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中阳证肿疡外用药组方规律研究论文_韦泽灵 张雪秋

中医外科中阳证肿疡外用药组方规律研究论文_韦泽灵 张雪秋

韦泽灵 张雪秋 (广西柳州市中医院 广西柳州 545001)

【摘要】 通过对历代的外科著作以及临床经验总结的分析,研究关于阳证肿疡外用药的用药规律以及用药特点,并总结出常用药物,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获取满意效果。

【关键词】阳证肿疡 外用药 组方 研究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2-0354-02

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组成部分,历来中医学通常为人所知的是中医内科,其治疗效果为广大群众津津乐道,在中医外科学外用药物中,现存最早的外科学专著《刘涓子鬼遗方》、近代马培之《外科传薪集》里收集了很多外用药物,并且经过实践检验,卓有成效。分析这些外用药的组方,我们发现这些药方从用药特点到组方有一定规律可循,现总结如下:

1 用药特点

1.1 擅用清热解毒之品

通过对历代外科专著中的外用药物组方进行分析,多数药方中使用了清热解毒之品。如常用的清凉膏,药物组成为当归30克、紫草6克、大黄面4.5克、香油500克、黄蜡180克,用香油浸泡当归、紫草三日后,用微火熬制焦黄,离火,将油滤净去滓,再入黄蜡加火溶匀,冷却后加大黄面搅匀成膏,方中大黄具有清热解毒之功,紫草凉血、活血、解毒透疹,当归活血,诸药合用,具有清热解毒、透疹、凉血之功;《刘涓子鬼遗方》中的金黄散,白芷、白及、白蔹、金州柏各一两,研为细末,用新汲水调贴,方中黄柏、白蔹清热解毒,白蔹又可消痈散结;白芷、白及疏风消肿止痛,合白蔹可使初期的肿疡消散[1]。治疗痈疽的三黄散,大黄、黄芩、黄柏各3两共研细末,用水、蜜调敷患处,大黄、黄芩、黄柏均为清热解毒药物。部分药方中,单味成方,取其清热解毒之性,如《外科启玄》清凉膏,大黄为末,米醋调敷;玉露散,芙蓉叶为末,麻油调敷[2]。

1.2.清热解毒配伍消肿散结之品

药方配伍以清热解毒为主,配伍消肿散结之品。主要适用于“初期肿疡”之热证,临床可见患者患处“红肿热痛”硬块没有集中的阳性肿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外科发挥》中载有:“箍药,方用:白芷、白及、大黄、炒黄柏、芙蓉叶、山慈菇、煅寒水石、苍耳草,各等分,研为细末,用水调敷,擦四周主治发背毒甚,方中大黄、炒黄柏、芙蓉叶、山慈菇、煅寒水石、苍耳草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白芷、白及具有疏风消肿散结的作用;《外科大成》的二青散,“青黛、白及、白蔹、白薇、白芷、白鲜皮、朴硝、龙骨、黄柏、天花粉、大黄、芙蓉叶,为末,用醋、蜜调敷”,基本为大队的清热解毒之药之中加入部分软坚散结之药配伍而成[3]。

1.3 清热解毒配伍行气活血之品

《刘涓子鬼遗方》中乳香膏,使用乳香30克、青薄荷叶120克,研匀,有散毒、止痛的作用,使用时厚罨患处,上以青生绢靥盖之,觉干再以新水润之,常令湿润,三五度,其热毒自消散,其中青薄荷叶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乳香具有行气活血的效果;《中国药典》中的如意金黄散,使用大黄160克、黄柏160克、苍术64克、厚朴64克、陈皮64克、甘草64克、生天南星64克、白芷160克、天花粉320克,粉碎为细粉,过筛混匀,用醋或葱酒调敷外敷患处,其配伍就是清热解毒药物配以活血行气药物,具有消肿止痛、清热解毒的功能;名老中医陈氏[4]的经验方芙黄膏主要使用芙蓉叶、大黄、赤小豆各等份,混合粉碎,过120目筛,然后调入凡士林中成含药量30%软膏,合装密封,其中芙蓉叶清热解毒,消肿排脓;大黄清热解毒,活血散瘀;赤小豆解毒排脓,利水消肿,三药配伍,共奏清热箍毒,活血散瘀,消肿定痛之功。

2 讨论

疮疡是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体表化脓性皮肤病。病因病机主要为外感内伤,但以火毒、热毒最为常见,也可以因虚致病,导致气血凝滞,营卫不和,经络阻塞而为病。中医外科中的阳证肿疡在西医中可以指为体表化脓性感染,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其治疗主要有内服外敷。通过上面综述,在中医外科外治法中,我们可以大致总结出其用药规律即“使用清热解毒之品,多配伍消肿散结、行气活血之药。”其原因不外乎有二:第一,中医认为,阳证疮疡等形成主要为火热之毒侵犯人体,蕴久化热而致局部“红肿热痛”,多为阳、热、实证;第二,中医认为,外科疾病的发病规律主要有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和脏腑失和;其外在的表现发病机理主要是各种因素导致局部气血运行失常,经络阻滞从而造成局部肿胀、疼痛等。故治疗之时,应以清热解毒为大法,或配行气活血、软件散结以疏通阻塞之经络,舒畅之气血[5]。在具体药物使用上,多使用黄连、黄柏、大黄、丁香、蟾酥、麝香、芙蓉叶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主要用于疮疡初起,焮肿热痛;轻粉、升丹、珠砂、硼砂、雄黄、冰片等,化腐排脓,用于疮疡已溃,脓腐较多;殊砂、珍珠、琥珀、龙骨、血竭、冰片、炉甘石等,生肌收口,用于疮疡已溃,脓汁将尽,疮口未收者;明矾、石灰、虎杖、地榆、象皮、龙骨、牡蛎、炉甘石、赤石脂、密陀僧、五倍子、海螵蛸、滑石、蜂蜜、麻油等,收敛护肤,用于收敛,止血。

参考文献

[1]雷载权.中药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87-88.

[2]陆德铭.中医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25-226.

[3]凌云鹏.临证一得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45-250.

[4]石志强.中医外科阳证肿疡外用药组方规律初探[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6):125-126.

[5]吴娓星,龚旭初,方勇,等.芙黄膏外敷治疗阳证肿疡200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4,10(6):456.

论文作者:韦泽灵 张雪秋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3年第3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2

标签:;  ;  ;  ;  ;  ;  ;  ;  

中医外科中阳证肿疡外用药组方规律研究论文_韦泽灵 张雪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