊

论文发表时间:2020/1/2

标签:;  ;  ;  ;  ;  ;  ;  ;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留学生文化适应性研究论文_邹文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