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外语人才培养初探论文

晚清时期外语人才培养初探论文

晚清时期外语人才培养初探

上海外国语大学 刘 杰

摘 要: 晚晴时期,我国仁人志士为了挽救中华民族于危难之中,在学习西方的基础之上开启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探索之路。对于晚清时期的外语人才培养来说,其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模式等对于今天的教学以及外语人才的培养仍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整理资料,具体探究了晚清时期外语人才培养的特点,分析了其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模式等,并进一步探究其对当今外语教育的启示,以更好地促进我国外语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 晚清时期;外语人才;启示

一、晚清时期外语人才培养背景

晚清时期,封建旧中国正遭受着外国的侵略,他们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国门,中国走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在国家命运岌岌可危的时候,国内的仁人志士开始睁眼看世界,寻求多种方法探索救国道路,以此挽救旧中国。“洋务运动”揭开了救国之路的序幕。中国近代外语教育是在清廷衰败、列强入侵的背景下兴起的,洋务派在“师夷长技以制夷”和中国传统纲常礼教间徘徊求索,逐步形成了“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

(一)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其主要代表为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等人,他们认识到要想摆脱旧中国的命运,就要加强对西方的学习,重点在于学习西方的军事。在“自强”“求富”思想的指导下,西方优秀的文化和军事思想逐步被引入国内。在教育发展上,洋务派建立了新式学堂,主要培养外语翻译人才,输送优秀的人才到国外留学,培养师资力量等。洋务运动持续了30 多年,它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洋务运动借鉴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西学为用”思想

当时的仁人志士积极地探索救国道路,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深刻地影响着当时社会的发展方向。“中体”是指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是指近代西方的先进科技。“西学”为“中体”服务,它是封建主义文化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对近代中国的政治思想产生过较大影响。洋务运动时学者开始睁眼看世界,认为只有学习西方的长技才能抵御西方的侵略。可以说,正是在“西学为用”思想的影响下,我国开始了一系列的学习之路,社会思想也开始出现了改革和进步。该思想早期对于冲破封建顽固派的阻挠,引进西方自然科学,促进中国工业、军事的近代化和新式教育的产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后期成为清朝统治者对抗资产阶级维新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二、晚清时期外语人才培养的特点

晚清时期开始的求学探索之路中尤为明显的就是对外语人才的培养。当时社会上掀起了学习外语的思潮,因为人们认为掌握外国语言才能够进一步地了解西方。当时外语人才培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建立外国语学堂,规划外语教育

张之洞积极地倡导建立新式学堂,并且针对课堂教学的具体过程提出了规范性的要求。学堂吸引了众多学子进行外语学习。外国语课程严格按照外国课程的标准进行教学,并且创造条件让一些外国人实施教学,让学生能够接受更加专业的外语学习。就其建立的学堂来看,当时主要设立了对外学堂、普通学堂、师范学堂等,这些学堂都有利于推动当时外语人才的培养。

(二)开展留学培养,注重培养外语师资

当前我国的国际交流愈发的频繁,社会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外教育的重视,重视外语教育在当前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把其提升到教育的基础性地位。首先,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根据我国发展的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培养模式。同时也要积极地引入外籍教师,让学生能够在本土感受到较为专业的外语教学。其次,在提升本土教师教学能力的同时加强本土教师的外语能力,开阔教师的世界眼光。社会、学校和教师等还要积极地为学生营造国际化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地学习英语,通过外语学习,培养世界眼光,从而积极走出国门,接受不同文化的熏陶,为祖国建设积累丰富的学识,形成较强的实践能力。

三、晚清时期外语人才培养的发展

虽说在冰箱中放一夜,这种亚硝酸盐的量还远远到不了食物中毒的程度,但无论如何,蔬菜是不建议剩24 h以上的,凉拌菜就更要小心。

(一)“中体西用”的教学思想

晚清时期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的概念打破了学科分类的界线,提出了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新命题。具体表现在不仅采用了“外语+对外专业”的形式,还注重“专业外语+专业”的形式。从多个方面培养英语人才,能够让人们更加全面地掌握外语,不仅注重外语本身的实用性,还注重探索各大专业的外语,这样就能通过外语学习了解到西方更好的专业知识。

晚清时期外语人才的培养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教学思想、培养目标、教学模式等都独具当时的社会特点,为当时社会的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也促进了当时的社会发展。

(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学堂在培养外语人才时,采用的是“中体西用”的教学思想,积极吸取西方优秀的思想,有针对性地进行本土利用。可以说,“中体西用”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教学思想,让仁人志士开始反思自身原有的教学体系,同时西方思潮的涌入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他们不仅学习西方的外语,也通过外语的学习了解西方的思想,更好地走近西方。

