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审美再创造论文_景长贵

浅析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审美再创造论文_景长贵

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第一中学 723200

摘 要: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美学原理与教学法则是有机关联和相互映射的。因此学科教学是学校的最经常的美育,而物理教学中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是:通过教师的审美再创造,去有意、有机地提供、建设、转化审美对象。培养学生对科学美的感受能力,逐步理解美在物理学科中表现出的求真至美、以美启真的作用规律。

关键词:高中 物理 审美再创造

在新课标下,培养创新人才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而美育在培养创新人才上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审美教育在于使人能以美的方式去认识客观事物、感受自然规律,从而去改造世界。美育与智育、德育不同,它不是用概念、逻辑推理去进行教育;也不能用说理或行政手段去推行某种规范,而是在寓教于乐、感受熏陶、潜移默化中,以悦人、感人从而达到育人。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审美再创造可以通过两方面进行:

一、通过组织教学把教材中出现的众多概念、规律及物理史实,利用自然规律内在的成果和形式,向学生展示物理科学的结构美和抽象美

天体力学是一个古老的学问,人类的生存、生活、生产促使人们最早就注意了天体的运动,并对其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和研究。物理教材中关于天体运动、人造卫星这部分内容,一般对学生们来说都会有较强的求知欲望。作为教材教法的一种处理,我先向学生介绍了关于天体运动的“地心说”和“日心说”。自然现象应该是有规律的,且是简洁有序的。哥白尼等当初就觉得以托勒密学说为基础的以80个圆建立的“地心说”既不简洁又不优美。他认为“只有太阳居于中心,才能显示出宇宙具有令人赞叹的对称性和轨道运动及大小的和谐性”。在这种追求和谐、对称的思想支配下,最终创立了日心说。而开普勒第三定律T2/R3=K,又使行星运动轨道简洁地呈现出来(式中T为行星椭圆运动的周期,R为椭圆长半轴,K为一个常数)。当我们把卫星、行星的轨道作为一个圆来处理时,R即转化为圆的半径。天体运动的优美画卷就这样展示在同学们面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哥白尼“日心说”、开普勒三定律所展示的人类对“真”与“美”的追求和探索,使同学们看到了天体运动和谐的自然结构,从而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与转移。随后对《宇宙三速度》内容的学习时,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种美的再探索。

自然界有许多互为因果的和谐对称现象,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地进行过程转化,让学生感知和体验。奥斯特发现电流周围存在磁场以后,人们就力图看到“磁生”的逆转变,这就是《电磁感应》一章的内容。如果按照一般的讲课方法,教师把几个演示实验做一下,找出规律,得到一个电磁感应现象的结论,这样就不能把这部分内容的教育功能很好地发挥出来。但如果把原先放在以后要做的验证性实验提前到上新课时来做,效果则不同。

作为一个探索的过程,先要求学生把磁铁插进线圈中,而后再观察与线圈组成回路的电流计。重复几次实验均没有发现电流计指针偏转。然而让学生在手拿磁铁插进线圈的同时,用眼观察电流计,结果发现有电流通过电流计,指针偏转了。课堂上要求学生自己通过实验,操作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得出电磁感应现象中的有关结论。

二、引导鼓励学生利用物理世界对称和谐等内在因素解决物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从知识的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去获取理性美的自由感受

在一次物理竞赛辅导中,我让学生做这样一道题:

习题:环壁光滑,半径为r的圆环内有三个小球ml、m2、m3,质量m2=m3=2m1=2m,三球的初始位置对称于圆周。ml以速度v0=πR/2沿环运动,设各个小球间的碰撞为弹性的。求三个小球重新回到初始位置所需的时间?

先让同学们按常规的思路求解,发现物理过程很复杂,不容易分析;解题步骤较多,很容易出错。

启发学生:球的运动轨道是一个圆,沿圆周方向三球系统无切向外力,要求解的是三球位置交换的时间。在这里“圆”、“无切向外力”、“周期”,似乎都能隐约地预显出对称、整体、简洁的规律性的因素。那么能不能利用这些因素来简单明了地解决这个问题呢?进一步引导,同学们首先会想到动量守恒的问题:两球之间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是毫无疑问的,但从整个三球系统、整个运动周期的过程来看,能不能应用动量守恒规律来解题呢?无切向外力是个条件,但此问题与同学们以前接触的动量守恒问题是有差异的。首先是“方向性”,系统动量守恒表明总动量的大小、方向均不变,而这里三球的速度方向时刻在变。但如果我们沿圆周建立一个坐标(自然坐标),沿这个坐标的圆运动即可视为是方向不变。三球系统相互碰撞需求无切向外力作用,即为沿圆周坐标方向上系统动量是守恒的。也就是说三球系统的“等效质心”绕圆做匀速圆周运动。但这里所讲的“等效质心”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处在圆心位置上的质心,这是第二个差异。三球重新回到初始位置所需的时间即为等效质心绕圆运动一周所用的时间。

上述问题的处理过程中,我们在对物理内在规律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再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比较、想象、综合,揭示了问题的实质。差异中求和谐,变化中求统一,最终能够用简单明了的方法解决问题,美的思考和追求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现代物理学把“对称加破缺”作为一条重要的美学原则,而对称性方法就是比较和分析事物矛盾的一致性和平衡性。在自觉和不自觉地运用这种思维去思考、去解决一个问题时,实际上是蕴含着对美的再创造。

论文作者:景长贵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8年10月总第15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30

标签:;  ;  ;  ;  ;  ;  ;  ;  

浅析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审美再创造论文_景长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