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型馈线自动化功能在调度运行中的应用分析论文_古俊贤

(广东电网公司中山供电局 528400)

摘要:就地型馈线自动化功能是一种常见的馈线自动化功能形式。该方式采用开关设备相互配合来实现的,即采用具有就地控制功能的线路自动重合器和分段器,实现配电线路故障的自动隔离和恢复供电功能。本文介绍了具备馈线自动化功能的线路,因瞬时或永久性故障故障而跳闸,以及单相接地故障出现时,线路上分段开关的动作情况,并介绍了调度事故处理时的相关注意事项。

关键词:重合器、分段器、馈线自动化功能

引言

馈线自动化功能,作为配网自动化系统监控配网事故的一个重要模块,具备故障定位功能,跳开相关开关,分割故障区域,并对非故障区域恢复供电。馈线自动化功能的实现形式分为就地型与集中型,而就地型结构模式简单,建设费用低,因此被广泛应用。

一、基于重合器-分段器的就地型馈线自动化

就地型馈线自动化是通过就地控制功能的线路自动重合器和分段器实现的。其中,重合器具有过电流检测、操作顺序选择、开断和重合特性的调整等功能,自动进行开断和重合操作,能根据设定的时延自动复位成闭锁。分段器是一种与电源侧前级主保护开关配合,在失压或无电流的情况下自动分闸的开关设备。因配网线路有环网建设的需求,分段器选用选用带电压检测功能的电压-时间型。

电压-时间型分段器有两个重要参数需要整定,一个是时限X,称为合闸时间,是指从分段器电源侧加电压开始,到该分段器合闸的时间。另外一个是时限Y,称为故障检测时间,是指当分段器闭合后,如果在Y时间内可以持续检测到电压,则Y时间后失电压分闸,分段器不闭锁,当重新来电时,经X时限合闸;如果在Y时间内检测不到电压,即在分段器合闸后Y时间内又失电压,则分段器将分闸并闭锁,当重新来电时也不再合闸。

其中,关于X时限的整定主要是保证各开关时限的配合,以保证任一时刻没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开关同时合闸。关于Y时限是在X时限的基础上整定的。

图1线路上的CB1、CB2分别为站内开关,S1、S2、S3分别为线路上装有分段器的分段开关,L为环网点的联络开关。一条配网线路从站内CB1开关开始,至联络开关L结束。

以图1为例,假定变电站出口重合器A第一次重合时间为15s,第二次重合时间为5s;分段器最低合闸时间间隔为7s,故障检测时间为5s,则各分段器参数一般整定为:X=7n(n为正整数),Y=5。变电站CB1的出线的分段器有S1、S2、S3。其中的各分段器X时限整定结果如表1所示。

图1环网线路图(分段开关带就地型馈线自动化功能)

2.1、 瞬时性短路故障

M点发生瞬时短路,变电站CB1开关跳闸,S1、S2、S3开关均失压动作跳闸。5S时间后,CB1开关重合,经S1、S2、S3开关逐级延时合闸,恢复系统供电。联络开关L从一侧失压时启动XL计时,计时中又检测到两侧均有电压,XL时间计时复归,ZL时间确认后,开关L保持分闸。

2.2、永久性短路故障

2.2.1故障点发生在S1开关至L开关之间

M点发生永久性短路故障。变电站CB1开关跳闸,S1、S2、S3开关均失压动作跳闸。CB1开关重合,S1、S2开关逐级延时合闸至故障点,变电站CB1开关再次跳闸,S1开关失压动作跳闸,S2开关因合闸后立即失压,开关动作跳闸且闭锁合闸。S3开关因一侧受电后立即失压,保持分闸且闭锁合闸,故障点被隔离。联络开关延时XL后合闸,恢复L至S3开关区间的供电(S3因合闸闭锁,保持分闸)。

2.2.2故障点发生在变电站CB1开关至S1开关之间

若永久性短路故障发生在变电站CB1开关至S1开关之间, CB1开关重合闸动作失败,S1开关保持分闸(因受电后即刻失压而闭锁合闸)。联络开关L、分段开关S3、S2逐级延时合闸,对非故障段区间复电。

2.3、单相接地故障

当线路出现单相接地故障时,线路未跳闸,分段开关未经历“分闸—重合—出现故障电流”的过程,无法隔离故障点。因此,调度员短时分合对应站内开关(模拟线路跳闸,重合成功的情况),然后等待线路的分段开关隔离故障点。线路上分段开关的动作情况与2.2.1和2.2.2所述类同。只有变电站CB1开关至S1开关之间单相接地时,合上变电站CB1开关接地现象不可能消失。

三、就地型馈线自动化功能调度应用注意事项小结

3.1变电站10kV出线开关跳闸一次重合成功,可判断为瞬时性故障,但如果间隔一定时间再出现跳闸并重合成功的现象,应判断为有分段开关跳闸并闭锁合闸。

3.2变电站10kV出线开关跳闸重合失败,应判断故障点在变电站出线至第一个装有馈线自动化功能的分段开关之间。

3.3线路单相接地时,应立即分、合一次接地线路的开关后,经一定时间后如再出现接地并立即消失,说明接地故障已被馈线自动化功能隔离;否则可判断接地点在出线开关至线路第一个装有馈线自动化功能的分段开关之间。

结束语

配电自动化系统作为电力系统到用户的最后一环,与用户的联系最为紧密,对用户的影响也最为直接。高可靠性的供电服务必然是未来配电网智发展的主要方向。就地型馈线自动化功能,结构简单,投资造价费用低,可靠性高,电力调度员掌握其特点开展事故处理,更是事半功倍。就地型馈线自动化功能实现形式,是值得广泛推广的。

参考文献

1、罗毅,丁毓山,李占柱.配电网自动化实用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9.

2、刘健,倪建立,邓永辉. 配电自动化系统[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

3、黄汉棠,郑建平,方丽华等 地区配电自动化最佳实践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

论文作者:古俊贤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6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11

标签:;  ;  ;  ;  ;  ;  ;  ;  

就地型馈线自动化功能在调度运行中的应用分析论文_古俊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