由于晚清时期的国门已经被打开,学者们为了能够拯救衰败的旧中国,开始探索各种出路。在这其中,学者们认识到要了解西方优秀的文化,更好地掌握英语,外语人才的培养必须注重以翻译实践为主导。因此,学堂聘请优秀的外语教师加强学生的翻译能力培养,同时学堂还注重传授外语中优秀的人文文化,促进人文教育的发展。晚清时期学堂的发展,对培养全面的人才、了解西方优秀的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三)翻译实践主导、人文教育兼顾的教学模式

双冷源除湿在冷冻除湿的基础上,利用现有成熟技术,运行可靠,能够充分利用高温冷源,提高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建议在医院新风处理系统中采用。

四、晚清时期外语人才培养对当今外语教育的启示

晚清时期的外语人才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当时的救亡图存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其教育培养模式、教学规模、教学目标仍对当前的外语教育产生着重大影响。当前的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互联网的发展更是拉近了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距离,加强外语人才培养,促进国际交流,能够更好地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具体而言,其教育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和普及,微信、QQ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班级群里的聊天内容和聊天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加强对外语教育的重视,开阔世界眼光

当时社会也积极地利用社会资金为学生提供留学机会,积极地对外输送人才,让其能够接受西方的教育,从而培养外语师资,建构自己的英语教育体系。正是在这样的政策支持下,我国先后送出去200 名留学生,这些学生回来后都为以后我国的社会改革奉献出了自己的力量。留学制度让当时的仁人志士开始逐渐摆脱了西方的文化控制,运用自己的师资力量逐渐发展出属于自己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

(二)采用多种培养模式,提升学习热情

学校在培养学生外语能力时,要注重采用多种培养模式,既加强课堂的规范,在让学生掌握外语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为学生营造外语学习环境,提供各种英语交流机会,让学生能够和不同的人进行交流,在交流中感受外语的魅力。除此之外,学校和教师还要注重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在互动中学习,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学习外语的热情。

(三)培养翻译人才,提高教学实践能力

晚清的翻译教学实践培养了大量的翻译人才,催生了一批翻译作品,为国人打开了西学的大门,实现了外语教育的历史使命。今天,融入国际合作、传播中华文化的重任又召唤翻译事业肩负新的历史责任,要求外语教育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翻译人才。在教学实践活动方面,各校可以利用当前外事活动频繁和翻译类竞赛较多的资源优势,组织和指导学生参与外事活动和相关比赛;亦可利用当前翻译资料市场需求较大的形势,鼓励优秀学生参与著作编写和实务翻译,使学生在“实践—反思—再实践”的往复循环中实现层级发展,而不是低水平地重复作业,在翻译实践中提升自身的翻译能力。

(1)界定依据中性预测情景并且结合乐观预测情景的政策目标。依据中性预测情景并且结合乐观预测情景,笔者认为,防范新时代上海市住房金融风险的政策目标为:一是推动新时代上海市住房金融风险的高点向右移动,延迟局部风险或整体风险的发生时间,为完善新时代上海市住房各项制度赢得时间;二是使上海市住房金融风险曲线低头向下,降低局部风险或整体风险发生的概率。如图25所示。

五、结语

晚清时期的外语人才培养以“中体西用”为教育指导思想,以复合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以“翻译实践主导,兼顾人文教育”为教学模式。这些特色的教学经验为当时的教育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救亡图存的社会环境下,也有利地促进了当时的社会发展。其不管是在教学模式上还是在教学过程中,都采用了至今可供借鉴的教学方法,这就启示着我们,要加强对学生的外语能力培养,注重教学模式的多元性,提升学生学习外语的能力,创新专业知识课程,打通学科边界,改善学习者的人文知识结构,彰显外语教育的人文属性。

参考文献:

[1]张凤娟.晚清英语教学法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借鉴[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03):26-27.

[2]李宇明.中国外语规划的若干思考[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01):2-8.

[3]高晓芳.晚清洋务学堂的外语教育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4]孟旭.张之洞的外语教育思想和实践[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1997(04):21-25.

[5]戴炜栋.关于面向21 世纪培养复合型高级外语人才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J].外语界,1999(04):27-28.

[6]张绍杰.全球化背景下的外语教学——行动与反思[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01):87-89.

作者简介: 刘杰(1990—),男,汉族,安徽六安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校国际化人才思想政治素质培养。

标签:;  ;  ;  ;  

晚清时期外语人才培养初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